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抽测高一年级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1.(3分)D(对“信息茧房”的解释错误;“它将绝大多数人困在其中”于文无据)2.(3分)A(B项,强加逻辑关系,“也让媒体人丧失了原本应有的伦理操守”与“互联网传播的快速发展”无必然关系;C项“甚至无法再对新闻产生信赖”言过其实,应是“打击了公众对新闻的信赖”;D项,递进关系错误)3.(3分)B(B项意在讽刺虚假信息在媒介中的传播速度远超真相)4.(4分)①材料一侧重于论证提高媒介素养的必要性(原因);②材料二侧重于论证提高媒介素养的意义。评分建议:每点 2分。第①点中“必要性(原因”)1分,“方法”1分。5.(6分)①要建立平和、稳定的阅听心态对待各类信息;②要掌握理性和逻辑的工具辨别信息;③要选择优质、广阔、多元的信息来源。评分建议:每点 2分。笼统答“提高媒介素养”得 1分;答“避免盲目相信和怀疑一切的先验性偏见”得1分;第③点答“要审视信息来源”亦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6.(3分)C(“老板娘看不见我,听不见我的呼喊,真正的原因是太爱她丈夫”这句话的理解是错误的,骑桶买煤只是一种想象)7.(3分)B(他的这些语言都是他想象出来的,恰恰由此体现他不懂得与人沟通)8.(4分)①“浮升到冰山”意味着主人公到了绝境;“永远消失,不复再见”交待了必然消亡的结局;②这句话揭示了小人物无力反抗现实的悲剧性。评分建议:每点 2分。答出“人物死亡结局”得1分。9.(6分)①本文刻画了一位骑桶者,虽然人物形象是荒诞的,但他的处境是折射现实生活的;②本文骑木桶赊煤的情节是荒诞的,但诸多的细节描写暗示了现实生活的状况,给读者以真实的感受,如骑桶者对煤渴望的心理描写等;③细节的夸张变形而产生荒诞感,如“用围裙把我扇走”的细节,但反映出现实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冷漠;④作者借荒诞的想象来表现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具有现实意义。评分建议:每点 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如:“我”选择的出行方式是骑桶飞翔,放大了“煤桶空了”的这一细节是荒诞的,却反映出现实生活中底层人物的生存艰难;我的呼喊以及我的出现,老板妻子的“没有看见”“没有听见”是荒诞的,但反映出底层人物的被忽视,被冷落的社会现实……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2分)10.(3分)C E G11.(3分)C(景,大,相同)12.(3分)C(A驾车射箭是孔子自己的譬喻;B“史记”指的是鲁国史官记载的史实;D李贽认为人们对孔子的崇拜是盲目跟从传统观念)13.(8分)(1)(4分)君子担心死了之后名声不被称颂。评分建议:句意 2分,“病”“称”各 1分。评分建议:“病”译为“忧虑”、“害怕”亦可;“称”要译出被动,译为“被赞许”亦可。(2)(4分)儒家先辈凭主观猜测来说这些话,父辈师长承袭着诵读这些话,后生晚辈盲目地听从这些话。评分建议:句意 2分,“臆度”“矇聋”各 1分。14.(5分)①材料一:赞颂孔子的教学方法和学问高深(治学态度);②材料二:肯定了《春秋》的政治意义和孔子的历史地位;③材料三:对孔子盲目崇拜现象的反思。评分建议:第①②点 2分,第③点1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15.(3分)A (“奠定全词洒脱旷达的基调”错误。开篇虽显豪迈,但全词以“孤愤”“断鸿”“不堪回首”等语汇为主,整体情感更偏向沉郁悲慨)16.(6分)相同点:①精神上无人理解的孤单、孤寂;(1分)②高洁自持。(1分)不同点:①《雨中花慢》的“孤愤”侧重家国之忧与壮志难伸的激愤;(2分)②《念奴娇》的“孤光”则强调超越了世俗的宠辱得失的高洁情操。(2分)评分建议:不同点的第②点答《“ 念奴娇》的‘孤光’则强调超然物外的澄澈襟怀”亦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7.(6分)(1)梳晓鬟也 渭流涨腻 (2)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3)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18.