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苏省南通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建筑的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门、窗、墙、瓦、槛、阶、栏杆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樹、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格做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材料二: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木结构堪称一绝,珍责异常,其特点可概括为三个关键词:斗拱、空间和屋架。东大殿采用高等级的七铺作斗拱,这是全球理现存唐代木建筑中的孤例。所谓铺作,是指构件逐层向上垒叠的构造方式。最底下的一层叫栌斗;上面垒叠的两层为杪,杪是树梢的意思;再上面两层叫下昂或者英昂,落英缤纷的“英”;然后耍头在第六层;衬方头在第七层。宋代《营造法式》记载,出跳的斗拱从四铺作起,最高可达八铺作,但现存建筑的外檐铺作中尚未发现八铺作实例。作为东大殿的姊妹殿,建于8世纪的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金堂斗拱是六铺作,比佛光寺东大殿少一铺,缺少上面那一铺的下昂。斗拱在古建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按其位置可分为柱头铺作、补间铺作和转角铺作;而柱头与补间铺作的搭配,往往能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比如,清代太和殿的斗拱很小,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差别很小,且排列密集,好像京剧里的龙套,再比如北宋少林初祖庵,补间铺作开始发达起来,和柱头铺作一起发挥作用,又有所不同,像是京剧《将相和》,两个角儿对唱.旗鼓相当,相得益彰·而东大殿的柱头铺作则是《定军山》,补间铺作几乎不起结构作用,一个斗拱独挑大梁,唱独角戏。.木结构的第二个关键词是“空间”。我们现在看到的东大殿大门,原来唐朝时不在此处,而是设在内槽柱那儿。唐代礼佛方式与后世不同:唐代进了门之后持灯、香炉或法器绕佛就可以算是拜佛,但是后世拜佛方式变为跪拜形式,需要更多空间,因此门后来就外移到前檐柱处。梁思成先生曾对比了佛光寺东大殿和唐招提寺金堂,他说二者风格很像,不同之处在于:“佛光寺正殿正面的墙壁门窗位置在前檐柱的一线上,前面没有廊;金堂则位置在前金柱一线上,在前面留出一道通长的廊子,使它正面的效果和佛光寺正殿有显著的不同。”但从后世学者的研究看,两座建筑原本都有廊子,因此二者是不折不扣的姊妹殿。木结构第三个要点是“屋架”。屋架的核心要点在于有一对斜叉手顶着脊椽。在此之前,梁先生考察过的古建筑,从辽代一直到明清,所有的叉手中间都会加一个小柱子——蜀柱,来作为支撑。现在他突然看到一个没有蜀柱的结构,异常惊喜,一是作为年代的佐证;二是感觉佛光寺东大殿特别符合“结构理性.”的要求梁思成、林徽因先生历来提倡“结构理性主义”。林先生曾说:“建筑上的美,是不能脱离合理的,有机能的,有作用的结构而独立。”这句话基本可以用来概括结构理性主义的精神。正是基于对结构理性的极致要求,梁先生在考察佛光寺东大殿时,用“虚伪”二字点评东大殿的两个构件,就是内槽柱阑额上补间的位置的两跳华拱,说它“在结构上实为不可恕之虚伪部分”。不过梁先生在测绘图里也标注了它是“全殿唯一虚伪结构”,可见东大殿的整体结构理性还是深得梁先生赞赏的。实际上,这两跳华拱的设置是为了跟对面有实际作用的华拱形成对称,从装饰上看也有一定的必要性。(摘编自刘畅《佛光寺:“中国古代建筑第一瑰宝”的千年记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建筑中的影壁或牌楼就如同文字上的横额或对子,建造者或作者的本意是用其来点缀装饰的,但它们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B.东大殿的七铺作斗拱是现存木建筑中的孤例,其构造从栌斗到衬方头共有七层,比日本唐招提寺金堂的六铺作斗拱多出一层。C.唐代佛光寺东大殿、北宋少林初祖庵、清代太和殿,它们的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的搭配情况各不相同,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D.梁思成认为东大殿内槽柱阑额上的华拱属于“虚伪“构件,因此,佛光寺东大殿并不符合他所主张的“结构理性主义“原则。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西方建筑的“五种典范”与中国建筑的“文法”都是各民族世代沿用的建筑法式,因此中西方建筑之间必然存在共通性。B.唐代时,佛光寺东大殿的门设在内槽柱位置,后世因拜佛方式的改变,需要更大的空间,所以将它外移至前檐柱位置。C.佛光寺东大殿原本也有廊子,这与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金堂非常相似,因此后世学者认为它们是不折不扣的“姊妹殿”。D.佛光寺东大殿屋架的斜叉手没有蜀柱,这一结构有别于梁思成以往考察过的从辽到明清的古建筑,他看到后异常惊喜。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列举了中国建筑中的一些惯例做法,以此说明中国建筑有很多需要遵循的法式。B.材料二有序介绍了佛光寺东大殿七铺作斗拱的层次,展现了斗拱向上垒叠的构造方式。C.材料二用哀剧术语形容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的搭配,彰显了不同艺术形式的相似性。D.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述,然后从三方面分述东大殿的木结构,最后总结。4.中国建筑中的9文法指建筑沿用的惯例法式.”词汇”指建筑的具体构件,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请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4分)5.