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二十四中学(五四制)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二十四中学(五四制)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下学期六年级语文练案
(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1-2小题
老王忙完一天的工作,不禁头涔涔(cén) ,独自徘徊(huí)在回家的路上,拿着买榛子(zhēn) 挣的钱热泪盈眶(yíng),一分钟不想耽搁(ge),急促的向家中走去,他不在拥有虚无缥缈(piǎo)的梦想,因为只会让他沉郁(yù),他全神贯注仰望星空,噙着眼泪,擦拭(shì)着手里的书簿,专心致志思考着人生,眼前的薄(báo)雾让视线急遽(jù)缩短,脚步声消逝在那饶有趣味的梦里。他炒着粟子,打算用一通宵打败那一拥而入,夺走他梦想的看似那青面獠牙的懒虫。即使糖粘住手他也无暇顾及隔壁哄(hōng)堂大笑的人们,以及看一眼悬灯结彩的街市,他的视线没有娜移,眼眶仿佛被锁定,万像更(gèng)新的新年,独出新裁的生活,他吃了一口年糕,惆帐起来,他掩面叹息,期待着阳光明媚。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C )
A.涔涔(cén) 徘徊(huí) 榛子(zhēn) B.耽搁(ge) 缥缈(piǎo) 热泪盈(yíng)眶
C.沉郁(yù) 擦拭(shì) 哄(hōng)堂大笑 D.薄雾(báo) 急遽(jù) 万像更(gèng)新
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 粟子 通宵 青面獠牙 B. 噙着 无暇 悬灯结彩
C. 娜移 消逝 独出新裁 D. 年糕 惆帐 阳光明媚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 她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载歌载舞,深受师生欢迎。
B.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史书纪传体例的开山鼻祖。
C. 对待两面三刀的人,一定要当面揭露他的嘴脸,不能让其再害人。
D. 卡雷尔同他父亲的立场截然不同,他同情工人,他违反父亲的意愿,学医给工人治病。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C )
A.通过实验室的研究,使研究者们发现动物们有表达思想的能力,这曾被认为是人类所特有的。
B.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职员素质的高低,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C.快速发展的中国电影,尤其是近几年异军突起的国产商业大片依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D.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但热心于展现社会底层人的苦难,同时也是热衷于描写圣徒精神的俄罗斯作家。
5.在下面这段话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与前后内容要照应,构成衔接紧密的排比句。(4分)
海潮,放远了谛听才觉得深邃;山峰,放远了观望才觉得秀美;忠告,放远了品味才觉得亲切;友情,放远了回忆才觉得珍贵。所以,哲人说“距离产生美”,确实如此。
二、传统文化(42分左右)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6--8小题,共9分)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6.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 )
A.使/弈秋/诲/二人弈 B.一人/虽听/之
C.思援弓/缴而/射之 D.为/是其智/弗若与
7.对课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文章开篇交代了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为下文做铺垫。
B.文章第二句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进行叙述,写出了两个人学下棋的不同态度。
C.文末两句话采用了设问修辞手法,意在引起人们的思考,强调了客观环境的重要性。
D.文章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将一事无成的道理。
8.文中强调了专注、坚持的重要性。下列诗句中与这一道理最相近的一项是( D )
A.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B.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D.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9--11小题,共8分)
东坡食汤饼①
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④间。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恶⑥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⑦,尔尚欲咀嚼耶 ”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⑧’而已。”
【注】 ①汤饼:面条。②黄门公:苏轼的弟弟苏辙。③南迁:被贬谪到南方。④梧、藤:梧州、藤州。⑤鬻(yù):卖。⑥恶(cū):粗劣。“恶”同“粗”。⑦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⑧饮湿:润湿嘴巴。
9. 用“/”给文中画“ ”的句子断句。(画两处)(2分)
道 旁 有 鬻 汤 饼 者 / 共 买 食 之 / 恶 不 可 食
10.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轼已经吃完面条了。
(2)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 ”
苏轼慢慢地对苏辙说:“九三郎(弟弟呀),你还想细细咀嚼品尝么”。
11. 文中是怎样刻画苏轼的 突出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2分)
文中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来刻画苏轼的。(1分)苏东坡虽然被贬,却并没有流露出悲观厌世的情绪,面对人生的坎坷,依然是乐观、开朗。苏轼对粗茶淡饭,食之坦然。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幽默、乐观、开朗、豁达、洒脱的人,豪放中则带有沉稳和理思。(1分)
【译文】苏轼与弟弟苏辙被贬谪到南方时曾经在梧州、藤州之间相遇,路边有卖面条的人,兄弟二人一起买了面条吃,面条粗得难以吃下去。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轼已经吃完面条了。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九三郎,你还想细细咀嚼品尝么”。说完大笑着站起来。秦少游听说这件事后,说:“这是东坡先生‘只管饮酒,不管它的味道’的道理。”
(三)课外古诗词阅读。(12-13小题,共7分)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2.作者是采用多种手法来表达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3分)
A. 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
B. 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C. 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D. 动静结合,通过对柳条藤蔓和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13.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4分)
