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7张PPT)九 兰亭集序 课件了解作者王羲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王羲之7岁学书,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和谢安、孙绰、及王羲之子侄献之、凝之、涣之、元之等41位文人墨客及社会名士在兰亭修禊雅集。《兰亭集序》的由来(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中国古人与天地万物相亲相近的文化传统他们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顺水任游,停于谁前则赋四、五言诗各一首,否则罚酒。据载,王、谢、孙等11人各成诗两首,另有15人各成一首,共成诗37首,合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324字,以记之。《兰亭集序》的由来文体:序“序”也叫“叙”或“引”,也叫前言,同“跋”是一类。“天下第一行书”唐人冯承素摹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圈画体现作者情感的字句,感受作者情感的起伏。乐痛悲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字词释义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永和九年:是东晋穆帝司马聃的第一个年号。岁在癸丑:干支纪年是中国传统纪年历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期,周而复始,循环记录。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开始使用年号。字词释义暮春:春天的最后一个月于:介词,在。贤:形容词作名词,贤士。少长:形容词作名词,少者和长者。激湍:湍急的流水。以为:作为。盛:热闹。觞:名作动,喝酒。足以:足够用来。是:指示代词,这。盛:繁多。所以:用来。极:极尽。娱:乐趣。信:实在。字词释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低头观察繁多的自然万物。借以纵目观赏,开畅胸怀,足够用来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啊。1.寻“乐”之由:结合文本,谈谈作者因何而乐?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目的:活动:感慨:天气: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流觞曲水,一觞一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时节舒适聚地清雅欢欣之事名士相聚环境优美活动有趣气候宜人悦目赏心良辰美景赏心乐事2.探“乐”之度:是歇斯底里的狂欢,还是淡而平和的心灵喜悦?王羲之的情绪不是激情,而是相当婉约的温情。——孙绍振“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幽情”是深藏的不明显的情感,是克制的理性的情感。“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宗白华《美学散步》文字是心灵的风景,山水于晋人有特殊的意义。字词释义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字词释义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怀抱:古今异义词。欣:形容词作动词,感到欣喜。于所遇:于,介词,对。所遇,所字结构,接触的事物。悟言一室之内:(于)一室之内悟言,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句。死生亦大矣:判断句。及:等到。迁:变化。向:过去。修:长。分裂动荡的魏晋,战乱不断,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当时很多士人在战乱与政治斗争中无端丢掉性命。天下名士,少有全者。永和初年,又遇地震、瘟疫,人祸天灾,无时不在。“世乱,生命涂炭,道义扫地,志士灰心,见时事无可为,遂转而为自我之寻究。”——钱穆《国学概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宗白华何晏,玄学的创始人,哲学家、诗人、谋士。张华,政治家、诗人,《博物志》的作者。潘岳,与陆机齐名的诗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美男子。谢灵运,中国古代山水诗的鼻祖。范晔,历史学家,写成史学巨著《后汉书》置他们于死地的罪名很多,而能够解救他们、为他们辩护的人,却一个也找不到。对他们的死,大家都十分漠然,也许有几天会成为谈资,但浓重的杀气压在四周,谁也不敢多谈。待到时过境迁,新的纷乱又杂陈在人们眼前,翻旧账的兴趣早已索然。文化名人的成批被杀居然引不起太大的社会波澜,后代史册写到这些事情时笔调也平静得如古井死水。——《中国文脉》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向内,深入内心世界,不务实际,聚众谈玄向外,寄情山水声色,不受世俗礼法约束魏晋士人的人生转型3.思“痛”之因:作者为何而痛?结合文本用以下句式作答。从“ ”中,我读出了 之痛。试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阅读积累进行分析。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岂不痛哉!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岂不痛哉!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岂不痛哉!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人生短暂之痛"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拙劣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莎士比亚《麦克白》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的本质就在于他的意志有所追求,一个追求满足了又重新追求,如此永远不息。"“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叔本华欲望无尽之痛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没有一样东西是永远固定的。一切都在波动,一切都在跳荡;一切都显得短暂匆忙,狂欢得意。——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世事无常之痛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生死难测之痛3.思“痛”之因:作者为何而痛?结合文本用以下句式作答。从“ ”中读出( )之痛。从“俯仰一世,老之将至”中读出( )之痛。从“所之既倦,情随事迁”中读出( )之痛。从“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中读出( )之痛。从“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中读出( )之痛。生死难测世事无常生命短暂欲望无尽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字词释义字词释义临:面对一:数词意动用法。齐:形容词意动用法。视:看犹: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判断句。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句。录:记录所以:……的原因。兴:产生。于斯文:于,介词,对。斯:这。4.悟“悲”之源:兰亭之悲,悲( ?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一死生,齐彭殇”:“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谢安《兰亭诗》人与造化下的万物一样,只求随化而活,能够陶醉于佳山秀水,何必计较彭殇区别呢?魏晋士人生死观王羲之生死观?“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述对生的执着、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这就彻底否定了老庄“齐生死”的观点。王羲之生死观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看重生死”,表现出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唐·王勃《滕王阁序》4.悟“悲”之源:兰亭之悲,悲( ?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说明对于生命的悲痛之情,古人和今人一样“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嗟叹古人、当时士人群体生命观的虚妄“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说明对于生命的悲痛之情,后人也将和今人一样悲古人悲今人悲后人千古同“悲”王羲之的人生观并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消极其表,执着其里”。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就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而文中的会稽雅集就是作者获得的真正之乐。因此,作者对这次集会的“成果”倍加珍惜,“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期在暗淡的人世间留下会稽山的一叶苍翠,在混浊的人事长河中溅进兰亭曲水的一脉清波。史铁生论生死: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小结:人生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怎样度过短暂的人生?永恒的人生应留下些什么?这是每个人都应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