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 课件(共4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 课件(共44张PPT)

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全曲并背诵,准确把握这首曲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
2.在品读中体会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引导学生树立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唤起诗意。播放一首钢琴曲《秋日私语》,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细心聆听,在美妙的曲子中,同学们仿佛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呢?
预设
1.看到秋天满地的落叶,道路是金黄色的,十分漂亮。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曲子婉转,又是秋日,想到李商隐的诗,看到了一幅关于思念的画面。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感觉到一种孤单寂寥的忧愁情绪。
教师点评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以情入诗,能在音乐中感受诗情,用诗句描绘意境,今天大家描绘的十分精彩,说明大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今天大家一定能学好本诗。
整体感知
有一位词人,喜欢在秋日吟诗作曲,那么他的秋天里含着怎样的情绪呢?他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他是谁呢?
马致远
整体感知
(1)在同学们走进诗人的秋天之前,老师想问问同学们这里的题目是什么?
(2)那么前面的“天净沙”是什么呢?
(3)“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才是真正的题目。所以,我们今天学的既不是诗,也不是词,而是……
预设:天净沙、秋思、元曲
整体感知
有没没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元曲以及作者的相关知识呢?
文学常识
元曲可以分为杂剧和散曲,散曲又可以分为小令和套数。小令是指一首单调的词;套数是指由两个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的套曲。那么《天净沙·秋思》是属于元曲中的哪一类呢?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诗歌的内容往往与题目有关,“秋”,是“秋天”,“ 思”,是思绪,情思。
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马致远
(1250年-1321年)
知人
论世
整体感知
既然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元曲的基本知识,既然“秋思”是这首小令的题目,那我们可以猜一猜,这首诗传达了什么内容呢?
预设::秋天的景物以及诗人在秋天的思念。诗人在秋天的所念所想,对朋友、亲人的想念。
整体感知
接下来请同学们跟着配乐,一起朗读这首元曲,并且结合旁边的注释,想象一下,你觉得这首曲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整体感知
同学们试着以自己对诗歌的初步理解来完成下列填空。
示例:
夕阳之下,仅有一个身影,这个人( ),他周边的一切都是 ( ) , 干枯的树藤好像一个没有生机的老人就静静地盘扎在那儿,( )。
整体感知
预设:
夕阳之下,仅有一个身影,这个人(孤苦伶仃,欠着一匹老马 ),他周边的一切都是 ( 压抑的 ) , 干枯的树藤好像一个没有生机的老人就静静地盘扎在那儿,( 远处小桥流水,阵阵炊烟升起,传来了欢声笑语)。
整体感知
同学们觉得这幅画面带给怎样的感觉呢?
预设:冷清、寂寥、孤单、寂寞的,压抑,不合等
刚刚同学们已经找到了这诗歌中描绘的各种景物,也谈了自己读完的感受,相信同学们对整首诗歌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在结合注释理解内容的时候,试着给这首曲划分一下节奏,并带着自己得出的感觉重新朗读
(同学们自由朗读,划分节奏)
读诗歌,知文意
【注释】
天净沙:曲牌名,属越调。又名“塞上秋”。
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元代〕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读诗歌,知文意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元代〕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读诗歌,知文意
刚刚同学们都说,这首曲给你们一种孤单、冷清、寂寞、萧条的感觉,但是整首曲中没有一个“孤”字,也没有一个“悲”字,那么,你们的伤感是从何而来呢?
读诗歌,品意象
助读资料
把悲秋情结作为一种主动的自我意识觉醒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是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宋玉。宋玉在《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开启了中国古代文人悲秋的先河。从此以后,中国古代文人总是将自己感悟的人生千愁百绪表征为“草木摇落而变衰”的秋的意象,将“悲”与“秋”两种性质相异,形态相远的存在紧紧联系,熨贴在一起,形成了秋必含悲,悲必言秋的文学模式。
秋天的确给人悲凉之感,那么更具体地说,主要是秋天的哪些东西体现这种秋的悲凉呢?这种伤感,主要是哪景传达给你的呢?
