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华侨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华侨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福建省仙游华侨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美国洛杉矶骚乱近日成为国际焦点。起因是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ICE)在洛杉矶县的搜捕非法移民行动中,出现暴力执法行为,逮捕 44 人。这一行动引发拉美裔社区强烈反对,大批抗议者聚集在市中心联邦大厦及美国法院外。随着抗议活动不断升级,7 日,特朗普宣布向洛杉矶地区派驻 2000 名国民警卫队队员,这一决定遭到 22 名民主党州长的联合反对,他们称这是 “令人震惊的权力滥用”。9 日,加州政府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裁定特朗普签署的总统备忘录及国防部调遣国民警卫队的命令违反宪法。10 日,美国北方司令部称 700 名海军陆战队士兵已抵达洛杉矶地区。10 日傍晚,洛杉矶市长巴斯宣布当地出现紧急状态并实施宵禁。此次骚乱反映出美国在移民政策上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严重对立,也凸显了美国社会内部的深层次矛盾。
(摘编自《洛杉矶骚乱事件追踪》)
材料二:
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于 2025 年 6 月 16 日至 18 日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市举办。峰会期间,中国同中亚五国达成系列合作共识。在贸易投资方面,各方愿促进贸易结构多元化,简化贸易程序,升级投资协定。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今年前 5 个月,中国对中亚五国进出口达到 2864.2 亿元,同比增长 10.4%,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在具体合作领域,双方将深化绿色矿产、新能源、新基建等领域投资和产业合作,深挖农业合作潜力。中国与中亚的合作摆脱了能源单向输出的传统模式,能源全产业链合作成效显著。同时,双方积极维护多边贸易,巩固以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此次峰会形成的 “中国-中亚精神”,为未来双方合作注入精神内核。
(摘编自《中国-中亚峰会成果显著》)
材料三:
自 2023 年 10 月 7 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冲突已造成加沙地带大量人员伤亡。当地时间 6 月 15 日,加沙地带卫生部门发表声明称,以军过去 24 小时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共导致 65 名巴勒斯坦人死亡、315 人受伤。自冲突爆发以来,以军在加沙的军事行动已导致 55362 人死亡、128741 人受伤。自 2025 年 3 月 18 日以来的死亡人数已达 5071 人,受伤人数为 16700 人。巴以冲突持续升级,不仅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也对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造成严重威胁。国际社会纷纷呼吁双方停火,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
(摘编自《巴以冲突最新伤亡情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美国洛杉矶骚乱因移民搜捕行动中的暴力执法而起,抗议活动升级后,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在应对措施上产生巨大分歧。
B. 中国-中亚峰会推动双方在贸易投资、产业合作等多方面达成共识,双方贸易规模扩大,合作领域不断拓展且更具互补性。
C. 巴以冲突造成加沙地带人员伤亡惨重,自新一轮冲突爆发至今,已有数万人死亡,受伤人数更是众多,和平解决迫在眉睫。
D. 美国洛杉矶骚乱、中国中亚合作、巴以冲突这三个事件,都深刻影响了地区乃至全球的政治、经济格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从洛杉矶骚乱可以看出,美国的政治体制存在严重缺陷,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的权力分配问题无法调和。
B.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成果表明,多边合作能够实现互利共赢,为地区和世界的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C. 巴以冲突久拖不决,主要原因是国际社会没有发挥积极有效的调解作用,导致双方矛盾不断激化。
D. 这三则材料所涉及的事件,都提醒我们要关注国际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理念的一项是(3 分)( )
A.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B.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C.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D.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请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洛杉矶骚乱的发展过程。(4 分)
5.中国中亚合作与巴以冲突形成鲜明对比,请结合材料分析两者在影响及解决方式上的不同。(6 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和平的祈愿》
在一个被战火笼罩的小镇上,10 岁的阿里和妹妹莱拉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巴以冲突的炮火随时可能降临,他们的家园已经千疮百孔。
一天,阿里在废墟中捡到一本破旧的画册,画册里有许多美丽的风景和笑容灿烂的孩子。阿里被这些画面深深吸引,他把画册拿给妹妹看,莱拉的眼睛里也闪烁出久违的光芒。
“哥哥,我们的小镇也能变得这么美吗?” 莱拉小声问道。
“会的,一定会的。” 阿里坚定地回答。
从那以后,阿里和莱拉常常对着画册幻想小镇和平后的样子。阿里决定用自己的方式为和平努力,他开始收集人们对和平的祈愿。他挨家挨户地去询问,有的人在纸条上写下 “希望不再有战争,孩子们能安心上学”,有的人写下 “愿家人不再分离,生活充满欢笑”。
阿里把这些纸条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他想把它们送给联合国的工作人员,让全世界都听到他们对和平的渴望。
在一个难得的没有炮火的清晨,阿里带着装满祈愿纸条的盒子,踏上了前往联合国驻当地办事处的路。一路上,他看到了许多和他一样渴望和平的人,大家的眼神中都充满了期待。
当阿里终于到达办事处,把盒子交给工作人员时,他的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叔叔,请把这些带给全世界,我们想要和平。” 阿里说道。
工作人员接过盒子,感动地说:“孩子,你们的祈愿一定会被听到的。”
多年后,小镇逐渐恢复了生机,战争的阴霾渐渐散去。阿里和莱拉都长大成人,他们始终没有忘记曾经为和平所做的努力。每当看到小镇上孩子们在公园里快乐玩耍,人们安居乐业,他们就知道,和平是如此珍贵,而每一个人的努力都可能带来改变。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阿里捡到的画册成为他和妹妹对和平向往的寄托,画册里美好的画面激发了他们对未来和平生活的憧憬。
B. 阿里收集人们对和平的祈愿,反映出小镇居民对和平的强烈渴望,大家都期盼能摆脱战争的阴影。
