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课件(共21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十三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课件(共21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作者简介
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作家,曾参加四年的卫国战争,期间遭受了家破人亡的悲剧,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 《静静的顿河》;其中《静静的顿河》获得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 ;小品文《考验》、《钦差大臣》;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
关于卫国战争
1941年6月22日拂晓, 德国法西斯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动用了190个师的兵力、近5000架飞机和3410辆坦克,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妄想在三个月内征服苏联。苏联人民奋起自卫,反对法西斯德国的伟大卫国战争开始了。
 城市和村庄毁于一旦
斯大林在1946年说,卫国战争中苏联损失700万人。此后不久,苏联官方又宣布损失1500万人。赫鲁晓夫公布的数字为2000万人。1990年苏联在卫国战争中损失的军民总数为2700万——2800万人。
战争印象
1100万人死于集中营
索科洛夫到底遭遇了什么?(故事情节)
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
索科洛夫 心理描写 细节描写 作用
逃出集中营 “激动极了” “习惯头缩在肩膀里” 受尽了肉体的折磨
妻女被炸死 “眼前一片漆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下来;穿心的刺痛” 倒在床上,躺了一会儿,才把信念完” 内心极度痛苦精神受到严重摧残
儿子牺牲 “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 “摇摇晃晃,勉强站住脚跟;没有哭,眼泪干枯了” “我的儿子是个肩膀狭窄......肩膀宽阔的男人”索科洛夫为什么这样说?这些话里包含了那些意思?
表层的意思是素科洛夫自从与家人分别上了前线,就再没有见过家人,几年中儿子已经长大成人。
深层意思是索科洛夫憧憬着战争结束后的和乎生活,然而,他等来的是儿子牺牲的消息,而且是在战争结束的那一天。对儿子遗容的描写更让人感到悲伤。
当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作者写道:“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
读懂了素科洛夫的故事,就能感受到最后一节文字的震撼力。在战争中,最不幸的不仅是失去生命的战士,还有无助的孤儿寡妇。凡尼亚是战争孤儿,小小年纪的他还不明白命运的悲慘,不明白战争的苦难,不理解别人的同情与怜悯,因此也不会理解索科洛夫的房东女主人为什么会哭。素科洛夫的悲惨道遇震撼了读者的心灵,而凡尼亚的挥动着的小手触动了有良知者的悲悯之心。孩子越是天真可爱,就越发显出战争的残酷。
“我”不想让孩子看到经历过战争的人的眼泪,是不想让孩子知道这样的痛苦,不想让他知道真相,让不幸的儿童能保住些童心。小说到这里实际上已经变为作者在抒发心愿:呵护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为了他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他们不再经历战火。
战 争 与 人
战争 摧残了人类的文明成果;
战争 放大了人间的美丑善恶;
战争 凸显了人性的伟大与卑劣。
让我们透过这场战争来看人,通过这场遭遇来看索科洛夫
请同学们谈谈对索科洛夫的初步印象
忠厚、朴实、坚忍不拔,
受尽摧残而心地依旧善良。
有人认为索科洛夫 对自己的遭遇叙述得太过冷淡,似乎是无情之人,你认为呢?
索科洛夫是一个(坚毅、自制、尊严、温情的军人)形象
索科洛夫:一名普通的俄罗斯退伍军人,他忠厚朴实,受尽摧残却心地善良,历尽磨难而坚忍不拔,执着地追求生活的幸福。他是千千万万具有不屈不挠意志的俄罗斯人的写照。
人物形象概括:
本文是“一个人的遭遇”
写了“索科洛夫”为何还要写“凡尼亚”呢?
索科洛夫为什么收养凡尼亚尼亚
A.凡尼亚是个孤儿,父母都死于战火;而我所有的亲人都被战争夺去了生命。由于自己的不幸更能同情别人的不幸。
B.凡尼亚是索科洛夫后半生的精神慰藉,是他重新生活的希望。
2、索科洛夫为什么要“骗”凡尼亚
用善意的谎言“骗”凡尼亚,索科洛夫这样做是出于同情和爱,出于对家庭生活的向往。
结论:善良、渴望幸福生活
1. 战争是不幸的,而目睹战争背景下的人性闪光,则是不幸中的大幸。  
2. 祈祷和平,珍惜和平。虽然,我们不能为世界和平直接做点什么,但是我们可以和睦邻里,和睦家庭,和睦校园,与人为善,做一个和谐的人。
3. 像索科洛夫那样生活,不管生活中遭遇了什么,都要永远朝着生活的亮光出发。
  启示与感悟
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索科洛夫的遭遇,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这篇小说通过一个人——索科洛夫在战争中的不幸遭遇,表现了苏联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坚强,揭露了战争给人的生活、心灵造成的巨大的创伤,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