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150分,调研时间150分钟。
2.请把选择题的答案用2B 铅笔填涂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把非选择题的答案用0.5mm 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 一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就是当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我们常为他人的悲哀而感伤,这种情感同人性中所有其它的原始感情一样,决不只是品行高尚的人才具备,虽然他们在这方面的感受可能最敏锐。
由于我们对别人的感受没有直接经验,所以除了设身处地的想象外,我们无法知道别人的感受。当我们的兄弟在受拷问时,只要我们自己自由自在,我们的感觉就不会告诉我们他所受到的痛苦。它们决不、也决不可能超越我们自身所能感受的范围,只有借助想象,我们才能形成有关我们兄弟感觉的概念。通过想象,我们设身处地地想到自己忍受着所有同样的痛苦,我们似乎进入了他的躯体,在一定程度上同他像是一个人,因而形成关于他的感觉的某些想法,甚至体会到一些虽然程度较轻,但不是完全不同的感受。由于任何痛苦或烦恼都会使一个人极度悲伤,所以当我们设想或想象自己处在这种情况之中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同我们的想象力的大小成比例的类似情绪。
引起我们同情的也不仅是那些产生痛苦和悲伤的情形。无论当事人对对象产生的激情是什么,每一个留意的旁观者一想到他的处境,就会在心中产生类似的激情。我们为自己关心的悲剧或罗曼史中的英雄们获释而感到的高兴,同对他们的困苦感到的悲伤一样纯真,但是我们对他们的不幸抱有的同情不比对他们的幸福抱有的同情更真挚。
“怜悯”和“体恤”是我们用来对别人的悲伤表示同感的词。“同情”,虽然原意也许与前两者相同,然而现在用来表示我们对任何一种激情的同感也未尝不可。
在某些场合,同情似乎只来自对别人一定情绪的观察。激情在某些场合似乎可以在转瞬间从一个人身上感染到另一个人身上,并且在知道什么东西使主要当事人产生这种激情之前就感染他人。
但并非情况总是这样。有一些激情的表露,在我们获悉它由以产生的事情之前,引起的不是同情,反而是厌恶和反感。发怒者的狂暴行为,很可能激怒我们去反对他本人而不是他的敌人。因为我们不知道他发怒的原因,所以也就不会体谅他的处境,也不会想象到任何类似它所激发的激情的东西。但是,我们清楚地看到他对其发怒的那些人的情况,以 及后者由于对方如此激怒而可能遭受的伤害。因此,我们容易同情后者的恐惧或忿恨,并 立即打算同他们一起反对使他们面临危险的那个发怒者。天性似乎教导我们更为反对去体 谅这种激情。在知道发怒的原因之前,我们对此都是打算加以反对的。
对人性稍存的那些人来说,在使人面临毁灭状态的所有灾难中,丧失理智看来是最可怕的。他们抱着比别人更强烈的同情心来看待人类的这种最大的不幸。但那个可怜的丧失 理智的人却也许会又笑又唱,根本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幸。因此,人们看到此种情景而感 到的痛苦并不就是那个患者感情的反映。旁观者的同情心必定完全产生于这样一种想象,即如果自己处于上述悲惨境地而又能用健全理智和判断力去思考(这是不可能的),自己会是什么感觉。
(节选自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认为行“仁”应当“推已及人”,却没有解释为什么应该这样做。孟子就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并在回答的过程中,建立了人性本善的学说。
孟子说人性善,他的意思并不是说,每个人生下来就是孔子,就是圣人。他认为人性内有种种善的成分。同时他的确承认,也还有些其他成分,本身无所谓善恶,若不适当控制,就会通向恶。这些成分,他认为就是人与其他动物共有的成分。这些成分代表着人的生命的“动物”方面,严格地说,不应当认为是“人”性部分。
孟子提出大量论证,来支持性善说,有段论证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孟子 ·公孙丑上》)
一切人的本性中都有此“四端”,若充分扩充,就变成四种“常德”,即儒家极其强调的仁、义、礼、智。这些德,若不受外部环境的阻碍,就会从内部自然发展,有如种子自己长成树,蓓蕾自己长成花。这也就是孟子同告子争论的根本之点。告子认为人性本身 无善无不善,因此道德是从外面人为地加上的东西,即所谓“义,外也”。
为什么人应当让他的“四端”,而不是让他的低级本能,自由发展 孟子的回答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有此“四端”。所以应当发展“四端”,因为只有通过发展“四端”,人才真正成为“人”。他这样回答了孔子没有想到的这个问题。