C. 阿里带着祈愿纸条前往联合国办事处,一路上看到许多渴望和平的人,说明和平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D. 多年后小镇恢复生机,完全是因为阿里的努力,他的行动感动了全世界,促使战争结束。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小说以孩子的视角展开,通过阿里和莱拉的经历,更能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
B. 小说语言简洁质朴,如 “哥哥,我们的小镇也能变得这么美吗?” 这样的对话,符合孩子的口吻。
C. 小说中对战争的描写较少,主要通过阿里和莱拉的活动来展现,这样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
D. 小说结尾描绘小镇恢复生机的画面,与开头被战火笼罩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深化了主题。
8. 请简要分析阿里这一人物形象。(4 分)
9. 小说以 “和平的祈愿” 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节选自《礼记 大学》)
材料二: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 大学》)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 / 其家不可教 / 而能教人者 / 无之 / 故君子不出家 / 而成教于国 /
B.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 / 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 / 无之 /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
C. 所谓治国 / 必先齐其家者 / 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 / 无之 /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
D. 所谓治国 / 必先齐其家者 / 其家不可教 / 而能教人者 / 无之 / 故君子不出家 / 而成教于国 /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明德,指光明的德行,“明明德” 是《大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即要彰显、发扬光明的德行。
B. 格物,意为推究事物的原理,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道德的认识。
C. 弟,同 “悌”,指敬爱兄长,是儒家倡导的一种伦理道德观念,体现了长幼有序的原则。
D. 桀、纣,分别是夏朝和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他们因实行仁政而受到百姓的爱戴。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材料一提出了 “三纲八目” 的思想,“三纲” 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 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层层递进,相互关联。
B. 材料二强调治国必先齐家,因为一个人如果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很难治理好国家,君子要以身作则,以自身的品德影响他人。
C. 尧、舜以仁治国,百姓纷纷跟随,桀、纣以暴治国,百姓也跟着为非作歹,这说明君主的行为对百姓有着重要的影响。
D. 君子要先要求自己做到,然后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没有的缺点,才能去批评别人的缺点,这体现了儒家 “恕” 的思想。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2)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14. 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个人修养与治国之间的关系。(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首联写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残破,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营造出荒凉凄惨的氛围。
B. 颔联以花鸟为喻,感时伤怀,花也溅泪,鸟亦惊心,运用拟人手法,将诗人的情感融入自然景物之中。
C. 颈联中 “烽火连三月” 写出战争时间之长,“家书抵万金” 则突出了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D. 尾联通过描写诗人的外貌,“白头搔更短”,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因忧愁而日渐衰老,“浑欲不胜簪” 则进一步强调了忧愁之深。
16.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要注重复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2)《赤壁赋》中,苏轼描写月亮升起后,江面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
(3)请写出两句与战争相关的古诗词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题。
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它__________着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某校为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开展了 “书香校园” 活动。活动中,同学们__________地阅读经典,分享读书心得。一位学生说:“通过阅读,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提升了自己的文学素养。” 此外,学校还举办了书法比赛、诗词朗诵等活动,让学生在__________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塑造 孜孜不倦 潜移默化
B. 制造 废寝忘食 耳濡目染
C. 塑造 废寝忘食 潜移默化
D. 制造 孜孜不倦 耳濡目染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通过阅读,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提升了自己的文学素养。
B. 阅读,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提升了自己的文学素养。
C. 通过阅读,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提升了自己的文学素养。
D. 阅读,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提升了自己的文学素养。
20.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保持原意不变。(4 分)
原句: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
21.请根据语境,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 20 字。(4 分)
