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道德与法治统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 3 课《公民意味着什么》的第 1 课时,聚焦 “公民身份从何而来”。教材从生活中人们在不同场合身份的变化切入,引出 “公民” 这一共同身份,通过机场边检通道设置、不同国籍人士的案例,引发学生对不同身份的思考;详细介绍公民身份与国家的紧密联系,阐述国籍的两种取得方式,明确具有中国国籍即为中国公民;还追溯 “公民” 一词的起源,展示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公民资格的限制与权利义务,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公民身份的内涵与历史演变,为后续学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奠定基础。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已对 “公民” 一词有所耳闻,但对其确切含义、与国籍的关系以及公民身份的取得方式缺乏系统认知,理解较为模糊。他们虽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分析能力,但难以将抽象的公民概念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区分不同身份和理解公民权利义务的基础上存在困难。此外,学生对历史上公民概念的演变了解甚少,需要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公民身份的相关知识。核心素养分析政治认同 通过学习公民身份与国家的关系,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国籍是公民与国家紧密相连的纽带,增强对自己中国公民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了解我国国籍制度的相关规定,体会国家对公民权益的保障,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的信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政治热情,强化政治认同。 道德素养 引导学生理解公民身份蕴含着对国家、社会和他人的责任,遵守国家法律、履行公民义务是基本的道德要求。通过学习历史上不同时期公民权利义务的差异,培养学生平等、公正、责任等道德观念,促使学生将公民身份的责任感内化为道德自觉,提升道德素养,成为有道德、有担当的公民。 法治观念 帮助学生掌握公民身份的法律定义、国籍取得方式等法律知识,明确公民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分析不同国籍案例和历史上公民资格的法律规定,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增强学生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和履行公民义务的法治意识。 健全人格 在学习公民身份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让学生明确自己作为公民的角色和定位。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自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塑造理性、守法、有担当的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责任意识 通过了解公民身份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维护国家利益、遵守国家法律、履行公民义务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公民知识、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践行公民责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理解公民身份的含义,明确公民身份与国家、国籍的关系。 掌握国籍取得的两种方式,准确判断公民身份的归属。 了解 “公民” 一词的起源及历史演变,加深对公民概念的理解。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公民身份的抽象概念,将其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形成清晰认知。 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情况下国籍取得的复杂规定,能够正确分析和判断公民身份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不同场合人们身份变化的视频(如学校上课、商场购物、机场通关)、各国公民在华生活及工作的纪录片片段、国籍取得方式的动画讲解视频、古希腊和古罗马公民生活的情景再现动画;公民身份相关知识的 PPT、案例分析图片。 实物教具:中国护照、外国护照(图片或仿制模型)、印有公民身份知识的卡片。 学生准备:提前通过网络、书籍等渠道收集与公民身份相关的资料;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课堂重点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视频,展示人们在学校、商场、机场等不同场景中的身份表现,提问学生 “视频中的人们在不同地方有着怎样不同的身份?这些身份背后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是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交流分享,随后展示不同国籍人士的照片,引出本节课 “公民身份从何而来” 的主题。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视频,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描述视频中人物的不同身份,如学生、顾客等,对共同身份 “公民” 产生好奇,对本节课内容充满期待。 设计意图:通过贴近生活的视频,引发学生共鸣,从熟悉的身份变化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公民身份知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二、讲授新课 第一模块:公民身份从何而来 公民身份的含义 教师活动:展示机场边检处 “中国公民” 和 “外国人” 通道的图片,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为什么要设置不同的通关通道?这与公民身份有什么关系?” 邀请小组代表分享观点,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讲解公民身份与国家密切相关,标示着个人作为国家成员的资格,播放各国公民在华生活及工作的纪录片片段,进一步说明不同国家公民身份的差异。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小组内热烈讨论,分析不同通道设置是为了区分不同国家公民,思考公民身份与国家的联系,如公民受本国法律保护等,小组代表积极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观察和小组讨论,让学生直观感受公民身份与国家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理解公民身份的含义。 国籍与公民身份 教师活动:播放国籍取得方式的动画讲解视频,详细讲解国籍取得的两种方式(出生取得和申请加入取得),结合具体案例(如父母是中国公民,孩子出生在中国或国外的不同情况),组织学生开展 “公民身份判断” 活动,展示案例图片,让学生判断案例中人物的国籍和公民身份,并说明理由。教师对学生的判断进行点评和指导,强调我国国籍法的相关规定。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视频,认真学习国籍取得知识,积极参与 “公民身份判断” 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如指出父母双方为中国公民,孩子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是中国公民等,分享自己的判断思路和依据。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讲解和案例分析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国籍取得方式,学会判断公民身份,加深对公民身份与国籍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公民” 一词的起源与演变 教师活动:播放古希腊和古罗马公民生活的情景再现动画,讲解 “公民” 一词最早出现于古希腊及在古罗马的沿用情况,展示雅典成年男子参加公民大会等图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公民资格有哪些限制?与现代公民概念有什么不同?” 