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 课件(20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泊秦淮 课件(20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24)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泊 秦 淮
--唐 杜牡
新课导入
秦淮河,流淌千年,承载着无数故事。如今的它灯火璀璨,游人如织,尽显繁华;而在古代,它更是文人墨客汇聚、歌舞升平之地。但在这份繁华背后,也藏着王朝的兴衰与文人的感慨。晚唐诗人杜牧夜泊秦淮河畔,耳闻目睹歌女吟唱,心中思绪万千,挥笔写下《泊秦淮》。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杜牧的笔触,走进这首诗,探寻繁华表象下的深沉思考。
学习目标
了解杜牧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及诗歌创作风格,明确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熟练掌握朗读技巧。
体会诗人对晚唐社会现实的忧虑与批判,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作者介绍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杜牧才华横溢,诗文俱佳。他的诗歌风格俊爽清丽,意境深远,既豪迈奔放,又不乏细腻婉约,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与李商隐并称 “小李杜”,以区别于李白、杜甫的 “大李杜”。杜牧的诗题材广泛,多抒发政治抱负和人生感慨,也有不少描写自然景色和历史题材的作品,代表作有《阿房宫赋》《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清明》等,其作品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创作背景
《泊秦淮》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唐王朝政治腐败,藩镇割据,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逐渐走向衰落。杜牧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心怀壮志却难以施展。一次,他夜泊秦淮河畔,看到达官贵人、豪绅富商在船上饮酒作乐,歌女们演唱着靡靡之音,这种纸醉金迷的景象与国家衰败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杜牧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此诗,以表达对晚唐统治者沉湎酒色、醉生梦死的批判,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题目解读
“泊” 即停泊,点明诗人的行为
“秦淮” 指秦淮河,是当时金陵(今江苏南京)最繁华的地方,两岸酒家林立,歌舞升平。
从题目中,我们能知道诗歌是诗人在秦淮河畔停泊时所作,这也引发读者好奇:诗人在秦淮河畔停泊时,看到了什么?又有着怎样的感慨?同时,“泊” 字暗含一种停留、驻足观察之意,为诗歌奠定了叙事与抒情结合的基调。
文体介绍
《泊秦淮》是一首七言绝句,属于近体诗。七言绝句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经初唐发展逐渐定型,至盛唐达到鼎盛。全篇共四句,每句七个字,讲究平仄、押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严格对仗) 。七言绝句短小精悍,语言凝练,能够以简洁的文字、丰富的意象和巧妙的构思,表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悠远的意境,便于诗人抒发瞬间的感受和独特的见解,是唐代诗人常用的诗歌体裁之一,适合用来抒发感慨、讽刺现实等情感。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诗歌开篇,“烟笼寒水月笼沙”,诗人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一幅朦胧、凄清的画面。“烟” 与 “月”,“寒水” 与 “沙”,相互交织,两个 “笼” 字,将轻烟、寒水、淡月、细沙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迷蒙、冷寂的氛围,既写出了秦淮河夜景的特点,又为后文抒情奠定了基调。紧接着,“夜泊秦淮近酒家” 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在这样凄清的夜晚,诗人将船停泊在靠近酒家的地方,而酒家往往是歌舞升平之所,这就为下文听到歌女演唱作了铺垫,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这种纸醉金迷生活的关注与思考。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两句诗,诗人笔锋一转,由景及情。“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上是在批评歌女不懂亡国之痛,实际上是在讽刺那些沉迷于酒色、不理朝政的晚唐统治者。歌女以卖唱为生,她们演唱什么取决于听众的喜好,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欣赏靡靡之音的达官贵人。“隔江犹唱后庭花”,“犹唱” 二字,强调了这种现象的延续性,在国家衰亡之际,人们依然在传唱亡国之音,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对晚唐社会现实的忧虑与批判。这两句诗,以小见大,深刻地揭示了诗歌的主题,使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讽刺意味。
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吗?
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一方面,秦淮河畔歌舞升平、灯红酒绿的繁华热闹景象,与晚唐国家衰败、社会矛盾尖锐的现实形成对比。如 “夜泊秦淮近酒家” 展现出的热闹,和当时国家内忧外患的状况对比,突出了统治者的醉生梦死与国家命运的岌岌可危。另一方面,歌女的无知演唱和诗人的清醒忧虑形成对比,“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歌女的麻木与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形成反差,更加强化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使诗歌情感表达更具张力。
本诗运用了用典手法吗?
