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部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2.2 运动的规律性 课件(4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部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2.2 运动的规律性 课件(42张PPT)

资源简介

(共42张PPT)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 运动的规律性
物质、运动和规律之间的关系?
2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是什么
1
什么是运动
什么是规律 规律有什么特点
3
探究与分享
探究问题:结合图文分析这些运动和哲学中的运动有什么关系?
机械运动:地面物体和宇宙天体在内的一切客观物体的位置移动。
物理运动:所有热、光、电磁以及原子内部基本粒子的运动和变化。
化学运动:物质的化合、分解。
生命运动: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自我更新。
1、运动的哲学含义
一、规律是客观的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就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1. 运动的含义:
所以,哲学上讲的运动是对世界上一切运动形式共同特征的抽象概括和总结,
与日常生活中具体的运动形态之间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注意:
①“一切”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
②“变化”和“过程”表现为位置的移动、数量的增减和事物性质的变化。
机械运动 、生物运动、化学运动、社会运动、思维运动......
具体的运动形式:
抽象 概括
探究与分享
探究问题:从上面图文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机械运动:地面物体和宇宙天体在内的一切客观物体的位置移动。
物理运动:所有热、光、电磁以及原子内部基本粒子的运动和变化。
化学运动:物质的化合、分解。
生命运动: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自我更新。
自然界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
探究与分享
探究问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的不断完善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向各地发出通知,并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方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监测方案》等多份新型冠状病毒诊疗、防控方案,以指导各地做好疫情防控。
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二版)》。
2020年1月16日
2020年1月22日
2020年1月28日
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三版》。
2020年2月6日
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
2020年2月21日
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
2020年3月7日
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
2020年9月15日
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
防控方案不断变化
完善
人的思维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探究与分享
自然界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
人类社会是运动变化的
人的思维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整个世界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探究结果: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一、规律是客观的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②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本身就有的而不是外部强加于它的,是事物与生俱来的。
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反对的错误倾向:
脱离运动谈物质
形而上学
会导致
(刻舟求剑)
探究与分享
探究问题:行星转运和铁生锈分别是什么运动?其载体分别是什么?
宏观物体
机械运动
载体
原子、离子
化学运动
载体
物质
探究与分享
探究问题:人的生老病死的生命运动和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变化分别是什么运动?其载体分别是什么?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石器 原始社会
青铜器 奴隶社会
铁器 封建社会
大机器 资本主义社会
机器人 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
生命有机体
生物运动
载体
生产方式
社会运动
载体
物质
探究与分享
自然界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人类社会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人的思维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整个世界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探究结果: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一、规律是客观的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机械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宏观物体
原子、离子
生命有机体
生产方式
承担者
、载体
具体的运动类型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
唯心主义
会导致
(如仁者心动)
①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②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古希腊有个叫欧布利德的人,有一次,他借了邻居的钱,一个月后,邻居要他还钱,他赖账说:一切皆变,现在的我已经不是上个月向你借钱的我了。邻居把他打了一顿,他要去告状打官司,邻居对他说:你不是说一切皆变吗?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刚才打你的我了。欧布利德无言以对。
你同意吗?
知识拓展: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物质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知识拓展:
区别 联系
含义 特点
运动 静止 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无条件的
永恒的
绝对的
有条件的
暂时的
相对的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与静止是相互依赖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绝对静止论)。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
正确的,承认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错误的,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
诡辩论
原理一: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
一、规律是客观的
原理: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根本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方法论:
1.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反对两个错误倾向: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及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那么,物质的运动是杂乱无章的吗
探究与分享
青蛙冬眠
大雁南飞
人会变老
四季交替
探究问题:这些大自然的现象是什么在起作用?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规律在起作用
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探究与分享
探究问题:人类社会发展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般过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一般发展过程
高级
低级
人类社会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探究与分享
探究问题: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人的思维运动是有规律的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探究与分享
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人类社会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人的思维运动是有规律的
整个世界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遵循其固有规律。
探究结果:
3、规律的含义:
一、规律是客观的
物质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其客观规律。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不是主观臆造的
不是现象
不是偶然的
不是易变的
探究与分享
探究问题:这些案例给与我们怎样的警示?
结论: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台湾花东海岸公路上,有一块上面刻着字的大石头,引发了人们的热议,这块石头上面有人刻了四个比较明显的字,就是“人定胜天”
在大跃进中,高指标、瞎指挥、虚报风、浮夸风、"共产风"盛行,在农业上,提出"以粮为纲","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在工业上,为实现全年钢产量1070万吨的指标,全国几千万人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大跃进运动
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是规律吗?
“4”就是死,X
“8"就是发
4、规律的特点:
一、规律是客观的
所以,人类只能被规律支配吗?
【原理】 (规律的特点)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发明、改变、改造……)(√认识、利用、发现、尊重)
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
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2
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议题二
1
人的意识活动有哪些特点
为什么要尊重规律?
3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人在反映(认识)客观世界时,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动前要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步骤等。(不同于动物无目的本能活动)
动物没有意识,它们的行动是无目的的、本能的行为。如蜘蛛织网、蜜蜂筑巢、鸟类迁徙、老鼠打洞、老马识途等。
(关键词 :目的、动机、蓝图、目标、行动步骤、规划等)
1.意识活动的特点
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而是依据人自己生活或社会实践的需要有所选择。
关键词:因人而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B.时间跨度: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关键词:抽象、归纳、总结、提升、想象
宇宙是无限的,
就每一个人来说,认识是有限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认识是无限的。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未知≠不可知)
③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主动创造性)
A.反映程度: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还能够创造性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它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动物的活动是无目的本能的活动,也不同于动物的适应性活动
2. 意识的能动作用:
探究与分享
提取视频关键信息,分析回答探究问题
②袁院士的研究成果改写了人类饥饿历史,充分说明了人的意识有何作用
袁隆平通过研发首个杂交水稻植株,使数百万人免于饥饿。他去世后留下的遗产和消除饥饿的使命仍在继续。
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
载人航
天实践
航天梦
梦想成真
指导
实践
观念中的东西
现实的东西

