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苏省常州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回答选抒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船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3.本试卷共9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一、阅读(72分)(一)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从精神上来说,黄河是中华文明的魂。由于早期农业发达,比较早形成大一统的观念,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根本就是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形成的。比如以周礼为代表的礼乐文明,《春秋》形成中国传统史学,儒家等诸子百家,佛教传入后的华化。特别是在黄河流域形成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并且使它法制化。比如西汉时期,裁定案例的最高标准不是既定法律,而是根据儒家价值观念。这些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和魂。从历史上看,黄河中下游的历史地位具有关键性、决定性。比如“中国”名称的来历,现在找到的最早证据,是陕西宝鸡发现的一件名为何尊的青铜器的铭文上有“宅兹中国”四字。这个“中国”指的是最高统治者居住的地方。周武王时都城在今西安地区,成王时周公在洛阳建立新都,洛阳为“天下之中”,那么这个“中国”就指的是周朝统治者定都的地方。在夏商周时期大的都城都叫“国”,这样的“国”有很多,所以产生了“万国”这个词。这个“中”不仅指地位的中间,还表示中心、中央、中枢的意思。东周以后周王朝衰落,诸侯 把各自所在地方都称为“中国”,到秦始皇统一后把他统治的地方叫“中国”,以后“中国”就成了历代王朝的代名词。最早的中国就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后统一时期的政治中心也都 在黄河中下游流域,比如秦朝的咸阳,汉唐的长安、洛阳,宋朝的开封等。同时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人口中心、人口的稠密区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黄河还是中华民族的根。3800年前形成的黄河文明,通过人口迁移而向四面八方传播,而且重要的战争几乎都发生在黄河流域。每当战乱时期和遭遇天灾人祸,黄河流域的人口就多往南方迁移。秦汉之际、两汉之际、东汉末至三国期间都发生过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如果战乱持续时间短,人口还能迁回,但是一般平民百姓迁到南方就不会迁回,从而成为真正的移民。如果遇到像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唐中后期安史之乱这样的大规模战乱,数百万人口 南迁到江淮流域、珠江流域甚至海南岛和台湾,就基本定居下来。这不仅是人口的迁移,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所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根这个观点是从文化的角度来解释的。黄河儿女不仅大规模向南方迁移,还向边疆迁移,从而为开发边疆、巩固边疆做出了重要贡献。历史记载匈奴、乌桓、鲜卑迁到河西走廊,唐末五代中原汉人迁入契丹、渤海,元朝时汉人迁到中亚、西亚。到了明清时期,江西人迁到湖广,即“江西填湖广”;清初四川 由于经过战乱,人口稀少,难以发展,政府又动员湖广百姓迁到四川,即“湖广填四川”。 明清由于人口压力较大,大批中原百姓从平原迁到山区进行开发。到了近代,又有规模浩大 的“闯关东”移民潮。由于沙皇俄国的侵略扩张,清朝允许内地民人开发东北并给予资助。 到清末东北地区建省,人口多是黄河流域移民及其后代。同理,山西是“走西口”的重地,从呼和浩特到包头一带几乎都是山西移民。黄河儿女还是新疆移民的重要力量,这些移民及 其后代守卫着祖国的边疆。黄河流域是各族人民的大熔炉。我们现在讲的华夏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形成的,夏最早 指夏人,但由于夏人不止一个民族,所以产生了“诸夏”。商周时期人口主体还是夏人,所 以这个“华夏”实际上是夏人、商人、周人融合的系统,在之后的时期也不断地把夷、戎、狄融合起来。在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匈奴、鲜卑、乌桓、东胡、羯、氐、羌、突厥、回鹘、 粟特、吐谷浑、党项、高丽、契丹、女真、蒙古等族人口不断融入华夏。