某校开展 “书香校园” 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__________。
22.学校计划举办 “传统文化进校园” 主题班会,请你为班会设计一个开场白,不超过 100 字。(6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被自动化取代。有人认为,这将导致大量失业,引发社会问题;也有人认为,新技术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推动社会进步。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观点和态度。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025 年福建省仙游华侨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答案与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
1.答案:D
解析:D 项 “都深刻影响了地区乃至全球的政治、经济格局” 表述错误。材料一美国洛杉矶骚乱主要反映美国国内矛盾;材料三巴以冲突主要影响地区和平稳定;只有材料二中国 - 中亚合作对地区和全球经济有积极影响,三者并非都对 “政治、经济格局” 产生深刻影响。
2.答案:B
解析:A 项 “权力分配问题无法调和” 过于绝对,材料一仅体现对立,未提及 “无法调和”;C 项 “主要原因是国际社会没有发挥积极有效调解作用” 错误,材料三未提及冲突主因,国际社会呼吁停火属于外部因素;D 项 “都提醒我们关注国际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 错误,材料二中国 - 中亚合作是稳定合作案例,并非不稳定因素。
3.答案:D
解析:中国 - 中亚合作强调多边合作、互利共赢、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体现 “天下为公” 的全球治理理念。A 项强调个人修养;B 项强调情谊;C 项强调包容,均不符合。
4.答案:
a.起因:ICE 在洛杉矶搜捕非法移民时暴力执法,逮捕 44 人,引发拉美裔社区反对。
b.发展:抗议升级,特朗普宣布派驻 2000 名国民警卫队,遭 22 名民主党州长反对。
c.激化:加州政府起诉特朗普,北方司令部派 700 名海军陆战队士兵抵达。
d.结果:洛杉矶市长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并实施宵禁。
解析:按时间顺序和事件逻辑,从起因、发展、激化、结果四个阶段,依据材料一梳理关键事件。
5.答案
影响不同:
中国 - 中亚合作:推动贸易增长,深化多领域合作,形成 “中国 - 中亚精神”,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与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巩固。
巴以冲突:导致加沙地带大量人员伤亡,威胁地区及世界和平稳定。
解决方式不同:
中国 - 中亚合作:通过峰会协商,达成合作共识,以互利共赢的多边合作方式推进。
巴以冲突:国际社会呼吁停火,需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但目前冲突持续升级。
解析:从材料二、三提取关键信息,对比影响从经济与和平角度,解决方式从合作与谈判角度分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6.答案:D
解析:D 项 “完全是因为阿里的努力” 错误,小镇恢复生机是多因素作用,阿里的努力是象征,不能夸大其个人作用。
7.答案:C
解析:C 项 “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 错误,小说通过孩子活动侧面展现战争,主要是为了以小见大,突出和平主题,而非情节紧凑。
8.答案:
勇敢坚强:生活在战火中仍积极行动,为和平努力。
充满希望:坚信小镇会变美,收藏画册寄托憧憬。
有责任感:主动收集祈愿,想让世界听到和平呼声。
善良纯真:以孩子的方式表达对和平的渴望,行动纯粹。
解析:结合文中阿里的行为、语言及心理描写分析,如捡画册、收集祈愿、前往联合国办事处等。
9.答案:
主题角度:直接点明对和平的渴望,是小说核心主旨。
情节角度:“祈愿” 是线索,贯穿阿里捡画册、收集纸条、送祈愿盒等情节。
人物角度:通过 “祈愿” 展现阿里等小镇居民对和平的向往,突出人物形象。
效果角度:标题富有感染力,引发读者对和平的思考。
解析:从主题、情节、人物、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标题作用,结合文本内容阐述。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0.答案:B
解析:“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 为完整判断句,“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 中 “而” 表转折,“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中 “不出家” 与 “成教于国” 为承接关系,据此断句。
11.答案:D
解析:D 项 “因实行仁政而受到百姓爱戴” 错误,桀、纣是暴君,因暴政亡国。
12.答案:A
解析:A 项 “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在材料一未提及,材料一只阐述了 “八目”。
13.答案:
(1)事物的原理推究明白后,知识才能真正获得;知识获得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自身修养才能完善。
(2)他发布的政令与自己的喜好相反,百姓就不会听从。所以君子自己具备某种美德,然后才能要求别人具备;自己没有某种缺点,然后才能批评别人的缺点。
解析:(1)关键词 “格物”“知至”“意诚”“身修”;(2)关键词 “令”“好”“诸”“非”,注意宾语前置句 “未之有也” 的翻译。
14.答案:
个人修养是治国的基础,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治国需从齐家开始,以孝、悌、慈等品德影响百姓。
君主或君子应以身作则,通过自身修养带动国家治理。
解析:结合材料一 “八目” 的递进关系和材料二 “治国在齐其家”“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等内容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
15.答案:B
解析:B 项 “以花鸟为喻” 错误,是拟人手法,将诗人的感时伤别之情赋予花和鸟,而非比喻。
16.答案:
忧国伤时:“国破山河在” 写国都沦陷,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思家念亲:“家书抵万金” 突出对亲人的思念。
愁苦衰老:“白头搔更短” 写因忧愁而衰老,体现内心痛苦。
解析:结合诗句内容,分析首联、颈联、尾联分别表达的情感,注意结合写作背景。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答案:
(1)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2)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3)示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解析:注意准确书写,避免错别字,如 “徘徊”“烽” 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答案:A
解析:“塑造” 与 “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搭配恰当;“孜孜不倦” 强调勤奋阅读,“废寝忘食” 程度过重;“潜移默化” 指不知不觉中受影响,符合语境。
19.答案:C
解析:原句 “通过…… 让……” 缺少主语,C 项去掉 “让”,使 “我” 成为主语,正确。
20.答案:校园文化难道不是学校的灵魂吗?
