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被尊为儒家的第二号圣人——“亚圣”。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孟子生于战国时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千秋亚圣-孟子仁政民本论性善论“人皆有不忍之心”“民为贵君为轻”行王道制民产,省刑薄赋“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与《论语》相比,初具论说文的特征。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乱世的哲思孟子童年孟子名轲,邹(今山东 邹城市)人,三岁时父亲逝世,孟子便与母亲 相依为命。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 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孟子自小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搬到学宫附近,便十分认真读 书,稍大一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布般,变成一团废物。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孟子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 梁惠王迫不及待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即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孟子在大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魏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时代背景自读检查1、正音王好战数罟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然而不王者涂有饿莩而不知发(hào)(cù ) (gǔ)(yì)(zhì) (xù )(xiáng)(tì)(wàng)(piǎo)弃甲曳兵而走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鸡豚狗彘之畜鱼鳖(yè)(shēng)(wū)(tún)(bie)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对于黄河北部到这样考察荒年第一段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很尽心了!黄河北部发生灾荒,我就迁移那里的灾民到黄河以东的地方,迁移黄河以东的地方的粮食到河内。黄河以东的地方发生灾荒,也是这样办。考察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用心的人。邻国的百姓不会更加少,我的百姓也不更加多,为什么呢 ”取独国君谦词语气词连用使动,使…迁移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魏国都城在大梁,故又称梁国,魏惠王又称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移其民移其粟民不加多民不加少尽心无如寡人之用心梁惠王尽力做了哪些事,为什么困惑?梁惠王:河内凶,移民移粟,河东亦然。感到困惑第二-四段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喜欢请允许我用打比方击鼓,名→动兵器拖着逃跑有的才凭借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来做个比喻:(在)咚咚地击鼓,兵器已经交锋(的时候),(有人)就丢掉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了下来,有的人的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了下来,凭借只是逃跑了五十步来嘲笑逃跑一百步的,那怎么样呢 ” 梁惠王说:“不行。只是没有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罢了这通“毋”,不要只是衬字孟子听了梁惠王的话,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 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便于启发对方。阅读与思考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投其所好,便于启发引王自己回答,自我否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层层推进王如知此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王好战,请以战喻 比喻作答,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如何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已经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 比喻缺点或错误并无本质区别(性质相同) ,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违背,耽误粮食尽cù,密网池塘砍伐树木,名→动按照为王之道,即以仁义治天下(施行仁政),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第五段名→动,埋葬,办丧事“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了;细密的网不进入池塘,鱼鳖就吃不完了;按照一定的季节进入山林砍伐,那么木材就用不完了。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老百姓养活家人,埋葬死者没有遗憾了。这是王道的开端。动→名,活着的人动→名,死去的人不违农时以时入山林不入洿池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这一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分几层?排比。 给人一种吃不完、用不完的感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第六段树:名→动,栽种;之:音节助词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句以:介词,凭借衣:yì,穿,名→动帛:丝织品;豚:小猪;彘:大猪;之:助词,的;畜:动词,喂养无:通“毋”,不要失:错过;食:吃五亩地的宅院,把桑树种上,五十岁的人可以穿上丝织衣服;鸡、猪、狗等的喂养,不要错过它们繁殖的季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夺:耽误谨:形→动,谨慎认真从事庠、序:古代的学校申:反复陈述;孝:尊敬父母悌:敬爱兄长;义:道理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颁:通“斑”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 百亩的农田,不要耽误他们的农作季节,数口的人家就可以凭借这而没有饥饿了;认真办好学校的教育,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来反复教导他们,头发花白的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黎民:老百姓然:这样而:表转折,却王:wàng,名→动,为王,统一天下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 七十岁的人穿着丝织衣服,吃肉,黎民百姓不挨饿不受寒;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的人,不曾有过这样的事。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仁政王道之始不违农时(农)保护鱼类(渔)按时砍伐(林)王道之成鼓励养蚕(纺)繁兴六畜(牧)生产粮食(农)兴办教育初步措施根本措施不可胜食不可胜用养民教民“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第七段“狗和猪吃人的食物却不知道去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发粮赈济;人死了,就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不好的缘故。’”食:第一个为动词,吃;第二个名词,食物检:约束; 涂:通“途”,道路;殍:饿死的人 发:开仓赈济 岁:年成是:这 异:区别兵:武器 罪:名→动,归罪斯:那么,就 至:到,归顺焉:语气词,了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这和刺杀一个人,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大王不归罪于年成,那么这样天下的老百姓就会归顺了。”“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诸侯贵族)“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下层百姓) 一方面揭示出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梁惠王仍然不爱民(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反驳)。第7段哪两句使用对比手法?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情况?目的何在 孟子还用了一个比喻,是怎样比的?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现在哪里?发展生产、制民之产、教化百姓、抛弃虐政。即“爱民”——保民无衣食之忧,教民以儒家之道。狗彘食人食涂有饿莩非我也,岁也王无罪岁错误态度正确态度斯天下之民至焉提出问题:(1)“民不加多”分析问题:设喻(2-4)梁惠王=五十步者邻国者=一百步者数量不同实质相同“民不加多”解决问题:(5-7)仁政之始仁政之成课文整体结构寡人之于国也齐读课文——理解、背诵《阅读读本》解说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译文】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居所里,站立在天下最正大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道路上,能实现志向就与百姓一起去实现,不能实现志向时就独自施行这一个原则。富贵不能使他折腰,贫贱不能使他改变,武力不能使他屈服,这就是大丈夫。《阅读读本》解说2、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译文】孟子说:“自己糟蹋自己的人,和他没有共同语言;自己抛弃自己的人,和他一起没有什么好做的。出言使诋毁礼义,叫做自己糟蹋自己。自认为不能居仁心,行正义,叫做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类最安适的精神住宅;义,是人类最正确的光明大道。把最安适的住宅空起来不去住,把最正确的大道舍弃在一边不去走.这可真是悲哀啊!”你认为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什么?这种思想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请你写出来。讨 论孟子名言选译课外积累(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5)其进锐者,其退速。 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6)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7)仁者无敌。 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8)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1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及地利,地利不及人和。(1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12)民事不可缓也。 关心人民是最紧迫的任务。(13)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1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16)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17)养心莫善于寡欲。 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18)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1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20)尽信《书》,不如无《书》。 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2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天将要把重要的任务加到某人的身上,一定要先苦恼他的心意,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