比如北魏孝文帝改 革,迁都洛阳,改称汉姓,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所以从这点上讲,黄河不仅是华夏汉人的 根,也是今天中华民族绝大多数人的根。黄河也有其另一面。客观上来看,黄河也的确给中华民族带来过巨大的灾难,但这不是由个人因素决定的,而是由黄河本身决定的。第一,黄河流经世界最大最厚的黄土高原和黄土冲积形成的大平原, 经过农业开发不断开垦,进一步破坏了表层的植被,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第二,黄河中游虽然降水量不大,但降水集中,往往汇集在夏秋之交,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洪涝 灾害。黄河中游地区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像泾河、渭河、汾河等河泥沙的含量都很高。相对来说,如果不开垦这些土地,发展畜牧业,的确可以比较好地保护植被,但是由于 人口压力以及生存问题,不得不开发。第三,黄河下游流经平原地带,中游的泥沙在平原地 区淤积,形成悬河。第四,黄河中下游决口频繁,下游多次大幅度改道。除此之外,还有人为的因素。例如李自成军队进攻开封,明朝官员决黄河灌起义军,李自成移营高地,河灌开 封城,城市遭受极大破坏。这样的事件在历史上有很多,也的确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很大的灾 难,古人讲“黄河清,圣人出”,所以历来统治者都把“海晏河清”作为统治目标。黄河文明的兴衰,主要还是受客观因素影响,当然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首先,前面提 到气候的变化。随着黄河流域气温的降低,长江流域成了适宜人们生存发展的地方。商朝时 在今河南地区有象生存,黄河流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西汉初年长江流城地势低、气候潮 湿,唐后期时白居易赞扬江南好,“能不忆江南 ”南宋时范成大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到了明中期又产生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由于宏观的气候变化,长江流域兴起,经 济文化中心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其次,黄河历次改道、历史上的大动乱、大量高素质人口的外迁都推动了南方的开发,同时也造成了黄河文明的衰落。除此之外,近代沿海沿江地区 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黄河文明发展的优势。(摘编自葛剑雄《黄河与中华文明》)1.下列对原文相关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最早的“中国”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历史上统一时期的政治中心、经济文化中心、人口中心也都在黄河中下游流域。B. 大规模的战乱导致黄河流域的人口持续向南方和边疆迁移,人口迁移促进了文化传播,为开发和巩固边疆做出贡献。C. 黄土高原和黄土冲积形成的大平原有利于农业开发,同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口压力也使得发展农业成为优先选择。D.气候变化、历史上的大动乱、高素质人口的外迁等因素,造成黄河文明的衰落,经济文化中心地位被长江流域取代。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农业发达是黄河中下游流域发展成为中华文明摇篮的重要经济条件。B. 礼乐文明、传统史学、诸子百家等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C. 周成王的新都洛阳为“天下之中”,不仅指地理位置,还代表政治地位。D.华夏的形成,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周边的少数民族不断迁入并汉化的过程。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着眼黄河文明兴衰的原因,论述黄河流域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重大意义。B. 文章用大篇幅论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魂和根,凸显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C.文章从大规模战乱、人口迁移、民族融合三个方面,论述黄河文明的发展传播。D.作者引用白居易、范成大对江南的赞美,证明气候变化是长江流域兴起的主因。4.本文用“魂”和“根”来形容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请结合材料概括 其主要内涵。(4分)5.