爱家人,推而至于也爱家人以外的人,这都是孔子倡导的。这其间并无任何强迫,因为一切人的本性中都有恻隐之心。这是“仁之端也”,发展这一端就使人自然地爱人。但是同样自然的是,爱父母总要胜过爱其他一般的人,爱是有差等的。
墨家则不然,它坚持说,爱别人和爱父母应当是同等的。孟子抨击“墨氏兼爱,是无父也”的时候,心中所想的正是这一点。
儒墨还有一个更带根本性的分歧。这就是,儒家认为,仁是从人性内部自然地发展出来的;而墨家认为,兼爱是从外部人为地附加于人的。也可以说,墨子也回答了孔子没有想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人应当行仁义 不过他的回答是根据功利主义。他强调超 自然的和政治的制裁以强迫和诱导人们实行兼爱,与儒家为仁义而仁义的原则不合。
(节选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怜悯或同情是天赋的人的本性,因此人们经常会关注到他人的命运。
B.材料一认为,同情可以通过对别人情绪的观察,借助设身处地的想象的方式获得。
C.材料二认为,孟子的性善论承认人是具有“动物性”的,并且需要对此加以控制。
D.材料二认为,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最本质的区别是儒家的爱是有差等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极其自私的人,或许没有品行高尚的人感受敏锐,但也不会完全丧失同情心。
B.人们对发怒者厌恶反感,是出于同情的天性,想象到了激怒可能带来的伤害。
C.儒家认为“仁”来自于人性内部,与亚当·斯密所认为的同情心的由来一致。
D.儒家认为若受外部环境的阻碍,本应从内部自然发展的“四端”,就会变成恶。
3. 下列选项,不能用来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古希腊悲剧《美狄亚》中,美狄亚因被丈夫抛弃、被国王驱逐而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她虽然失去理智,却依然能得到读者同情。
B.孙犁的小说《荷花淀》中,战士们击沉了敌人的大船,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读到这里,读者会产生愉悦的情绪。
C.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反复向人说阿毛的故事,“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
D.当读到《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读者会为宝黛二人的命运一掬同情之泪。
4.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语言表达各具特色,请对此作简要说明。(4分)
5.材料二中孟子提到“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怵惕恻隐之心”产生的过程。(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风云初记
孙犁
春儿回到家里,月亮已经照满了院,她开开屋里门,上到炕上去,坐在窗台跟前,很久躺不下。她侧着耳朵听着,远远的田野,有起风的声音。
她出来,西北角上有一块黑云,涌得很快,不久,那一面的星星和树木,就都掩盖不见了。干燥的田野里,腾起一层雾,一切的庄稼树木、小草和野花,都在抖擞,热情地欢迎这天时的变化。
半夜里下起大雨来,雨是那样暴, 一下子就天地相连。远远的河滩里,有一种发闷的声音,就像老牛的吼叫。
今年芒种还没有给她们抹房顶,小屋漏了,叮叮当当,到处是水,春儿只好把所有的饭碗、菜盆,都摆在炕上承接着,头上顶了一个锅盖,在屋里转来转去。
①堤埝周围,不知道从哪里钻出了这么多的蛤蟆, 一唱一和,叫成了一个声音,要把世界抬了起来。春儿一个人有些胆小,她冒着雨跑到堤埝上去,四下里白茫茫的一片、有一只野兔,张慌地跑到堤上来,在春儿的脚下,打了一个跟头,奔着村里跑去了。
“看样子要发大水了。”春儿往家里跑着想。
第二天,雨住天晴,大河里的水下来了,北面也开了口子,大水围了子午镇,人们整天整夜,敲锣打鼓,守着堤埝。
开始听见了隆隆的声音,后来才知道是日本人占了保定。大水也阻拦不住那些失去家乡逃难的人们,像蝗虫一样,一铺面子过来了。子午镇的人们,每天吃过饭就站在堤埝上 看这个。
那些逃难的人,近些的包括保定、高阳,远些的从关外、冀东走来。从家里带出来的东西,越走越少,从这些人的行囊包裹、面色和鞋脚上,就可以判定他们道路的远近,离家日子的长短。远道逃来的人,脚磨破了,又在泥水里浸肿了,提着一根青秫秸,试探着水的深浅,一步一步挪到堤埝跟前来。他们的脸焦黑,头发上落满高粱花,已经完全没有 力量,央告站在堤坡上的人拉他们一把。
有一个黑脸的年轻的女人,把一个小孩子背在背上,手里还拉着一个。孩子不断跌倒 在泥水里,到了堤埝边上,她向春儿伸伸手:“大姑,来把我们这孩子接上去!”
