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往事依依》课件(共4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往事依依》课件(共42张PPT)

资源简介

(共42张PPT)
往事依依
—于漪
同学们,回忆一下你小时候的往事,还能记得吗?有想过给以前的往事 制作一本回忆录吗?“人民教育家”于漪,她想把年少时的往事制作成一本名为“纪念往事”的回忆录。现在,需要你帮助于漪老师完成回忆录的制作。下面,走入我们的制作小屋吧~
【创设情景】
学习目标
1.简要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积累常考字词。
2.默读课文,能概括出文章记叙的少年往事,结合关键句把握文章中心。 (重点)
3.品读文章优美语句,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重点)
4.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难点)
任务清单
任务一:了解“往事”主人
任务二:概括“往事”故事
任务三:赏析“往事”语言
任务四:感悟“往事”情感
任务一:了解“往事”主人
任务
回忆录的第一页需要介绍主人公,现在需要先去了解主人相关信息。
往事依依
解题
“往事”即过去的事情,“依依”在这里形容留恋,不忍分离,表明了作者对往事充满着深深的留恋之情。文题“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时也点明全文的感情基调。
作者简介
于漪(yī),1929年生,江苏镇江人,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育家。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文育人,致力于教育改革与创新。2019年,相继获得国家“人民教育家”“最美奋斗者”称号。著有《语文教菀耕耘录》《于漪知行录》等。
于漪老师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初中版)一再邀请,她撰写了《往事依依》一文,该文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17期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中。编入课本时,作者对部分文字做了改动。
创作背景
徜徉 浩渺 非凡 雕镂 寂寞
谆谆 逃窜 镌刻 慷慨 眼花缭乱
搜索枯肠 气象万千 鸦雀无声 心旷神怡
认识生字
chánɡ yánɡ
miǎo
lòu
zhūn
cuàn
juān
kānɡ kǎi
liáo