请根据材料谈谈本文作者分析历史问题的视角和思维方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6分)(二)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少年赵志明到了镇上,已是晌午,兄弟俩寻小馆子吃了碗面,然后一路打听老中医的医馆。老中医年龄大,看上去不显老。看到哥哥年纪轻轻白头发就有很多,老中医上来先推荐一款首鸟洗 发水,然后饮一口浓茶,慢悠悠开口,让少年把上衣都脱掉。见少年迟疑,老中医便说,小伙子,不脱衣服怎么看背上的东西 少年三下五除二脱掉了棉袄、两件毛线衣、衬衫。受冷气一激,身上顿时起了一层鸡皮 疙瘩,像细密的鳞片,背中间蓬起一个鸡米头。少年如同一只赤了膊的小雄鸡,瘦骨嶙峋,缩着背,有点难为情地把背上的东西亮给老中医看。老中医用指肚轻轻贴住,微微用力,问,疼吗 疼。少年觉得疥头里面在翻江倒海。老中医揉了几下,继续问,现在呢 疼痛往下走了吗 少年觉得脓液似乎都要喷出来,疥头形同炸裂,但不是那种钻心的疼。老中医净了下手,说,不碍事。不是毒龙钻,根子没有连到脊梁上。贴上几副膏药,化瘀化脓,春节前保证生龙活虎。哥哥跟着老中医去付钱取膏药,少年穿上衣服,走来走去闲看。老中医和哥哥很快回转 来,老中医用汤婆子暖手上的膏药,说,贴前最好在火上烤一下,待膏药有点炀了,再捂上去。两天一换,十天见分晓。为了保险,多开了两副膏药,巩固一下,免得节外生枝。说着,示意少年把上衣再脱一遍,将膏药放平在右掌,缓缓贴到少年的背上。热热的, 像火焰掌。少年再穿衣服时,明显感觉到背上的皮肤被膏药拉紧了。兄弟俩沿原路返回,到家时天已经暗下来。哥哥晚饭也来不及吃一口,骑车回哺坊过夜,晚上还要值班。父亲去世后,读高三的哥哥便辍学了,母亲四处托人找关系,终于有机会让 哥哥哺去坊上班。白天时,母亲把少年的被子床褥都换了,褥子下面还特意铺了一层稻草。少年侧身躺在 上面,听到干净稻草的摩擦声,像稻草们在窃窃私语。晚上做梦,梦见生出了一床蘑菇。三副膏药贴完,“搭背”豁然消肿,五副之后,连白头也脱落。母亲犹不放心,用完了 最后两副。春节也到了。年三十这天,少年分配到很多任务。其一是祭祖和焚烧纸钱。这些之前都由父亲操持,兄弟俩当下手:去年是哥哥负责的,少年当下手。今年哥哥在哺坊值班,初二才能回家,歇 到初五,又要去上班,任务便落到少年一个人头上。母亲要忙一上午,去街上买菜,烧祭祖的饭菜。一桌祭父系祖宗,一桌祭母系祖宗,这是用的八仙桌,摆放在堂屋心。还有三桌, 分别祭外公、父亲和一位去世多年的姑婆,用的是一张小桌一张矮凳,搁在户外。为什么要 单独祭,母亲解说过原因。以往是祭外公、姑婆。从去年开始多了父亲。祭祖开始时,要先 放小炮仗,再放大炮仗。少年很紧张,用香头去点大炮仗的药信,比给缝衣针穿线还难。好几次药信没点看,人便跳回屋里,或者即使点着了,却将炮仗碰倒,结果二踢脚是贴在地面炸响,失去了 “高升”的寓意。晚上母亲供灶,在灶头前磕头,额头抵到地上,嘴里衔根稻草,有点口齿不清地进行虔诚祷告。祷告完,少年还要放一回炮仗,这个时候外面已经漆黑一团,大炮仗立于地上,借助门窗漏出的灯光,药信更难以看清楚。父亲和哥哥是敢把大炮仗捏在手上,同时用烟头去烫的。少年便自作主张拆了包烟,点着了拿在手上去放大炮仗。放完炮仗,烟只燃了半根, 少年便把烟两三口抽完了。还没到正月半,上班的上班,开学的开学,地里的活也多了起来。春雨贵如油。要赶在 清明前给油菜田点上化肥,一窠一窠地放,费时费力。为了避免化肥给杂草吃掉,还需锄草、 削土块,都是耐心活。日复一 日的劳作,疲惫堆积,使得母亲的话也少了。春风呼呼吹,吹绿了大地。油菜和麦子都漫不经心地高过了膝盖,有些生长得快,菜地 和麦地上空便有了零星的花朵和穗子。赶蜂人还没有将蜂箱运抵排开,只有形体更小的土蜂 忙不迭地闻香采蜜。也有蜻蜓和蝴蝶,在空中跳着霹雳舞的滑步动作。沟渠里的寒冰乍破, 水底平铺的青苔上多了一抹黑云,忽而散开,却是蝌蚪孵化出来,快乐地在向阳浅水中游弋, 待到长出前后肢,旋即跳入绿色的草丛不见。河埂上插根柳枝都能成活的时令,少年觉得偃旗息鼓的体内突然蹿出了一股股活力,头发长得更快,再不剪活脱脱像个女生。周末上午,同桌骑车来看少年。初中差不多两年半时光,两个人无话不谈,在学校里形影不离。春节后毕业班分班,同桌被分到差班,升学无望,已经准备参军入伍。同桌个高,身体敦实,手脚力气都很大,嗓门也很大,完全符合军人的形象。少年不免一旁跃跃欲试地 羡慕。同桌骑车载着少年去镇上,先理发,再去哺坊看哥哥,在哺坊里顺便蹭了顿中饭。烧饭阿姨手艺很好,少年一 口气吃了两碗米饭。哺坊里真的很热,捂出一种类似宰杀的鸡鸭被开水烫浇后散发出来的味道。哥哥解释说有些受精蛋孵不出来,变成了旺蛋,可能这就是禽类夭折的味道。哺坊也很高,比寻常人家住的砖瓦房高,比两层小洋楼略微矮一些。孵化室进出的门用很厚的帘子隔着,没有窗,好几排日光灯都亮着,还有供暖灯。出了帘子,就是厨房和宿舍, 一下子凉爽起来。虽然凉爽,温度也比外面高很多。宿舍的门和厨房的门敞开着,暖暖的阳光透射进来,白墙壁亮得耀眼。 歇了一会儿,哥哥又要去盘蛋,戴着手套把孵化器里的蛋挨个翻一遍,有的还要对着光源仔 细检查。成千上万枚蛋,即使被几个人分摊,盘完一遍也要近两个小时。少年觉得神奇,似乎无数只小鸡小鸭小鹅突然出现在地面,像潮水一般淹没过脚踝,绒绒的,痒痒的,臭臭的, 像生命一样发出嘈杂的声音,带着暖意。