读诗歌,品意象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枯藤、老树、昏鸦,感觉这些东西没有一点儿生命力,请同学们试着白话文扩写一下这三个景色所展现的画面。
读诗歌,品意象
读诗歌,品意象
预设:几根枯藤缠绕着一棵棵秃树,好像在做最后的生命的挣扎,那树木被枝藤牢牢地禁锢着,像一只被剪去双翼的鸟儿,再也没有自由的天空,周边是那凋零了的黄叶,一阵秋风起,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在夕阳余晖的映衬下更显得苍白和无力,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似最后的哭泣。
寻常的景物在作者的笔下富有情感,大家圈画出剩余三组景物的形容词,品读一下。
读诗歌,品意象
预设:一个“枯”,一个“老”,一个“昏”
道路是普通的道路,风是日常的风,马是平常的马,但是诗人用了古、西、瘦这样的三个字,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了,那么古道、西风、瘦马这样的景象联结而成的画面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白话文扩写一下。
读诗歌,品意象
读诗歌,品意象
泥泞的道路不知有多少人来来往往,不知印着多少人来来回回的足迹,记着多少人心酸哀婉的故事,古道旁边的落叶随着西风缱绻,最终带着风清冷的呼吸与湿润的泥土融为一体。萧瑟的秋风中,寂寞的古道上,一个穿着单薄外衣的人骑着瘦弱的一匹马,就这样慢慢地走着,走着,那匹老马直不起身子,伛偻着身躯骨骼显得更加清晰,那个人,也没有任何的精神,好似与这萧条的秋景融为一体了
这首曲子都是给人寂寥、伤心的感觉,但是所有的景物都是这样感觉吗?
读诗歌,品意象
预设:“小桥流水人家”
这是我们印象里的“小桥流水人家”,也是我们生活里的“小桥流水人家”,充满着生活的暖意,让人倍感亲情的温馨。那诗人在这里也是像我们一样的感觉吗?他能在“小桥流水人家”里感受到温暖吗?
表现手法
预设:不能,因为诗人是散落在天涯的“断肠人”,他不能感觉到家庭的温暖,也不能感觉到亲情的温暖
“小桥流水人家”就如之前学生所说,是多么美好的景色啊,但在游子的眼里,却是最深的思念,是他最深的孤独。这样优美的景色与诗人孤独的情感之间形成……(对比)
表现手法
在诗歌中,作者经常会用到这样的手法,通过写美好的景色来衬托作者内心悲凉与伤心,我们把这种手法叫做?
表现手法
预设:“以乐景衬哀情”。乐景愈乐,哀情愈哀。
当诗人倍感孤独寂寞的时候,你觉得他最想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呢?(回家)
请同学接着完成以下的句子:
在这头,是笑语盈盈共享亲情之暖;
在那头,是孤独寂寞仅剩形单影只。
在这头, ;在那头, 。
在这头, ;在那头, 。
读诗歌,悟情思
预设:
在这头,是笑语盈盈共享亲情之暖;
在那头,是孤独寂寞仅剩形单影只。
在这头, 是家人团聚欢声笑语 ;
在那头, 是独自一人漂泊流浪 。
在这头, 是热气腾腾饭菜香 ;
在那头, 是天寒地冻吃不饱 。
读诗歌,悟情思
结尾中,作者用断肠人来形容自己,大家对“断肠人”对断肠人有何理解,仅仅是因为漂泊在外就“断肠”了吗?请大家结合背景资料思考断肠人还有哪些解读。
读诗歌,悟情思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写作背景
预设:因为没有考取功名而“断肠”,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断肠人”。诗人想要回家而又不能回家,因为还没有考取功名,没有获得成就。诗人的心情是非常矛盾,非常无奈的。
读诗歌,悟情思
当你想写“思乡”时,你不能只写思乡,当你想写“失意”时,你不能只写失意,当你想写“独孤”时,你不能只写孤独。所以曲中的枯藤难道只是枯藤,老树只是老树,昏鸦只是昏鸦吗?难道古道只是古道,西风只是西风,瘦马只是瘦马吗?
读诗歌,悟情思
完成填空:
那藤蔓是我的乡愁,那老树还是( ),
西风吹不散( ),但是我只能牵着瘦马,
行走在天涯,这条路是我 ( ),
这条路是我 ( )。
读诗歌,悟情思
预设:
那藤蔓是我的乡愁,那老树还是(我的意难平 ),
西风吹不散( 我的郁郁不得志),但是我只能牵着瘦马,
行走在天涯,这条路是我 ( 回家的路 ),
这条路是我 ( 不归的路 )。
读诗歌,悟情思
席慕蓉有诗:“我们总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眼泪。”诗人马致远因为自身理想抱负没有实现,在“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景之下,感觉自己就是一个漂泊在天涯的“断肠人”。
那么同学们呢,大家有没有“断肠人”时刻呢,?
拓展延伸
预设:
1.别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好成绩,但是我的成绩不好,我觉得是一个“断肠人”。
2.放学的时候,别人都被爸爸妈妈接回家了,我一个人在教室等爸爸妈妈来接的时候,觉得自己是“断肠人”。
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体会与想法,与老师、同学交流。
拓展延伸
那么,当我们遇到生活中的不如意的时候,应该怎么样呢?
拓展延伸
预设: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保持乐观。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我们看这首曲子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课堂总结
必做:背诵全诗。
选做:1.根据你的理解,发挥想象,将这首小令扩写成一篇文章;
2.课外阅读白朴的《天净沙·秋》,从写作特色上与马致远的这首小令进行对比赏析。
课后作业
感谢观看
诗词
鉴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