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 《陈情表》 课件(共74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三十 《陈情表》 课件(共74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

资源简介

(共74张PPT)
陈情表
李密
孝则《陈情》
忠则《出师》
宋代大学士苏轼曾说: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后人说: 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表 ,古代文体,属奏议类,大臣对君主有所陈述请求时所用。
解题入文
陈述、禀报
隐情、苦衷
一种文体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和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
2、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彩,理解“忠”“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2、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   3、在较短时间内把握文意且背诵全文;对“忠”“孝”的理解。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蜀亡以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他上表陈情,以祖母年老无人供养,辞不从命。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孝名闻世、学识渊博、蜀汉旧臣
作者简介
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书”,到了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
“章”用来谢恩;
“奏”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
“表”用来陈述衷情;
“议”用来表示不同意见。
文体知识
表:①基本特征:多抒情,“动之以情”
②陈情方式:可以直陈,也可以曲致
“章”是用来谢恩的;
“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
“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
“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
,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即“奏表”,又称“表文”,是臣属给君王的上书。主要内容是向君主陈述请求,抒发己志。多为有叙有议, 但是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感彩
作用: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其基本特征。
格式:开头“臣某言”——写明上奏人姓名,同当时的书信格式相同。结尾“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等等。如诸葛亮《出师表》、李密《陈情表》。
文体知识
写作背景
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李密拒绝应招,但这很容易招致武帝的疑虑,以为他怀念旧朝,于是李密上《陈情表》,以奉养祖母为理由辞不应征。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写作背景
读准字音
险衅(xìn) 夙遭闵凶(sù mǐn)
终鲜兄弟(xiǎn) 祚薄(zuò)
期功强近(jī ) 茕茕孑立(qióng jié)
床蓐(rù) 除臣洗马(xiǎn) 猥(wěi)
陨首(yǔn) 逋慢(bū) 笃(dǔ)
不矜名节(jīn) 拔擢(zhuó) 优渥(wò)
盘桓(huán) 气息奄奄(yǎn) 侥幸(jiǎo)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衅xìn
夙sù
闵mǐn
愍mǐn
鲜xiǎn
祚zuò
期jī
强qiǎng
茕qióng
孑jié
蓐rù
逋bū
笃dǔ
擢zhuó
渥wò
桓huán
奄yǎn
更gēng
陈情表 李密
课文朗读
孤苦伶仃(零丁孤苦):孤独困苦,无依无靠。伶仃,亦作“零丁”,孤独的样子。
茕茕孑立:孤独无依的样子。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
形影相吊: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在一起互相慰问。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形,指身体;吊,慰问。
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薄,迫近。
气息奄奄: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
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谋及晚上。形容形势或事情危急,只能顾及眼前,无暇作长远打算。
乌鸟私情: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古时候说小鸟能反哺老乌。
结草衔环: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皇天后土:皇天:古代称天。后土:古代称地。指天地神灵。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人命危浅: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危,危弱;浅,时间短。
全文脉络思路梳理:
第一段:叙述自身不幸的遭遇和祖母疾病缠身的困境。
第二段:写自己忠孝两难的尴尬处境。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大义,表明自己不矜名节。
第四段:忠孝矛盾解决:先尽孝,再尽忠。
陈情表: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苦衷的一种奏章。
是谁陈情?
向谁陈情?
陈什么情?
李密 224 -287
西晋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其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如何陈情?

