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专项习题一、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节选)杜甫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下列诗句与“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达的思想最接近的一项是(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蕴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它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 下列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赋得暮雨送李曹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A.首联“微雨”和“暮鼓”写出了诗人傍晚伫立在江边被烟雨笼罩的压抑场面。B.颔联“重”和“迟”描写船和鸟在雨中的形象,烘托诗人送别友人的沉重心情。C.颈联“海门”深,“浦树”远,表现诗人眼光长远,具有遗世独立的志向。D.尾联“比”字,把别泪和“散丝”融在一起,表达了诗人深深的离愁别绪。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甲】竹石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乙】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一、二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刻画出竹子扎根在散乱、破碎的岩石中的挺拔形象。B.乙词的上阕着力渲染梅花独自开放却无人欣赏,黄昏来临又遭风吹雨打的艰难处境。C.甲诗咏竹,乙词咏梅,文中未见“竹”“梅”二字,却处处都传达出竹、梅的神韵。D.“任尔东西南北风”与“一任群芳妒”中“任”意思相同,意在突出竹、梅的品格。5.上面诗词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请简要分析它们分别表达的情志。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城南曾巩雨过横塘①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注释】①横塘:古塘名,在今南京市秦淮河南岸。6.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小诗写的是夏天大雨之后,城南野外的自然风光。笔调轻快,写景如画,格调超逸,清新隽永。B.第二句写了山,平时不怎么引人注意的峰峦忽然错乱纷出,扑面而来,争高竞秀,生机蓬勃。C.第三句写昔日绚丽似锦的桃李之花经受不住暴雨袭击的考验,已经零落殆尽,结束了一年一度的短暂青春,在本诗中桃李之花喻指昙花一现的人物。D.诗人以富于哲理的胸怀表达了世间万物各自都有自己的兴衰:横塘不会一成不变,河水不会低沉依旧,山峦不能尽占青睐,桃李不能灼灼不谢,小草不会永远沉寂。7.“惟有青青草色齐”一句是作者的神来之笔,请赏析“齐”字的妙处。8.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注】①几度:几年。②翻:反而。③共传:一起举杯。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江海”指此次分别地方,“几度”表明时间久远,说明二人相见不易、B.颔联中“翻疑”写出了诗人欣喜、惊奇的神态,也写出了情真意切的感情。C.颈联诗人“孤灯、寒雨、湿竹、浮”意象,表达悲凉暗淡的心情D.尾联更写出将再次离别的伤痛,“惜”情意绵绵,表现恋恋不舍的离情。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柴侍御①唐·王昌龄沅水通波②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③。【注】①这首诗是诗人被贬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期间所作。友人柴侍御将要从龙标前往武冈,诗人写下这首诗为他送行。②通波:四处水路相通。③两乡:作者与柴侍御分处的两地。9.下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水”与“通波”两词显得江河相连,道无险阻。B.“不觉”一句用乐观的语言表达诗人对离别的淡漠。C.首句点明友人去处,“接”字给人两地相邻之感。D.“同”字指与友人风雨同行,明月共睹,间接抒情。10.“明月何曾是两乡”与“天涯若比邻”有异曲同工之妙,试谈谈你的理解。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登赏心亭①陆游蜀栈秦关岁月遒,今年乘兴却东游。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黯黯江云瓜步②雨,萧萧木叶石城秋。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涕已流。【注】①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陆游奉诏回临安面陈恢复大计,从四川回来舟经建康,登亭有感而赋此诗。作为主战派,诗人曾向朝廷建议迁都建康,以利于防备,但不被采纳。②瓜步:瓜步山,在南京的六合。(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月道”暗示了诗人被外放四川秦地做官时的一段不平常岁月。B.颔联按游踪来写,诗人过了黄牛峡后来到白鹭洲,继而登亭抒怀。C.颈联运用叠词,写出眼前极其壮美的秋色,照应“乘兴却东游”。D.全诗先叙事、写景,后抒情,以爱国之情贯穿,使全篇浑然一体。(2)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12.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早秋山居【唐】温庭筠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1)《早秋山居》描写了“山居”生活,从“觉寒早→ → →夜泉清”中可看出时间的推移。(用诗中关键词填空)(2)这首诗歌描写景物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13.请简要分析画线诗句表现了怎样的“宫使”形象。14.