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每一个日落的黄昏,每一个月圆的夜晚,每一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他们对故乡的怀恋。诗人们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典型的思乡之作——余光中的《 乡愁》。乡愁余光中走近作者“乡愁诗人”1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诵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味诗人的乡愁,增强爱家、爱国情怀。3学习目标初读课文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语气和语调。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余光中赏读欣赏名家的朗诵。听读的过程中,可以小声地跟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余光中仿读要求:抓住重音,读出节奏。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歌中某些文字的字音本身,就有着表达情意或者情绪的作用。第一节诗中标红字在字音上有什么共同点?诗歌中某些文字的字音本身,就有着表达情意或者情绪的作用。第一节诗中标红字在字音上有什么共同点?在发音时,感觉声音刚要延展嘴唇却逐渐收拢,欲吐还休,有种浊浊、厚厚的感觉,这就与内心的愁绪相呼应。余光中先生《乡愁》这首诗总共88个字,但用“ou”韵的却有14次,这个韵的反复出现强化了忧伤情绪的表达。在诗歌学习中,我们不要忽视文字的字音本身在表达情意或情绪上的作用。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注意四节诗歌的结构,它们有什么特点?注意四节诗歌的结构,它们有什么特点?四节诗的结构形式相同的,诗歌中上下句或者每一节诗相同位置的文字也是基本相同的,只是更换了其中的几个字。在诗歌中,这种表现形式有个固定术语,叫“重章叠句”。“重章叠句”的形式又有怎样的语音效果?“重章叠句”的形式又有怎样的语音效果?不断强化乡愁,不断强调“这头”“那头”的距离,有种回环往复的感觉,渲染了绵延不尽的忧伤氛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余光中再次朗读想象画面听老师范读,边听边想象。设想自己就出现在诗歌所描述的场景中,或自己手里就拿着诗歌中所出现的物件。请你用具体的语言描述你想象到的其中一幅画面。小时候,乡愁是与母亲的分离分别;长大后,乡愁是与新婚妻子的两地相思;后来啊,乡愁是与母亲的生死永别;而现在,乡愁是与祖国大陆的乡情隔断。 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情感?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余光中意象诗人为什么不选择用“长长的书信”或“大大的信封”来承载乡愁呢?为什么?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四节诗歌的形式如此相似,它们的顺序能不能变换?在外求学美国进修母亲去世思乡情切新婚两年后去美国留学进修,与妻子分居两地,需通过轮船返台。余光中小小年纪就在外求学,通过信件与母亲保持联系。1958年,余光中母亲去世,与母亲死别。1972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首《乡愁》。背景链接《乡愁》这四节诗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这四节诗中的意象是按照诗人人生经历的先后顺序排列的,从感情的抒发来看,是层层递进的关系。问题探究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铺垫画龙点睛,将思乡、思亲的个人乡愁升华为家国之思。合作探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认真思考并讨论:请联系曾经读过的古典诗歌,去寻找某一首诗或某几首诗与《乡愁》的联系。小组内将讨论结果汇总到小组长的纸上,一会儿由小组长或者组内推举一名同学发言,当然,如果你有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自己举手发言。一课一得请你仿照本诗的形式,自选主题,写一首小诗。课后阅读余光中的《民歌》《乡愁四韵》《月光光》等诗歌,进一步感受诗人的乡愁。一、说教材本诗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4课。这首诗是在学习前一首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诗歌的有关知识,特别是新诗,让我们进一步去领略作者的情思,触摸时代的脉搏。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余光中于1972年,在离开大陆30多年后,当时台湾和大陆之间还不可以公开往来。它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流到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一、说教材九年级学生自身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结构已经比较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应该没什么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二、说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2.提高学生欣赏、分析诗歌的能力。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抓住重音、通过语调的高低和语速的快慢来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通过重点字词的品析来体会作者通过准确用词所传达的深沉的爱国情。2.教学难点:掌握通过分析字词和意象来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四、说教法《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进行教学。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五、说教学过程(一) 多媒体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采用在先播放余光中在大陆省亲的照片并配以歌曲《乡愁》的方式,营造氛围。 设计意图: (图片的播放是为了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歌曲《乡愁》是根据余光中《乡愁》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情。)五、说教学过程(二) 朗读。在读的过程中,设置了关注语音,表达乡愁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过去的知识点——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自行揣摩出诗中“候”“愁”“头”这些文字在字音上韵母都“ou” ,明确诗歌中某些文字的字音本身就有着表达情意或者情绪的作用。接着通过再读诗歌,去找相同点,发现诗歌中不仅“ou”韵反复出现,四节诗的结构形式也是相同的,从而引出表现形式——“重章叠句”。从相同点去细品细微情感差别。五、说教学过程(三)品味·想象画面 描述乡愁诗歌诵读只是第一步,要读懂还需要进一步理解,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描绘画面,将原本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乡愁有所感触,为此我设计了第三个环节,想象画面,描述乡愁。通过说一说,这个对整首诗歌有了初步感知。接下来,描述画面到去找画面的关键,也就是承载了诗人情感的具体可感的意象: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描述完画面后,学生可以快速找到这一点,从而开启对意象的进一步品读。五、说教学过程(三)品味·想象画面 描述乡愁意象的品读,是对诗歌语言进一步品析的关键。我设置了几个问题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比如:诗人为什么不选择用“长长的书信”或“大大的信封”来承载乡愁呢?为什么不用大大的轮船来承载乡愁?却用“窄窄的船票”?通过分析感知意象有种时间上的循序渐进的推进感,从小时候直到现在;在感情上也是层层推进的,写信可以寄相思,乘船可以寄相思,阴阳相隔,又用什么寄相思?由于历史的原因,海峡两岸还未能统一,又要到何时才能团圆?愁味越来越浓,个人之思、个人之恋上升到了家国之思,家国之恋。五、说教学过程(四) 情感深化。据诗人自己说,是他在台湾自己的一个寓所里仅仅用了20分钟的时间写成的。那么,诗人的灵感来自哪里呢?由这一问题的提出,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通过背景的导入,让学生从余光中先生的个人经历中去寻找答案,能够自主感知体会诗人蕴含其中的深沉情感,明白“乡愁已经不仅仅是地理的乡愁,而且是历史的乡愁,诗人把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五、说教学过程3.设计课堂作业环节,请联系曾经读过的古典诗歌,去寻找某一首诗或某几首诗与《乡愁》的联系。重点是关注重章叠句的特点和意象的运用。六、说作业设计1.仿照本诗的形式,自选主题,写一首小诗。 2.课后阅读余光中的《民歌》、《乡愁四韵》、《月光光》等诗歌,进一步感受诗人的乡愁。 最后在歌中结束课文,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把握主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