“隔江犹唱后庭花” 中,“后庭花” 即《玉树后庭花》,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艳曲。陈后主沉迷于声色,不理朝政,最终导致陈朝灭亡,《玉树后庭花》也因此被后人视为亡国之音。杜牧在此引用此典,借古讽今,将南朝陈的灭亡与晚唐的社会现实相联系,批判晚唐统治者不吸取历史教训,沉迷酒色,荒淫误国,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讽刺意味更加深刻,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历史厚重感。
分析《泊秦淮》中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诗中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是实写,描绘了诗人夜泊秦淮河畔时,看到的烟雾笼罩寒水、月光洒在沙滩上,以及船只停泊在靠近酒家处的真实景象,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具体可感的秦淮河夜景图。“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则有虚写成分,诗人由眼前歌女的演唱,联想到历史上陈朝因统治者沉迷《玉树后庭花》这样的靡靡之音而亡国的教训,这是诗人的联想和感慨,属于虚写。虚实结合,实写为虚写提供了现实依据,虚写则深化了实写的内涵,使诗歌不仅描绘了秦淮河的夜景,更通过历史典故的联想,表达了对晚唐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诗中 “烟笼寒水月笼沙” 的冷寂之景与 “隔江犹唱后庭花” 的热闹之音,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关联?
“烟笼寒水月笼沙” 通过两个 “笼” 字,将烟、水、月、沙融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朦胧、冷寂的秦淮河夜景,为全诗奠定了凄清、哀愁的情感基调,暗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衰败。而 “隔江犹唱后庭花”,歌女的演唱热闹喧嚣,与前文的冷寂之景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更突显了在国家衰亡之际,人们依然沉迷享乐的麻木,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晚唐统治者的批判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冷寂之景是诗人情感产生的背景,热闹之音则是引发诗人感慨的直接原因,二者相互映衬,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深刻,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悲愤与无奈。
“夜泊秦淮近酒家” 的叙事与 “商女不知亡国恨” 的议论,在表现主题上有何作用?
“夜泊秦淮近酒家” 是叙事,交代了诗人停泊的地点和环境,为后文的描写和抒情做了铺垫。在秦淮河畔靠近酒家的地方,容易听到歌女的演唱,这就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商女不知亡国恨” 则是议论,表面上是对歌女的批评,实则是对那些欣赏靡靡之音的达官贵人的讽刺。叙事为议论提供了现实场景,使议论有了依据;议论则是对叙事所展现场景的升华,通过对歌女演唱这一现象的批判,深刻地揭示了诗歌的主题,即对晚唐统治者沉迷酒色、荒淫误国的批判,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二者相互配合,叙事是基础,议论是关键,共同突出了诗歌的主题,使诗歌更具思想性和批判性。
诗歌中用典手法的运用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
诗歌中 “隔江犹唱后庭花” 运用用典手法,引用《玉树后庭花》这一亡国之音的典故,对表达主题起到了关键作用。《玉树后庭花》与南朝陈的灭亡紧密相连,杜牧引用此典,将南朝陈的历史教训与晚唐社会现实相联系,借古讽今。通过这一典故,诗人不用过多解释,读者就能明白他是在批判晚唐统治者不吸取历史教训,如同南朝陈后主一样沉迷酒色,荒淫误国。用典手法的运用,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讽刺意味更加深刻,增强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和艺术感染力,让读者更能深刻理解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统治者的批判之情,使诗歌的主题表达更加有力。
诗歌中虚实结合手法是如何增强诗歌表现力的?
诗歌前两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实写,描绘了秦淮河畔夜晚的真实景象,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具体可感的画面,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秦淮河夜景的朦胧与冷寂,这是诗歌的现实基础。后两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虚写,由眼前歌女的演唱联想到历史上陈朝因《玉树后庭花》而亡国的教训,是诗人的联想和感慨。虚实结合,实写的景引发了虚写的情和思,虚写的内容又深化了实写的内涵。通过虚实结合,诗歌不仅描绘了秦淮河的夜景,更将现实与历史相联系,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更加丰富,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让读者更能深刻体会到诗人对晚唐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使诗歌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课堂小结
《泊秦淮》是杜牧诗歌中的经典之作,短短四句,却意蕴深远。诗人先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描绘出秦淮河畔朦胧、凄清的夜景,营造出冷寂的氛围;再通过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借歌女演唱亡国之音,讽刺晚唐统治者沉湎酒色、醉生梦死的生活,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诗歌运用互文、对比、用典、虚实结合等艺术手法,将写景、叙事与抒情、议论相结合,以小见大,从秦淮河畔的一个小场景,反映出晚唐社会的大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艺术感染力,充分展现了杜牧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
理解性默写
杜牧《泊秦淮》中,描绘秦淮河畔朦胧、凄清夜景的句子是: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诗中运用典故,借陈后主因荒淫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的句子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在《泊秦淮》中,表达对达官贵人不理国事、醉心享乐批判之情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作业设计
假设你是一名历史评论员,结合晚唐的社会背景,撰写一篇关于《泊秦淮》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的评论,字数不少于 300 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