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14.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3分)
A.《腊八粥》作者是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欧游杂记》等。
B.《那个星期天》选自《务虚笔记》,作者史铁生,北京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C.孟子,名轲,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D.豆蔻年华,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四)15.诗文默写。(9分)
(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迢迢牵牛星》)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韩翃)
(3)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十五夜望月》王建)
(4)春度春归无限春,今朝方始觉成人。(《人日立春》卢仝)
(5)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迢迢牵牛星》)
(6)《迢迢牵牛星》中,以抒情笔调表达了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痛苦,欲语难诉的句子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7)《寒食》诗中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宫廷走马传烛图的两句是: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五)国学经典诵读(6分)
16. 下列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D )(3分)
A. 盖均无贫,安无倾,和无寡【漏了“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B.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侫,友善柔,友便辟,损矣。”
C.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大人,畏天命,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D.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17. 下列诗句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C )(3分)
A.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蕴藉,木犀花。
B.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C.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D.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三、整本书阅读(7分)
18.阅读线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A的眼睛是笑盈盈的,A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A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健康,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嘴上则不住地抽着旱烟管,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说:“你看天空飞个家雀。”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就伸出手去把那孩子的帽给取下来了,有的时候放在长衫的下边,有的时候放在袖口里头。他说:“家雀叼走了你的帽啦。”
孩子们都知道了A的这一手了,并不以为奇,就抱住他的大腿,向他要帽子,摸着他的袖管,撕着他的衣襟,一直到找出帽子来为止。
(1)本段文字选自萧红的写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文中的A指 祖父(3分)
(2)请结合这段文字分析A的性格特点。(4分)
【从文段可以看出写的是“祖父”】从“祖父的眼睛笑盈盈的”可以看出祖父是一位慈祥、和善、热爱生活的人;从他与孩子们开玩笑的动作、神态中看出祖父是一位童心未泯的人。
四、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课内现代文(19—20小题,每题2分,共4分)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 )灶房,看到那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他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 )。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 )的叹气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 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东西,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东西罢了。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
“是啊!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噗……”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了。
比灶矮了许多的八儿,回过头来的结果,也不过是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儿( )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怎么,黑的!”八儿同时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
“枣子同赤豆搁多了。”妈妈解释的结果,是捡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儿,但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
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在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19. 文中空白处所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B )
A. 走进走出 搅和 有气无力 脱了 B. 进进出出 搅和 有声无力 脱了
C. 进进出出 搅拌 有声无力 脱了 D. 走进走出 搅拌 有声无力 脱了
20. 选文中,作者是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展现人物形象,下列对此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B )
A.文中有大量的对话。这些对话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也将人物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使人物形象也变得鲜活起来。
B.“‘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不说“我饿了”, 而加了个“那”字,意味大有不同。因为八儿是真饿了,饿得难受,才有了“要哭的样子",这可不是装的。八儿的不满就用一个“那”字发泄了出来,还带着一股小小的赌气、撒娇的劲儿。
C.再如分粥,“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想多占有,却又打着替大哥和多考虑的旗号, 想多吃,又不忘表示自己的“善解人意”,还要把妈妈也拉入自己阵营,找个同盟。多么狡黠、聪慧、可爱的孩子啊!