(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老中医看见哥哥年轻却有很多白发,心知他十分操劳,于是推荐首乌洗发水,与下文给少年看病的情节相呼应,体现其医德高尚。B.父亲去世后,母亲需要到处托人找关系,才最终得以让哥哥去哺坊上班,这意在强调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和当时社会风气的黑暗。C.原先祭祖和焚纸由父亲与哥哥操持,而今父亲去世,哥哥也因工作无法回家,故只能由少年操办,看似平淡的叙述中蕴藏着沉痛。D. 同学到访在文中有多重作用,既在身体成长与未来前途两方面暗示了少年未来充满希望,也自然地引出了下文探访哥的情节7.关于“春风呼呼吹”这一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段的语言以清丽洗练的白话为主,辅以“寒冰乍破”“向阳浅水”“旋即”等文言表述,读来饶有韵味。B.本段运用顶真、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万物竞萌的春景图,有动有静,点面结合。C.本段表面写景实则写人,暗示少年也将如春天的万物一般蓬勃成长,与《荷花淀》开头环境描写的作用类似。D.本段置于母亲劳作和同学来访之间,不仅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还调节了叙事节奏,从而避免了情节突转的生硬。8.文中叙写少年两次放炮仗,请简要分析其用意。(6分)9.“成长”是本文显而易见的主题,而小说最后一段却又写了禽类的“夭折”,这应如何理 解 (6分)( 三 ) 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唐介,字子方,江陵人。通判德州,转运使崔峰取库绢配民而重其估。介留牒不下,且移安抚司责数之。峰怒,数驰檄按诘,介不为动。既而果不能行。入为监察御史里行,转殿中侍御史。张尧佐骤除宣徽、节度、景灵、群牧四使,介与包拯等力争之,夺其二使。无何,复除宣徽使、知河阳。介谓同列曰:“是欲与宣徽,而假河 阳为名耳,不可但已也。”而同列依违,介独抗言之。仁宗谓曰:“除拟本出中书。”介遂劾 宰相文彦博守蜀日造间金奇锦,缘阉侍通宫掖,以得执政;今显用尧佐,益自固结,请罢之 而相富弼。帝怒,却其奏不视,且言将远窜。介徐读毕,曰:“臣忠愤所激,鼎镬不避,何辞于谪 ” 帝急召执政示之曰:“介论事是其职。至谓彦博由妃嫔致宰相,此何言也 ”时彦博在前,介责之曰:“彦博宜自省,即有之,不可隐。”彦博拜谢不已,帝怒益甚。梁适叱介使下殿, 修起居注蔡襄趋进救之。贬春州别驾,王举正言以为太重,帝旋悟,明日取其疏入,改置英 州,而罢彦博相。又虑介或道死,有杀直臣名,命中使护之。梅尧臣等皆赋诗激美由是直声 动天下士大夫称真御史必曰唐子方而不敢名。熙宁元年,拜参知政事。帝欲用王安石,公亮因荐之,介言其难大任。帝曰:“文学不 可任耶 吏事不可任耶 经术不可任耶 ”对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论议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退谓公亮曰:“安石果用,天下必困扰.诸公当自知之。”安石既执政,奏言:“中书处分札子,皆称圣旨,不中理者十八九,宜止令中书出牒。”介曰:“如安石言,则是政不自天子出,使辅臣皆忠贤,犹为擅命,苟非其人,岂不害国 ”帝以为然,乃止。介自是数与安石争论。安石强辩,而帝主其说。介不胜愤,疽发于背,薨,年六十。(节选自《宋史 ·列传七十五》)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梅尧臣等皆赋诗A激美B由 是C 直声动D天下E 士大夫称F 真御史G必曰唐子方H而不敢名。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数,指责备、谴责,与《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中的“数”词义不同。B. 相,以……为相,意动用法,与《苏武传》“单于壮其节”中的“壮”用法不同。C.道,在路上,名词用作状语,与《过秦论》“赢粮而景从”中的“景”用法相同。D. 中,指符合,与《庖丁解牛》“乃中《经首》之会”中的“中”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转运使崔峄拿库存的绢帛高价配售给老百姓,唐介扣住这道政令不下达,并且顶住压力, 最终使苛政未能实施。B. 唐介弹劾文彦博勾结宦官寻找后宫的支持来谋取相位,并借重用张尧佐巩固权势,直言应 该罢免其职改任富弼。C. 仁宗恼怒唐介弹劾文彦博,贬他为春州别驾,又担心这样对待直臣有损圣誉,于是采纳王 举正的谏言,改贬英州。D. 唐介认为王安石难当大任,在王安石执政后,唐介多次与他争论,皇帝偏袒王安石,唐介 因为不胜羞愤而病死。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臣忠愤所激,鼎镬不避,何辞于谪 (2)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论议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14.