文本梳理

1
自诉家境困顿多舛
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臣密言:臣以 险衅(xìn),夙(sù)遭闵(mǐn)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mǐn)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表文的开头格式
因为
命运坎坷
幼年时
忧患、不幸
指长辈去世
年纪
指舅舅让母亲改嫁
悲痛、怜惜
不会行走
长大成人
臣密言:臣以险衅(xìn),夙(sù)遭闵(mǐn)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mǐn)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臣李密陈言:我因命运坎坷,小时候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去世了。年纪到四岁,舅父逼母亲改嫁。我的祖母刘氏,怜惜我从小丧父,便亲自抚养我。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孤独无依,一直到长大成人。
既无伯叔,终鲜(xiǎn)兄弟,门衰 祚(zuò)薄,晚有儿息。外无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qióng)孑(jié)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rù),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门庭衰微
福分
儿子
服丧一年
指比较亲近的亲戚
照管杂事的小童
生活孤单无靠
安慰
纠缠
通“褥”,褥子
废养远离
既无伯叔,终鲜(xiǎn)兄弟,门衰 祚(zuò)薄,晚有儿息。外无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qióng)孑(jié)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rù),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什么兄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子嗣。在外没有近亲,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没有废养远离她。
思考①:第1段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纲?它包含了哪些内容
夙遭闵凶
父丧母嫁
多病零丁
门衰祚薄
刘婴疾病
不能“废远”
为下文作伏笔
分析第一段
零丁孤苦
未曾废离
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
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
六月:慈父见背;
四岁:舅夺母志
少时:多疾病;
九岁:不行
先纵
作用:父死母嫁,写“躬亲抚养”的原因;多病不行,写“躬亲抚养”的不易。表现了“躬亲抚养”的艰难、辛酸与劳苦,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张本。
思考②:第1段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层次是怎样的?作用是什么?
后横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近亲;内无照应。
作用:强调“无(鲜)”字,“儿息”虽有却“晚”,可见“门衰祚薄”,祖孙相依为命。“无”“鲜”等写出了人丁不旺、两代孤传的特殊关系。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铺垫。以白描手法见情感的朴素、真挚。
思考③:作者陈述各种不幸,其目的何在?
让武帝对自己由恼怒峻责化为同情怜悯。
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一手就是“动之以情”
一、叙祖孙相依为命之情
祖母卧病
遭遇不幸
祖孙相依
不直陈其事,强调“尽孝”之必须,倾诉惨况,引起同情,为下文“愿乞终养”作铺垫。
父丧母嫁
多病零丁
祖母抚养
门衰祚薄
第一段总结
陈以往之情
动之以情
第1段主要通过陈述家庭不幸和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形,力图博得晋武帝的同情。
小结
2
明写感激朝廷之情
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逮 奉圣朝,沐浴 清化。前太守臣逵(kuí)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xiǎn)马。猥(wěi)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yǔn)首所能上报。
等到
敬辞
蒙受
清明的政治教化
考察,推举
因为
无人承担
授予官职
不久
谦辞
担当
丧命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kuí)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xiǎn)马。猥(wěi)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yǔn)首所能上报。
等到晋朝建立,我蒙受清明的政治教化。先有名叫逵的太守推举臣为孝廉,后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臣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恩,任命我为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
臣具以表 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bū)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dǔ),欲苟顺私情,则告诉 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通“俱”,详细地
上报
急切严厉
回避怠慢
官职名
流星坠落
飞速前往
日益严重
暂且迁就
报告申诉
不被允许
艰难窘迫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bū)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dǔ),欲苟顺私情,则告诉 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我上表(将这些苦衷)详细地报告,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厉,责备我回避怠慢;郡县长官催促我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遵从旨意前往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日益严重;想要暂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艰难窘迫。
思考①.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
分析第2段
(先)叙朝廷征召之殷
(后)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这一段突出情感的是哪一句?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陈现今之情: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退
刘病日笃
时间:逮、前、后、寻
动作:察、举、拜、除、当
官职: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情状:特下、切峻、责、逼迫、催、临门
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事态严重:
(感激)
(隐情)
2.李密的“狼狈”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
“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
“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3.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就职(赴命)”?通过描写征召级别越来越高,作者想表达什么?
“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诉说自己辞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含蓄地抚慰了皇帝的愤怒,拉近心理距离)(实有苦衷,非寻借口)
感激,恳切
4.“逮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忠情—圣上恩重如山
孝情—祖母供养无主
进退两难的境地
陈以往之情
动之以情
任(担当,担任)、授(授官,任命)、除(任命)、拜(授官)
征(征召,特指君召臣,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  
辟(音bì,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
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职)
举(推荐)、起(起用)、提(提拔)、拔(提升无官职的人)  
封(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  
赠(追封已故者以爵位)、赐、赏
古代表示官职任免升降的词

进(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
超迁、擢、升、拔擢(由低到高的升迁)、
超擢(越级破格提升)
罢、免、解、黜贬、夺(因过失而解职)、放(委任委派)、贬、谪(因过失而降级)、左迁(降级使用,贬官)、革、褫(皆为“革除” ,撤职查办。褫,chǐ )、开缺(官员因故去职或者死亡,职位一时空缺,另选他人充任)、致仕(带职退休)等。
古代表示官职任免升降的词