D.围绕着腊八粥, 作者描绘了一幅充满浓郁生活气息和情味,又充满童真童趣的画面。
21. 下列关于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 C )
A.本文用极其细腻的笔触,通过小孩八儿的视角,写他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吃粥的过程,描绘岀腊八节时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场景,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示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B.吃粥部分对吃粥仅一笔带过,却形象地描绘了 “吃 粥”后的结果。这一番充满诗意而又趣味横生的描写,充分激发起人的想象,让人如临 其境。
C.文章的主体,只有一条线索:写小孩八儿盼望吃 粥的整个活动。通过八儿的所见所闻所想,对腊八粥进行描幕,而腊八粥的情状,又暗合着八儿的心理。
【解析】交织着两条线索:一条线索写小孩八儿盼望吃 粥的整个活动,一条线索写腊八粥的熬制过程。
D.分粥部分,粥尚未熬好,八儿已迫不及待地在心里打起了小 算盘,给家人分起了甜粥。小人儿竟然还起了小小的思想波动,有着想多吃半碗的纠结, 一个天真、聪慧、狡黠的孩童形象跃然纸上。
(二)课外现代文阅读(22—23小题,共7分)
时间怎样地行走 迟子建
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常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得做课间操,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虽然说有的时候我们还没睡够不想起床,在户外的月光下还没有戏耍够不想回屋睡觉,都必须因为时间的关系而听从父母的吩咐。他们理直气壮呵斥我们的话与挂钟息息相关:“都几点了,还不起床!”要么就是:“都几点了,还在外面疯玩,快睡觉去!”这时候,我觉得挂钟就是一个拿着烟袋着我们脑门的狠心的老头,又凶又倔,真想把他给掀翻在地,让它永远不行走。在我的想象中,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但有时候它也是温情的,在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可以在子时钟声敲响后得到梦寐以求的压岁钱,想着用这钱可以买糖果来甜甜自己的嘴,真想在雪地上畅快地打几个滚。
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的大手放在挂钟里的。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不会因为贪恋窗外鸟语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脚步,也不会因为北风肆虐大雪纷飞而加快脚步。它的脚,是世界上最能禁得起诱惑的脚,从来都是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我喜欢听它前行的声音总是一个节奏,好像一首温馨的摇篮曲。时间在挂钟里,与我们一同经历着风霜雨雪、潮涨潮落。
我上初中以后,手表就比较普及了。我看见时间躲在一个小小的圆盘里,在手腕上跳舞。它跳得静悄悄的,不像墙上的挂钟那么清脆悦耳,“滴答——滴答——”的声音不绝于耳。手表里的时间给我一种鬼鬼崇崇的感觉,少了几分气势和威严,所以明明到了上课时间,我还会磨蹭一两分钟再进教室,手表里的时间也就因此显得有些落寞。
后来,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时间栖身的地方就多了。项链坠可以隐藏着时间,台历上镶嵌着时间,玩具里放置着时间,至于电脑和手提电话,只要我们一打开它们,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有时间。时间如繁星一样到处闪烁着,它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显得匆匆了。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还看见,时间在母亲的口腔里行走,她的牙齿脱落得越来越多。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笔纹。
时间让一棵青春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锈链,让一座老屋逐渐驼了背。时间好似变戏法的魔术师,突然让一个活生生的人瞬间消失在他们辛勤劳作过的土地上,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就让时间给无声地接走了,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脚印,又能在清冷的梦中见到他们依稀的身影。他们不在了,可时间还在,它总是持之以恒、激情澎湃地行走着——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在我们不经意走过的地方,在日月星辰中,在梦中。
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和手表里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就会行走。我们和时间如同一对伴侣,相依相偎着,不朽的它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
22.下列有关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3分)
A.文章概述了时间的各种行走方式,依次写了时间在钟表中、生活中、生命中行走,让读者,尤其是身为高三学生的各位同学深有感触。
B.文中写到白发“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这让作者发现了时间的足迹,感受到时光流逝、岁月凋零。
C.文中写作者到了上课时间还要磨蹭一会儿再进教室,又写随着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时间越显匆匆,表达了因浪费时间而产生的一丝遗憾。
D.迟子建的这篇散文,富有“诗意与温情”,文章中蕴含的那鼓舞人心的力量能够帮助我们找到灵魂的安居之所。
【解析】本文以时间为顺序,记录了“我”不同人生阶段(童年、初中、后来、十几年前、现在)时间的表现,表达了在不同阶段的对时间的不同认识和感情,抒发了时间短暂,应该珍惜的感慨。并没有“因浪费时间而产生的一丝遗憾”。所以选C。
23. 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4 分)