梁思成认为建筑的“文法”具有灵活性、佛光寺东大殿是如何体现这一特征的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故都的秋郁达夫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面面风,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橡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菜,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蚌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吗 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热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 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1934年8月,在北平(有删改)文本二:郁达夫所追求的趣味就是“雅趣”。雅趣不像俗趣那样偏重于外在的色彩和形状,而是侧重于内在的意味。郁达夫要欣赏出雅趣来,就得有一份超脱世俗的、恬淡的心情。超脱世俗表现在哪里 “租人家一橡破屋”欣赏风景,为什么要破屋 漂亮的新屋不是更舒适吗 但是,太舒适了,就只有实用价值,没有多少历史的回味,破屋才有沧桑之感。郁达夫直面生命的衰败,启示沉思生命的周期,逗起悲凉之感,也是一种生命的感受。谁说悲凉就不是美的呢 郁达夫着意表现秋天的悲凉美,难道不可以说是一种审美情感的开拓吗 (摘编自孙绍振《追求大雅和大俗的交融》)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中“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一句.暗示文章采用倒叙手法描写北国秋天,抒发了怀念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B.文本一的开篇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秋味的向往,随后依次描绘了故都秋日的寻常景物,最后以抒情作结,首尾形成呼应,构思颇为巧妙。C.文本二中“为什么要破屋 ”“漂亮的新屋不是更舒适吗 ”等反问句、激发思考,引导读者不仅关注外在表象,更深入探究其内在意蕴D.两则文本的语言均将文言词与现代汉语相融合,颇具韵味,如“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逗起悲凉之感"等句子,都透露出雅致之美。7.文本一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北国的秋是清、静、悲凉的,而江南秋味不足,两者对比,强化了北国的秋的鲜明特征。B.北国的秋蝉声处处可闻,南方却只能在郊野看到秋蝉,在对比中凸显北国秋意无处不在。C.将外国诗人与中国文人对秋的情感进行对比,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的积极影响。D.“黄酒”与“白干”、“稀饭”与“馍馍”等几组对比,突出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的不同韵味。8.文本一中划横线的句子说把“阵”念得像“层”字“倒来得正好”,为什么 (4分)9.文本二认为郁达夫追求的趣味是“雅趣”,请从文本一中找出一例(“破屋”除外)并加以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周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中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材料二: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 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节选自《贞观政要》)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君无为A则人乐B君多C欲D则人苦E朕所以抑情F损欲G克己H自励耳。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辟,不正,与《答司马谏议书》“辟邪说,难壬人”的“辟”词义相同。B.刑,处罚,名词作动词,与《登泰山记》“明烛天南”的“烛”用法相同。C.其,语气词,表反问,与《烛之武退秦师》“吾其还也”的“其”用法不同。D.是,正确,与《促织》“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的“是”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认为“士”能做到无恒产而有恒心,但普通百姓依赖恒产,若无恒产就无恒心,无恒心则易丧失道德约束。B.孟子认为君王治理国家要做到先解决吃穿住这些最基本的生存向题,再谈道德教育,这样老百姓才会愿意跟随。C.两则材料中,齐宣王和唐太宗都认识到:治理国家,就要保证百姓的生存与发展,而不是为了个人的权力欲望。D.孟子将“制民之产”视为“王天下”的前提,太宗的治国论述可看作孟子“仁政”思想在唐代政治中的具体体现。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分)(2)彼岂不欲安人乎 失所以安人之道也。(4分)14.《乡土中国》中指出“靠土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珍贵”,而孟子和唐太宗对百姓与土地的关系早有相关论述。请结合材料分别概括。(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杜诗以叙事起笔,孟诗以写景开篇,但都点明题目,暗含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B.杜诗用“坼”“浮”两个动词,生动展现了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的恢宏气象。C.孟诗颔联用夸张手法,写出洞庭湖的氤氲浩瀚和磅礴气势,富有动态感与画面感。D.两首诗都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时代特征巧妙融合在一起,内容丰富,沉郁悲壮。