(3分)D(“撒手”在文中是“放弃”的意思。A项,“放手,无所拘束”;B项,“死亡的讳称”;C项,“松手”;D项,“放弃”)19.(3分)B(文中破折号表解释或说明,与 B 项相同。A项,表转折;B项,表示下面是解释的部分;C项,表话题转化;D项,表声音的延长)20.(4分)第一处为第④句,改为“人生种种的淡化、模糊与消失”;第二处为第⑤句,将“虽然”改为“既然”。21.(4分)甲:从这个远远的哨位来观察;乙:从整体而言(从全局而言)评分建议:每点 2分。22.(4分)是在深刻地了解了“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的悲惨下场以后再回过头来感慨于于王熙凤的精明强悍毒辣的。四、写作(60分)23. (一)审题立意1. 基本审题:审“材料”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部分组成:苏敏的“出走”和王津的“坚守”。属于二元关系型作文。本则材料重在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姿态更能体现人生的价值,探讨人生选择的多样性苏敏的“出走”:逃离家庭束缚,追求自我、自由,探索世界,追求个体价值实现,寻求对生活现状的改变;王津的“坚守”:专注修复钟表,几十年如一日,耐得住寂寞、在坚守中传承奉献,达成非凡成,也体现了个体价值。学生作文时需做好核心概念的阐释。“出走”不仅是生活空间的出走,更是精神层面的出走。“出走”还是对现有一成不变状态的突破,是对全新世界的追求……“坚守”是对理想信念的坚持,是对喧嚣外世界的疏离……整则材料展现了生命的两种姿态——出走与坚守。无论是出走还是坚守,都是对平庸的超越,都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方式。无论是出走还是坚守,关键在于能否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2.可选立意方向:出走与坚守的辩证关系:二者看似对立,实则统一,都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不同人生阶段的抉择:年轻时可能需要“出走”探索,成熟后可能需要“坚守”沉淀。社会对多元价值的包容:尊重不同的生命选择,无论是冒险还是深耕。自我实现的不同路径:苏敏通过空间拓展自我,王津通过时间深化自我。3.文体选择记叙文、议论文皆可。4.注意事项避免形式化思辨:如就其中一方面有深刻认识,也可得高分。无论是出走还是坚守,只要忠于正确的内心的意志,就值得尊重。避免偏颇:不要完全否定其中一种选择,要体现辩证思考。联系现实:可以结合当代社会现象,如“躺平”与“内卷”。语言风格:可以适当文学化,引用名言及流行语(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人,诗意地栖居”“生活在别处”“一生未离开家乡,却用思想影响世界”),增强感染力。5.参考标题《出走与坚守:生命的双重奏》《在远方与深处,寻找自我》《流浪或深耕,皆是自由》《生命的两种诗学》《生活在别处》(二)评分标准1. 判分原则作文阅卷要公正公平;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要从切题、立意、选材、结构、文体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量分。2. 评分等级一类卷:54—60审题立意:审题精准,立意深刻或新颖。语言表达:语言有特色,言近旨远,言简意丰。二类卷:48—53审题立意:审题准确,立意清晰,有见识。语言表达:语言通畅,连贯、得体,言尽其义。三类卷:42—47审题立意:审题比较准确,立意比较清楚。语言表达:语言通顺,言能达意。四类卷:36—41审题立意:审题基本清楚,立意基本清楚。语言表达:语言大致通顺,偶有不尽规范,准确之处。五类卷:30—35审题立意:审题不完整,立意不清晰。语言表达:语言不够通顺,偶有不尽规范,准确之处。六类卷:0—29审题立意:貌合神离。语言表达:语言拙劣,多有语病,标点随意。3. 个案处理①经“查重”,确认为抄袭的,其中二分之一篇幅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 23分;三分之二篇幅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 1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 5分。