变成
航天强
国战略
书 房
女儿卧室(明亮色调)
主卧室
(淡雅色调)
卫生间
卫生间
客 厅


餐 厅
设计方案
实 践
注意:
①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即意识不能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而是通过指导人们实践才能引起物质形态的变化。
②正确的/错误的意识都能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意识的指导作用具有双重性: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探究与分享
提取视频关键信息,分析回答探究问题
③袁为什么说1959年的天灾——干旱,是人造成的?
1958年,把森林砍光了,生态破坏了,1959年就干旱了,庄稼就欠收了,1960年就没饭吃了。
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3、意识(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2)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①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
②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方法论: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原理:
①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②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可以正确指导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
●错误意识则会导致实践失败,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
①必须尊重规律;
②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③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原理二: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怎样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
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议题三
1
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
探究与分享
继续根据前面视频,提出探究问题
袁隆平院士为什么始终坚持真理,讨厌吹牛?对比袁隆平的“禾下秉凉梦”和大跃进的“亩产万斤梦”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我讨厌吹牛!
探究与分享
提取关键信息,分析探究问题
1958年不切实际的大炼钢铁,大跃进所造成的后果,给袁隆平留下了痛苦的回忆,这是他始终坚持真理,讨厌吹牛的原因
对比袁隆平的“禾下秉凉梦”和大跃进的“亩产万斤梦”,袁隆平的“禾下秉凉梦”照进现实,获得可喜成果。
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尊重客观规律,又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主客观相结合。
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是什么?)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侧重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反对主观主义
侧重于按客观规律办事,
反对违背客观规律
2、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因(为什么?)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哲学依据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①首先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两个反对”: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主观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尊重客观
发挥主观
主客观相结合
反对主观主义
反对形而上学
例:巧妇能为无米之炊
例:守株待兔
3、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做法(怎么做?)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综合一、二框内容]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原理: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可以正确指导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
●错误意识则会导致实践失败,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原理三: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
本框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