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件(共45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件(共45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45张PPT)
文化的一般
文化是什么
文化的功能
时间
空间
传统文化
(不忘本来)
发展中特文化
(面向未来)
传统文化
民族精神
必然选择
基本路径
文化强国
文化自信
文化多样性
文化交流
培养负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外来文化
(吸收外来)
文化部分教材的总逻辑
一般
个别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七课的三框题总逻辑
文化的内涵和功能
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知行统一
理论
辨识
行动
7.1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7.3 中华民族精神
关键词的内在逻辑:本课从文化的一般讲起,讲到文化是什么以及文化的一般功能;再从一般讲到特殊,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最后讲到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①优秀传统文化跟——文化多样性、文化交流、文化自信、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文化强国建设的关系;
②民族精神跟——优秀传统文化的、三种文化的关系(丰富发展)、与文化自信的关系、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关系;
③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跟——社会实践、传统文化、世界文化、人民群众的关系
【知识整合与深度挖掘的一些思考】——【打通知识的任督二脉,才能灵活运用知识】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文化的功能
2.优传的当代价值
3.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4.优传的双创
5.中华民族精神
7.1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文化的内涵、特点 1.内涵
2.特点
3.两对关系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三观是文化的核心) ,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本单元所使用的文化是狭义文化)
「注意」文化是什么:
【注意】
①社会生活三个领域区分开。文化现象区别于经济和政治现象。
②如何区分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在阶级社会中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如:世界观等。
非意识形态:指不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识形式,不具有阶级性。如:语言学等。
【注意】判断一种现象是不是文化,应该注意三点:
第一,经济现象或活动不属于文化,如商品交易等。
第二,政治现象或活动不属于文化,如参加选举活动等。
第三,纯自然的山水、景观不属于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的内涵、特点 1.内涵
2.特点
3.三对关系 注意理解:文化与实践、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注意」深度理解三对关系
(1)文化与社会实践
(2)文化与经济政治
(3)文化与文明
①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用者(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②文化反作用于实践,对实践活动有指导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双重性)
①相互影响:
首先,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其次,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双重性)。
最后,也要看到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注意理解文化的相对独立性】
②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文明 文化
内涵
性质
作用
联系 「注意」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
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
文明是积极向上的
文化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
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先进的文化具有促进作用,落后的文化具有阻碍作用(双重性)
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实际上反映的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文化活动离不开实践活动。
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实际上反映的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文化本质上属于现象,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文化必须依附于具体的物质形态。
【分析】请用哲学原理分析“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注意:文化的功能
角度 内容 角度 注意
文化的基本功能 引领风尚 强调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①区分四个方面
②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③区分和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
教育人民 强调文化对人的作用。文化塑造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服务社会 强调通过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推动发展 强调文化软实力对推动国家发展的作用;及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 文化促进民族复兴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前提。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注意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文化自信等知识点的联系。
【注意】——文化作用的双重性
先进的健康的优秀的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启示】应该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发展先进文化
【注意】明确有关文化的几个观点
(1)要明确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文化的力量实质上是精神力量而不是物质力量。
文化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成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2)要明确文化发挥怎样的作用由文化的性质决定,(先进的健康的优秀的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不能认为文化的作用就是积极的作用。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的繁荣兴盛。
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把第三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内容纳入)
一、注意是什么:——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优传的主要内容、优传的特点
1.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见提纲)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核心思想理念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中华传统美德 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
中华人文精神 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
【思考】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包容性)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区 别 侧重点 源远流长,侧重纵向的时间层面,强调的是中华文化渊源上历史久远,并且发展上没有中断 侧重横向的内容层面,强调的是丰富多彩