小时候贪玩而痛恨时间的管束——初中时漠视时间而不刻苦学习(后来对时间麻木而无所作为)——十几年前发现白发而感叹时光飞逝——现在明白应该和时间一起走过充实的人生
【解析】本文以人生过程为线,贯穿对时间的不同感悟。每点1分。
(三)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7题(共19分)。
父亲的手艺 朱天衣
①从小到大,家中绝大多数时间都是由母亲掌厨,若平日远庖厨的君子父亲卷起袖子做起羹汤来,那必是有特殊食材入门(如螃蟹、臭豆腐),要不就是大宴宾客时。父亲的刀工是出了名的细腻,请客必备的卤味拼盘一定得由他来操刀,牛肠、海带、豆干做底,牛腱肉切成薄片呈半透明状整齐铺排在最上层,盘缘则是以卤蛋瓣为装饰,最后再以西红柿雕花做画龙点睛之妙。
②每当父亲在做这份细活时,我总会扒着桌缘看他一步步完成这件大事——除了贪图父亲把零星的食材塞入我的嘴里,我更喜欢看他似变魔术般把浑圆的卤蛋分割成一片片的花瓣,他以嘴含着棉线的一端,用手把线在蛋上绕一圈,换个角度再绕一圈,如此转个四回,八瓣蛋花就这么绽开了,即便后来我接管了家里的厨房,这门绝活却始终没学会。
③在我们姊妹仨还一口乳牙时,每当要吃甘蔗,父亲也会不厌其烦地将那咬不动的节梗给去掉,再把甘蔗切成大小适口的一块块,放在碗里让我们享用。夏天热到不行时,父亲会骑脚踏车从外面搬回一块冰砖,随即用锉刀锉出一脸盆的碎冰,里面添加了些什么料已不复记忆,但那冰凉好滋味,却让我至今都无法忘怀。
④吃凉面时,父亲会先把煮熟的肉块切细,连那小黄瓜也不用刨刀将就,仍是以刀工慢慢切出丝来,那份青绿鲜脆的口感就是不一样。饭后从水缸里抱出来的西瓜,他也会先把那猪尾巴般的一段藤蔓给片下来抹拭刀刃,随即切出一片片大小均等、厚度一致,像帆船一般的绿皮红肉瓜;若吃的是苹果水梨,我也会在旁边等着接收父亲以小刀削下如蛇状的果皮,好挂在脖子上当项链。
⑤那时节,美援的面粉忒多,村子里的妈妈们便会变换出各式各样的面食点心,满足一家大小的肚腹,我们家也常做面点。每当包饺子时,都由父亲和面擀皮,当他卷起衣袖要大展身手时总会说:“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一旁只会按剂子的我,还没吃着饺子便已开心起来。若是做馒头包子,那么父亲一定会为我们姊妹仨各做一只小白兔,我也总会耐心地守候在蒸笼旁,等着那用红豆点缀双眼的小兔兔出炉。
⑥父亲不仅厨艺精湛,在美术、女红上也常是我们的靠山。我永远记得父亲和大姊联手制作的那个枕头套,绘制的是海底世界,那栩栩如生的水草,那五彩斑斓的热带鱼,简直如梦境般美到不可方物,此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涂鸦之作便是绕着那水草和热带鱼转,它们已似图腾般烙印在我脑海中了。当同学们头疼于铅笔素描或水墨国画时,我却老神在在,一点也不烦忧,因为回到家去父亲三两笔就为我解决了——但也就止于这些无关学业成绩的习作,其它功课乃至作文,我们都很识趣地绝不劳烦他。
⑦父亲一向不说什么大道理,总以身教示我。虽则我是到了一个年纪才享受到写作及慢工出细活的意趣,但他常年伏在案上写作的身影以及那陪伴我成长的细腻手艺,早已潜移默化,成为我生命的底蕴了。
【注释】老神在在:在文中是很从容的意思。
24.作者对父亲哪些“细腻手艺”记忆深刻?阅读文章,请分条概括。(5分)
①精心制作卤味拼盘;②把甘蔗切块;用锉刀锉碎冰;③吃凉面时把肉块切细、小黄瓜切丝,西瓜切片等(切肉采水果讲究艺术美感);④做馒头或包子时,父亲为我们姊妹三做小白兔;⑤制作枕头套,美到不可方物。
【评分】一点1分,共5分
25.揣摩下列语句,根据括号内的要求作答。(4分)
“此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涂鸦之作便是绕着那水草热带鱼转,它已似图腾般烙印在我脑海中了。”请你揣摩分析“烙”字的妙处。
“烙”字一方面从侧面突出了父亲在美术、女工上的精湛技艺;另一方面,突出父亲的手艺对“我”影响至深,表达了对父亲手艺的赞叹。(4分,每点2分)
26.请简要分析文章第6段划线句子的作用。(5分)
过渡句,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一方面总结上文,夸赞父亲的厨艺精湛(2分),另一方面,自然地引起下文对父亲美术、女红技艺的叙述(2分)。
27.在作者看来,父亲的身教已“潜移默化,成为我生命的底蕴了”。请你结合下面作者的链接材料,联系自己的家庭,举例说说你的“生命底蕴”。(5分)
【链接材料】还有一件要紧的小事情:信封上的字别太大,把整个封面都占满了;两次来信,一封是路名被邮票掩去一部分,一封是我的姓名被贴去一只角。因为信封上实在没有地位可贴邮票了。你看看我给你的信封上的字,就可知道怎样才合适。
示例:父亲总是以自己亲身的经历教给我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勤奋的人,我经常看到他那朴素但极干净的着装,那勤劳的身影,父亲读过的那些书……(5分) 【能联系实际,围绕“潜移默化,成为我生命的底蕴了”谈家庭对生命成长的一些具体影响即可】
五、写作(50分)
老北京的春节弥散着鞭炮带来的烟火气,八儿家的腊八粥升腾起缕缕诱人的香气,王建在《十五夜望月》中写尽思念的苦涩,孟郊在《游子吟》中道出母爱的甜蜜……人生百味,学会细品,方得成长。
请以“难忘那种滋味”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让真情在笔尖流露,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②不得套作,抄袭;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③字迹工整,力求做到美观,不少于700字。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六年级
语 文 综 合 练 案(一)
(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1-2小题
老王忙完一天的工作,不禁头涔涔(cén) ,独自徘徊(huí)在回家的路上,拿着买榛子(zhēn) 挣的钱热泪盈眶(yíng),一分钟不想耽搁(ge),急促的向家中走去,他不在拥有虚无缥缈(piǎo)的梦想,因为只会让他沉郁(yù),他全神贯注仰望星空,噙着眼泪,擦拭(shì)着手里的书簿,专心致志思考着人生,眼前的薄(báo)雾让视线急遽(jù)缩短,脚步声消逝在那饶有趣味的梦里。他炒着粟子,打算用一通宵打败那一拥而入,夺走他梦想的看似那青面獠牙的懒虫。即使糖粘住手他也无暇顾及隔壁哄(hōng)堂大笑的人们,以及看一眼悬灯结彩的街市,他的视线没有娜移,眼眶仿佛被锁定,万像更(gèng)新的新年,独出新裁的生活,他吃了一口年糕,惆帐起来,他掩面叹息,期待着阳光明媚。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涔涔(cén) 徘徊(huí) 榛子(zhēn) B.耽搁(ge) 缥缈(piǎo) 热泪盈(yíng)眶
C.沉郁(yù) 擦拭(shì) 哄(hōng)堂大笑 D.薄雾(báo) 急遽(jù) 万像更(gèng)新