②写成诗歌的,一律提交教研员处理。③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 50字扣 1分,扣满 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不能超过 40分(不满 100字,0~4分;200字左右,5~8分;300 字左右,9~15分;400字左右,16~25分;500字左右,26~35分;600字左右,36~40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④游戏考试、游戏人生、语言格调低下的“问题卷”,评分最高不得超过 35分;思想情感庸俗低下的,即使是切题完篇,评分最高不得超过 17分;内容恶俗不堪的,评分最高不超过 8分;政治倾向有问题的,一律提交教研员处理。⑤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字扣 1 分,扣满 5分为止。⑥不写作文题目的,扣 2分。附:文言文译文材料一:颜渊喟然叹息说:“老师的学问,仰望着崇高无比,深入钻研,越觉坚实深厚。看着它好像是在前面,忽然又到后面了。老师善于循序渐进地诱导人,用文章丰富我,用礼仪约束我,即便我想停止学习也办不到了。已经竭尽了我的全部才能,似乎有所收获,但是老师的学问卓然高耸而不可及。虽然在老师的诱导下我也想追赶上去,但是没有办法着手罢了。”达巷的地方人说: “伟大呀,孔子学识广博但又没有成名的专长。”孔子听了之后说:“我应该专些什么呢?是专驾车呢?还是专射箭呢?我就专于驾车吧。”材料二:孔子说:“不可以啊,不可以啊!君子担心死了之后名声不被称颂。我的主张不能推行,我用什么东西在后世显扬呢?”孔子就凭着鲁国史官的记载资料编写了《春秋》,《春秋》一书文辞简练而义旨博大。所以吴国、楚国的国君自行称王,而《春秋》则贬斥他们为“子”爵;践土的会盟,实际上是晋文公召周天子,而《春秋》避讳这件事,则说是“周天子狩猎于河阳”。用这些事情,是为了匡正当世不合于礼乐制度的行为。这种贬斥责备的深义,是为了使后世英明君王举用和推广。如果《春秋》的义旨能够得到推行,那么天下的乱臣贼子就会恐惧了。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尽管我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然而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氏的书籍,可以想见到他的为人。去到鲁地,观看仲尼的宗庙厅堂、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无法离去。天下从君王直至贤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了。孔子是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尊崇他。上起天子王侯,全国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夫子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材料三:人们都认为孔子是大圣人,我也认为他是大圣人;人们都认为道教、佛教是异端,我也认为它们是异端。人们并非真的懂得什么大圣人与异端,因为他们是从父亲和师长的教导里听熟了的;父亲和师长并非真的懂得什么大圣人与异端,因为他们是从儒家先辈的教导里听熟了的;儒家先辈也并非真的懂得什么大圣人与异端,他们是因为孔子说过这样的话。孔子说“圣人那是我不能够达到的”,这是他的谦虚。孔子说“讨伐儒家以外的其它思想”,这一定指的是道教与佛教。儒家先辈凭主观猜测来说这些话,父辈师长承袭着诵读这些话,后生晚辈盲目地听从这些话。众人之口说着一样的话,是不可能揭穿的;千年以来都是一样,人们自己都不知道。不说是“徒然无用地记诵孔子的话”,而说是“已经懂得了孔子这个人”;不说是“勉强把不懂当作懂”,而说是“懂了就是懂了”。到今天,即使有眼力,已没有什么用处了。我是什么人呢?敢说自己有眼力?也只有跟随大家罢了。已经跟从众人而把孔子当作圣人,也就跟从众人而供奉孔子像,所以我跟随众人供奉孔子像于芝佛院。