联系 是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相区别的基本特征。 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
连续性强调的是仍然是中华文化在发展上没有中断,在意思上这个连续性是包含在源远流长这个特征之中的。
凝聚力强调中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二、为什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当代价值
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区别 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强调如何继承】 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强调如何发展、创新】
联系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前提和基础,“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必然要求。 【注意】区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判断】传统文化先继承,后发展。
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分先后,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3.【2020年课标Ⅲ】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注重敦亲睦邻,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外交理念。我们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就是要诚心诚意同邻居相处,一心一意共谋发展,携手把合作的蛋糕做大,共享发展成果。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
①彰显了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强大生命力
②表明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取决于时代的变迁
③增强了坚守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和形式的信心
④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范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③④
B
文化创新的源泉来自于社会实践,传统文化是否焕发生机取决于是否立足于社会实践,而不是社会实践的变迁,②错误
传统文化中有优有劣,坚守的应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③错误;
对点训练
7.3 弘扬民族精神
1.渊源 (补充)
2.基本 内涵
3.爱国 主义
4.丰富 发展
一、是什么:渊源、基本内涵、爱国主义、丰富发展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提法注意】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结晶;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最本质的体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 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作用: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支撑作用】
①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保持不变,但具体内涵因时而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为不同的精神(考题素材)
②丰富发展中体现出的共性特点: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
二、为什么: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激励作用】
【指引作用】
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 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 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三、怎么做:如何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怎么做 继承
发展
新时代的要求
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立足实践,促进民族精神的创新,实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给民族精神不断注入时代精神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的要求:要以培育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代的表现
时代 精神的时代背景 形成的具体精神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铸就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党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 铸就了: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党团结带领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铸就了: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党团结带领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铸就了: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北京冬奥精神等
命题素材
注意2022版的教材变化
5.【2023年1月浙江卷】广袤的神州大地上,处处留下青年奋斗的足印。从攻克“卡脖子”的科技难题到写好乡村振兴的宏大文章,从筑梦经济建设大舞台到服务社会民生最基层,无数青年扛起责任,勇毅担当,用拼搏奉献书写了新时代青春答卷。他们用行动
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构筑中华民族精神
③证明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 ④表明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知识目标:本题考查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知识;情境设计: 青年奋斗者;核心素养:考查政治认同、公共参与。
直选法:材料反映了新时代青年勇毅担当,用拼搏奉献书写了新时代青春答卷,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故 ①③ 符合题意。
排谬法: 中华民族精神是在长期是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故②青年行动构筑中华民族精神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故④没有体现。
对点训练
1.文化是由社会实践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一定有相应的文化。
2.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文化决定政治、经济。
4.没有传统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中华文化全面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1.×文化是由社会实践决定的,但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时领先或有时落后于社会,不一定与社会完全相一致。
2.×文化有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之分,不能笼统地说文化对经济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起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起阻碍作用。
3.×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4.×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第四环节:易错易混总结
6.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7.中华文化是中华各地域民族文化的总和。
8.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9.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10.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
6.×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
7.×中华文化是由中华各地域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不能认为是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
