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竹里馆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新课导入同学们,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时常渴望寻得一处宁静之所,放松身心。而在古代,许多文人墨客也热衷于在自然中寻觅心灵的栖息地。陶渊明隐居田园,写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享受那份恬淡与闲适;孟浩然寄情山水,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描绘乡村的静谧美好。今天,我们将跟随唐代诗人王维,走进他的《竹里馆》,一同感受那片竹林深处的清幽与诗意,探寻他在其中所蕴含的独特心境。 学习目标了解王维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及诗歌创作风格,知晓其在唐代诗坛的重要地位。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熟练掌握朗读技巧。 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的宁静、淡泊的心境,感受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培养自身在喧嚣生活中保持内心宁静的品质。 作者介绍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著名诗人、画家。他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聪慧,精通诗、书、画、音乐等。王维早年仕途较为顺利,曾担任过多个官职,但在经历了一些人生挫折后,逐渐向往归隐生活。他的诗歌风格多样,前期多写边塞、游侠等题材,风格雄浑豪迈;后期多描写山水田园,诗风清幽淡雅,意境深远,被后人誉为 “诗佛”。其作品不仅在诗歌艺术上造诣极高,还擅长将绘画的技法融入诗歌创作中,形成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独特艺术风格,代表作有《山居秋暝》《使至塞上》《鸟鸣涧》等。 创作背景《竹里馆》创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当时,王维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对官场的纷争感到厌倦,于是选择远离尘世的喧嚣,在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辋川的山水景色秀丽,环境清幽,为王维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这片宁静的天地中,王维与自然为伴,常常独自在竹林中静坐、弹琴、长啸,享受着独处的乐趣。《竹里馆》便是他在这种心境下创作的,诗歌通过描绘他在竹里馆中的生活情景,展现了他宁静、淡泊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题目解读“竹里” 点明了诗歌所描绘的环境,即竹林之中,给人一种清幽、静谧的感觉“馆” 指的是房舍,说明诗人在竹林中有一处居住或活动的场所。从题目来看,它简洁地交代了诗歌的创作地点,同时也为读者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让人不禁好奇诗人在这竹林中的房舍里有着怎样的生活和心境,吸引读者去探寻诗歌的内容。 文体介绍《竹里馆》是一首五言绝句,属于近体诗。五言绝句起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定型成熟于唐代。全篇共四句,每句五个字,讲究平仄、押韵,对仗虽不严格,但部分诗句也会有工整的对仗。五言绝句短小精悍,语言凝练,能够以简洁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意境,诗人常通过选取独特的意象、营造特定的氛围来抒发情感,在唐代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诗人表达瞬间感悟和情感的常用体裁。 竹里馆王维独 坐 / 幽 篁 里,弹 琴 / 复 长 啸。深 林 / 人 不 知,明 月 / 来 相 照。huángxiào【译文】独自一人坐在幽深寂静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清脆地发出长啸的声音。在这片幽深的竹林里,没有人知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来(与我)相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诗歌开篇,诗人以 “独坐幽篁里” 描绘出自己的状态和所处环境。“独坐” 体现出诗人独自一人,给人一种孤寂之感;“幽篁” 则点明环境是幽深的竹林,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氛围。紧接着,“弹琴复长啸”,诗人在这幽静的竹林中,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弹琴” 展现出诗人高雅的情趣,“长啸” 则更显其洒脱自在。这两句诗,通过对诗人行为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而又充满诗意的境界,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在独处时的悠然自得,为全诗奠定了宁静、闲适的情感基调。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后两句诗中,“深林人不知” 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幽静和诗人的孤独,在这深深的竹林中,没有人知道诗人的存在,突出了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然而,“明月来相照” 笔锋一转,在这孤寂的时刻,唯有明月前来与诗人相伴。“明月” 在这里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它象征着纯洁、美好和永恒,给诗人带来了慰藉。诗人将明月拟人化,仿佛明月是善解人意的知己,与自己相互映照。这两句诗,以景结情,通过描绘深林和明月的景象,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诗歌的意境更加空灵、悠远,余韵悠长。 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吗?诗中虽未明显运用传统意义上两种事物的对比,但存在情境对比。“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描绘出诗人在竹林中悠然自得、享受独处的情境;“深林人不知” 则强调了环境的幽静和诗人的孤独,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这两种情境相互映衬,前一种情境的悠然自在与后一种情境的孤独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即使在孤独的环境中,依然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自得,更好地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心境和对这种宁静生活的享受,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深刻。