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粟子 通宵 青面獠牙 B. 噙着 无暇 悬灯结彩
C. 娜移 消逝 独出新裁 D. 年糕 惆帐 阳光明媚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她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载歌载舞,深受师生欢迎。
B.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史书纪传体例的开山鼻祖。
C. 对待两面三刀的人,一定要当面揭露他的嘴脸,不能让其再害人。
D. 卡雷尔同他父亲的立场截然不同,他同情工人,他违反父亲的意愿,学医给工人治病。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通过实验室的研究,使研究者们发现动物们有表达思想的能力,这曾被认为是人类所特有的。
B.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职员素质的高低,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C.快速发展的中国电影,尤其是近几年异军突起的国产商业大片依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D.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但热心于展现社会底层人的苦难,同时也是热衷于描写圣徒精神的俄罗斯作家。
5.在下面这段话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与前后内容要照应,构成衔接紧密的排比句。(4分)
海潮,放远了谛听才觉得深邃;山峰, ;忠告,放远了品味才觉得亲切;友情, 。所以,哲人说“距离产生美”,确实如此。
二、传统文化(42分左右)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6--8小题,共9分)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6.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弈秋/诲/二人弈 B.一人/虽听/之
C.思援弓/缴而/射之 D.为/是其智/弗若与
7.对课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交代了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为下文做铺垫。
B.文章第二句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进行叙述,写出了两个人学下棋的不同态度。
C.文末两句话采用了设问修辞手法,意在引起人们的思考,强调了客观环境的重要性。
D.文章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将一事无成的道理。
8.文中强调了专注、坚持的重要性。下列诗句中与这一道理最相近的一项是( )
A.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B.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D.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9--11小题,共8分)
东坡食汤饼①
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④间。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恶⑥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⑦,尔尚欲咀嚼耶 ”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⑧’而已。”
【注】 ①汤饼:面条。②黄门公:苏轼的弟弟苏辙。③南迁:被贬谪到南方。④梧、藤:梧州、藤州。⑤鬻(yù):卖。⑥恶(cū):粗劣。“恶”同“粗”。⑦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⑧饮湿:润湿嘴巴。
9. 用“/”给文中画“ ”的句子断句。(画两处)(2分)
道 旁 有 鬻 汤 饼 者 共 买 食 之 恶 不 可 食
10.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2)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 ”
11. 文中是怎样刻画苏轼的 突出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2分)
(三)课外古诗词阅读。(12-13小题,共7分)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2.作者是采用多种手法来表达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
B. 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C. 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D. 动静结合,通过对柳条藤蔓和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13.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4分)
14.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腊八粥》作者是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欧游杂记》等。
B.《那个星期天》选自《务虚笔记》,作者史铁生,北京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C.孟子,名轲,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D.豆蔻年华,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四)15.诗文默写。(9分)
(1)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
(2)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韩翃)
(3) ,冷露无声湿桂花。(《十五夜望月》王建)
