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练习(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练习(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练习
一、单选题
1.20世纪70年代,推动日本主动与中国建交的直接原因是
A.新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日本急需中国广大的市场
C.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地位不断提高
D.中美关系的缓和
2.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目的是( )
A.针对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
B.为了实施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错误
D.为了纠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
3.毛泽东说:违反客观事物的规律要受惩罚,我们最近三年受了大惩罚,土地瘦了、人瘦了、牲畜瘦了。“违反客观事物的规律”表现在
A.一五计划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 D.文化大革命
4.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这就是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这一块决议的主要内容应该是
A.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B.恢复中国联合国席位
C.建立关贸总协定 D.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5.20世纪60、70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D.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6.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其中包括“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他们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A.救亡图存,爱国牺牲 B.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C.改革开放,迎难而上 D.解放思想,生态环保
7.1958年,在学术界开始批判马寅初的《新人口论》,60年代经济学界批判孙治方的利润观点,哲学界批判杨献珍的“合二而一”论,史学界批判翦伯赞的“让步政策”。这反映出
A.学术界掀起“百家争鸣”热潮
B.“左”倾错误制约了学术发展
C.学术界的阶级斗争较为激烈
D.学术领域的批判影响科技发展
8.中央电视台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颁奖词中说:“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他”研究的是
A.原子能技术 B.高性能巨型计算机技术
C.杂交水稻技术 D.运载火箭和航天技术
9.1973年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交《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建议今后3至5年内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这被称为“43方案”。这一方案的提出( )
A.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的经济封锁 B.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标志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D.有利于当时国民经济的调整
10.1951年.教育部曾宣布“五一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但执行的结果是教师节没有了。198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这一变化
A.说明传统文化忽视教师地位 B.推动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形成
C.有助于形成重教的社会风气 D.依据科教兴国的战略构想提出
11.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探索,始于党的八大。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
A.发展社会生产力 B.消除社会贫富差距
C.生产资料公有制 D.颁布社会主义宪法
12.《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阐述20世纪50年代某一管理体制实行的原因时说:“农村组织结构内在的几个问题显著起来了。第一、缺乏安排人力和资源的适当组织单位,妨碍了大规模的动员工作。……第三、在农村中,在基层的政府单位和经济单位之间建立良好配合关系方面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争论的结果成了在农村中建立一种更大单位的压力,这种更大的单位将能管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也能灵巧地适应政府的行政等级制度。”关于这一管理体制。说法正确的是
A.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B.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C.严重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D.基本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13.从1959年起,凡在京有正式户口的人,每人每月3张肉票,每票3斤,5月后改为2张;1961年每票改为2两,这年6月停止向居民供应猪肉。造成这一情况的直接因素是( )
A.大跃进运动的影响 B.冷战对峙影响建设
C.国民经济全面倒退 D.为集中财物搞建设
14.“合作社是大石桥,不会动来不会摇,大家走向幸福路,稳稳当当靠得牢。”此歌谣
A.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B.表明我国开展了大跃进运动
C.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
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15.在新中国建设原子弹研制基地和实验基地之初,数以万计的共产党员奔赴大西北茫茫草原和戈壁荒漠齐心协力突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最终取得了“两弹一星”的巨大成功。由此可知,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制( )
A.助推了“三线建设”的开展 B.表明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得益于安定的国内外环境 D.彰显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16.在中美联合发表的《上海公报》中明确提及要“反霸”,“承诺中美双方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并且反对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在亚太地区建立霸权的企图"。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任何国家”主要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
B.该公报发表的相关背景是中苏关系严重恶化
C.中、美都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诉求
D.该公报发表后中美之间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二、非选择题
17.新中国成立后,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为解决人类共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边倒,是孙中山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大家须知,妨碍我们和外国做生意以至妨碍我们和外国建立外交关系的,不是别人,正是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团结国内国际的一切力量击破内外反动派,我们就有生意可做了,我们就有可能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之上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了。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友谊的援助只有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
——摘编自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
材料二
中美关系发生戏剧性转变后,中国外交形势大为改观。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作出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275B号决议。70年代初,中国与美国以外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关系得到了全面发展。至1973年底,中国已基本上完成了同美国以外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建交的过程。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对中国外交突破和对外经济关系的拓展具有特殊意义。与此同时,中国阿一大批第三世界国家建立了正常外交关系,包括与苏联结盟的东欧国家,外交关系开始恢复和改善。
——摘自《新中国外交70:回顾与思考》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新中国采取“一边倒”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一边倒”的具体内涵并分析这一方针在当时产生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主要成就及其主要原因。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是最早的探索者……起了先导的作用……毛泽东在探索中的失误和挫折也为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材料二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继续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探索。纠正、创新地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他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以上均摘自《川大学者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
(1)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留给我们的“历史借鉴”主要是什么?
