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测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嘉兴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测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嘉兴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测试
高二语文试题卷
(2025.06)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①思想史上流行的观点认为,“儒道互补”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而“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是这一精髓的体现: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而后半句
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不过,整个这句话原出于《孟子》,本与道家无关。
而道家或老或庄,似乎都没有说过“善其身”之类的话。亚圣孟子的原意显然是表示一种
理想主义精神:如果得志,我要造福于天下百姓;即使不得志,我也要洁身自好,绝不与
腐败势力同流合污。所谓“独善其身”在这里就是“穷不失义”,而绝不是去作“逍遥游”;
是“修身见于世”,而绝不是“出世”。
②无疑,“济天下”的理想抱负与“善其身”的个人修养都是非常值得追求的。然而
“达则兼济”与“穷则独善”确实有问题,其被扭曲亦非偶然。
③关键在于“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很有点“己所欲必施于人”的味道,体现了道德
律人的精神,却没有考虑权力有限、权力自律与受律的原则。在这方面,倒是孔夫子早就
说过:“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他说的是“克己”而不是克人。诚哉斯言!克己复礼则
善,克人复礼则伪,克人纵己而号称复礼,则假恶丑之尤也。效尤而能达,达则假兼济之
名以祸天下,“冒孔之名以败孔之道”,“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
为天下之大公”。“绝仁弃义”,法道互补,莫此为甚。是故欲求真仁,必先制能克人
之人一此子所不语而匹夫某敢补言之也。
④因此对于“能克人之人”来说,他首先应当考虑的是“达则独善其身”。“善其身”
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但对“能克人之人”来说“善其身”则是他必须做的。不仅他本人
必须做,更重要的是他人与公众也应该以监督权力、制衡权力、约束权力的制度安排来帮
助他做到这一点。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包括掌权的“达”者在内的公众人物,其私生活隐
秘权是小于一般公民的。为了维护公民权,现代司法制度必须实行“无罪推定”原则。而
为了约束权力,对“达”者的舆论监督实际上实行的是“有错推定”原则,“达”者必须
承担无错举证责任,如不能证明你无错,那你就被视为有错。这不就是“达则独善其身”
吗?
⑤至于“兼济天下”,孟子的原话是“兼善天下”,其中自然包括了“善其身”与“善
他人”两个方面。孔夫子也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公共权
力的执掌者,要把“己所欲”的理想和治国方案“施于人”以实现“济天下”的抱负,是
很自然的。但是,立人、达人、施于人乃至济天下都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得到被“立”被
“达”者的同意,获得“天下”公民的授权。己所欲而人亦欲,固当施之。若己所欲人不
欲而强施之,亦如己所不欲而人强施于我,岂我所愿哉?我不愿而施之于人,则置圣道于
何地耶!因此,应当提倡“达则独善其身”。
⑥“达则独善其身”就是说大权在握时尤其要注意权力的自律,而不能凭借权力用自
己哪怕是真诚的理想去无限制地律人,绝不能借“兼济”之名对“天下”滥用强制,要记
住:再高尚的人,其权力也要有制约:再平庸的人,其权利也应受保障。只有这样,才能
真正做到积极意义上的“无为而无不为”,真正为“天下”百姓带来幸福。
⑦至于“穷则独善其身”,其缺陷在于只强调无权者的道德自律,而没有考虑需要争
蠡巴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