(4) ,今朝方始觉成人。(《人日立春》卢仝)
(5) ,札札弄机杼。(《迢迢牵牛星》)
(6)《迢迢牵牛星》中,以抒情笔调表达了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痛苦,欲语难诉的句子是:
, 。
(7)《寒食》诗中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宫廷走马传烛图的两句是:
, 。
(五)国学经典诵读(6分)
16. 下列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 盖均无贫,安无倾,和无寡。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B.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侫,友善柔,友便辟,损矣。”
C.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大人,畏天命,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D.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17. 下列诗句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蕴藉,木犀花。
B.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C.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D.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三、整本书阅读(7分)
18.阅读线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A的眼睛是笑盈盈的,A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A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健康,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嘴上则不住地抽着旱烟管,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说:“你看天空飞个家雀。”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就伸出手去把那孩子的帽给取下来了,有的时候放在长衫的下边,有的时候放在袖口里头。他说:“家雀叼走了你的帽啦。”
孩子们都知道了A的这一手了,并不以为奇,就抱住他的大腿,向他要帽子,摸着他的袖管,撕着他的衣襟,一直到找出帽子来为止。
(1)本段文字选自 的写长篇小说《 》,文中的A指 (3分)
(2)请结合这段文字分析A的性格特点。(4分)
四、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课内现代文(19—20小题,每题2分,共4分)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 )灶房,看到那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他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 )。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 )的叹气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 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东西,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东西罢了。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
“是啊!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噗……”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了。
比灶矮了许多的八儿,回过头来的结果,也不过是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儿( )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怎么,黑的!”八儿同时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
“枣子同赤豆搁多了。”妈妈解释的结果,是捡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儿,但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
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在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19. 文中空白处所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走进走出 搅和 有气无力 脱了 B. 进进出出 搅和 有声无力 脱了
C. 进进出出 搅拌 有声无力 脱了 D. 走进走出 搅拌 有声无力 脱了
20. 选文中,作者是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展现人物形象,下列对此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文中有大量的对话。这些对话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也将人物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使人物形象也变得鲜活起来。
B.“‘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不说“我饿了”, 而加了个“那”字,意味大有不同。因为八儿是真饿了,饿得难受,才有了“要哭的样子",这可不是装的。八儿的不满就用一个“那”字发泄了出来,还带着一股小小的赌气、撒娇的劲儿。
C.再如分粥,“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想多占有,却又打着替大哥和多考虑的旗号, 想多吃,又不忘表示自己的“善解人意”,还要把妈妈也拉入自己阵营,找个同盟。多么狡黠、聪慧、可爱的孩子啊!