转、移、调、徙(一般的调动,调迁)、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迁(调动官职,升官)、出(出京受任)、陟zhì(升迁)、领(本职之外兼较低它职)、摄(暂时兼代本职外更高职务)、权(临时代职)、假(暂时代理)、行(代理官职)署(代理,暂任)、护(统辖,短期离职,临时守护印信)
古代表示官职任免升降的词

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用“辞不赴命”;
郎中、洗马是官职,用“辞不就职”。
按照汉制,“郎中”一职仅次于尚书、丞相、侍郎,与李密在蜀汉时的官职对等。
而“太子洗马”一职,系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职。

第2段写朝廷对自己恩宠有加,而自己却由于供养无主,不能应诏的两难处境。
小结
3
喻之以孝道之大义
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敬辞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宠命优渥(wò),岂敢盘桓(huán),有所希冀(jì)。
指年老德高的旧臣
怜惜抚育
指蜀汉
矜持爱惜
过于受到提拔
恩宠优厚
犹豫不决
非分企求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宠命优渥(wò),岂敢盘桓(huán),有所希冀(jì)。
晋朝用孝道来治理天下,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惜抚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
只是
但 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gēng)相为命,是以 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因为
相互
形容感情恳切
因此
通“又”,连接整数与零数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我在陛下面前尽忠的日子还长,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
三个角度,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
找依据(朝廷):
抓住西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释误会(个人):
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阐明自己追求,消除误会
述苦衷(祖母):正面陈述祖母现状是“不能废远”的唯一原因。
伏惟


合法
合情
合理
1.第3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上,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
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思考: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矜守名节
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 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
分析第3段
目的是引入到自己对祖母的孝心上去,从而向晋武帝表明孝顺祖母既为私情,又合法理。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
“凡”是指一般,“况”是指特殊。孝既已及于一般,对特殊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孤苦”一词照应首段,又为下文“臣之辛苦”张本。
2.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在故老 ,犹蒙矜育 ,况臣孤苦 ,特为尤甚”几句有何深意?
.这是显性的“感恩”和“表态”。那么有没有隐性的表达?

分析第三段
李密自称“臣”多达20余次,甚是反常。李密尚未为臣,却已称臣,何也?
“臣”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字形像一只竖立的眼睛,本义指奴仆,俯首帖耳,不敢正视。
李密以臣自称,且密度极高,以表“俯首称臣”之意,为的是让晋武帝放松警惕、放下怀疑。
释辞官孝养
之疑
治国之本
(朝廷):
从政追求
(个人):
明述苦衷
(祖母):
祖母病笃不能远离
图宦达,不矜名节
孝治天下
解释误会,打消武帝疑虑,求得体恤
找依据
(合法性)
释误会
(合情性)
述苦衷
(合理性)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以理喻人说明自己应当得到同情)
(“孝”——辞职的唯一理由)
以理服人
第三段总结
(自陈宦历,阐明追求,消除误会,称颂君恩)
陈现今之情
晓之以理
第3段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以期求得晋武帝的体恤。
小结
4
解决忠孝两全矛盾
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稿定PPT更快更轻松
刺史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mǐn)愚诚, 听臣微志,庶(shù)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 拜表 以闻。
天地神明
怜悯
愚拙的至诚之心
同意
表示希望发生或出现某事
报恩
自比,表示谦卑
恭敬地
呈上此表
表目的,来
稿定PPT更快更轻松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mǐn)愚诚,听臣微志,庶(shù)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刺史所目睹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拙的至诚之心,允许我完成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报答陛下的恩情。
我怀着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1.哪句话表明主旨?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主旨
愿乞终养
核心词
“尽节”、“报养”
分析第四段