有人评论说“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既写卖炭翁,又表明诗人的情感态度。请对此做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15.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极妙,请简要分析。 16.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选自《诗经·秦风》,《诗经》先秦时叫《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C.用白露“为霜”到“未晞”再到“未已”的变化,暗示主人公追求时间之长,塑造了一个不懈追求心上人的男子形象,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执着追求。D.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执着不变的追寻,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18.诗歌每章开头都写景,有何作用?1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城阙辅三泰,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1)诗中“风烟望五津”的“望”用得巧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这首诗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20.下列对诗歌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石壕吏》虽然直接抨击的是石壕吏的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更应该是对封建社会官吏残暴和兵役制度的批判。B.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全文无一句直接议论、抒情句,却在叙事中饱含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C.“暮投石壕村”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投”字暗示出这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头,所以一个赶路人急于找住宿的地方。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形成强烈反差,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矛盾。21.把文中句子“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可以吗?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甲】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乙】送友人薛涛①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②杳如关塞长。[注]:①薛涛,唐代女诗人。②离梦:离人的梦。2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同题诗,都是近体诗,李白诗是五言律诗,薛涛诗是七言绝句。B.【甲】诗颔联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诗人感叹今此一别,自己将孤身远行。C.【乙】诗化用了《蒹葭》中的诗句,使诗歌的内涵更为深厚,富有韵味。D.【甲】【乙】两诗都以送别为主题,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依依不舍。23.结合【甲】诗首联和【乙】诗一二句所写的景物,简析送别环境各有什么特点?2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请写出文中暗示老妇已经被抓走的一句。(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请赏析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山中寡妇杜荀鹤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25.本诗与《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等诗歌都反映了老百姓 的社会现实。26.“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主要表露了两方面的情感,请简要说明。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27.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两句则勾画出一个长期遭受烟熏火燎、疲惫憔悴的老翁形象。B.“翩翩”四句描绘“宫使”横行霸道的丑恶行径:“翩翩”写出其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动作和神态;“回”“叱”“牵”这一连串动作,则刻画出其蛮不讲理、霸道凶残的面目。C.诗人在结尾没有直接议论抒情,而是将其蕴含在情节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描写中,因此更深沉含蓄,令人深思回味。D.该诗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揭露了“宫市”掠夺的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渴望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28.有评论说,“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既写出了卖炭翁的处境和心理,同时也表明了诗人的情感态度。请对此做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儿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9.诗人多年的贫困、多年的流离失所是通过哪些细节体现出来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作答。