邀请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升华,引导学生认识公民概念的历史发展和现代公民的平等性。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和图片,了解 “公民” 一词起源知识,小组内深入讨论,分析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公民在性别、财产、身份等方面的限制,对比现代公民的权利义务,小组代表积极发言分享见解。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和图片展示、讨论活动,让学生了解 “公民” 一词的起源和演变,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深化对公民概念的理解。三、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1)公民身份与( )密切相关。 A. 学校 B. 国家 C. 家庭 答案:B (2)国籍取得的方式一般有( )种。 A. 一 B. 两 C. 三 答案:B (3)我国( )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 A. 承认 B. 不承认 C. 有时承认 答案:B 判断题 (1)只要在中国出生就一定具有中国国籍。(×) (2)外国人可以经申请批准加入中国国籍。(√) (3)“公民” 一词从古至今含义没有变化。(×)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公民身份从何而来。我们知道了公民身份和国家紧密相连,通过出生或申请加入取得国籍后,就拥有了相应国家的公民身份。还了解到 “公民” 一词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过去到现在发生了很大变化。希望大家记住自己的公民身份,努力做一名优秀的中国公民!板书设计公民身份从何而来 公民身份含义:国家成员资格 国籍与公民:出生取得、申请加入 “公民” 起源演变:古希腊、古罗马到现代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视频展示、案例分析、讨论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对公民身份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理解。但部分学生在理解复杂国籍取得规定和分析实际案例时仍存在困难,对公民概念历史演变的理解不够深入。后续教学中,可增加更多贴近生活的复杂案例分析,开展 “公民身份知识竞赛” 等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公民身份知识的掌握,加深学生对公民概念的全面理解。 这份教案围绕公民身份设计多元活动,助力学生理解相关知识。你若对教案的活动环节、案例选择等方面有新想法,欢迎随时提出,我会进一步优化。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2张PPT)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 3课《公民意味着什么》第一单元 我们的守护者第 1 课时 公民身份从何来人们在不同地方有着怎样不同的身份?这些身份背后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是什么?公民导入新课想到“公民”一词,你想提出哪些问题呢?“公民”一词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不同时期的公民身份是否一样 公民与国籍有什么关系呢 什么是公民 怎样拥有公民身份 讲授新课第一模块:第一模块:公民身份从何而来在家里,我们是孩子;在学校,我们是学生;在商场,我们是顾客。我们的身份在不同的场合会发生变化,但是,有一个身份是共同的,那就是公民。公民身份的含义大家好!我叫彼得,来自英国,本学期担任你们的英语外教。和家人从国外旅游回来时,在首都机场的边检处办理入关手续。我发现这里分为“中国公民”“外国人”等不同的通关通道。你是怎么理解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日本人等不同身份的?想一想,机场的边检处为什么设置“中国公民”通道和“外国人”通道。我认为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日本人等身份,体现了各自的文化背景和国籍特征。机场边检设置“中国公民”与“外国人”通道,旨在高效管理出入境流程,确保国家安全,同时体现了对不同国籍旅客的尊重与分类服务。公民身份与国家密切相关,标示着个人作为国家成员的资格,即具有某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国籍取得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以出生的方式取得;二是以申请加入的方式取得。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国,具有中国国籍;但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并定居在外国,本人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的,不具有中国国籍知识窗:公民身份与国家密切相关,标示着个人作为国家成员的资格,即具有某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国籍取得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以出生的方式取得;二是以申请加人的方式取得。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下列关于中国公民的说法是否正确 (导学单2)①出国的人就不是中国公民了。 ( )②犯罪后被判刑,就失去公民身份了。 ( )③外籍华人不是中国公民。 ( )④只有年满18周岁,才是公民。 ( )⑤只有取得选民资格,才享有公民权利。 ( )Χ√ΧΧΧ与年龄、民族、种族、受教育程度、家庭出身、学历、政治地位、财产状况、血统关系等无关。中国公民身份取得的唯一条件:“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外国人或无国籍人,愿意遵守中国的宪法和法律,并具备一定条件,可以经申请批准加入中国国籍。我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中国公民具备法定条件的,可以经申请批准退出中国国籍。“公民”一词最早出现于古希腊, 并为古罗马所沿用。在雅典,公民仅限于父母都是本城邦自由民并拥有财产的成年男性,而妇女、城邦中极为贫困的人及占人口一半左右的奴隶都不是公民。公民享有参加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的权利、担任官职等政治权利,那些不具有公民资格的人则不享有这些权利。在古罗马王政时期,居民分为两部分:贵族是完全意义上的公民,享有政治权利,同时承担服兵役和纳税的义务;平民和奴隶则既不享有政治权利,也无须承担服兵役和纳税的义务。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帝国境内所有自由民均被赋予公民资格。针对“公民”一词,有下面一些看法。好像妇女没有公民资格。古希腊时,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公民资格。奴隶也没有公民资格。结合“公民”一词的起源,谈谈你的认识。我对上述观点持赞同态度。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维护其权威至关重要。在生活中,我们应自觉遵守宪法规定,积极宣传宪法精神,敢于同违宪行为作斗争,共同营造尊崇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良好氛围。课堂练习单项选择题(1)公民身份与( )密切相关。A. 学校B. 国家C. 家庭答案:B(2)国籍取得的方式一般有( )种。A. 一B. 两C. 三答案:B(3)我国( )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A. 承认B. 不承认C. 有时承认答案:B课堂练习判断题(1)只要在中国出生就一定具有中国国籍。(×)(2)外国人可以经申请批准加入中国国籍。(√)(3)“公民” 一词从古至今含义没有变化。(×)课堂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公民身份从何而来。我们知道了公民身份和国家紧密相连,通过出生或申请加入取得国籍后,就拥有了相应国家的公民身份。还了解到 “公民” 一词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过去到现在发生了很大变化。希望大家记住自己的公民身份,努力做一名优秀的中国公民!板书设计3.公民意味着什么公民身份从何而来公民身份含义:国家成员资格国籍与公民:出生取得、申请加入“公民” 起源演变:古希腊、古罗马到现代Thanks!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核心素养】第 3课《公民意味着什么》第 1 课时 公民身份从何而来 教案设计 教学课件.pptx 【课堂无忧】 3 课《公民意味着什么》第 1 课时公民身份从何而来 教案设计.docx 视频素材:国籍的取得.mp4 视频素材:雅典民主大会.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