材料是如何刻画唐介“直臣”形象的 请简要说明。(3分) ( 四 ) 阅 读IIV (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望太湖①苏舜钦杳杳波涛阅古今,四无边际莫知深。润通晓月为清露,气入霜天作瞑阴。笠泽②鲈肥人脍玉,洞庭③柑熟客分金。风烟触目相招引,聊为停桡一楚吟④。[注]①此诗作于作者因支持庆历革新被贬谪居苏州之时。②笠泽:太湖别名之一。③洞庭: 山名。在太湖中,有东西二山。④楚吟:楚歌。《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以“杳杳”“四无边际”描绘了太湖烟波浩淼的景象,“阅古今”赋予太湖亘古苍茫的历史厚重感。B. 颔联写湖气升腾凝成晶莹的露珠,化作低垂的暗云,展现太湖与天地气象的交融,富有动 态美和想象力。C. 颈联以“玉”和“金”比喻鲈鱼和柑橘,既突出太湖物产之美,又暗含丰收喜悦的人间烟 火气。D. 尾联中“聊”是暂且之意,表明诗人虽暂时被眼前风光吸引,但内心依然充满被贬谪的悲 伤与愤懑。16.尾联在情感表达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贾谊在《过秦论》中极言秦始皇的功业,用“ , ”两句高度概括了他的丰功伟绩。(2)杜甫《客至》中“ , ”两句,描写草堂清幽僻静的环境, 暗示平日少有访客的寂寞心境。(3)古诗文常以雷声作喻,状写声音之响,如“ , ”,描写生动, 内涵丰富。二 、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小题。春雨,顾名思义,是指春季时节降落的雨水。我国幅员辽阔,( 甲 ),南方春雨较 早,在2-3月;北方则集中在4-5月。“ ”,春雨给人非常美的意象,但对农业更是有利,因为越冬作物在雨水节气前后,生长逐渐旺盛,需水量逐步加大,这时候如遇到干旱, 将极易影响生长和产量,所以说“ ”。受纬度、地形及冷暖空气活动影响,雨水节气的降水分布呈现出显著的地域不均衡性和气候过渡特征。雨水节气期间,南方暖湿气流活跃,长江中下游至华南地区进入“桃花汛”初期,出现持续性细雨,武夷山、南岭等山脉迎风坡地形雨尤其显著。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受地形抬升作用,多夜雨或间歇性小雨,是“ ”的春季版。春季气温和冷暖空气动荡,在两广、福建沿海等华南地区,暖湿气流遇冷在墙面形成水珠,空气湿度常达90%以上,会出现“回南天”。华北、黄淮地区等北方还会出现“倒春寒”。湖南、江西、浙江西部等江南地区,则可能出现“连阴雨”。相比南方,( 乙 )。黄河流 域降水以零星小雨或雨夹雪为主,如河南、山东等地常现“ ”的过渡景象。西北和华北大部分地区仍为干旱少雨。春季我国暖空气势力还不是很强.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多在我国的华南、江南一带与势力减弱的冷空气交锋形成锋面雨。①由于两方气流势均力敌,②故而锋面雨带北上极为缓慢. ③在5-6月更是在江南地区形成的江淮准静止锋停滞不前,④促使我国北方地区春季降雨变得艰难。准静止锋是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移动缓慢或很少移动的锋。春末夏初,冷、暖气团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交绥,形成江淮准静止锋,造成该地区长达一个多月的梅 雨天气。18.将下列诗句依次填入文中画横线的空缺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好雨知时节 ②巴山夜雨涨秋池③霰雪与春雨,晓来争晦明 ④小楼一夜听春雨A.②③④① B.③①②④ C.①③②④ D.④①②③19.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与“倒春寒”所加的引号相同的一项是(3分)A. 二诸葛还要请区长“恩典恩典”,一个交通员把他推出来了。B. 在这儿我是你“玩偶老婆”,正像我在家里是我父亲的“玩偶女儿”一样。C. 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D. 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 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21.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22.请根据文中的有关内容,推断加点的“交绥”一词的含义。(2分)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对大多数人而言,热爱的事是我们生活中的亮色。喜欢一件事,那做这件事时感受到的快乐和满足感,本身就是意义。