30.诗歌结尾句展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完成下面小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31.这首诗歌的首联写景有什么作用?。32.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在情感内容上不同于一般送别诗的地方。参考答案1.B 2.示例:直抒胸臆,推己及人,由个人联想到天下千千万万寒士,表现了诗人关心民间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导语】此诗先绘秋风破屋、夜雨沾湿之景,继写贫寒处境,终发“安得广厦”之叹。从个人困窘推及天下寒士,直抒忧民情怀,展现杜甫“苦身利人”的崇高境界,沉郁顿挫中见赤子之心。1.本题考查情感理解。“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意为: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此句表达了诗人即便自身茅屋破旧、受冻至死,也愿天下寒士得居广厦的崇高理想,体现了杜甫超越个人苦难、心系天下苍生的博大胸襟与牺牲精神。A.此句通过描绘登临泰山之巅的抱负,展现诗人青年时期的豪情壮志与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侧重个人志向的抒发,与“舍己为人”的济世情怀关联较弱;B.诗人以“落花”自比,表明即便脱离官场,仍愿以自身力量滋养新生命,体现“牺牲自我、心系天下”的奉献精神,与杜甫“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中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高度契合,均展现了超越个人困境的家国情怀;C.诗句聚焦于归隐田园后对自然意趣的领悟,强调超脱世俗的宁静心境,侧重个人精神世界的追求,与杜甫诗句中“心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无直接关联;D.此句以暮色、烟波烘托乡愁,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漂泊的怅惘,属于个人情感的抒发,与杜甫诗句中“兼济天下”的思想境界差异显著;故选B。2.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作用。结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知,意思是: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安得”二字以强烈的祈使语气直抒胸臆,展现出诗人对天下寒士居有定所的迫切期盼。“大庇”“俱欢颜”从个人苦难推及天下苍生,由自己屋破受冻联想到千千万万寒士的处境。由此可知,诗句通过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和推己及人的思维逻辑,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天下寒士的关怀,有力地表现了诗人关心民间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3.C【导语】这首《赋得暮雨送李曹》以细腻笔触勾勒出烟雨迷蒙的送别场景。通过“微雨”“暮钟”“重帆”“迟鸟”等意象层层渲染离愁,尾联“沾襟比散丝”将无形别绪化为有形雨丝,情感真挚动人。全诗情景交融,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眷恋。【详解】本题考查词句赏析。C.颈联“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海门”在细雨中深不可见,“浦树”在远方饱含湿润。结合诗歌是送别诗的背景,这里是通过描绘细雨中朦胧、辽远的景象,渲染出送别时的迷茫、怅惘氛围,烘托诗人与友人分别后的孤寂、失落,并非表现“诗人眼光长远,具有遗世独立的志向”,故选C。4.A 5.示例:《竹石》诗人通过吟咏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表达了自己顽强不屈、刚正不阿的骨气。《卜算子·咏梅》通过歌咏梅饱受摧残却香味如故,表达自己身处逆境却孤高傲世、独立不倚/坚持正义的高尚情操。【导语】两诗均托物言志。《竹石》以竹喻人,借其扎根破岩、历经风雨不倒,显刚正骨气;《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况,通过其寂寞开放、零落成泥留香,抒孤高情操,均在物象中寄寓文人精神追求。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A.有误,结合甲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可知,“咬定”“立根”赋予竹子人的动作,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而非比喻。诗句通过“破岩”强调竹子扎根环境的恶劣,凸显其坚韧。由此可知,该选项“比喻的手法”表述错误;故选A。5.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情感理解。结合“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可知,竹子扎根破岩,面对“千磨万击”仍“坚劲”,无惧“东西南北风”。由此可知,《竹石》借竹的坚韧,表达诗人顽强不屈、刚正不阿的骨气。结合“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可知,梅花即便凋零成泥仍香气不改,虽遭风雨摧残却“无意苦争春”,任群芳嫉妒。由此可知,《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达词人身处逆境仍孤高傲世、坚守正义的情操。6.A 7.齐,是整整齐齐的意思,是说草一样的齐整,一样的翠绿;沁着水珠的草地鲜亮碧绿,充满生机,赞美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解析】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A.有误,“夏天大雨之后”理解有误,应为“春日大雨之后”,由“桃李花开”可知是春天;故选A。7.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根据“惟有青青草色齐”这句诗中的“齐”字,可知,它形象地描绘了雨后小草的翠绿和生机勃勃。