8.×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9.×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10.×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集中反映。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11.中国人民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根本动力。
12.工匠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13.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14.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着眼点。
11.×中国人民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12.×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13.× 中华民族精神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
14.× 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
第五环节:典型试题透析
1.(2023年全国甲卷)20. 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一股“青”流博得满堂彩。该节目把舞蹈与国画相结合,通过“青绿腰”等舞蹈动作生动演示了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把中国画“舞”活了,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张力和无穷魅力。这一现象反映的道理有
①优秀传统文化是艺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文化创新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
③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④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依赖于艺术形式的创新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社会实践是艺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①错误;
C
材料中,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把中国画"舞"活了,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张力和无穷魅力,体现了文化创新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同时,也说明了对传统文化要批判性继承,②③正确;
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取决于艺术作品本身的价值,而不能说取决于艺术形式的创新,④错误。
2.(2023年全国甲卷)21.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因为( )
①马克思主义具有吸收各种不同思想文化的开放性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
③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方案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马克思主义吸收各种优秀的思想文化,①错误。
C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促进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发展,②④正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起指导作用,但不提供具体方案,③错误。
3.(2023年广东卷)10. “物勒工名”是我国古代长期延续的一种手工业管理制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勒刻在器物上面,便于管理者检验与追责,“以考其诚”。久而久之,诚信敬业、精益求精的制度要求就内化为工匠的自觉意识,从而推动了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与传承。“物勒工名” ( )
①是传统工匠精神形成和发展的根源
②可为现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借鉴
③以满足民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为导向
④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传统工匠精神形成和发展的根源于社会实践,①不符合题意。
D
"物勒工名"是我国古代长期延续的一种手工业管理制度,久而久之,诚信敬业、精益求精的制度要求就内化为工匠的自觉意识,从而推动了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与传承,这说明"物勒工名"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可为现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借鉴,②④符合题意。
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物勒工名"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③说法错误。
4.(2023全国新教材)18. “岁朝图”原是文人雅士为祈福新年而以鲜花、果蔬等为素材创作的绘画作品。到了近代,齐白石等绘画大师将“岁朝图”生活化、世俗化,他的“岁朝图”中寓意吉祥富贵的牡丹花绽放,鞭炮、红灯笼、酒杯等“俗物”汇聚,表达新年的喜悦和祝福,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年画”。人们喜欢齐白石“岁朝图”,是因为该作品
①充满民俗特色,展现传统节日的欢庆氛围
②贴近民众生活,承载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
③反映作者理想,解构节日文化的传统内涵
④恪守传统风格,再现传统文化 清雅意蕴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仍保留着基本特征,其基本内涵是相对稳定的,而"解构"一词的意思是结构分解,即是把一个事物拆解,再重新建构分析,齐白石"岁朝图"并没有对节日文化的传统内涵进行解构,③排除。
A
齐白石等绘画大师将"岁朝图"生活化、世俗化,表达新年的喜悦和祝福,成为"年画",这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恪守传统风格,④与题意不符。
5.(2023湖北 优传双创)16. 古人早就观察到藕断丝连的现象,并从荷花茎秆中提取出丝状纤维,搓捻成线,用于织造。当代中国设计师不仅从古代文献中恢复了失传的藕丝织造技艺,而且推陈出新,制作出色泽自然、触感柔软又抗褶皱的个性化、艺术化的织物。传统藕丝织造技艺的当代复兴表明( )
①古代文献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础
②文化创新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要
③传统技艺的传承不必囿于形式
④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核心在于文化传承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核心在于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④错误
C
立足于社会实践,深刻把握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关联性,这是创造性转化的基础, ①错误
6.(2023 山东 普特关系 物的价值 传统文化)11. 月亮门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开设在院墙上 园弧形洞门、因其形如一轮满月而得名。月亮门通常与云墙配合使用,在波浪形的云墙上开设门洞,看上去如同月亮在云间穿行。由于寓意美好且形态优美,月亮门的营造案例远传海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月亮门与云瑞给人美的享受是主体活动对客体的积极意义
②人们对团圆的美满期盼通过月亮门的设计造型表达出来
③月亮门的独特魅力吸引国外民众认同中华文化
④实用性与装饰性的对立属性寓于月亮门优美造型的统一属性之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C
"认同中华文化"说法错误,世界各民族认同的是本民族的文化,③错误
月亮门与云瑞给人美的享受是客体对主体活动的积极意义,①错误
7.(2023年山东卷)10. 方圆之境,一眼千年。在一块宋代铜镜的背面浮雕上,我们有幸目睹一场“镜上足球赛"——有人高髻笄发,作踢球状;有人戴幞头,着长服,半蹲膝,身稍前倾,作认真接球姿势。伴随了中国人数千年的铜镜已然成为一种文化意象,映照至今。由此可知
①浮雕画面蕴含着古代中国人民朝气蓬勃的体育精神
②铜镜与体育的生动融合拓宽了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③铜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之一