你是否同意上述说法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常州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质量调研高二语文试卷评分参考一、阅读(72分) ( 一 )1. (3分)B 2. (3分)D 3. (3分)B4. (4分)①“魂”指黄河是中华文化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根本在黄河 中下游流域形成,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也是在黄河流域形成。②“根”指黄河是中华民族 的起源地。黄河文明通过人口迁移向各地传播,中国各地移民的文化源头在黄河。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 (6分)①跨学科的视角:引用经济、地理、气候、文学等学科的成果和知识分 析黄河文明兴衰的原因。②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既辩证看待,又抓住问题的根本:充 分肯定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又指出它给中华民族带来过巨大灾难;指出黄河带来灾 难和黄河文明兴衰是客观因素造成。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6. (3分)D 7. (3分)C8. (6分)①从第一次的手忙脚乱到第二次的从容淡定,体现少年在这一过程中勇 气和心性的成长。②少年克服恐惧用与父兄相同的方式燃放炮仗,暗示其将承负起对于 家庭的责任。③少年在两次放炮仗中的转变,为下文写少年“突然窜出一股活力”,真正 开始野蛮生长张本。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 (6分)①“夭折”既是孵蛋中常见的现象,又象征着生命成长中的挫折和幻灭。②借哥哥之口说出的“夭折”,与哥哥的经历暗合,父亲去世后哥哥不得不辍学养家,这 是他学业与前途的夭折。③禽类的“夭折”与结尾少年感受到无数小鸡小鸭小鹅的孵出 相呼应,象征哥哥以自己的“夭折”托举少年的成长。④哥哥的“夭折”与少年的“成 长”对立统一,使小说的成长主题与爱、奉献、牺牲等因子交融,显得更为丰实厚重。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 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三)10. (3分)B E G11. (3分)B 12. (3分)C13. (8分)(1)(4分)我被忠义愤激鼓动,即使是鼎镬这样的酷刑也不会逃避,还会畏惧被 贬谪吗 评分参考:句意通顺给1分,“激”“鼎镬”“谪”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4分)王安石好学却不知变通(拘泥古代的成规),所以议论不切合实际(事 理),如果让他当政, 一定会在很多方面去做改变更动。评分参考:句意通顺给1分,“泥古”“迂阔”“变更”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14.①用典型事件表现,如对抗苛政、弹劾权贵;②与其他人物对比,如弹劾张尧 佐时与同列对比,推荐王安石时与曾公亮对比;③采用他人的评价,如士大夫称赞他为 “真御史”。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 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四 )15. (3分)D16. (6分)①情感表达上,运用拟人和用典的手法,表达诗人对太湖风光的喜爱和 远离尘世、不问朝堂的归隐之意。②结构上,以“风烟触目”收束前三联对湖景、物产 的描写,为下一句“停桡一楚吟”作铺垫,形成由景及情、卒章显志的结构。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 酌情给分。(五)17. (6分)(1)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2)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3)示例一:列缺霹雳 丘峦崩摧示例二:雷霆乍惊 公车过也示例三: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18. (3分)D 19. (3分)C20. (4分)甲南北之间有差异乙北方少雨区则比较多评分参考: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 酌情给分。21. (6分)(1)②句,删去“故而”;(2)③句,调整语序,改为“在5-6月更是在江南地区形成停滞不前的 江淮准静止锋”;(3)④句,搭配不当,改为“造成我国北方地区春季降雨困难”。评分参考:每改对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 酌情给分。22. (2分)冷、暖气团在此交会(相遇),两方势均力敌而形成对峙(拉锯、缓慢 进退)的情形。评分参考: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