这个字不仅表达了小草生长得整整齐齐,颜色鲜亮,而且还隐含着对小草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在暴雨过后,桃李之花已经凋零,但青草却依然繁茂,这种鲜明的对比凸显了小草的坚韧和生命力。因此,“齐”字的运用在这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首诗更加富有哲理和韵味。8.A【导语】这首《云阳馆与韩绅宿别》以“乍见翻疑梦”的惊喜开篇,却以“离杯惜共传”的怅惘作结,通过“孤灯寒雨”的凄清意象,将久别重逢的复杂心绪层层递进。颔联“相悲各问年”的细节尤为动人,既见岁月沧桑,又显情谊深挚,堪称中唐离别诗中的白描佳作。【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首联“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江海”并非此次分别地方,而是指此前与友人在江海(可理解为天涯海角等偏远、相隔远的地方)分别,“几度”是说分别后几年间,二人被山川阻隔,难以相见,强调的是之前分别后相见不易,并非此次分别地点相关,所以该项理解错误;故选A。9.B 10.这两句诗一反送别诗感伤的常态,用乐观豁达之语写送别之情,体现了诗人与友人深厚的友情,同时也蕴含着对朋友的牵挂和别后的思念之情。【导语】王昌龄此诗以沅水通波起兴,淡化离愁,反用“不觉离伤”凸显豁达胸襟。“青山同云雨”化地理阻隔为情感纽带,“明月非两乡”更以空间意象消弭别离,与“天涯若比邻”同臻“形远心近”之境。贬谪中的送别诗不见怨艾,反见唐人气度,24字中尽显盛唐气象。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B.有误,诗中“不觉有离伤”并非表达诗人对离别的淡漠,而是用乐观的语言来减轻离别的伤感,展现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这里“不觉”并非表示诗人对离别无动于衷,而是强调离别时的心情并未过于沉重;故选B。10.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王昌龄的“明月何曾是两乡”一句,借助明月这一自然景物,表达了一种超越地域界限的情感连接。无论身处何方,只要抬头看见明月,就仿佛与友人共处一地,明月成为了情感的寄托和桥梁。这种表达方式既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也展示了他对离别的独特理解——即使身体分离,情感却永远相连。王勃的“天涯若比邻”一句,也传达了类似的意思。诗人以“比邻”来形容与友人的关系,即使身处天涯海角,也如同近邻一般。这种比喻不仅强调了友情的深厚,更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超越时空的认知。即使在遥远的异地,友情的力量也能让人们心灵相通,仿佛近在咫尺。据此概括作答即可。11.(1)C(2)从“兴”到“忧”。“兴”(高兴)指:诗人结束了四川的外放生活,一路平安归来,乘醉游白鹭洲。“忧”(忧虑)指:诗人登亭遥望,看到一派肃杀凄凉的秋景:观眼前景,想当年事,不禁担忧再陈迁都之策被拒,恢复中原无望。【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C.写出眼前极其壮美的秋色”说法错误,从颈联中的“黯黯”“萧萧”及整首诗歌创造的意境来看,没有“壮美”,更多的是衰败与萧瑟。故选C。(2)本题情感分析。全诗的感情脉络,采用对比的手法,前半部分由一“兴”字点出,后半部分为一“忧”字包孕。“兴”乃因一线希望而引起——赴阙召对,将面陈恢复大计,若建议被朝廷采用,则宿愿得偿。“忧”则是希望渺茫的表现——面对现实,他深知孝宗的软弱,国家前途如满目衰败之秋景。“乘兴东游”之“兴”,却不是从“游”中来,而是从“东”中来的。诗人东行的目的是奉诏见孝宗,将有再进忠言的机会,这也是兴奋的重要原因。颔联,“稳”和“醉”呈现出诗人经险如夷,平安归来的心境。颈联,描写了眼前一派肃杀凄凉的秋景。回想十五年前,自己曾向朝廷提出迁都建康的建议,被置之不理。这次赴阙,再陈迁都之策,但朝廷避战,又能有何结果。如今登上建康城头,念及迁都之事,涕泪交流。诗人借景抒情,衬托出诗人内心的伤感。可据此作答。12.(1) 霜气晴 窗有日(2)运用了以动衬静(反衬或以有声衬无声)的手法,如颈联通过描绘“果”飘落,“猿”经过,“鹿”行走动态的景物,反衬山居之地的清幽寂静。表现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山居生活的惬意。【导语】《早秋山居》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所作的五言律诗。此诗是借对山居气候景物的描写,反映诗人恬澹自适的心境。全诗主观情志和客观景物有机地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详解】(1)本题考查内容分析。诗句“山近觉寒早”以诗人的主观感受切入,点明山居因靠近山峦,气温下降更早。“觉寒”是清晨时分的体感特征,此时天色初明,寒气随晨光渐显,时间是天气微明。“草堂霜气晴”承接上句,“霜气”指秋霜凝结的寒气,“晴”字表明此时阳光初照,霜气在晴日下逐渐消散。这一景象对应日出后的上午时段——霜因日照而融化,寒气随阳光减弱,时间从清晨过渡到上午。“树凋窗有日”中,“树凋”点明秋意萧瑟,树叶凋零后,阳光可直接透过树枝照射到窗上。“窗有日”暗示阳光直射的状态,通常为正午或午后,此时日照最强,与上午“霜气晴”的散射光形成对比,时间进一步推移到中午。尾联“空伴夜泉清”以“夜”字直接点明时间已至夜晚,“泉清”则通过听觉描写(泉水流淌声)烘托山居的静谧。从“觉寒早”的清晨到“霜气晴”的上午,再到“窗有日”的中午,最后到“夜泉清”的夜晚,全诗以时间为轴,串联起早秋山居的一日景象。(2)本题考查表现手法。这首诗歌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以动衬静。在“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这一诗句中,诗人描绘了果实坠落、猿猴经过、鹿在干枯树叶上行走的动态场景。果实坠落时轻微的声响,猿猴穿梭林间的身影,鹿行时踩碎枯叶的簌簌声,这些动态画面本应打破宁静,但在诗人笔下,却恰恰相反。在极度静谧的山居环境中,这些细微的动态和声响反而更加清晰可感,越是捕捉到这些动态,越能衬托出山居之地的清幽寂静。诗人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不仅塑造出清幽静谧的山居氛围,也巧妙传达出内心的情感。猿、鹿等自然生灵的活动,果实、落叶等秋景元素的呈现,暗含着诗人对山居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融入。