④铜镜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集中体现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④错误
A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是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并没有拓展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②错误
8.(2023年6月 浙江卷)20. 2023年的除夕,故宫里的诸多神兽在“甪端“的带领下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音乐剧《甪端》通过文化提炼和艺术加工,让原本高冷枯燥的文物,化身为一个个生动活泼的角色,拉近了观众与文物、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甪端》的成功在于
①对传统文化辩证取舍,增强了观众的文化认同
②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拉近了观众与文物的距离
④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错误;
B
这一作品并没有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④错误。
9.【2022年全国乙卷】2022年4月23~25日,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在北京举行,期间举办了新时代主题阅读推广、青少年阅读、乡村阅读推进、“阅读+”等分论坛,以及“阅读新时代”主题征文启动、全民阅读诵读等活动,推动全社会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之所以重视阅读,是因为
①阅读是思想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②阅读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
③阅读是文化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源泉
④阅读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了人的精神境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A
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阅读能力和水平有利于于丰富人的精神境界,但非决定,④错误。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③错误;
10.【2022年广东卷】高一某班以“劳动教育”为主题开展调研活动,发现当地存在一些将劳动教育窄化为“让孩子干农活”“动动手、流流汗”的误读,甚至出现“有劳动,无教育”的现象。 同学们为此发出倡议:劳动教育,既要“流汗”更要“走心”。这一倡议提醒我们
①要铸就劳动最光荣的思想观念
②要重视劳动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意义
③劳动的终极价值是在改造世界中认识世界
④物质生产劳动是获得正确意识的唯一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劳动的终极价值在于创造价值,而不是在改造世界中认识世界,③表述错误。
物质生产劳动属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④排除。
A
11.【2022年全国乙卷】20.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高炉卫士”孟泰、“两弹元勋”邓稼先,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知识工人”邓建军、“白衣圣人”吴登云,再到新时代的“走钢丝的高空医生”陈国信、“金牌焊工”高凤林……一大批建设者发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续写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篇章。劳模精神是
①衡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尺度
②不同劳模独特个性的集中体现
③推动创新创造的强大精神力量
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D
劳模精神是不同时期劳模共性的集中体现,②错误。
衡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尺度是是否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否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①错误;
12.【2021年山东卷】从作为国家最高荣誉载体的勋章奖章设计,到作为国家名片的国际盛会标志和吉祥物设计,新时代的中国设计正凭借其独特的创新创造活力,成为国家形象的生动表达。图2是202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奖章整体以“齿轮”“书籍”“旗帜”“五星、天安门”“样云”“麦穗”造型融合,“冰墩墩”的设计将熊猫形象与冰雪运动巧妙结合,材料启示我们,以设计诠释传播国家形象时应
①彰显鲜明的时代精神,蕴含丰富的育人价值
②坚持国际创作导向,展现国际审美风范
③融合中华文化元素,承载深远文化内涵
④立足于中华美学精神,塑造文化感召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B
文化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②排除
文化创作要立足实践,④排除
13.【2019天津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作为精神事业,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当然就是一个灵魂的创作。古人讲:“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今天我们提到老子、孔子、孟子,想到的是《道德经》、《论语》、《孟子》;提起陶渊明、李白、杜甫,想到的是他们的千古名篇。这启示文化文艺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
①立足当代现实,反映时代呼声
②继承优秀传统、奉献文化精品
③传承经典文化,摒弃流行文化
④弘扬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流行文化从性质上看,既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因此“摒弃流行文化”表述绝对化,③错误
材料强调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未涉及革命文化,④排除
A
14.【2021年山东卷】据考古研究,从史前文明开始,中国文化发展的区域分布逐渐呈现一种分层次的向心结构,就像一个“重瓣花朵”:中原文化区是花心,其周围的甘青、山东、燕辽、长江中游和江浙文化区是第一层花瓣,再外围的文化区是第二层花瓣。花心辐射花瓣,花瓣保持自己的活力,花心花瓣不能分离。由此可见
①创新是中华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②文化上的凝聚力是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密码
③中华文化的统一性是地域文化多样性的基础
④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C
材料不涉及创新,整个材料讲中国文化发展的区域分布特点,①排除
中华文化的统一性不能脱离多样性而存在,多样性也离不开统一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而并非统一性是地域文化多样性的基础,③排除
15.(2019年课标卷Ⅲ,20)商务部先后认定两批中华老字号共1128家,平均有160多年的历史。北京全聚德、上海老凤祥、天津狗不理……这些品牌耳熟能详,在老百姓中间有良好口碑和广泛影响力。这表明( )
①中华老字号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
②中华老字号的文化传承取决于品牌的认定
③中华老字号的文化价值不受社会历史变迁影响
④中华老字号的影响力得益于其包含的民族文化基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中华老字号的文化传承取决于社会实践,而非品牌的认定,②说法错误;
中华老字号的文化价值会受到社会历史变迁的影响,③说法错误
B
16.[2015·北京卷]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能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打开尘封的英雄家书,依然能读到民族的硝烟和苦难,读到英雄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读到英雄慷慨殉国的悲壮和毅然。英雄家书
①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 
②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能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 
③凝聚着不屈的民族精神,反映了民族的价值追求 
④根源于多元的大众文化,反映了人们的文化需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①错误
任何文化都根源于社会实践,④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