(2)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哪些重要贡献?其思想核心和奋斗目标是什么?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何内在联系。
19.“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
材料二19世纪40年代,兵器家龚振麟借鉴英军火轮,并参考林则徐提供的《车轮船图》仿制成“车轮战船”。1905年,清政府成立学部。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通车。
1914年,任鸿隽等一批留美学生,组织民间的中国科学社。1928年,在蔡元培推动下,国民政府成立了中央研究院。随后,在殷墟发现了大量青铜器和甲骨卜辞,筹建了紫金山天文台,还对我国的地下资源作了大量的地质勘探工作。20世纪30、40年代,涌现出叶企孙、吴有训、吴大猷等一批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1956年,毛泽东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国家先后制定实施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1963年至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取得了人工合成胰岛素、“两弹一星”、杂交水稻等尖端科技成果。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1995年,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000年,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奖。2016年,中国科学院共拥有12个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13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成了完整的自然科学学科体系,整体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经国务院批准,2017年5月30日,将成为我国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特点进行分析。
20.如表是20世纪中美两国关系的部分史实
时间 中美关系
20世纪初 美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与美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
20世纪50、60年代 中美两国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1972年 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双方签署了《上海公报》。
20世纪80年代 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活跃,然而,中美关系在这一时期并非风平浪静,双方在台湾、贸易、知识产权和其它一些问题上斗争不断。
据材料概括20世纪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影响中美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练习》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C B A B B C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C A D D B
1.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推动了1972年日本主动与中国建交,故选D;1971年新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A不是直接原因,排除;BC都不符合“直接原因”,排除。
2.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1960年的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起后,国民经济发展出现严重问题,尤其是工农业发展比例严重失调,党中央认识到这一严峻形势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C项正确;1957年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主张在处理敌我矛盾时要用专政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时要用民主的方法,即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是在1958年5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上果断地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试题分析:材料描述的为三年自然灾害的出现,究其原因在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时期左倾错误的泛滥,大跃进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再加上苏联的背信弃义和自然灾害,导致了三年困难的产生,所以选C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4.B
【详解】根据材料“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历史事件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是在1945年时期,与材料“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不符合,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历史事件是中国重返联合国,而不是建立关贸总协定,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1979年,与材料内容无关,故D选项错误。
5.A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20世纪60、70年代”以及材料“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人民公社时期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的表现,这是因为当时的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 ,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这一时期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排除B项;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这并不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形式,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依据材料“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的一穷二白,积极投身建设社会主义的潮流之中,无怨无悔,艰苦奋斗,B项正确;“救亡图存.爱国牺牲”是新中国成立之前,时间不符,排除A项;改革开放和解放思想属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材料中五六十年代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孙治方的利润观点、翦伯赞的“让步政策”遭到批判,可以看出当时学术领域受到“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故B正确。1956年提出的“双百方针”,有力的促进了我国文化的繁荣,与题干表述的现象不相符合,故A错误。材料中未提及“阶级斗争”和“科技发展”故C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B。
8.C
【详解】根据“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可知,这一人物应当从事农业研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描述的是袁隆平,其研究的杂交水稻技术为解决世界饥饿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C正确;原子能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火箭技术与田畴、饥饿无关,排除A、B、D。
9.D
【详解】根据材料“1973年”“建议今后3至5年内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和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处于文革时期,中国经济面临困难,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有利于当时国民经济的调整,D项正确;这一方案的提出不能说明中国打破了西方经济封锁,排除A项;此时依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20世纪90年代初步形成对外开放格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1951年,教育部曾宣布“五一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198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说明国家对教育对教师的重视,有助于形成重教的社会风气,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传统文化忽视教师地位”,排除A;材料只是反映教师节的问题,无法体现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B错误;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材料反映教师节由以前与劳动节一致到单独设立教师节,反映的是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11.A
【详解】根据材料“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并结合所学可知,主要矛盾是生产力落后不能满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要解决这个矛盾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A项正确;“消除”表述太过绝对,排除B项;三大改造后中国一直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排除C项;1954年就已经颁布社会主义宪法,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出选A项。
12.C
