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三锋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绝密青考试结束前
2024学年第二学期宁波三锋教研联盟期宋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一文中,认为中国诗较之外国诗篇幅短小,说“中国诗是文艺欣赏
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虽“简短”却“可以有悠远的意味”,使人“从‘易尽’里望见
了‘无垠’”。这正如宋代诗人梅尧臣所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
就告诉我们,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强烈的暗示性。
在诗歌等艺术作品中,暗示与明晰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在同一艺术作品中,二者不可得兼。
中华民族的心理气质偏于内向,加之儒家主张为人处世要“温柔敦厚”,讲求内敛,要“敏于事而讷
于言”,影响到诗人对外部事物的敏锐感触,所以当他们将这些感触诉诸笔端时,常常文字简约,惜
墨如金。中国人的性格也是含蓄、委婉的,不喜欢直白、坦露,因而诗人习惯于使用暗示性的语言。
以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达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在《谈中国诗》中,作者用大量篇幅分别从三个方面阐释中国诗歌具有强烈的“暗示性”这一
特点。一是将读者引入边涯,接着是深秘的静默。有时候,作者将你引诱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
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正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和“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一般。这是
中国诗使用“暗示”手法的第一种表现方式,也就是在恰当的时候静默不言,欲说还休。二是行文
不了了之,引得人遥思远帐。譬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诗,
这一“不知”筒直撩人心魄!此乃中国诗使用“暗示”手法的第二种表现方式,即故云“不知”,不
了了之。三是问而不答,以问为答。作者说,“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
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
咽理的没有下文”。此乃中国诗歌使用“暗示”手法的第三种表现方式,即问而不答,以问为答。
那么,我们在鉴赏古诗时应该如何分析古诗词所暗示的思想内容或感情呢?
我们可以从意象的暗示性入手。意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与统一:是主
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它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
主观情意。在中国诗词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意象反复出现,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具有约定俗成
的意义。读者在欣赏诗词时,通过审视诗歌中呈现的意象,调动生活经验,就能迅速把握诗歌的主
旨或者思想情感,这就是我们说的意象的暗示性。譬如,古典诗词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暗示心志的忠
贞、品格的高尚:月亮则暗示离愁别绪,抒发思乡之愁:鸿雁则表达了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
情。再比如松、菊、梅等多用来表达高洁情操,杨柳、兰舟、长亭等物多用作挥写离别之苦,而南
山、禅寺等则多与隐逸情怀相连…这些意象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它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化入了国人的思维。学握这些意象的含义,就能大体抓住整首诗的
高一语文学科试题第1页(共8页)2024学年第二学期宁波三锋教研联盟期末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答案
一、现代文(35分)
1.(3分)答案D【解析】文中明确提到中国诗的暗示性与其“篇幅短小”直接相关(如钱钟书以
“闪电战”比喻简短却意味悠远),且题材内容(如思乡、隐逸)也通过意象等暗示,因此“与篇
幅短小、题材内容无关”表述错误。
2.(3分)答案C【解析】文中未限定“作者生平的暗示性”仅适用于知名诗人,即使生平不详,
也可通过作品风格推测其经历(如注释补充背景),“无效”表述绝对。
3.(3分)答案B【解析】B项这几句诗直白地描写了诗人在南山下种豆的田园劳作生活,语言质
朴自然,没有运用暗示、象征等手法,直接呈现出劳作的场景和过程。A项通过描绘友人乘船离去,
孤帆渐渐消失,只有长江水滚滚东流的景象,暗示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与眷恋之情。C项以墨梅在
恶劣环境中依然坚韧不拔的形象,暗示诗人自己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品格。D项通过对春花秋月何
时结束的追问,暗示了词人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对亡国之痛的无尽哀伤。
4.(4分)(1)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其暗示性源于历史文化积淀形成的约定俗成意
义。
(2)其作用:①快速把握情感。如看到“月亮”可联想到“思乡”(如杜甫“月是故乡明”),看
到“鸿雁”可联想到“游子羁旅”(如王湾“归雁洛阳边”)。②营造意境氛围。“松菊”“梅花”
等意象暗示高洁品格,营造清雅意境(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梧桐”“杜鹃”暗示凄凉(如
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③有助于理解主旨。通过“长亭”“柳”等离别意象,可推断诗歌题
材为送别(如柳永《雨霖铃》),进而分析离别的不舍或身世感慨。
【解析】(1)从文中“它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可推知。(2)其作用:①快速把握情感。②
营造意境氛围。③有助于理解主旨。从原文中“掌握这些意象的含义,就能大体抓住整首诗的意境
氛围、作者的思想情感甚至诗词的主旨”可推知。
(评分标准:第一点中写出对意象的解释得1分,写出其暗示性的来源得1分:第二点中写出一个
作用得1分,写出两个得2分,共4分)
5.(6分)①民族心理内向含蓄。中华民族性格偏于内敛,不喜欢直白表达,故诗人习惯以暗示性
语言传递情感。②儒家思想影响。儒家“温柔敦厚”“敏于事而讷于言”的主张,要求诗歌符合“乐
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避免情感外露,促使诗人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③文
化传统的延续。从《诗经》的比兴手法到唐诗宋词的意象运用,暗示性成为中国诗歌的传统美学特
征,体现文化一脉相承的延续性。
【解析】①民族心理内向含蓄。从“中华民族的心理气质偏于内向”,“中国人的性格也是含蓄、
委婉的,不喜欢直白、坦露,因而诗人习惯于使用暗示性的语言”可推知。②儒家思想影响。从“儒
家主张为人处世要‘温柔敦厚’,讲求内敛,要‘敏于事而讷于言’,影响到诗人对外部事物的敏
锐感触,所以当他们将这些感触诉诸笔端时,常常文字简约,惜墨如金”可推知。③文化传统的延
续。如“文中以梅尧臣的话印证暗示性的历史渊源”,“这些意象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它们有着
高一语文学科答案第1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