春儿把她娘儿们扶了上来,坐在堤埝上, 一群妇女围上来,春儿跑回家去,拿些饽饽 来,给两个孩子吃着,那个女人说:“谢谢大姑。我们也是有家有业的人啊,日本人占了我们那个地方。”
春儿问:“你们家是哪里呀 ”
②“关外。当时指望逃到关里,谁知道日本人又赶过来,逃得还不如他们占得快,你们说,跑到哪里是一站呀 ”
“孩子他爹哩 ”春儿问。
“走到京东就折磨死了。”女人擦着泪。
“日本人到了什么地方 ”人们问。
女人说:“谁知道啊,昨儿个我们宿在高阳,那里还是好好儿的,就像你们现在一样,可是今天早晨一起来,那里的人们也就跟着我们一块儿逃起来了。”
人们都不言语了,那个女人叫小孩子吃了吃奶,就又沿着堤埝,跟着逃难的大流走了。
天晴得很好,铺天盖地的水,绕着村子往东流。农民们在水里砍回早熟的庄稼,放在堤埝上,晒在房顶上。
天空有一种嗡嗡的声音,起先就像一只马蝇在叫。声音渐渐大了,远远的天边上出现一只鹰。接着显出一排飞机,冲着这里飞来了。农民们指划着:“看,飞艇,三架,五架!”
他们像看见稀罕物件一样,屋里的跑到院里来,院里的上到房顶上去。小孩子们成群结队地在堤埝上跑着,拍着巴掌跳跃着。
逃难的女人回过头来说:“乡亲们,不要看了,快躲躲吧,那是日本人的飞机,要扔炸弹哩!”
没有人听她,有些妇女,还大声喊叫她们的姐妹们,快放下针线出来看:“快些,快些,要不就过去了!”
③ 飞机没有过去,在她们的头顶侧着翅膀,转着圈子,她们又喊:“飞鸡,要下蛋了,你看着急找窝哩!”
轰!轰!飞机扫射着,丢了几个炸弹,人们才乱跑乱钻起来,两个人炸死在堤埝上,一头骡子炸飞了。
飞机沿着河口扫射,那里正有一船难民过河。河水很大,流得又急,船上一乱,摆渡 船整个翻到水里去。大人孩子在涌来涌去的大浪头中间,浮起来又淹没下去, 一片喊救人的声音。
日本人的飞机扫射着,轰炸着,河里的水带着血色飞溅起来。
五龙堂能凫水的人全跳到水里去打捞难民。高四海老头子拍打着浪头,追赶一个顺流而下的小孩子。他一个猛子扎下去,冒出头来,抓住了小孩子的腿,抱到岸上来。他在搭救出来的水淋淋的难民中间走着喊:“谁是孩子的娘,这是谁家的孩子,没有主吗 ”
他找不到小孩子的娘,把孩子嘴朝下放在河滩上,又跳到水里去了,他专门打捞着女人,打捞上一个来就问:“别哭,快吐吐水,你的小孩我给你打捞上来了!”
当女人摇头说不是她的小孩的时候,他就又跳进水里去了。
一直打捞到天黑,有很多人是叫大水淹没死亡了。人们点着一堆堆的柴火,烘烤那些打捞上来的人们。高四海穿上衣服,逢人就打听小孩的母亲。有人说:这是从关外逃来的 那个黑脸的年轻的女人的孩子,她恐怕是在水里炸伤了,没有力量浮起来淹死了,还有她那个大些的孩子。高四海听了,叫过秋分来说:“抱着这孩子到有奶的人家吃吃去,他娘死了,我们收养着吧!”
秋分说:“这个年月,收养这个干什么呀 ”
“你不抱他,我就抱他去,”高四海说,眼里汪着热泪,“这年月,这年月,还哪来的这些废话呀!”