分析《竹里馆》中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诗中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 是实写,描绘了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竹林中弹琴、长啸,以及周围无人知晓的真实场景,展现出具体的生活情境和环境特点。“明月来相照” 则有虚写成分,诗人将明月拟人化,赋予明月以人的情感,仿佛明月是特意前来陪伴自己的,这是诗人基于当时情境的主观感受和想象,属于虚写。虚实结合,既展现了竹林中真实的生活画面,又通过对明月的描写深化了诗歌的意境,使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以及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之感,丰富了诗歌的内涵。诗中是否运用了拟人手法,如有,请举例分析。“明月来相照” 一句,诗人将明月当作人来写,赋予明月以人的情感和行为,仿佛明月懂得诗人的孤独,特意前来陪伴、映照。通过拟人手法,使明月具有了人的灵性,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与自然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也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让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在孤独中所获得的慰藉和与自然交融的美好。诗中 “独坐幽篁里” 的孤独感与 “明月来相照” 的慰藉感,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关联?“独坐幽篁里” 直接描绘出诗人独自一人身处幽深竹林的状态,“独坐” 一词营造出一种孤独、静谧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孤寂。而 “明月来相照” 中,诗人将明月拟人化,在孤独的情境下,明月仿佛是前来陪伴自己的知己,给诗人带来了慰藉。这两种情感看似矛盾,实则相互映衬。孤独感是诗人所处的现实情境带来的感受,而慰藉感则是诗人在与自然的交融中获得的精神满足。诗人在孤独中,通过与明月的相伴,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平衡,使情感表达更加丰富、深刻。这种从孤独到获得慰藉的情感变化,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也让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独特的心境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弹琴复长啸” 与 “深林人不知” 在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在表现手法上,“弹琴复长啸” 是对诗人行为的直接描写,通过 “弹琴” 和 “长啸” 这两个具体动作,展现出诗人在竹林中的悠然自得和洒脱自在,属于动态描写“深林人不知” 则是对环境和诗人处境的描述,强调了竹林的幽深寂静和无人知晓,突出了环境的静态特点。在情感表达上,“弹琴复长啸” 表达了诗人在独处时的愉悦和对这种宁静生活的享受,展现出一种积极、自在的情感;“深林人不知” 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诗人的孤独感,但这种孤独并非是消极的,而是诗人主动选择的一种宁静状态,与前一句诗人的悠然自得相互映衬,共同表现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在孤独中坚守自我、享受自然的独特情怀。诗歌中拟人手法的运用对营造诗歌意境有什么作用?诗歌中 “明月来相照” 运用拟人手法,将明月赋予人的情感和行为,对营造诗歌意境起到了关键作用。首先,它使诗歌的意境更加生动、鲜活,原本寂静的竹林,因为明月的 “相伴”,增添了一份灵动和温馨。其次,拟人手法深化了诗歌的意境,诗人在孤独的环境中,明月前来相照,营造出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意境,展现出诗人与自然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这种意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清幽的竹林中,与诗人一同感受着宁静与美好,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更好地烘托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让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在孤独中所获得的精神慰藉和与自然交融的美妙境界。诗歌虚实结合的手法是如何增强诗歌表现力的?诗歌前半部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 实写诗人在竹林中的具体行为和所处环境,为读者呈现出一个真实可感的画面,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竹林的幽静和诗人的活动,这是诗歌的现实基础。后半部分 “明月来相照” 虚写,诗人将明月拟人化,赋予明月以人的情感,这是诗人基于当时情境的主观想象和感受。虚实结合,使诗歌不再局限于对现实场景的描写,而是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实写为虚写提供了依托,让虚写更加真实可信;虚写则深化了实写的内涵,通过明月的 “相伴”,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丰富了诗歌的情感表达。这种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诗歌既有具体的生活场景,又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深远的意境,让读者更能深刻地体会到诗人与自然交融的美好境界和独特的情感体验。课堂小结《竹里馆》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短短四句,却意境深远,韵味无穷。诗人通过 “独坐”“弹琴”“长啸” 等行为描写,以及 “幽篁”“深林”“明月” 等意象的运用,描绘出一幅清幽、静谧的竹林生活图景。诗歌运用对比、虚实结合、拟人等艺术手法,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与自然的清幽之美完美融合,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在孤独中寻求内心宁静的超然态度。全诗语言简洁凝练,意境空灵悠远,充分体现了王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艺术风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理解性默写王维《竹里馆》中,写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的句子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诗中以明月相伴,表现诗人宁静、淡泊心境的句子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中,描绘诗人在竹林中享受宁静与自在生活的诗句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作业设计用现代汉语将全诗改写成一篇 200 字左右的短文,要求语句通顺,能够准确展现诗歌描绘的画面和表达的情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