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莘庄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上海市莘庄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莘庄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数学期末
2025.6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有12题,满分54分,第1-6题每题4分,第7-12题每题5分)
1.抛物线的准线方程是________.
2.若随机变量服从正态分布,,则________.
3.函数在处的切线斜率为________.
4.已知两个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的变量,的一组数据,,,,根据上述数据可得关于的回归直线方程,则实数________.
5.设实数,圆的面积为,则________.
6.某中学高一、高二、高三的学生人数比例为,假设该中学高一、高二、高三的学生阅读完《红楼梦》的概率分别为0.5,0.7,0.9,若从该中学三个年级的学生中随机选取1名学生,则这名学生阅读完《红楼梦》的概率________.
7.设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过作平行于轴直线交双曲线于,两点,若,,则双曲线的离心率为________.
8.已知数据、、…、的平均数为3,方差为520,则、、…、的平均数为________.
9.已知(、为正整数)对任意实数都成立,若,则的最小值为________.
10.设集合中的元素均为无重复数字的三位正整数,且从中任取两个相乘所得均为5的倍数,则集合的元素个数最多为________.
11.如图,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均是3,过上一点作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以该截面为底面挖去一个圆柱,则该圆柱体积的最大值为________.
12.设函数图像上任意一点处的切线为,总存在函数图像上一点处的切线,使得,则实数的最小值是______.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18分,第13-14题每题4分,第15-16题每题5分)
13.已知、为两个随机事件,则“、为互斥事件”是“、为对立事件”的( ).
A.充分非必要条件 B.必要非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非充分非必要条件
14.2025年春节档上映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引发全民观影热潮.某数据平台实时统计了该片上映前10天的全国单日票房(单位:亿元),并生成如图所示的折线图.假设横轴为上映时间(日期),纵轴为单日票房(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十日之后,随着上映时间的增加,单日票房一定会呈现下降趋势
B.上映前十天的票房极差为4.76(亿)
C.上映前十天的票房中位数为6.34(亿)
D.上映前十天的票房第70百分位数为7.30(亿)
15.已知函数的图像在,两个不同点处的切线相互平行,则下列等式可能成立的是( ).
A. B. C. D.
1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记,.设点,点,给出如下结论:①任意,,存在,,…,….对任意正整数,为大于零的常数.
②任意,,存在,,…,….对任意正整数,为大于零的常数.下列选项中,判断正确的是( ).
A.命题①成立,命题②成立 B.命题①成立,命题②不成立
C.命题①不成立.命题②成立 D.命题①不成立,命题②不成立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有5题,满分78分).
17.(本题满分14分)(第一小题7分,第二小题7分)
已知函数.
(1)当时,求曲线在点处的切线方程;
(2)若,存在极小值且极小值小于,求的取值范围.
18.(本题满分14分)(第一小题6分,第二小题8分)
某学生兴趣小组从一年365天中随机调查了100天中每天的空气质量等级和当天到莘庄公园锻炼的人次,整理数据得到下表(单位:天):
锻炼人次 空气质量等级
1(优) 2 16 25
2(良) 5 10 12
3(轻度污染) 6 7 8
4(中度污染) 7 2 0
(1)一年365天中到莘庄公园锻炼的人次大于400人的约有多少天(精确到1天);
(2)估计一天中到莘庄公园锻炼的平均人次;
(3)若某天的空气质量等级为1或2,则称这天“空气质量好”;若某天的空气质量等级为3或4,则称这天“空气质量不好”.判断是否有95%的把握认为一天中到莘庄公园锻炼的人次不超过400人与当天的空气质量有关?()
19.(本题满分14分)(第一小题6分,第二小题8分)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已经逐渐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在教育领域,Al的赋能潜力巨大.为了解教师对Al大模型使用情况,现从某地区随机抽取了200名教师,对使用DeepSeek、Kimi、豆包、文心一言四种Al大模型的情况统计如下:
使用Al大模型的种数性别 0 1 2 3 4
男 4 27 23 16 10
女 6 48 27 24 15
在上述样本所有使用3种Al大模型的40人中,统计使用DeepSeek、Kimi、豆包、文心一言的Al大模型人次如下:
Al大模型种类 DeepSeek Kimi 豆包 文心一言
人次 32 30 30 28
用频率估计概率.
