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共1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共16张PPT)

资源简介

(共16张PPT)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初读课文
读一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
从题目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初读课文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初读课文
译一译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唐朝诗人,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代宗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有《李君虞诗集》,《全唐诗》存诗二卷。
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诗中为唐代灵州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贞元元年 (785)起,李益佐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幕,约四、五年之久,诗当作于此时。
回乐烽前沙似雪
这一句写的是什么?
作者看到了什么景或者事物?
细读课文
回乐烽前沙似雪
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沙怎样的特点?
细读课文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细读课文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本首诗中作者把月比作什么?
通过写沙、月两种意象,给人带来怎样的感觉?
细读课文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芦管是什么?
细读课文
芦管的历史久远,起源于古代波斯(今伊朗),是古代西域各国通用的乐器筚篥(bì lì),东晋之时传入中原,南北朝至唐代极为盛行。据民间艺人相传:唐玄宗开元九年间,李隆基皇帝曾送给大理南诏王龟兹乐,其中就有芦管(包括大、小筚篥),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南诏王异牟寻到京城长安奉献《南诏奉圣乐》时,带去的也有芦管,芦管又从中原传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芦管擅于演奏速度较慢、缠绵悱恻、哀伤动人的乐曲。常用技巧有大幅度慢波音、三度前倚音、单吐、颤音等,用于演奏白沙细乐、洞经音乐和民间器乐合奏。传统乐曲有《万年欢》、《代五》、《浪淘沙》和《美丽的白云》等。
芦管
幽咽新芦管,凄凉古竹枝。似临峡唱,在雁门吹。
——白居易《听芦管》
细芦僧管夜沉沉,越鸟巴猿寄恨吟。吹到耳边声尽处,一条丝断碧云心。
——张祜《听简上人吹芦管三首》
细读课文
芦管这一意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细读课文
作者在以上三句诗中,选用了沙、月、芦管三个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用一个词概括。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细读课文
最后一句诗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能看出?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细读课文
哪个词最能点明本诗的主旨?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再读课文
在这样的意境、这样的感情下我们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
夜上受降城闻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