解析:在句中加反问词 “难道”,否定词 “不是”,句末加问号,保持原意。
21.答案:还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解析:根据前文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补充递进关系的内容,结合 “书香校园” 活动的作用。
22.答案:同学们,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 “传统文化进校园” 主题班会,感受诗词之美、书法之韵,传承千年文明吧!
解析:开场白要有称呼、主题引入、活动意义,语言简洁、有感染力,符合班会场景。
四、写作
写作指导
立意角度:可从 “人工智能带来挑战与机遇并存”“积极应对技术变革,提升自身竞争力”“科技发展需兼顾就业与社会稳定” 等角度立意。
结构建议: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引出话题,中间分论点论证,结尾总结升华。
论据示例:可引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服务业的应用案例,如自动化生产线、智能客服等,以及新技术创造新职业的例子,如人工智能训练师、数据分析师等。
智潮涌处,破局新生
当自动化生产线取代纺织女工的身影,当智能客服替代传统接线员的应答,人工智能浪潮正以雷霆万钧之势重塑就业图景。面对这场深刻变革,有人在失业阴云下惶惶不安,有人于创新曙光中跃跃欲试。事实上,人工智能带来的不仅是就业结构的剧烈震荡,更是一场推动人类社会向更高维度跃迁的历史机遇。唯有以理性视角洞察变革本质,以积极姿态拥抱时代浪潮,方能在技术革命的洪流中破局新生。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对传统就业岗位的冲击已成为现实。麦肯锡研究报告显示,到 2030 年全球将有 8 亿个工作岗位被自动化技术取代,制造业流水线工人、基础数据录入员等重复性劳动岗位首当其冲。这种结构性失业不仅关乎个体生计,更可能加剧社会阶层分化。当 45 岁的超市收银员因智能结算系统被迫转行,当快递分拣员在机械臂的高效运作前黯然离场,技术进步带来的阵痛直观地刺痛着每个普通人的神经。然而,将技术发展简单等同于就业危机,无异于因噎废食。历史反复证明,每一次重大技术革命都会经历 “创造性破坏” 的阵痛期,蒸汽机摧毁了手工纺织业,却催生了现代制造业;互联网颠覆了传统零售模式,却创造了电商运营、数字营销等新兴职业。
人工智能带来的不仅是岗位的消失,更是就业生态的重构与升级。在医疗领域,AI 辅助诊断系统虽然减少了基础影像读片岗位,但催生了医疗数据标注师、AI 医疗产品经理等高端复合型职位;在教育行业,智能教学平台促使教师角色从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衍生出教育技术设计师、个性化学习规划师等新兴职业。据世界经济论坛预测,到 2025 年,人工智能将创造 9700 万个新岗位,涵盖数据科学、算法工程、人机协作等前沿领域。这些岗位不仅薪酬更高,更能激发人类的创新潜能,推动社会向智能化、数字化深度转型。
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变革,个人、企业与社会需形成合力,构建可持续的应对体系。个体层面,终身学习成为生存必修课,劳动者应主动学习数据分析、编程基础等数字化技能,培养跨界融合的思维能力;企业层面,需承担起员工技能培训的社会责任,建立 “人机协同” 的新型工作模式;政府层面,则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职业教育投入,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就业结构优化升级。正如特斯拉工厂中,机械臂与工程师默契配合的场景所昭示的:未来的职场,不是人与机器的零和博弈,而是人机共生的智慧协作。
站在人工智能革命的历史节点,我们既要正视技术变革带来的现实挑战,更要以发展的眼光把握其中蕴含的时代机遇。当人类学会与智能机器共舞,将重复性劳动交给算法,把创造力聚焦于艺术、科学与人文领域,我们终将迎来一个效率与温度并存、科技与人性共辉的新时代。智潮奔涌处,正是破局新生时,唯有勇立潮头、主动求变,方能在这场就业变革中书写属于人类的辉煌篇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