夜晚,逃难的人们,就在熄灭的柴火堆旁边睡下了,横倒竖卧。河水汹涌地流着,冲刷着河岸,不断有土块坍裂的隆隆的声音。月光照着没边的白茫茫大水,和在水中抖颤的趴倒的庄稼。在高四海的小屋里,发出小孩子的撕裂喉咙的哭声。
④“日本!日本!”在各个村落,从每一个小窗口里,都能听到人们在睡梦里,用牙齿咬嚼着这两个字。
(节选自孙犁《风云初记》,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的前三段,笔触细腻,描写了从月色朗照到起风,从云涌雾起到暴雨倾泻的天气变化过程,暗示了后文故事的发展。
B.春儿的小屋漏雨了,她只好在头上顶一个锅盖,在屋里转来转去,这个细节既说明雨势之大,也说明普通百姓生活的艰辛。
C. 作者花较多的笔墨写“一个黑脸的年轻的女人”一家人的遭遇,四口之家最后只剩一个吃奶的孩子,读来令人悲愤不已。
D.高四海想要收养失去父母的孤儿,秋分却因为这年月庄稼被淹,收成不好,拒绝收养,说明底层民众中也有冷漠自私的人。
7.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描写了雨中蛤蟆密集的叫声,“一唱一和”,生动有趣味,“抬”字写出了声音之宏大,表现了一种力量之感。
B.句子②是对年轻女人的语言描写,最后一问,是询问周围的人,也是在问自己,体现了她的痛苦无奈、对前路的迷茫。
C.句子③写敌机来袭,子午镇的妇女们却兴奋好奇,“飞鸡”“下蛋”“着急找窝”,幽默的笔法,表现对愚弱国民的无奈。
D.句子④中,“咬嚼”一词极富表现力,形象地写出了受难百姓说出“日本”这两个字时的咬牙切齿,内心的悲愤、痛恨。
8.小说塑造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请简要概括高四海的形象特点。(4分)
9.孙犁认为“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是如何实践这一主张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呜呼,自古治世少而乱世多!三代之王有天下者,皆数百年,其可道者,数君而已,况于后世邪!况于五代邪!予闻长老为予言:“明宗虽出夷狄,而为人纯质,宽仁爱人。”于五代之君,有足称也。自初即位,减罢宫人、伶官;废内藏库,四方所上物,悉归之有 司。岁尝旱,已而雪,暴出庭中,诏武德司宫中无得扫雪,曰:“此天所以赐我也。”数问 宰相冯道等民间疾苦,闻道等言谷帛贱,民无疾疫,则欣然曰:“吾何以堪之,当与公等 作好事,以报上天。”吏有犯赃,辄置之死,曰:“此民之蠹也!”以诏书褒廉吏孙岳等,
以风示天下。其爱人恤物,盖亦有意于治矣。其即位时,春秋已高,不迩声色,不乐游畋。在位七年,于五代之君,最为长世,兵革粗息,年屡丰登,生民实赖以休息。然夷狄性果,仁而不明,屡以非辜诛杀臣下。至于从荣①父子之间,不能虑患为防,而变起仓卒,卒陷之以大恶,帝亦由此饮恨而终。当是时,大理少卿康澄上疏言时事,其言曰:“为国家者 有不足惧者五,深可畏者六:三辰失行不足惧,天象变见不足惧,小人讹言不足惧,山崩川竭不足惧,水旱虫蝗不足惧也;贤士藏匿深可畏,四民迁业深可畏,上下相徇深可畏,廉耻道消深可畏,毁誉乱真深可畏,直言不闻深可畏也。”识者皆多澄言切中时病。若从荣之变,任圆、安重诲等之死,可谓上下相徇,而毁誉乱真之敝矣。然澄之言,岂止一时之病,凡为国者,可不戒哉!
(选自《新五代史 ·唐本纪》,有删改)
材料二:
明宗出自边地,老于战陈,即位之岁,年已六旬,纯厚仁慈,本乎天性。每夕宫中焚香仰天祷祝云:“某蕃人也,遇世乱为众推戴,事不获已,愿上天早生圣人,与百姓为主。”故天成、长兴间,比岁丰登,中原无事,粗为小康。
史臣曰:明宗战伐之勋,虽高佐命,潜跃之事,本不经心。会王室之多艰,属神器之自至,谅由天赞,匪出人谋。及应运以君临能力行乎王化政皆中道时亦小康。近代已来,亦可宗也。傥使重诲得房、杜之术,从荣有启、诵之贤,则宗祧未至于危亡,载祀或期于绵远矣。惜乎!君亲可辅,臣子非才,遽泯烝尝,良可深叹矣!