【详解】由材料“20世纪50年代”“争论的结果成了在农村中建立一种更大单位的压力,这种更大的单位将能管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也能灵巧地适应政府的行政等级制度”可知,这一管理体制指的是规模比农业生产合作社更大的人民公社,它忽视了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的基本国情,严重超越了当时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C;A项指的是一五计划,排除;B项指的是大跃进,排除;D项指的是三大改造,排除。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题意可知,20世纪50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北京的物资实行计划供给,甚至停止供给猪肉,出现这种情况的直接因素是物资短缺,而物资短缺主要是受到大跃进运动的影响,阻碍了经济发展,A项正确;冷战对峙并不是直接影响因素,排除B项;“全面倒退”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项;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物资短缺,而不是为了集中财物搞建设,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合作社是大石桥……稳稳当当靠得牢”反映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业合作化的史实,体现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民族特色,故A错误;材料与大跃进运动无关,故B错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处于20世纪50年代,不是60年代,故C错误。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由材料“数以万计的共产党员奔赴大西北茫茫草原和戈壁荒漠齐心协力突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最终取得了‘两弹一星’的巨大成功”可知,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制离不开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真情奉献,D项正确;三线建设指20世纪60~70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是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我国科技整体比较落后,排除B项;20世纪60年代,我国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而20世纪60中年代中期起,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爆发了,排除C项。故选D项。
16.B
【详解】根据材料“中美联合发表的《上海公报》中‘承诺中美双方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并且反对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在亚太地区建立霸权的企图’”可得知,在《上海公报》中有明确的“反霸”条款,一方面是约束缔约双方,而另一方面也是在针对当时推行霸权主义的苏联,并根据所学知识可得知该公报发表于1972年尼克松访华期间,与中苏关系的严重恶化密切相关,B项正确;“任何国家”主要指的是苏联,而不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排除A项;美国本身就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奉行者,排除C项;中美之间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是在《建交公报》发表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7.(1)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经验总结,争取和巩固革命的胜利成果
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新中国先后与苏联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使中国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2)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中日邦交
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提高
【详解】(1)本题为原因、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边倒,是孙中山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团结国内国际的一切力量击破内外反动派,我们就有生意可做了,我们就有可能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上主权的基础之上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了”可知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经验总结,争取和巩固革命的胜利成果;
第二小问内涵,根据材料“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友谊的援助只有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可知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第三小问影响,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成就可知新中国先后与苏联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使中国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2)本题为特点、原因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成就,根据材料“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作出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至1973年底,中国已基本上完成了同美国以外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建交的过程。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可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中日邦交;
第二小问原因,结合中国综合国力的变化可知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提高。
18.(1)成就: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正确政策和措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八大会议的召开。借鉴:注意防止“左”倾错误。
(2)领导全党进行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确立了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决策,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国两制”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核心: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奋斗目标: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3)开始于毛泽东,形成于邓小平。这一过程既有思想理论上的继承、扬弃和发展,也有前后衔接和转换,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两个重要阶段。
【分析】(1)第一问考查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挫折教训,把握建国初到中共八大的史实即可。
(2)第二问把握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即可。
(3)第三问把握两大理论的继承发展性即可。
【详解】
19.(2)特点:水平方面:科技发展从学习西方到领先世界(或科技水平由落后到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原因方面:政府对科技的重视程度是影响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
分析:晚清时期,面对民族危机,开始向西方学习科技;清末新政推动科技的发展,取得一些世界领先的成就,但中国科技发展水平整体落后。
民国时期,政府组织科学家开展科技研究,取得一些显著的科技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科研机构,制定科学规划,取得一批尖端科技成果。
改革开放后,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科技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详解】(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通车”“在殷墟发现了大量青铜器和甲骨卜辞,筹建了紫金山天文台,还对我国的地下资源作了大量的地质勘探工作”“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取得了人工合成胰岛素、‘两弹一星’、杂交水稻等尖端科技成果”“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等信息可从科技水平由落后到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方面概括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可知政府对科技的重视程度是影响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时期围绕该因素逐一回答即可。例如晚清时期时期,面对民族危机,可从向西方学习科技方面回答;清末新政时期,可从政府推动科技发展,取得一些成就,反整体发展水平落后方面回答;民国时期,可从政府组织科学家开展科技研究,取得一些显著的科技成果方面回答;新中国成立后,可从建立科研机构,制定科学规划,取得一批尖端科技成果方面回答;改革开放后,可从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科技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方面回答。
20.提示:特点:对抗与合作交替。原因:①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美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提出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②“二战”中,为反对法西斯的侵略,中美等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合作抗战。③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两国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分歧而对抗。④20世纪70年代,为适应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应对苏联的压力,中美关系开始解冻。⑤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台湾问题的影响,中美关系合作与摩擦不断。
【详解】特点:从材料中的内容可得出中美之间是对抗与合作交替。原因:结合所学可得出主要原因有①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美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提出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②“二战”中,为反对法西斯的侵略,中美等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合作抗战。③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两国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分歧而对抗。④20世纪70年代,为适应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应对苏联的压力,中美关系开始解冻。⑤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台湾问题的影响,中美关系合作与摩擦不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