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中职语文高教板拓展模块第六单元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志士,屈原就是其中一位代表;在群星璀璨的中国文学长河中,有着无数歌颂爱国主义、歌颂牺牲精神的光辉诗篇,《国殇》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篇。导入新课壹贰叁肆01知人论世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开创了新诗体楚辞1953年,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屈原生平屈原生平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第一次流放12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楚怀王被囚死于秦国。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第二次流放《屈子行吟图》傅抱石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 mi )罗江自杀。老百姓听到噩耗很悲痛,争先恐后的来打捞他的尸体,结果一无所获。于是有人用苇叶包了糯米饭,投进江中祭祀屈原这种祭祀活动一年一年流传下来,渐渐成为种风俗。 现在定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屈原生平文学成就根据刘向、刘歆(xīn)父子的校(jiào)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九歌《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楚辞》的《九歌》,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东皇太一》 (天神之贵者)《云中君》(云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大司命》 (主寿命的神)《少司命》(主子嗣的神)《东君》(太阳神)《河伯》(河神)《山鬼》(山神)《礼魂》(送神曲) 神人《国殇》02诵读感知殇(shāng):男女未冠(20岁)笄(jī)(15岁)而死,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解 题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歌此以吊之,通篇直赋其事。清 · 戴震 《屈原赋注》解 题《国殇》是悼念阵亡将士的祭歌,在《九歌》中是颇为特殊的一篇。诗中描绘了一场敌众我寡、以失败告终的战争,在这失败的悲剧中,写出楚国将士们视死如归、不可凌辱的崇高品格。诗人的礼赞,既呈现了楚人刚毅的性格,也寄托着他对祖国复兴的期望。这首诗篇幅不长,却是中国文学中最早显示出悲壮的美感的杰作。03深入探究品读赏析操吴戈兮被犀甲戈:古代兵器。当时以吴国造的戈最为锋利。戈是中国古代用于钩杀和啄击的冷兵器。由戈头和柄组成。戈头多为青铜铸造。柄多为竹、木制作,长度通常为1米左右,最长超过3米。戈盛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战国晚期,铁兵器使用渐多,逐渐淘汰了青铜戈,至西汉后期已绝迹。战国皮甲,多以犀牛、鲨鱼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绘;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组成;甲片的编缀方法,横向均左片压右片,纵向均为下排压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编缀起来的。另外,铁甲出现于战国中期,它的前身为青铜甲,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兽面壮胸甲。战国时期的铁甲通常以铁片制成鱼鳞或柳叶形状的甲片,经过穿组联缀而成。犀甲:犀牛皮制成的甲。品读赏析操吴戈兮被犀甲毂(gǔ)轴辐辋(wǎng)品读赏析毂:车轮的中心部分,有圆孔,可以插轴。车错毂:指双方战车的轮子互相交错。短兵:短的兵器,如刀剑之类。“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品读赏析并不只是要说明楚军装备的精良,而是要描绘出楚国将士的雄姿。而描绘将士的雄姿,恰又为下文描写他们牺牲之壮烈打下了基础:这是一群英雄战士奔赴战场,去和敌人作殊死的战斗。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土争先。旌:jīng 用羽毛装饰的旗子。品读赏析矢(shǐ)交坠:流箭在双方的阵地上纷纷坠落。凌余阵兮躐余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侵犯行列liè践踏品读赏析yì 死为兵刃所伤品读赏析骖:在辕马两旁驾车的马。 右:指右骖。中国古代用于战斗的马车。一般为独辀(辕)、两轮、方形车舆(车箱),驾四匹马或两匹马。车上有甲士三人,中间一人为驱车手,左右两人负责搏杀。骖马服马:在中间驾车辕的马。骖马zhí 绊住拿起鼓槌。同“埋”,陷没品读赏析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品读赏析不仅写出了敌人的强大、声势的凶猛,以反衬楚国将士的英勇无畏;同时也是用浓笔重墨,描绘出了浓烈的战场气氛: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增强了全诗的悲壮色彩。品读赏析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鬼神天象duì怨恨惨烈,悲壮战死沙场为国捐躯出 不 入 兮 往 不 反,平 原 忽 兮 路 超 远。同“返”渺茫无边遥远品读赏析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握着因受打击而不再干诚然品读赏析始终品读赏析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品读赏析将士受命忘身、义无反顾的英雄形象。是写实,也是祝祷;是对死者的颂扬,也是对生者的激励。全诗激昂慷慨、悲愤壮烈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叙赞披挂出发敌我遭遇奋力死战兵败身死视死如归至死不屈浩气长存依据深化全诗结构04拓展延伸《九歌》所祭的都是自然神祇(qí),为什么最后要祭“人鬼”?为什么诗歌描写战争场面要从敌胜我败着笔呢?拓展延伸因楚怀王后期开始,就曾和秦国交战,大都是秦胜楚败。后当楚怀王入关不返,死在秦国后,民间产生强烈复仇情绪,故而在祭神时不但最后列入阵亡将士,而且用极其沉痛的心情历史地描绘战争实况,以示不忘激发斗志,这是可以理解的。楚国灭亡后,楚地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颂悼阵亡将士的同时,也隐隐表达了对洗雪国耻的渴望,从此意义上说,他的思想是与楚国广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第一位伟大诗人,他所写的决不仅仅是个人的些许悲欢,那受诬陷被排挤,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坷遭际;他奉献给人的是那颗热烈得近乎偏执的爱国之心。他所写的《国殇》,包括其他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国人民热爱家国的心声。拓展延伸05课堂小结试用学过的一句诗来概括《国殇》所颂扬的精神。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课堂小结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检验个人行为的试金石。1.背诵全诗。布置作业2.搜集爱国诗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