资源简介 (共50张PPT)《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月夜忆舍弟杜甫四百年后的一天,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读到这首诗说:“浅浅语使人愁。”八百年后的一天,明代文学家钟惺读到这首诗说:“含情往复不可言。”一千年后的一天,清朝爱国诗人杨伦读到这首诗说:“凄楚不堪多读。”新课导入写作背景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诵读诗歌听读诗歌首联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交代背景,渲染悲凉气氛。1、请你静静朗读这首诗,想一想,杜甫听到了什么?这些声音让杜甫产生怎样的情绪?2、从”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中你读到了什么?战争频繁,战事紧张,戍鼓一敲,人们立刻消失。颔联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3、那夜,杜甫看到了什么?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别的?看到了露水和月亮。白露既降,天气转凉,思念亲人,徒增悲伤。过了立秋,已经到了白露节气。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凉的是天气,凉的更是诗人的心。因为他爱自己的故乡,觉得故乡里的东西都是最好的。故乡里有记忆,有童年、有家,有美好。诗人书写有悖常理的语句恰恰符合了人之常情。弟兄分散,人各东西;家人如断线的风筝失去联系,是生是死,是悲是苦,恐怕只有千里之外的明月知道。颔联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4、为什么月是故乡明?明明是普天之下共有一轮明月,本无差别,杜甫为什么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亮?因为他爱自己的故乡,觉得故乡里的东西都是最好的。故乡里有记忆,有童年、有家,有美好。诗人书写有悖常理的语句恰恰符合了人之常情。弟兄分散,人各东西;家人如断线的风筝失去联系,是生是死,是悲是苦,恐怕只有千里之外的明月知道。颔联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千古名句,借景抒情,点名思乡主题。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颈联尾联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5、战乱,他乡、秋夜,听到戍鼓雁鸣,看到露白月明,杜甫自然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呢?诗句流利婉转,特别是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说自己有兄弟,给寂寞的自己以安慰,但是接下来说兄弟都离散了,前后就形成了对比,更显得痛苦。后来加上没有家询问生死,更是增加了苍凉之情。承上启下首尾呼应、深化主题课堂小结诗人通过描绘白露时节月夜所见所思所感,抒发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怀乡思亲和忧国忧民、对战争停止的期盼之情。感情悲怆深沉,风格沉郁顿挫。诗歌特色诗句填空①《月夜忆舍弟》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②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③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相近的诗句是: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作者简介刘长卿(709—约780),字文房,河间人,今属河北。天宝年间登进士第,肃宗时为长洲尉,摄海盐令,因事下狱,贬为藩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尉。后为转运使判官、淮西转运留后。被诬,贬睦洲(今浙江建德)司马,迁随州刺史,死于任上。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集》。刘长卿的诗多写个人穷愁不遇,为大历诗风主要代表,与钱起并称“钱刘”。刘长卿善写五律,以“五言长城”自负。写作背景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符合。贾谊是西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为被权贵中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来虽然被召回京城,但是得不到任用,之后担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亦抑郁而终。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想到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吟咏出这首七言律诗。诵读诗歌听读诗歌首联贬官停留、居留。这里指客居楚地的贾谊。贾谊被贬在长沙居留三年,千百年来,只留下你客居楚地的悲哀。三年谪宦万古留悲通过时间的对比,点明贾谊一生的命运,也暗示自己悲苦的人生。奠定了凄怆忧愤的基调诗意解读对 比颔联野草蔓生的故宅,我独自寻觅你的足迹,夕阳斜照着秋天的树林。斜阳衰草寒林空寂触景 生情渲染出贾谊故宅萧条冷落之景,抒写出寂寞、怅惘和痛苦、无奈之情。犹薄吊尚且,还淡薄凭吊。贾谊在长沙曾写《吊屈原赋》凭吊屈原。汉文帝治国有道尚且薄恩寡情,湘水无情,怎能理解凭吊的情怀?汉文有道湘水无情表面写古人古事,实际暗讽皇帝,道出千古文人无法摆脱的命运。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这就是所谓“言外之意”。颈联为何,为什么。我不禁叹息你为何流落天涯。“寂寂江山摇落处”象征当时国家衰败的局势。“怜君何事到天涯”无疑设问,怜君、自怜。江山寂寞,草木凋零,尾联主题归纳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借古伤今,表达了对贾谊的同情,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一、填空题1、《长沙过贾谊宅》诗中渲染出贾谊故宅萧条冷落之景,抒写 出寂寞、怅惘的痛苦、无奈之情的诗句是: 2、把自己与贾谊和屈原两位先哲的遭遇联系在一起,深化了咏叹主题的句子:3、诗中表面怜君,同时也表达了自怜之意的诗句是: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二、选择题:1、下列对作品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伸,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诗人步入贾谊故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 C.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 D.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D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左迁蓝关侄孙湘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称降职为左迁。即蓝田关,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侄孙韩湘,字北渚,公元823年(穆宗长庆三年)登进士第,官大理丞,是韩愈之侄韩老成的儿子。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思想家、文学家,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在诗歌方面,他更是别开生面,与孟浩然创建了“韩孟诗派”。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对后世亦有不小的影响。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写作背景唐代佛教的传播盛极一时,法门寺是史书所载中国境内珍藏佛骨的四大名刹之一,自然成为唐代皇室所敬重的佛法圣地。