当外界的动态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时,也暗示着诗人摆脱了世俗的“机虑”,进入一种内心宁静的状态。正如尾联“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所写,唯有内心沉静之人,才能在动态中捕捉到静的真谛,从而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山居生活的惬意悠然。13.通过“翩翩”二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宫使装模作样、得意忘形、仗势欺人、粗暴蛮横的形象。 14.这两句诗形象贴切地写出了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同时,“可怜”两字也倾注了诗人对卖炭翁的无限同情。【导语】《卖炭翁》以简洁生动的笔触,刻画卖炭翁悲惨遭遇与宫使的蛮横掠夺。“可怜”二字饱含同情,“翩翩”反讽尽显批判,通过矛盾心理与鲜明对比,揭露社会不公,展现白居易新乐府诗“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力量。1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与人物形象分析。根据“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可知,意思是:那两个得意洋洋、骑着高头大马的人是谁啊?只见马背上穿着黄衣的太监带着穿着白衫的随从们,已耀武扬威地拿着文书,来到了老人的面前。“翩翩”本是形容轻快洒脱的美好样子,常用来描绘优雅的姿态。但在“翩翩两骑来是谁”里,用于形容宫使,是一种反讽。结合诗句场景,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辛苦又贫苦,而宫使“翩翩”骑马而来,二者形成鲜明对比。这“翩翩”二字,生动展现出宫使趾高气扬、仗势欺人的神态,他们身着“黄衣使者白衫儿”,借着“手把文书口称敕”的权势,肆意驱策卖炭翁,凸显出宫使装模作样、得意忘形、粗暴蛮横,完全不顾百姓死活的形象,也暗含诗人对宫使强取豪夺行为的批判。14.本题考查对诗句理解与情感态度赏析。根据“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可知,意思是: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卖炭翁“身上衣正单”,从外在呈现出他生活的窘迫,在寒冷天气里衣物单薄,本应渴望温暖,可他却“心忧炭贱愿天寒”,因为他辛苦烧炭,生计全依赖卖炭所得,所以即便自身寒冷,仍盼着天更冷,好让炭能卖个好价钱,深刻展现出他艰难的处境以及这复杂矛盾的心理。而句首的“可怜”二字,直白地体现出诗人对卖炭翁这般艰难生存状态、矛盾心理的怜悯,将诗人的无限同情融入其中,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卖炭翁的不易和诗人对底层百姓的关切。15.“空”,使人心空灵平静,生动地表现出禅院环境清幽,使人的烦恼俗念顿时消失,表达了诗人超凡脱俗的精神状态。 16.不矛盾。这是采用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衬托)的表现手法。周围一片寂静,只有古寺的钟磬声袅袅不绝,表现了诗人远离尘世,淡泊世俗的情怀。【导语】这首五言律诗以清晨古寺为背景,通过“曲径”“禅房”等意象勾勒出幽深禅境。颈联“空”字双关,既写潭影澄澈,又暗喻心境空明。尾联以钟磬余音反衬寂静,动静相生,展现物我两忘的禅悟境界。全诗语言凝练,意境空灵,体现了盛唐山水诗的空寂之美。15.本题考查词句赏析。在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里,“空”字意为使人心空灵平静。联系诗句来看,山间明媚的风光让鸟儿怡然自乐,清澈的潭水倒影能涤荡人的心灵。“空”字生动地描绘出禅院环境的清幽静谧,这种环境能够让人心中的烦恼俗念瞬间消散。诗人通过“空”字,不仅展现了禅院景色对人心灵的净化作用,也表达了自己摆脱尘世烦扰、追求超凡脱俗的精神状态。16.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情感和写法。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尾联的意思是: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当我们领会前面几句诗,便可知诗人在山光潭影之中,早已俗尘洗净,心空性悦,完全遁入于自然与禅宗那完美统一的静美世界里,自然而然会产生“万籁此都寂”。周围一片寂静,袅袅的钟磬声,更能衬托出周围一片寂静幽深,这是以动衬静的写法,因此并不矛盾。此联表达了诗人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17.B 18.①以蒹葭点明季节,同时以白露的变化暗示时间推移,描绘出一幅露凝霜结晚秋图,渲染了萧瑟凄凉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的惆怅落寞心情。 ②托物起兴,引起下文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执着追求。③形成重章叠句的结构,一唱三叹,回环往复;节奏鲜明,旋律优美;深化意境,突出主题。【导语】《蒹葭》以重章叠句营造朦胧意境,“蒹葭”“白露”的意象群构成清冷时空背景,暗示求而不得的永恒怅惘。三章递进中,“道阻”的变奏与“宛在”的虚实交织,将执著追寻与可望不可即的矛盾推向极致,成为东方含蓄美学的经典范式。17.本题考查对诗的理解和分析。B.“这是实写之词”表述错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并非实写,而是通过意象化的描写营造朦胧意境,体现可望不可即的怅惘,属于虚写手法。故选B。18.本题考查诗歌的写法。“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意思是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意思是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意思是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为霜”“未晞”“未已”写白露的变化,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表现了主人公对所思慕人的深挚感情;“蒹葭”“白露”“霜”点明季节是秋天,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烘托萧瑟冷漠气氛,衬托对“伊人”求而不得的焦急和惆怅之情。