(选自《旧五代史 ·后唐 · 明宗纪十》,有删改)
[注]①从荣,明宗的儿子,被册封为太子,在明宗病重之时,发动宫变,失败被杀。②烝尝,本指 秋冬二祭,后亦泛称祭祀。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得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得分。(3分)
及应运A以君临B能力C行乎王化D政E皆中道F时G亦小康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治,意思是安定,和《屈原列传》中“治乱之条贯”中的“治”词义不同。
B.休息,与《苏武传》中“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中的“丈人”都是古今异义词。
C.多,意为赞许、推崇,与“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多”意思不同。
D.为,此处表被动,与“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中的“为”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夏商周三代国祚绵长,也仅出现了几位值得称道的君主,而五代时期乱世更迭,出明君则更为不易。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明宗虽然出身少数民族,但为人淳厚宽仁,关心民生,是五代时期为数不多的贤明的君主。
C.大理少卿康澄上疏,所谈到的五“不足畏”和六“深可畏”的内容,不仅对明宗,对历代的统治者也有警戒的意义。
D.材料二认为,明宗并没有蓄谋夺取皇位,而是因其本性仁善,战功卓著,适逢后唐王室衰微,上天相助,自然得位。
13. 把教材中的句子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2)其即位时,春秋已高,不迩声色,不乐游畋。
14. 两则材料都指出了明宗时期的弊端,但侧重点不同,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蓟门行五首
高适
其四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
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
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
其五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
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蓟门行》与《燕歌行》是歌行体,属于古体诗,音韵、格律较为自由,有五言、七言、杂言,形式富于变化。
B.“其四”格调雄健慷慨,呈现幽州健儿崇尚勇武、骁勇善战的特点,他们乐于效力军前,驰骋沙场,建立功勋。
C.“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句,将健儿拉弓射箭的细节和在战场上与敌人激战的场景结合起来,画面感极强。
D.“其五”中,诗人选取了典型的边塞意象,勾勒出了苍茫肃杀的场景,烘托出战斗氛围的惨烈,切合作品主题。
16. 学术界认为高适的《蓟门行五首》与《燕歌行(并序)》可互相参看,“汉兵不顾身”可与《燕歌行(并序)》中的哪一句互相参看 请简要分析二者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异同。( 6 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过秦论》中“ _, ”两句交代了陈涉置身于戍卒的队伍,兴起于田野之间。
(2)刘克庄《贺新郎 · 国脉微如缕》中,“ ”一句说明世间自有英雄,“ ”一句提倡应当不拘一格任用人才。
(3)在古代诗歌中,“铁马”这一意象常常与军旅生活有密切联系,如陆游《书愤》中
“ , ”就是较为典型的诗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五龙堂是紧靠滹沱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河从西南滚滚流来,到了这个地方,突然曲敛一下,转了一个死弯。五龙堂的居民,在河流转角的地方,打起高堤,钉上桩木,这是滹沱河有名的一段险堤。
大水好多次冲平了这小小的村庄:或是卷走它所有的一切,旋成一个深坑,或是一滚黄沙,淤平村里最高的房顶。小村庄并没叫大水征服,每逢堤埝出险,一声锣响,全村的男女老少,立时全站到堤埝上来。他们用一切力量和物料堵塞险口,他们折下门窗砖瓦,抬来箱柜桌椅,抱来被缛炕席。
每年大水冲了房,不等水撤完,他们就互助着打甓烧砖,刨树拉锯,盖起新房来。房基打得更坚实,墙垒得更厚,房盖得比冲毁的更高。他们的房没有院墙和陪衬,都是孤伶伶的一座北屋。台阶非常高,从院子走到屋里,好像上楼一样。
18.文本第二段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和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修改。(3分)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打了更结实的房基,垒了更厚的墙,盖了比冲毁前更高的房”,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分)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文中加点的“好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鲜血和惨叫使整个工房的人都怔住了,大家都在发抖,这好像真是一个榜样。
B.带工的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打印子簿子”,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好像火车站轧票处一般的木栅子的前面。