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抽测高一年级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下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新闻事业在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特定的伦理与规范,同时也获取了社会大众的普遍信赖。在许多人眼中,“新闻”几乎一度成了“事实”的同义代名词。尽管作为读者,我们不可能像记者一般,亲自到新闻事件发生的地方去验证报道的真实性,但我们基于对新闻蝶体专业水准和伦理操守的信赖,很少会去怀疑经由媒体报道的斯闻的真实性。然而,在信赖的另一面,“假新闻”的阴影却也一直如影随形,不断干扰、磨蚀着人们对新闻蝶体的信赖,滋长着怀疑主义的情绪。尤共是最近这些年,伴随着互联网传搭的快速裂变式发展,假新闻出现得越来越频紧,它不仅出现在种种小道消息和网络谣言上,也出现在蝶体的新闻报道中。有时,是蝶体的编辑不幸“中招”,不慎成了并无根据的网络谣言的“传声筒”;也有些时候,是一些球体在新闻操作中为了追求时效或传播效采,让尊重事实的原则后退到了“二线”,制造出了假新闻,还有些时候,不同蝶体对同一事件作出了“裁然相反”的报道,互相指责对方信源有假,以至于人们不知该信哪一边。“假新闲”的出现,沉重打击了公众对新闻的信獭,也让不少人变得无所造从,不知道该如何辨别新闲的真假。对子这高一语文第1页(共10页)种现象,有人总结称:我们正在走进一个“后真相时代”一信息的真假越来越难以判断,以至于我们甚至很难指出那些虚假的东西是假的,而只能称其为一种“另类真相”。然而,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相比于“后真相时代”与“另类真相”这种带有悲观色彩的无奈表述,我们并非只能被动接受,而没有更加积极的办法去分辨信息的真假。当然,我们不可能对所有新闻事件都具备全知的“上帝视角”,却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蝶介素养,增强对真假消息的基本辨别力,在最大程度上排除虚假信息对舆论环境的千扰,同时避免“怀疑一切”的阴谋论式思维趁虚而入,并对报道误差和新闻的本质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建立起更加平和、稳定的阅听心态。所谓媒介素养,就是在鱼龙混杂、“人人都有喇叭”的典论环境里,准确地以理性的标准识别出哪些声音更有价值,更加可信,哪些声音又存在问题,应当质疑。而认识到“音量的大小不等于可信的程度”,是培养个人蝶介素养的第一步。谣言不会因为重复一千遍而成为真理,也不会因为从拥有权威和名望的个人或单位嘴里说出来而成为真理。唯有理性和逻辑的工具,才能让我们辨别出什么样的声音更接近真相。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不论是新闻机构还是作为阅听人的我们,都不可能对绝对意义上的事实有100%的把握,而只能以自己的力量尽可能靠近事实,分辨出相对的可信与不可信。唯有对这些基础观念有清楚的认知,排除头脑中此前已经存在的先验性的偏见,方能踏上建立媒介素养能力的正途。(摘编自《理性和逻辑:对抗“后真相时代”的武器》)材料二:判断信息的真假,向来都是妹介素养的核心命题。然而,媒介素养的价值,却远远不止教会我们如何判断一则具体信息的真假,更在于让我们更好地运用媒介,使其成为我们认识世界、靠近真理的工具。在传播学泰斗麦克卢汉的定义中,妹介是人的延伸。这个看似抽象的定义,指出了一个十分重要,但看起来却相当“反直觉”的事夹:人类发明出未的各种蝶介,在本质上共实和我们的手脚、耳目等身体器官别无二玫,都是我们用以感知外部环境,并与外部环境互动的工具。因北,正知“体能素质”一河,指的是我们运用自已的体能工只从事各种工作的能力一数,“蝶介素养”的实质,指的也是我们运用球介工只,使球介工具为食幻规供便利的能力。在这个蝶介无处不在的信息时代,能百利用好自己接触到的蝶介责源,并选择优质的俗息来源,对每个人而言都意义非凡,株介素养的高低,决定的不仅是我们合不合被莱蜜器定的假新闻欢瑞,更是我们获束信忌的质量,思考问题的商底,以及看特世界的方式尽管生物学研究表明,我们会成为什么祥的人,与我们吃进肚子里的食物并没有多少高一语文第2页(共10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江苏省徐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 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