què
xiàng
Kū cháng
fán
jì mò
词语理解
徜徉
浩渺
谆谆
搜索枯肠
气象万千
津津有味
安闲自在地步行。
水面辽阔无边。
形容恳切教导。
形容竭力思索。
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形容兴味特别浓厚。
词语理解
身历其境
历历在目
油然而生
眼花缭乱
心旷神怡
美不胜收
亲身到了那个境地。也作“身临其境”。
十分清楚地出现在眼前。
指某种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形容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任务二:概括“往事”故事
任务
确定回忆录主体内容。根据文章梳理出于漪老师回忆的故事。
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1.默读课文,划分出课文的层次,并简练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1):引出回忆(总)
第二部分(2-6):回忆往事(分)
第三部分(7):总结往事(总)
点题,引出对往事截然不同的两种感受。
求学生涯促成自己心智发展、难以忘怀的人和事。
美好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呼应开头,再点题。
整体感知—概括“往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作者回忆了哪些往事,圈画出关键词语,说说它们又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和影响,完成下表。(用原文关键词回答)
阶段
主要事件
感受
影响
小时候
学生时代
①看山水画和《评注图像水浒传》
乐在其中
津津有味
形象思维得到启发
②读《千家诗》
③听两位国文老师上课
④老师谆谆教导
心旷神怡
美不胜收
深深感动,受到感染
铭刻在心
感受美、获得
生活情趣
培养“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整体感知—“往事”之乐
3.作者在这些事件中享受到了怎样的快乐?请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读一读。
“‘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
“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
“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整体感知—理解“往事”
4.文章第1自然段提到“但有几件事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思考,为什么这几件事“仍历历在目”?
①往事都与“读书”有关,在当时带给“我”很多乐趣,对于“我“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②启发了“我”的形象思维,令“我”得到美的享受和生活的情趣,也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催“我”不断奋进。
任务三:赏析“往事”语言
任务
给回忆录中的照片选择语句简介。
精细研析—赏析语句
前后桌互相探讨,下面的句子标红的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1.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2.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3.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4.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精细研析—赏析语句
回答格式: 一词意思是 ,生动形象写出了 (分析句子内容)。
精细研析—赏析语句
1.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编织”指细长的东西互相交错或钩连而组织起来。描绘了作者读《千家诗》中一首首优美的诗歌时,其中美好的意境逐渐与作者的生活融为一体,为作者营造出一个五彩斑斓、美丽丰富的精神世界的过程。
精细研析—赏析语句
2.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沉浸”比喻完全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完全融入诗句所描绘的五彩斑斓的世界中的状态,表明作者读诗不仅理解了诗句的字面意思,还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使诗歌的意境得以扩展和深化。
精细研析—赏析语句
3.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雕镂”指雕刻。表明老师的讲课在“我”心中刻下印象,既表现了两位老师教学得法,同时也表现了他们以情动人的教学使“我”深受感染,激发了“我”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精细研析—赏析语句
4.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凝注”指凝聚、聚结和注视。描绘了老师朗诵时的深情状态,他用眼神将诗文中的情感氛围传递给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十分具有感染力。同时,也展现了一位全神贯注、情感饱满、热爱文学的老师形象,使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第4段引用了许多诗句,这些诗句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不能。因为它们是按春、夏、秋、冬的时序来编排的,同前文相照应。如果随意调换,会使文章条理不清,显得杂乱。
万紫千红总是春
绿树阴浓夏日长
月中霜里斗婵娟
梅雪争春未肯降
精细研析—诗句顺序
任务四:感悟“往事”情感
任务
隔空对话,和于漪老师讨论回忆录结尾部分内容。
深入领悟—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讨下列问题:
1.第5段的诗歌作者为何至今难忘?(用原文回答)
2.最后一段中“金色的回忆”一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
3.作者回忆的四件往事中,你从中分别体会到了什么情感。
=
模糊的村庄迎在面前,
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
依稀还辨得出五年前的园柳,
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1.第5段的诗歌作者为何至今难忘?(用原文回答)
①老师深情的朗诵使这几句诗令“我”镌刻在心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②老师对这几句诗的深情朗诵,触发了“我”对新文学的兴趣,开阔了“我”的眼界,使“我”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
深入领悟—感悟情感
深入领悟—感悟情感
2.最后一段中“金色的回忆”一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
①“我”对这些往事深深的留恋之情。②这些往事对“我”的成长意义重大,也在今后不断催“我”奋进,是“我”十分珍贵的记忆。因而,也包含着“我”对这些往事的珍视之情。
《千家诗》是我国旧时
代有启蒙性质的格律诗选本,主要内容涵盖赠友送别、思乡怀人、吊古伤今、咏物题画、侍宴应制等方面。旨在通过诗歌教育儿童,让他们在学习诗歌的同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诗歌内容涉及自然景观、人文情感和日常生活,形式多样。
深入领悟—感情情感
3.作者回忆的这些往事中,你从中分别体会到了哪些情感。
看山水画
读《千家经》《评注图像水浒传》
听两位国文老师上课
老师谆谆教导
热爱大自然之情
怀念老师之情
好读书、善品味、爱美、爱生活、热爱祖国之情
热爱文学之情
作者成长源头:童年、少年时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扩展——探究情节安排
1.再读课文第5段,从中找出这两位老师上课的异同点。
老师
所教内容
诵读特点
学生感受
对“我”
影响
国文老师
代课国文老师
宋词
现代诗
头和肩膀左右
摇摆,悲歌慷慨
朗诵进入角色,感动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爱国情怀
油然而生
深深感动
爱上读辛弃疾的诗
对新文学产生情趣
都是国文老师
都是爱国抒情诗词
都自我朗诵,
充满情感
学生都深受感染
一生受用不尽,
催“我”不断奋进
相同点
不同点
精细研析—情节安排
不重复。所讲内容是一古一今,讲课情状也不同,对同学们及“我”的影响也不一样。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学生开启心智、陶冶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2.写两位国文老师上课,这样安排是否重复?有何用意?
精细研析—情节安排
①点题,“金色的回忆”呼应开头的“记忆忧新”,简短有力收束全文。②点明文章中心—对童年、少年时代美好往事的怀念。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情节安排上起到什么作用?
精细研析—情节安排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童年及初中求学生涯中一些常萦绕胸怀而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作业布置
推荐一本读过的文学书籍,简单介绍作者、主要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