C.“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
D. 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上了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①人工智能正在引发重大的技术革命和社会变革,②同时也在改变着人的行为,③这给传统的伦理关系和伦理体系带来的巨大挑战。④传统伦理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⑤行为者双方是熟悉的、共同在场的。⑥而科技的深度介入,⑦人工智能以虚拟化的方式与人类建立了新的交往关系。伦理关系从“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 A 。
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伦理贵任关系,用传统的伦理关系来解释将面临较大的困难,会出现人机伦理关系的三重道德困境。第一重是善恶困境。传统的人机关系是一种人和物的关系,技术作为工具为人类所使用。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 B ,人类很难区分人工智能的使用是善的还是恶的。既可以最大限度地给人类带来福祉,也可能被滥用给人类带来巨大危害。第二重是尊严困境。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人类的过度依赖,可能会弱化人的主体性, C 。第三重是责任困境。目前人工智能具有了一定的自主性行为,这种自主性行为带来了伦理风险和不确定性,存在责任边界不明确和伦理风险的分配问题,使得传统的责任伦理体系出现了真空地带。
21.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 、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流行语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大家认可并乐于使用它。对此现象,有人这样评价:
流行语的掌握量往往对应着几倍的词汇量损耗。比如你用上“颜值高”之后,“帅气”“漂亮”“花容月貌”“浓眉大眼高鼻梁”“樱桃小嘴柳叶眉”……这些你小学五年级就会用的词句,就不再出现在你的语言里了,你可能只会说“颜值挺高的”“颜值一般”“颜值 五分”。
不要以为你只是上网聊天这样说,等什么时候你需要认真表达的时候,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真的只会“颜值”一个词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D
3.C
4.材料一,多用长句,更为理性严谨。
材料二,长、短句结合,句式灵活,语言平实(口语化)。
5.当看到小孩即将掉入井中,人们会设身处地地想象;观者仿佛能感受到小孩可能遭受 的伤害和内心的恐惧;从而对小孩的处境产生怜悯之情。
6.D
7.C
8. 勇敢无畏,坚韧执着,淳朴善良,大爱无私。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文章以第三人称视角客观真实的叙述战争浩劫下逃难和死亡的场景(事件),没有作 家自身的见解;②作品平静克制的描写人物言语、行为,作者没有直接的情感表达;
③小说描写了具有隐喻作用的景物和意象,隐微地表露作者情感,而非直白说出;④ 这种写法,更加含蓄蕴藉地表现出对战争的控诉,对人民的赞美和同情,富有艺术感 染力。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BDF
11.A
12.B
13. (1)(您)终究不能回国,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您对汉朝的)信义又能 在哪里显示呢 (有谁知道您的信义呢 )
(2)他刚做皇帝的时候,年纪已经很大了,不亲近歌舞女色,不喜爱游猎。
14. 材料一:明宗不能明辨,父子君臣之间相互猜忌,不实的批评或赞誉掩盖了事情的真 相,导致变乱发生。
材料二:大臣和太子才能不足,没能辅佐好明宗。(大臣才能不足,太子行为失德。)
15.C
16.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同:都表现了对战士们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精神的赞美,对其悲惨遭遇的同情。
异:“汉兵不顾身”更侧重于表现士兵在强敌面前奋不顾身的勇气,而“死节从来岂 顾勋”重在表明战士们是为节义而死,并不是为了个人的功勋,暗讽了“汉将” 的贪功冒进。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 (1)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2)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
(3)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18. 标点:“旋成一个深坑”后面的逗号改成分号。
错别字:折——拆,缛——褥。
19. 原文将修饰语后置,突出强调了后盖的新房比之前更加牢固,更能突出五龙堂村民顽 强不屈的斗志。原句更为短促有力,富有气势。改句的修饰语在中心语前,在表情达 意上不如原句强烈。
20.B
21. 第一处:③,删除“的”,或将“的”改为“了”。
第二处:⑥,“而科技的深度介入”改为“而随着科技的深度介入”或“而(在)科 技的深度介入之后”。
或:⑦,在“人工智能”前面加“使”。
22.A: 扩展到“人与人工智能”
B:人工智能不再是简单(普通)的工具
C:挑战人的尊严
23 . 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