每章开头都描写深秋的清晨,芦苇苍苍,清露为霜,清静寂寥中略带凄凉哀婉的色彩。以此引出下文写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的内容。这是托物起兴的手法。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每章开头的写景只更换几个字。比如第一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第二章将“苍苍”换成“萋萋”,“为霜”换成“未晞”,第三章将“苍苍”换成“采采”,“为霜”换成“未已”。这种重章叠句的结构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每一次的重章,都在强化诗歌的主题,情感也在重章中逐渐加深,结合“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可知,主人公对心上人可望不可即的惆怅之情以及追求的执着也在这种回环往复中被不断强化。19.(1)“望”指远远地看见,写作者自长安遥望千里之外朋友即将宦游的巴蜀之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同时也为下文面对离别时的积极乐观态度作铺垫。(2)无须在岔路口分手之时,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那样悲伤流泪沾湿手巾。诗人劝勉友人不必在告别的岔路口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那样挥泪告别,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豁达态度、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导语】王勃此诗以雄浑开篇,“城阙”“风烟”勾勒出壮阔时空。“海内”“天涯”化离愁为豁达,突破传统送别诗的悲戚格调。尾联“无为”二字尤见唐人胸襟,将宦游漂泊升华为精神共鸣。全诗对仗精工而气脉贯通,展现初唐诗歌由绮丽向风骨转型的特质。【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望”字在此处意为远远地看见。诗句“风烟望五津”意思是透过风烟迷蒙的景象,遥望着蜀地的五津。这里的“望”字用得极为巧妙,一方面,它精准地写出了作者身处长安,却向千里之外的巴蜀之地眺望的情景,在读者眼前勾勒出一幅风烟弥漫、视线被阻隔却仍极力远眺的画面,生动地展现了两地之间遥远的距离感;另一方面,“望”中蕴含着作者对友人杜少府的深切惜别之情,这一遥望仿佛将作者的不舍与牵挂也传递到了远方。同时,这一“望”所带来的空间阻隔感与离别愁绪,恰好为下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表达的积极乐观的离别态度做了铺垫,让读者更能感受到作者在面对离别时的豁达与超脱。(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岔路口分手之时,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那样悲伤流泪沾湿手巾。这两句诗是诗人对友人的劝勉,巧妙地将离别时常见的儿女情长与自身倡导的豁达态度形成对比。诗人认为,真正的友情不应被离别的伤感所束缚,即便身处不同地方,内心的相知也能超越空间的限制。这种劝勉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独特理解,更展现出其旷达的胸襟——不沉溺于离别愁绪,而是以积极的心态看待人生聚散;同时也传递出乐观精神,让友人明白离别并非情感的终点,而是新旅程的开始,从而引导友人以豁达的姿态面对此次分别。20.D 21.示例:不可以,原句中的“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批判了当时的兵役制度,改后没有这样的效果。(言之有理即可)【导语】《石壕吏》以白描手法展现战乱中民生疾苦。开篇“暮投”二字即营造乱世飘零感,老妇泣诉与吏怒呼的声画对比,尖锐揭露兵役之酷。结尾“独别老翁”的留白,比直抒胸臆更显沉痛,体现杜甫“诗史”笔法中深藏的悲悯。20.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官吏的“怒呼”和老妇的“苦啼”对比,突出两者矛盾,展现官吏凶暴、老妇悲惨。选项“运用夸张手法”表述不正确;故选D。2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结合诗歌情节,前文中老妇为了家庭,应役前往河阳,原本家中的老翁、老妇,如今只剩老翁。“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精准地呈现出这种人员缺失后的孤独、凄惨场景,突出事件的悲剧性,也暗含诗人对百姓因战乱、兵役遭受苦难的同情,以及自身目睹惨状后的沉重心情。《石壕吏》是杜甫现实主义叙事诗的经典之作,整体风格质朴、沉郁,用简洁的文字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与百姓苦难。“独与老翁别”简洁凝练,以极简的表述勾勒出故事结局,强化了诗歌的沉郁基调。“挥手别老翁”里的“挥手”,这一动作通常带有比较轻松、随意的意味,和诗歌整体营造的因官吏抓丁导致家庭破碎的悲惨、压抑氛围完全不相符,无法传递出原句中“独”字所承载的深沉情感与悲剧色彩。“挥手别老翁”表述偏向口语化、随意化,放入这首诗中,会破坏其质朴、沉郁的风格,使诗歌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格调受损。“挥手别老翁”因“挥手”的轻松感,打断了这种连贯的沉重情感,无法完整、准确地传递诗歌想要表达的对百姓疾苦的关切与战乱带来的悲痛情绪。综合以上可知,“独与老翁别”不可以换成“挥手别老翁”。22.B 23.甲诗用青山、白水,勾勒出轻快明丽的画面。乙诗用蒹葭(芦苇)、霜、月光、远山等意象,营造凄清、冷寂的送别情境。【导语】这两首《送友人》均以离别为主题,却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貌。李白诗以青山白水为背景,意象开阔,通过“孤蓬”“浮云”等物象,展现豪迈中的苍凉;薛涛诗则化用《蒹葭》意境,以夜霜寒月营造凄清氛围。两诗一雄浑一婉约,共同诠释了唐人送别诗的丰富情感维度。2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B.甲诗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的意思是: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孤蓬”指蓬草,古人常用“蓬草”比喻漂泊的游子。