16.两首诗都用到“舟”这一意象,但抒发的情感却不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张同学在美术馆看到一幅山水远眺图:长江清澈如素绢,群山青翠,不禁吟咏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的诗句。(2)杜牧《阿房宫赋》中表现秦人穷奢极侈的“ , _”句,与《红楼梦》中“珍珠如土金如铁”写法类似。(3)古人在诗词中往往以“秋月”这一美好意象反衬悲凉的心境,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成语是中华民族的语言精华,和古代汉语( )。它用于今却源于古,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特征,并以其特有的表现力被广泛地使用。有些成语保留了词的古义。如“按部就班”中的“部”和“班”分别指门类、次序,该成语意为做事按照一定的步骤、顺序进行。有些成语中的字保留了古词的通假。如“再接再厉”中的“厉”同“砺”,磨快,原指公鸡相斗,每次斗前都要把嘴磨利,用于比喻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当然,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中,成语也一样,在历史的传承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 A 。①形式变化的表现有两种。②一是个别字的换用,③如《蜀记》中“覆车之鉴”现多为“前车之鉴”,④这是一种由古雅向通俗、由口语向书面语的变化。⑤二是语序的改变,⑥如“背井离乡”改为“离乡背井”,⑦这种改变的目的是为了使文章声韵和谐。意义的变化包括理性义的变化和色彩义的变化。理性义的变化主要是意义的引申,如:“汗马功劳”出自《韩非子·五蠹》:“而必汗马之劳”,本指战场上建立的功勋,现在也可泛指工作中的贡献。色彩义变化主要是指褒贬义的转换,如:“走马看花”源自唐代孟郊《登第》“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B ,现在指不深入地观察事物,由褒变贬。随着时代的发展,成语还出现了一些仿造现象。很多广告从成语某个字的读音入手,试图以仿词出新,来吸引人们的关注,如“食”[+]全“食”美(食品广告)、“咳”[刻]不容缓(止咳药广告)等。当然,成语的仿造也给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在学习和运用成语时,要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弄清成语的来源,准确运用成语,防止望文生义,以减少谬误发生。18.填入文中第一段括号内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A.薪火相传B.一脉相承C.泾渭分明D.承前启后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20.文中第四段有两处语句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1.学习小组准备以“成语的传承与变化”为主题开展语文交流活动,请结合材料,撰写一份发言提纲。(4分)22.自行车运动爱好者拟组建骑行群,有人从成语“其乐无穷”中获得灵感,提议将群命名为“骑乐无穷”。请结合材料分析该成语的改造方式,并谈谈你的看法。(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当我们面对诱惑时,理性的声音引导我们坚守初心;当我们陷入迷茫时,理性的声音带领我们走出困境;当我们获得成功时,理性的声音提醒我们慎终如始……你的生活中有什么与“理性的声音”有关的故事 请写一篇记叙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C2.A3.D4.“文法 ”是中国建筑沿用的惯例法式,“词汇 ”是构成建筑的具体 构件;“文法”约束并指导“词汇 ”的运用,“词汇 ”依据“文法 ”组 合成不同的建筑。5.斗拱的设置有灵活性,如七铺作斗拱在结构上有创新;空间布局根据后世需求改变,如门的位置外移;屋架结构简洁合理,如斜叉手无蜀 柱,体现结构理性。6.A7.C8. “阵 ”念成“层 ”,与“一层秋而一层凉 ”的“层 ”呼应,更能体 现秋天的渐进感;这种念错的歧韵,增添了语言的趣味和地方特色,符 合故都秋的悲凉韵味。9. 示例:选择“槐树落蕊 ”。作者描绘落蕊铺地,脚踏无声,只能感受到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种对细微之处的描写,体现了对生命衰败 的沉思,具有雅趣。10.BEG;11. D12. C13.(1)重视学校的教育,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解析:准确翻 译“谨 ”“ 申 ”“颁白 ”“负戴”。(2)他们难道不想安抚百姓吗? 是失去了用来安抚百姓的方法。14. 孟子认为要给百姓固定的产业,让他们依靠土地生活;唐太宗认为要不夺农时,让百姓在土地上按时生产。15. D16. 杜诗中的“孤舟 ”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老病孤愁的情感;孟诗中的“舟楫 ”表达了诗人想做官却无人引荐的无奈和希望得到赏识的愿望。17. (1)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3)示例: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18. B19. A. 成语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形式和意义上;B. 原指愉快地骑着马观赏花。20. ⑥“这种改变的目的是为了使文章声韵和谐 ”可改为“这种改变是 为了使文章声韵和谐”;⑦“ 由口语向书面语的变化 ”可改为“ 由书面 语向口语的变化 ”。21. 一、成语的传承:保留古义、通假等古汉语特征;二、成语的变化:形式变化(字的换用、语序改变)、意义变化(理性义引申、色彩义转换);三、成语的仿造:现象、影响及应对。22. 改造方式:利用“骑 ”与“其 ”谐音仿造成语。看法:这种改造能 吸引眼球,但可能会误导成语的正确使用,在特定场合可使用,但要注 意规范成语运用。23. 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