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 《国殇》课件(共33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二十八 《国殇》课件(共33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
开创了新诗体楚辞
1953年,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生平
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
第一次流放
1
2
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楚怀王被囚死于秦国。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
第二次流放
《屈子行吟图》傅抱石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 mi )罗江自杀。
老百姓听到噩耗很悲痛,争先恐后的来打捞他的尸体,结果一无所获。于是有人用苇叶包了糯米饭,投进江中祭祀屈原这种祭祀活动一年一年流传下来,渐渐成为种风俗。 现在定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
屈原生平
文学成就
根据刘向、刘歆(xīn)父子的校(jiào)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
《离骚》
《天问》
《九歌》(11篇)
《九章》(9篇)
《远游》
《卜居》
《渔父》
九歌
《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楚辞》的《九歌》,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
《东皇太一》 (天神之贵者)
《云中君》(云神)
《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
《大司命》 (主寿命的神)
《少司命》(主子嗣的神)
《东君》(太阳神)
《河伯》(河神)
《山鬼》(山神)
《礼魂》(送神曲)
       


《国殇》
殇(shāng)之义二:男女未冠(20岁)笄(jī)(15岁)而死,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
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歌此以吊之,通篇直赋其事。
清 · 戴震 《屈原赋注》
操吴戈被犀甲,
车错毂短兵接。
旌蔽日敌若云,
矢交坠士争先。
凌余阵躐余行,
左骖殪右刃伤。
霾两轮絷四马,
援玉枹击鸣鼓。
天时怼威灵怒,
严杀尽弃原野。
出不入往不反,
平原忽路超远。
带长剑挟秦弓,
首身离心不惩。
诚既勇又以武,
终刚强不可凌。
身既死神以灵,
魂魄毅为鬼雄。
悲 壮
赏读悟情
国 殇
手拿吴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
注读明义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国 殇
操吴戈被犀甲,
车错毂短兵接。
旌蔽日敌若云,
矢交坠士争先。
凌余阵躐余行,
左骖殪右刃伤。
霾两轮絷四马,
援玉枹击鸣鼓。
天时坠威灵怒,
严杀尽弃原野。
出不入往不反,
平原忽路超远。
带长剑挟秦弓,
首身离心不惩。
诚既勇又以武,
终刚强不可凌。
身既死神以灵,
魂魄毅为鬼雄。
注读明义
国 殇
悼亡的祭歌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叙写将士们与敌人激战及壮烈牺牲的经过。
第二部分:抒发对牺牲将士的哀悼与颂扬。
细读知方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因气求声,吟咏诗韵
缘事明情
借助战况叙写塑造人物形象、抒发情感
细读知方
操吴戈兮被犀甲,
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
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
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
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
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
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
魂魄毅兮为鬼雄。
作者是分几个层次来描写这场激烈的战斗的?
战前、战中、战后
战前
战中
战后
“操吴戈兮被犀甲”一句处于全诗开头,有何作用?
是为了描绘出楚国将士的雄姿,为下文牺牲之壮烈打基础。
哪一句说明战斗打响?
车错毂兮短兵接。
战前部分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敌军:旌蔽日兮敌若云(比喻夸张)、凌余阵兮躐余行、矢交坠兮
楚军:士争先、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找出分别描写敌军和楚军将士的词或句子。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楚军将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士争先”的?
敌我悬殊、箭矢如雨
楚军将士又是在一种怎样的情况下“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的?
战阵冲乱、战马死伤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为何楚国将士们此刻仍要运用这一战术行动?而作为楚军统帅的将领为何也在此刻擂响了战鼓 ?
表示必死的决心。这震天撼地的鼓声,向敌人威严地宣告!
描写敌军的诗句体现敌军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敌军强大,烘托、渲染了楚国将士的英勇无畏。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为何楚国将士们此刻仍要运用这一战术行动?而作为楚军统帅的将领为何也在此刻擂响了战鼓 ?
表示必死的决心。这震天撼地的鼓声,向敌人威严地宣告!
描写敌军的诗句体现敌军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敌军强大,烘托、渲染了楚国将士的英勇无畏。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此时战场情景:
狂风怒吼,飞沙走石
——好像天神在为楚军将士的壮烈牺牲
而悲怆愤怒、呼号不止。 (拟人)景象很悲惨
感觉并不悲惨、恐怖
而是一种英勇献身的悲壮。
作者对牺牲将士赞扬是从哪两个角度展开的?
间接抒情+直抒胸臆
作者是怎样间接赞美楚国将士的?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细读知方




又是如何直接颂扬楚国将士的?
这四句的感彩仅仅是沉痛吗?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① “出不入”、“往不反”
——将士出发前的雄心壮志
写出了楚国将士受命忘身,义无反顾的英雄形象。
②首身分离、剑弓依然在手
——将士牺牲后的姿势:将士死后仍保持着战斗的雄姿,加深文章的悲壮
沉痛中充满了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
战后部分
间接抒情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直抒胸臆
作者是怎样直接颂扬楚国将士的?
—— 生前的勇武刚强,凛不可犯;
—— 死后的威灵显赫,永为鬼雄。
这是写实,也是祝祷;是对死者的颂扬,也是对生者的激励。
全诗激昂慷慨、悲愤壮烈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
战后部分
这个时期正是楚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楚怀王、顷襄王父子昏庸,楚国接连大败于秦,丧城失地,损兵折将,损失惨重。但是,楚国人民是富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人民,惨重的牺牲,并没有把他们吓倒,反而激起了他们报仇雪恨的决心,产生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口号。
《国殇》是为悼念死难的烈士而作的祭歌。但屈原所写的这首祭歌不仅仅是为了祭悼亡灵,抒发哀思,更重要的是用阵亡将士的战斗精神和英雄气概来激励民心士气,感召人们同仇敌忾,雪洗耻辱,以振兴楚国。
作者为什么要赞颂这群战士?
细读知方
小 结
全文通过对激烈、悲壮战斗场面的描述,歌颂了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英勇献身精神,表达了楚国人民对烈士的崇高敬意,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拓展延伸
从古至今流传的祭文成百上千,但写得像国殇这样激动人心、鼓舞斗志的却少之又少。这首《国殇》纵然穿越了漫长的千年,依然洋溢着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浓烈的爱国精神不仅鼓舞着中华儿女,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脊梁。更是我们民族历尽苦难,生生不息的坚强动力。
《国殇》的爱国主义影响
拓展延伸
《国殇》的爱国主义影响
世界从未真正的和平,我们的和平背后是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
一边是和平,一边是战争
跷跷板的两端是两个世界: 一头是岁月静好、幸福洋溢; 一头只有断壁残垣和不知道会不会到来的明天。
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 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
有的人,
衣冠楚楚
去上班;
有的人,腾空双脚去天国。
我们能安稳的坐在教室里上课,是因为背后有人在为我们担起了一切,负重前行。
将战争玩弄于鼓掌之间的人是可耻的,爱国是为了创造和平而不是滋生杀戮!我们要时刻捍卫祖国的尊严,同时我们也要维护和平,因为一场战争的输赢付出的代价是无法估量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