这里将友人比作“孤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而非选项所述“拟人”;且诗人以“孤蓬”比喻友人此去如蓬草般漂泊,选项所述“感叹自己远行”理解有误。故选B。23.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词句及所描述场景。甲诗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意为: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青山”以苍翠之色铺展于城北,“白水”以澄明之态环绕东城,青绿与雪白的色彩相互映衬。“横”字勾勒山峦的静态轮廓,“绕”字描绘流水的动态轨迹,二者动静结合,共同勾勒出一幅山环水绕、色彩明快的画面。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友人,没有过多的哀伤与沉重,反而给人一种豁达、开阔之感,体现出送别环境的轻快明丽。乙诗一二句“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意为:水乡的夜晚,芦苇上凝结寒霜,月色清冷,与苍茫山色浑然一体。“蒹葭”点明水乡地域特征,“夜有霜”以白霜的冷冽强化秋夜的寒意;“月寒”状写月色清冷,“山色苍苍”则描绘远山在寒月笼罩下的苍茫迷蒙。诗人将芦苇、白霜、寒月、苍山等意象叠加,以“苍苍”的色调统一画面,营造出萧瑟凄清的氛围。霜的冰凉、月的孤寒、山的苍茫,共同构筑了冷寂肃穆的送别情境,与甲诗的明丽形成鲜明对比,更直接地烘托出离别时的伤感之情。据此作答即可。24.(1)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2)“怒”“苦”形成鲜明对比,“怒”突出官吏的凶暴蛮横,“苦”体现老妇的悲惨可怜,揭露了安史之乱下百姓的苦难和官吏的冷酷。【导语】石壕吏》以白描手法揭露战乱之痛。杜甫通过“夜捉人”的紧张场景,以老妇泣诉、吏怒呼的对比,展现百姓疾苦与官府暴虐。“独与老翁别”的结尾,暗示家破人亡的悲剧,语言简练而沉痛,堪称“诗史”笔法。全诗以小见大,控诉战争对底层人民的摧残。【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根据“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可知,诗人次日清晨启程时,只与老翁告别,而未见老妇身影。结合前文“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中老妇主动请求随吏服役的表述,可推断出老妇已被官吏抓走,故该句暗示了老妇的结局。(2)本题考查炼字。“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意为:差役呼喊的声音多么愤怒,老妇人啼哭的声音多么悲苦。“怒”,指差役呼喊时的凶暴蛮横,形容其态度凶狠、气势汹汹。“苦”,指老妇人啼哭时的悲苦凄惨,体现其情绪悲痛、处境艰难。这两个词语通过强烈的对比,形成了极具冲击力的表达效果:一个“怒”字勾勒出官吏如狼似虎的蛮横姿态,暗示了安史之乱时期,官吏借征兵之名对百姓的残酷逼迫,揭露了统治阶层的冷酷无情。老妇的“苦”是底层百姓悲剧的缩影,她的啼哭将战乱中百姓的生存困境展现得淋漓尽致。“怒”与“苦”的对立,本质上是权势与弱势、压迫与苦难的冲突。杜甫以直白的语言形成强烈反差,让读者透过文字直接感受到差役的冷酷与老妇的绝望,进而揭示安史之乱对民生的摧残——官吏的苛政与战乱的破坏共同将百姓推向深渊,字里行间饱含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25.百姓遭受战乱、苛捐杂税,民不聊生(意近即可) 26.一、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二、对统治者的批判。【导语】《山中寡妇》以白描手法刻画战乱下民生的极端困苦。“麻苎衣衫”“野菜和根”等细节直击生存之艰,末句“无计避征徭”更是对苛政的血泪控诉。全诗语言质朴却力透纸背,通过个体命运折射时代悲剧,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25.本题考查诗歌主题的理解和分析。《山中寡妇》描写了一位因战乱失去丈夫的寡妇,身着粗麻破旧衣衫,在桑树柘树荒废、田园荒芜的情况下,仍需缴纳赋税,只能靠挖野菜、砍生柴艰难度日,即便逃到深山也无法躲避赋税徭役的悲惨处境。诗中“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运用对比手法,“废”“荒”写出生产的凋敝,“犹”“尚”突出官府征税的毫不留情,二者对照,深刻揭露了统治者的残酷剥削;“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通过假设与反衬,以“深山更深处”的极端场景,反衬出赋税徭役的无孔不入,饱含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石壕吏》描写了安史之乱时期,差吏深夜到石壕村强行征兵,老翁翻墙逃走,老妇为保护家人,被迫跟随差吏去服役的悲惨场景。诗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运用对比手法,将差吏的凶狠愤怒与老妇的悲苦啼哭进行对比,鲜明地烘托出气氛的紧张与百姓的无奈。“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通过老妇的陈述,运用语言描写,以老妇家庭的悲惨遭遇,侧面反映出当时兵役制度对百姓的严重迫害,揭示了封建统治下百姓生活的悲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讲述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茅草被顽童抱走,自己在屋漏的情况下,生活困苦不堪,布衾破旧冰冷,孩子睡觉都不安稳。但诗人却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到天下寒士,希望有“千万间广厦”来庇护他们。诗中“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运用拟人的手法,“风怒号”将秋风拟人化,生动地写出秋风的猛烈和无情,从而体现出诗人生活环境的恶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运用联想的表现手法,由自身的不幸推及天下寒士的困苦,表达出诗人对广大受压迫百姓的深切同情,反映出当时百姓居无定所、生活艰难的社会现实。《卖炭翁》描写了一位以卖炭为生的老翁,辛苦烧炭却衣衫单薄,心里担忧炭价低廉,希望天气更寒冷,最终被宦官用半匹红纱一丈绫强行换走一车炭的悲惨遭遇。