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复习课件(共19张PPT)2024-2025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复习课件(共19张PPT)2024-2025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议题式复习: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第一次,建国初期的次“分”,封建地主的土地制变为农民个体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第二次,五十年代末的次“合”,由农民个体制变为集体制,极大地改善了农业基本建设条件。
第三次,1978年的第二次“分”,农民长期拥有了土地经营权,为农民架起了由“脱贫”到“致富”的桥梁。
第四次,2008年的第二次“合”,农民将土地经营权以流转的形式交由合作社,掀开了新农村建设的新篇章。
建国以来的四次土地制度改革
探究情境四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严格控制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要加大撂荒耕地利用力度。所以,退林还耕政策不是将林地重新变成耕地,而是将那些因为退耕还林而荒芜的土地重新规划和修复,让它们能够作为农业的耕地用于发展农业。可以相互交流(V:fengyan7203)
中央一号文件
从“退耕还林”到“退林还耕”这不是瞎折腾吗?
你还是好好看看中央一号文件吧!
探究情境四
近日,网上关于“天府绿道集团将全力冲刺全市10.1万亩耕地复垦复耕目标”的消息引发网民关注。有网民认为此举是浪费资金。也有网民称这是地方为了确保耕地面积,把原来的绿化工程改为农业种植。
那么这些复垦复耕的地之前是绿道还是农田呢?
澎湃新闻记者查询发现,关于土地的性质,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都有明确的划定。根据其了解,这次复垦复耕的土地原本就是耕地,不存在“把原来的绿化工程改为农业种植”的现象。成都天府绿道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官网“项目展示”栏目介绍,环城生态公园项目位于中心城区绕城高速两侧各500米范围及周边7大楔形地块,跨经12个区,涉及生态用地133平方公里,是天府绿道体系“三环”中的重要一环。按照总体规划,环城生态公园项目将建成“5421”体系,即打造500公里绿道、4级配套服务体系、2万亩水体及10万亩粮油产业带
探究情境四
从退耕还林到退林还耕
结合议学情境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相关知识,如何理解建国以来我国的土地制度改革?
2、“退耕还林”和“退林还耕”自相矛盾吗?什么是“退林还耕”呢?我国耕地政策从“退耕还林”到“退林还耕”是瞎折腾吗 未来我国的耕地政策还会变吗,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探究问题
种地是一种实践活动,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新中成立后,中国一共经历了几次土地制度改革,有的时候也会有失败,因为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具有客观性。通过怎样的土地制度来实施种地这一实践活动,这体现了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种地这一实践活动需要多人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而是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不同历史时期,用什么种地,怎样种地要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实施。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因此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同时要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中国一共经历了几次土地制度改革,不论是“大田变小田”还是“小田变大田”的土地政策都是在人们在种地这一实践活动中,根据种地这一实践的需要和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情况的能动反映。不论是“大田变小田”还是“小田变大田”的土地政策都在种地这一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其正确性的验证。
探究提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能够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所以,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反映,反之则复谬误。澎湃新闻通过调查实践发现,天府绿道的退林还耕不存在“把原来的绿化工程改为农业种植"的现象并不是毁林造田、浪费资金。所以网友是一种误解,一种谬误。
认识具有反复性。未来我国的耕地政策还会变化。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
从主体来看,任何政策被人们接受会受到立场、知识水平等因素限制。从客体来看,影响政策变化的客观因素是复杂的、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我国耕地政策还会从制定(实践到认识)、实施(认识到实践)到调整(实践到认识)。到再实施(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和变化。
认识具有无限性。只要中国人在(人类世代延续),只要农业还在(社会实践不断发展),我国的耕地政策就会永远不会停止完善的步伐。
认识具有上升性。这当中肯定会有波折,但政策只会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完善。
所以,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在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推进我国耕地政策的完善和发展。
探究提示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别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联系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有系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世界上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往往感性之中有理性;世界上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往往理性之中有感性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基础
实践
第一次飞跃
第二次飞跃
(上升到)
(回 到)
核心提炼
考向四:探索认识的奥秘——认识论
突破提升:全方位比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途径 通过感官获得 通过思维抽象得到
内容 表面的、外部的 内部的、本质的
特点 直接性、生动性 间接性、抽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概念、判断、推理
层次 认识的低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
联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核心提炼
2、实践的三个特点
特点 区别所在 解读 点睛之词
客观物质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坚持这点,在实践观点上就坚持了唯物主义。 强调实践的基本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的客观性,强调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主体”“对象”“手段”“结果”
主观能动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所在。坚持这点,在实践问题上 坚持了辩证法。 强调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制定“计划”“方案”“规划”等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计划”“方案”“规划”
社会历史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 强调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有所差异; 强调“合作”等,受横向因素的影响—社会性;
强调历史过程,受纵向因素的影响—历史性
联系 三个特点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核心提炼
突破提升:区分实践的特点 与意识的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不能直接改造世界。
核心提炼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表现 理解 区分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②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③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无到有”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①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②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支,服务于实践,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
核心提炼
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 方法论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统一
核心提炼
5、真理的特征
特征 理解 要求
客观性 (绝对性) ①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②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①真理是客观的,要坚持真理
②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条件性 (相对性) 强调横向的变化;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①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发展
真理
②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求我们正确对待谬误
具体性 (相对性) 强调纵向的变化;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核心提炼
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上升性 对真理的追求是一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提醒 对认识的发展过程存在以下误区:①认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所以人类没有彻底认识世界的能力;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所以人们无法正确认识事物;③单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整个人类的认识能力也是有限的;④认识过程是从认识到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的过程;⑤认识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翻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 6、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核心提炼
区别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一种错误反映,它同真理有严格的界限,二者相互对立
联系 相伴而行 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没有谬误,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有自已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其一,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是谬误,进人另一条件和范围,就可能转化为真理。其二,谬误往往是真理的先导,从谬误中总结经验教训,就有可能克服错误,转化为真理。其三,在批判谬误中可以进一步发现和发展真理
提醒 (1) 坚持客观真理,必须反对主观真理。认为“有用即真理”等观点,是唯心主义哲学的真理观。(2) 不能认为真理水远都是正确的。真理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要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它就会成为谬误。(3)真理和谬误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更不能相互包含。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突破提升:真理和谬误
核心提炼
突破提升:对比意识、认识、真理、科学理论
内容 意识 认识 真理 科学理论
区别 含义 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相对于物质而言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相对于实践而言 人们对客观事物和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最基本的 将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形成定的理论体系
性质 属于主观范畴,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属于主观范時,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属性是客观性,都是正确的 属于主观范畴,是正确的
联系 ①形式上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 ②都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核心提炼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认识与实践
①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②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
①真理的含义和客观性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
③认识具有上升性
必备知识自查
1.(2023·海南高考真题)2022年12月,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30年来,中国航天人坚持自主创新,不断提出技术跨越的创意,经过无数次艰苦而严谨的实验和科技攻关,奇迹般地将科技创意变为现实。这表明( )
①科学实验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实践活动
②航天人不断超越自我,在实践中化科技创意为现实
③空间站全面建成取决于中国航天人对太空认识的不断深化
④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
D
真题研析
符合题意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