D.围绕着腊八粥, 作者描绘了一幅充满浓郁生活气息和情味,又充满童真童趣的画面。
21. 下列关于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 )
A.本文用极其细腻的笔触,通过小孩八儿的视角,写他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吃粥的过程,描绘岀腊八节时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场景,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示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B.吃粥部分对吃粥仅一笔带过,却形象地描绘了 “吃 粥”后的结果。这一番充满诗意而又趣味横生的描写,充分激发起人的想象,让人如临 其境。
C.文章的主体,只有一条线索:写小孩八儿盼望吃 粥的整个活动。通过八儿的所见所闻所想,对腊八粥进行描幕,而腊八粥的情状,又暗合着八儿的心理。
D.分粥部分,粥尚未熬好,八儿已迫不及待地在心里打起了小 算盘,给家人分起了甜粥。小人儿竟然还起了小小的思想波动,有着想多吃半碗的纠结, 一个天真、聪慧、狡黠的孩童形象跃然纸上。
(二)课外文本阅读(22—23小题,共7分)
时间怎样地行走 迟子建
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常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得做课间操,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虽然说有的时候我们还没睡够不想起床,在户外的月光下还没有戏耍够不想回屋睡觉,都必须因为时间的关系而听从父母的吩咐。他们理直气壮呵斥我们的话与挂钟息息相关:“都几点了,还不起床!”要么就是:“都几点了,还在外面疯玩,快睡觉去!”这时候,我觉得挂钟就是一个拿着烟袋着我们脑门的狠心的老头,又凶又倔,真想把他给掀翻在地,让它永远不行走。在我的想象中,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但有时候它也是温情的,在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可以在子时钟声敲响后得到梦寐以求的压岁钱,想着用这钱可以买糖果来甜甜自己的嘴,真想在雪地上畅快地打几个滚。
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的大手放在挂钟里的。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不会因为贪恋窗外鸟语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脚步,也不会因为北风肆虐大雪纷飞而加快脚步。它的脚,是世界上最能禁得起诱惑的脚,从来都是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我喜欢听它前行的声音总是一个节奏,好像一首温馨的摇篮曲。时间在挂钟里,与我们一同经历着风霜雨雪、潮涨潮落。
我上初中以后,手表就比较普及了。我看见时间躲在一个小小的圆盘里,在手腕上跳舞。它跳得静悄悄的,不像墙上的挂钟那么清脆悦耳,“滴答——滴答——”的声音不绝于耳。手表里的时间给我一种鬼鬼崇崇的感觉,少了几分气势和威严,所以明明到了上课时间,我还会磨蹭一两分钟再进教室,手表里的时间也就因此显得有些落寞。
后来,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时间栖身的地方就多了。项链坠可以隐藏着时间,台历上镶嵌着时间,玩具里放置着时间,至于电脑和手提电话,只要我们一打开它们,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有时间。时间如繁星一样到处闪烁着,它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显得匆匆了。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还看见,时间在母亲的口腔里行走,她的牙齿脱落得越来越多。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笔纹。
时间让一棵青春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锈链,让一座老屋逐渐驼了背。时间好似变戏法的魔术师,突然让一个活生生的人瞬间消失在他们辛勤劳作过的土地上,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就让时间给无声地接走了,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脚印,又能在清冷的梦中见到他们依稀的身影。他们不在了,可时间还在,它总是持之以恒、激情澎湃地行走着——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在我们不经意走过的地方,在日月星辰中,在梦中。
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和手表里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就会行走。我们和时间如同一对伴侣,相依相偎着,不朽的它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