明确目的
誓表诚心
提出请求
誓死报效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
愿陛下矜悯愚诚 ,听臣微志 ,
庶刘侥幸 ,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谨拜表以闻。
第四段感情真挚、悲恻动人,终于打动了晋武帝,原因是什么?
事之实
言之切
心之诚
陈日后之情
示之以忠
第4段明确提出自己的目的,即“愿乞终老”,先尽孝后尽忠。进一步说明自己的一片痴情,祈求皇上恩准“终养”,言明先尽孝后尽忠的赤诚。
小结
陈情结果?
皇上看完文章会不会同意李密辞官,在家奉养祖母?
①皇上也是人,并非铁石心肠,李密如此感人的陈情,应该可打动他的;
②多次征召表现出自己求贤若渴,笼络人心的目的已达到;
③“圣朝以孝治天下”,树立李密这一典范,更好地在全国推行 “孝道”;
④准许李密的请求,显示出作为皇上的宽容大度,更何况李密已经做出承诺,“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陈以往之情
陈现今之情
陈日后之情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愿乞终养,死当结草
进退狼狈,不能废远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示之以忠
内容小结
陈什么情
孝情、 忠情、苦情
1.要供养祖母;
2.李密是蜀汉旧臣,对故国念念不忘;
3.司马氏以屠杀篡夺的方式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亡国之臣的身份,对出仕新朝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
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为官)
内容小结
为何陈情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晋书·李密传》
据《华阳国志》记载:“嘉其诚,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陈情结果?
1.至真至诚的感情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示之以忠
2.缜密严谨的思维
3.形象生动的语言
四字骈句
对 偶 句
比 喻 句
融情于事
融理于情
内容小结
李密成功因素
晋武帝征召前朝遗臣是为了巩固政权,而褒奖孝道,则是为笼络人心。换言之,征召是假,笼络人心、巩固政权才是真。晋武帝看重的是李密的身份和光环,而非李密的政治才能。目的已然达成,至于李密是“奉诏奔驰”或是“辞不赴命”,也没有那么重要了,何不顺水推舟,成全李密,赐其奴婢以赡养祖母终老,成就一段佳话?从国家大局来看,不费吹灰之力便能收获美誉,拉拢人心,何乐而不为呢?
于晋武帝而言
李密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命运掌握在晋武帝手中,当个人无法抗衡历史洪流时,便只能独善其身。晋武帝需要政权上的认可和拥护,需要旧臣对新朝俯首称臣,需要彰显其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形象……积极地配合这场政治演出,才能换取个人的生存空间。对李密而言,尽孝只是借口,拒召才是本质。
于李密而言
全文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祖孙特殊关系,作为陈情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
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作者详尽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庭境况的困顿多舛以及与祖母相依为命的艰难处境,恳切地表达了为祖母尽孝的拳拳衷情和对皇帝的感激之情,委婉地申诉了不能奉诏赴命的理由,恳切而又真挚地表达了自己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欲先尽孝后尽忠的肺腑之情。语言简洁,委婉畅达。
总结主旨
1.《陈情表》中总写李密命运不好,小时不幸的两句
是: , 。
2.《陈情表》用“ , 。”两句表现他孤独的长大成人。
3.《陈情表》用“ , 。”两句表现他的家门不兴旺,缺少幸福。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零丁孤苦 至于成立
门衰祚薄 晚有儿息
4.“ , 。”两句表明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5.《陈情表》用“ , 。”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6.《陈情表》中李密写他的祖母常年有病不能自理的两句是“ , ”。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 常在床蓐
7.“ , 。”写出李密身份虽低但却得到重用。
8.李密写他的祖母在世间的时间很少,已在弥留之际的句子: , , , 。
9.《陈情表》中李密用“ , 。”两句写出了他的祖母已活不长随时可能死亡的状况。
至微至陋 过蒙拔擢
但以刘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
10.李密用“ , 。”写明母孙二人命运一体,实难相离的请辞原因。
11.为了打消晋武帝可能有的猜忌,李密在文中表明自己很想官职显达:“ , 。”
12.作者以乌鸟反哺作比表达孝道的句子是
“ , ”。
更相为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本图宦达 不矜名节
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
13.李密申言自己的苦衷是人神共鉴的句子: , ,
, 。
14.文中李密用委婉曲折的语气表明自己并非怀念旧朝,先自贬身份,说自己________,________的地位,对晋武帝的_________,________感到无比荣幸,所以不可能________,________,委婉得体,消除了晋武帝的疑惑。
15.文章结尾用______ __,___ ____来表明自己忠贞之情。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亡国贱俘 至微至陋
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
岂敢盘桓 有所希冀
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臣之辛苦
皇天后土 实所共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