从唐贞观年间开始,一共举行了7次迎送佛骨 的活动,第六次迎佛骨的时候是元和十四 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塔 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 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 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论 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 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 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 死。经裴度等人说情,被贬为潮州刺史, 责求即日上道。潮州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八千里之遥。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韩愈当时悲歌当哭,在贬谪途中慷慨激昂地写了这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送给韩湘。写作背景诵读诗歌诗词赏析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朝奏路八千获罪的原因贬地遥远偏僻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去。句子赏析: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透露出作者忠而遭贬的怨愤,含蓄地表现了他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直抒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因为尽职尽责上书《论佛骨表》而获罪)首联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除弊事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想替皇上革除有弊病的事情,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颔联: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表现自己刚直不阿的性格。表现诗人的心迹。颔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云横秦岭雪拥蓝关马不前乌云横亘秦岭,我的家在哪里?皑皑白雪拥堵蓝关,马儿都裹步不前。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颈联:借景抒情,借“秦岭”、“蓝关”之自然景色表述了自己的愁苦悲戚心绪,同时也蕴含为上表付出的惨痛代价。颈联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我的尸骨。这一联,景阔情悲,蕴涵深广,遂成千古名句。作者原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对韩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结。在章法上,又照应第二联,故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进一步吐露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尾联课堂小结此诗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诗人叙述了自己遭贬的原因,描绘了“云横秦岭”“雪拥蓝关”云雪茫茫、道路险恶的画面,抒发了忠而遭贬的悲愤忧伤之情。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诗歌特色一、诗句填空①《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明韩愈效忠朝廷的态度和决心的诗句是 , !②《从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即景抒情的诗句是: , 。③“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与李白《行路难·其一》里 , 的有 异曲同工之妙。④韩愈被“左迁”的缘由是: 。当堂训练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一封朝奏九重天当堂训练D知诗人精通音律。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为“花间词”首要词人,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温庭筠,晚唐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解诗题商山早行商山早行地点时间事件旅人在商山,早起赶路《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读诗歌明诗意作者“悲”什么?“悲故乡”在全诗中的作用?“悲”换成“思”好不好,为什么?“悲”身不逢时,仕途多舛,前途未卜”“悲”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悲故乡”点明了题旨。因思故乡而悲,但 “悲”字所表现的情感超越了“思” 。黎明起身,套上马车,铃声叮当。踏上征途,游子不禁思念故乡。悲宋代著名词人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你能体会出诗中的“不尽之意”吗?目前之景:不尽之意: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寒霜初降。旅途艰辛,羁旅愁思。明诗意颈联描写能看出早行的季节吗?檞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为什么枳花能明驿墙?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为“照亮”的意思。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此是早行,天色还早,所以白色的枳花才能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之前的暗,突出行之早。槲树枯叶,飘落山路;枳树白花,映亮店墙,触景伤情。明诗意为何最后才写昨夜之梦?先写早行羁旅之苦之凄凉,后写梦中家乡早春之美好之温馨,以凄凉冷清反衬家乡的美好温馨,写透思乡。如先写,则情感上本末倒置,效果不好。尾联有何作用?结构上:与首联的“客行悲故乡”相照应。内容上:点明中心,抒发了思乡之情。明诗意不由想起夜回长安的梦境。野鸭大雁,早已挤满堤岸曲折的湖塘。1、题目中的“早行”,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清晨起床,车马铃声叮当,旅客套马、驾车活动已暗含其中)晨起动征铎鸡声茅店月(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人迹板桥霜(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枳花明驿墙(明反衬天暗,说明“早”)悟诗情2.这首诗营造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请找出相应的诗句。并找出两幅画面相应的意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再现画面,概括两幅画面的意境的特点。凄清、冷寂温馨、美好3、这两幅不同的画面有何关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作者由异乡的景色联想到昨夜梦中故乡的景色,渲染烘托了作者的悠悠乡思。这两幅画面虽然意境不同,但是表现的诗人的感情是一致的。(情感)表现手法:运用对比反衬,以梦中的乐景反衬眼前的哀情;又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一实一虚,虚实相生。旅途艰辛,羁旅愁思,孤独寂寞,思乡之情,仕途失意。明诗意课堂小结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组合、相互映衬、虚实相生、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入诗境羁旅诗的常见特点驿道、征铎、杜鹃、鸿雁、浮萍、飞蓬、马、船(舟)、月、客等旅途艰辛、漂泊无依、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思乡思亲、怀才不遇 、幽怨愤慨等战乱频仍,背井离乡;山长水阔,有家难回;久戍边关,遥无归期;宦游在外,身不由己。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烘托,乐景反衬哀情。想象。不说自己,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意象情感思乡缘由常用手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