诗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运用心理描写与对比,将老翁衣单的寒冷与盼天寒的矛盾心理进行对比,深刻展现其悲惨处境;“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运用细节描写,以“半匹”“一丈”的微薄价值与一车炭形成强烈反差,揭露“宫市”制度对百姓的残酷掠夺。综上所述,本诗与《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等诗歌都反映了老百姓遭受残酷剥削、生活困苦不堪的社会现实。26.本题考查诗句思想感情的理解。尾联“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意思是:任凭你住在比深山更深的偏僻处,也没办法逃脱官府的赋税和兵徭;“任是深山更深处”以假设句式构建极端场景,用“更深处”在空间上层层递进,虚构百姓逃至人迹罕至的绝境。这种夸张性描写实则暗喻现实中百姓已无退路——连“深山最深处”这种与世隔绝之地都被苛政覆盖,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其被逼迫至生存边缘的悲悯;“也应无计避征徭”以“无计”的绝对否定,与前文“深山避世”的幻想形成强烈对比。通过“虚幻逃匿”与“现实压迫”的对比,揭露封建征徭如天罗地网般无孔不入,将批判矛头直指统治者对民生的无情压榨,控诉苛政对百姓生存空间的彻底剥夺;综上所述,尾联反映了在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榨下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统治者苛政暴敛的批判和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27.D 28.“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卖炭翁却“愿天寒”,只因为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这两句诗形象贴切地写出了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同时,“可怜”两字也倾注了诗人对卖炭翁的无限同情。【导语】《卖炭翁》以白描手法绘卖炭翁艰辛及宫使掠夺,“衣单愿寒”等细节凸显矛盾心理,揭露宫市苛政。叙事中含强烈抒情与批判,语言质朴,形象鲜明,尽显白居易乐府诗“为民请命”的现实主义精神。2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D.有误,结合“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可知,“翩翩”本形容轻快洒脱,此处实则反衬宫使的横暴无礼;结合“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可知,宫使借皇帝命令强取豪夺,卖炭翁“惜不得”体现无奈。由此可知,全诗通过卖炭翁遭遇揭露宫市掠夺本质,表达对百姓同情,而非“诗人渴望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故选D。28.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意为: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衣正单”写出卖炭翁衣衫单薄的寒冷处境,“愿天寒”却体现他希望天气更冷的反常心理,因为他依赖卖炭换钱维生,唯恐炭价低廉。这种矛盾心理凸显其生活的艰难窘迫。由此可知,诗句通过“可怜”二字直接流露诗人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将人物处境、心理与诗人情感态度紧密结合,极具感染力。29.①用“铁”来形容棉被,用“裂”描写棉被的样子,足见其陈旧与破烂不堪;②用屋漏床湿来表现大雨中破茅屋的现状,足见其生活的贫困。 30.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济世情怀。(意对即可)【解析】29.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意思是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用“铁”来形容棉被,用“裂”描写棉被的样子,表现出诗人生活的艰辛,因为没有穷困生活体验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悲凄愁苦之情。30.本题考查感情理解。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他也不仅仅是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31.首联写长安和“五津”的景象,点明了送别和朋友将往的地点,作者远跳五津的视线为风烟所遮挡,暗含有伤别之意,为后面写送别做了铺垫。 3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扫一般送别诗给人的悲戚忧伤之感,抒发的情感乐观豁达,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解析】3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意思是: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辅”有“护卫、保护”之意;“辅”字写出了长安与三秦的位置,点明送别的地点,将长安与广阔的三秦联系起来,表现了长安雄浑阔大的气势,意境开阔。“望”可以理解为“看得到”;“望”字将长安(京城)与蜀地联系起来,写出诗人站在长安遥望蜀地的形象,点明朋友将要前往的地点;“望”字暗写即将离别,然而所望被“风烟”所阻,表现伤别之情,联系“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可知,为后文写送别做铺垫。32.本题考查诗文情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写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极言心意相通心灵相距之近。这两句运用了对比夸张的修辞,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境界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全诗结构严谨,暗合首句营造的雄浑阔大的气势,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