22.下列有关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3分)
A.文章概述了时间的各种行走方式,依次写了时间在钟表中、生活中、生命中行走,让读者,尤其是身为高三学生的各位同学深有感触。
B.文中写到白发“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这让作者发现了时间的足迹,感受到时光流逝、岁月凋零。
C.文中写作者到了上课时间还要磨蹭一会儿再进教室,又写随着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时间越显匆匆,表达了因浪费时间而产生的一丝遗憾。
D.迟子建的这篇散文,富有“诗意与温情”,文章中蕴含的那鼓舞人心的力量能够帮助我们找到灵魂的安居之所。
23. 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4 分)
(三)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7题(共19分)。
父亲的手艺 朱天衣
①从小到大,家中绝大多数时间都是由母亲掌厨,若平日远庖厨的君子父亲卷起袖子做起羹汤来,那必是有特殊食材入门(如螃蟹、臭豆腐),要不就是大宴宾客时。父亲的刀工是出了名的细腻,请客必备的卤味拼盘一定得由他来操刀,牛肠、海带、豆干做底,牛腱肉切成薄片呈半透明状整齐铺排在最上层,盘缘则是以卤蛋瓣为装饰,最后再以西红柿雕花做画龙点睛之妙。
②每当父亲在做这份细活时,我总会扒着桌缘看他一步步完成这件大事——除了贪图父亲把零星的食材塞入我的嘴里,我更喜欢看他似变魔术般把浑圆的卤蛋分割成一片片的花瓣,他以嘴含着棉线的一端,用手把线在蛋上绕一圈,换个角度再绕一圈,如此转个四回,八瓣蛋花就这么绽开了,即便后来我接管了家里的厨房,这门绝活却始终没学会。
③在我们姊妹仨还一口乳牙时,每当要吃甘蔗,父亲也会不厌其烦地将那咬不动的节梗给去掉,再把甘蔗切成大小适口的一块块,放在碗里让我们享用。夏天热到不行时,父亲会骑脚踏车从外面搬回一块冰砖,随即用锉刀锉出一脸盆的碎冰,里面添加了些什么料已不复记忆,但那冰凉好滋味,却让我至今都无法忘怀。
④吃凉面时,父亲会先把煮熟的肉块切细,连那小黄瓜也不用刨刀将就,仍是以刀工慢慢切出丝来,那份青绿鲜脆的口感就是不一样。饭后从水缸里抱出来的西瓜,他也会先把那猪尾巴般的一段藤蔓给片下来抹拭刀刃,随即切出一片片大小均等、厚度一致,像帆船一般的绿皮红肉瓜;若吃的是苹果水梨,我也会在旁边等着接收父亲以小刀削下如蛇状的果皮,好挂在脖子上当项链。
⑤那时节,美援的面粉忒多,村子里的妈妈们便会变换出各式各样的面食点心,满足一家大小的肚腹,我们家也常做面点。每当包饺子时,都由父亲和面擀皮,当他卷起衣袖要大展身手时总会说:“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一旁只会按剂子的我,还没吃着饺子便已开心起来。若是做馒头包子,那么父亲一定会为我们姊妹仨各做一只小白兔,我也总会耐心地守候在蒸笼旁,等着那用红豆点缀双眼的小兔兔出炉。
⑥父亲不仅厨艺精湛,在美术、女红上也常是我们的靠山。我永远记得父亲和大姊联手制作的那个枕头套,绘制的是海底世界,那栩栩如生的水草,那五彩斑斓的热带鱼,简直如梦境般美到不可方物,此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涂鸦之作便是绕着那水草和热带鱼转,它们已似图腾般烙印在我脑海中了。当同学们头疼于铅笔素描或水墨国画时,我却老神在在,一点也不烦忧,因为回到家去父亲三两笔就为我解决了——但也就止于这些无关学业成绩的习作,其它功课乃至作文,我们都很识趣地绝不劳烦他。
⑦父亲一向不说什么大道理,总以身教示我。虽则我是到了一个年纪才享受到写作及慢工出细活的意趣,但他常年伏在案上写作的身影以及那陪伴我成长的细腻手艺,早已潜移默化,成为我生命的底蕴了。
【注释】老神在在:在文中是很从容的意思。
24.作者对父亲哪些“细腻手艺”记忆深刻?阅读文章,请分条概括。(5分)
25.揣摩下列语句,根据括号内的要求作答。(4分)
“此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涂鸦之作便是绕着那水草热带鱼转,它已似图腾般烙印在我脑海中了。”请你揣摩分析“烙”字的妙处。
26.请简要分析文章第6段划线句子的作用。(5分)
27.在作者看来,父亲的身教已“潜移默化,成为我生命的底蕴了”。请你结合下面作者的链接材料,联系自己的家庭,举例说说你的“生命底蕴”。(5分)
【链接材料】还有一件要紧的小事情:信封上的字别太大,把整个封面都占满了;两次来信,一封是路名被邮票掩去一部分,一封是我的姓名被贴去一只角。因为信封上实在没有地位可贴邮票了。你看看我给你的信封上的字,就可知道怎样才合适。
五、写作(50分)
老北京的春节弥散着鞭炮带来的烟火气,八儿家的腊八粥升腾起缕缕诱人的香气,王建在《十五夜望月》中写尽思念的苦涩,孟郊在《游子吟》中道出母爱的甜蜜……人生百味,学会细品,方得成长。
请以“难忘那种滋味”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让真情在笔尖流露,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②不得套作,抄袭;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③字迹工整,力求做到美观,不少于7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