(1)从该地区教师中随机选取一人,记事件为选取的为男教师,事件为选取的教师仅会使用2种模型.求和.并据此判断事件和事件是否独立:
(2)从该地区使用3种Al大模型(DeepSeek、Kimi、豆包、文心一言中)的教师中,随机选出3人,记使用豆包的有人,求的分布列及其数学期望;
(3)从该地区男,女教师中各随机选一人,记他们使用Al大模型(DeepSeek、Kimi、豆包、文心一言中)的种数分别为,,比较,的数学期望,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20.(本题满分18分)(第一小题4分,第二小题6分,第三小题8分)
在平面自角坐标系中,已知椭圆的左右焦点分别为、,是第一象限上一点.直线与轴交于点,设点的坐标为.
(1)求椭圆的离心率;
(2)设,若点在直线上,且与的面积相等,求到直线的距离;
(3)设直线与的另一个交点为.若使得的直线恰有2条,求的取值范围.
21.(本题满分18分)(第一小题4分,第二小题6分,第三小题8分)
已知是定义在上的函数,集合对任意,都有.当时,若函数存在最小值,则称为直线的“距离”.
(1)对于,求证:;
(2)设,且存在实数,使得直线的“距离”不小于2,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3)设的导函数在上严格增.若对任意,都有且直线与的“距离”相等.证明:是偶函数.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1.如图,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均是3,过上一点作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以该截面为底面挖去一个圆柱,则该圆柱体积的最大值为________.
【答案】
【解析】设圆柱的底面半径为,高为,则由相似可得即.
令,结合,则,圆柱的体积
时,,时,
即当单调递增;当单调递减,所以当时,.
故答案为:.
12.设函数图像上任意一点处的切线为,总存在函数图像上一点处的切线,使得,则实数的最小值是______.
【答案】
【解析】,,,,,,,
二、选择题
13.B 14.C 15. D 16.C
15.已知函数的图像在,两个不同点处的切线相互平行,则下列等式可能成立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由,得,则,
依题意可得,且、

经验证,当分别取时,满足题意.
1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记,.设点,点,给出如下结论:①任意,,存在,,…,….对任意正整数,为大于零的常数.
②任意,,存在,,…,….对任意正整数,为大于零的常数.下列选项中,判断正确的是( ).
A.命题①成立,命题②成立 B.命题①成立,命题②不成立
C.命题①不成立.命题②成立 D.命题①不成立,命题②不成立
【答案】C
【解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析给定的集合和,以及关于点和的条件.集合集合定义为:,这是以原点为中心,半长轴为和半短轴为的椭圆的方程.
集合集合定义为:这是以原点为中心,实轴沿轴的双曲线的方程.
命题(1)表明,对于任意,存在点,使得对于任意正整数,点积为大于零的常数.考虑上的点和上的点.
点积为:
为了使这个点积对于所有都是常数,项必须与无关,且表达式必须对所有都为正.我们可以选择,那么和.点积为:
如果选择使得对于某个常数,那么点积为,一个常数.由于和总是正的,点积对于所有都为正.因此,命题(2)成立.
结论命题(1)不成立,命题(2)成立.正确答案是:
三.解答题
17.
(1)
(2);
18.(1)164.25 (2)(3)有把握
19.(1)不独立(2) (2)
20.(本题满分18分)(第一小题4分,第二小题6分,第三小题8分)
在平面自角坐标系中,已知椭圆的左右焦点分别为、,是第一象限上一点.直线与轴交于点,设点的坐标为.
(1)求椭圆的离心率;
(2)设,若点在直线上,且与的面积相等,求到直线的距离;
(3)设直线与的另一个交点为.若使得的直线恰有2条,求的取值范围.
【答案】(1) (2) (3)
【解析】(1)因为椭圆,所以,可得,
则椭圆的离心率;
(2)因为与面积相等,所以与面积相等,
即,由比例可知是的中点,
因为椭圆的右焦点,所以在椭圆上,解得,
则直线的方程为,又,则到直线的距离为;
(3)设直线的方程为,,
因为点在第一象限,所以,
联立,消去并整理得,
与韦达定理得,,
取的中点,此时,,需满足,
因为,,所以,
设,此时函数在上有两个不相等的零点,
需满足,解得则的取值范围为
21.(本题满分18分)(第一小题4分,第二小题6分,第三小题8分)
已知是定义在上的函数,集合对任意,都有.当时,若函数存在最小值,则称为直线的“距离”.
(1)对于,求证:;
(2)设,且存在实数,使得直线的“距离”不小于2,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3)设的导函数在上严格增.若对任意,都有且直线与的“距离”相等.证明:是偶函数.
【答案】(1)见解析(2)(3)见解析
【解析】(1)存在,对恒成立,
(2)时,,,令,,,
(3)令,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