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永春一中 2025 年 4 月高二年期中考检测历史科试卷(2025.4)
(考试时间 75 分钟;试卷总分 100 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
选答案填涂到答题卡上。
1.据史书记载,殷商时期贵族阶层的服饰形式完备,制作讲究。从“殷墟出土商代贵族残大理石像”看出,贵族服
饰的领、袖等边缘多装饰回纹、雷纹。这说明商代( )
A.审美意识开始萌芽 B.礼仪规范受到重视 C.纺织技术得到推广 D.奢侈享乐之风盛行
2.刘邦立汉以后重建封建制度,陆续分封诸侯王和列侯,然而汉代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双轨体制”只施行于关东地
区,在关西地区则采取全面郡县的一元统治体制。统治者旨在( )
A.吸取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 B.贯彻因俗而治政策
C.构建中央优势的区域格局 D.健全地方行政体系
3.下图为魏晋墓画像砖,画像为一位左手持柴(木牍通行证)的佐吏策传马飞奔。同时期简牍记载:传马死亡两匹,
需要赔偿一匹,价值一万五千,长、丞、抟、啬夫每人均赔偿两成,佐赔偿一成。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丝绸之路的畅通 B.北方军镇的负担沉重
C.驿传体系的发展 D.中原畜牧业相对落后
4.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 780 年),农民归附政府户籍的数量激增,户口总数比肃宗乾元三年(公元 760 年)增
长近一倍。更多的小农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始兼营手工业和商业,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弃农经商,或靠佣工
维持生计。这些现象反映了( )
A.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
B.赋税征收不再以人丁为主
C.以庸代役促进农业商品化
D.户籍制度的作用大为削弱
5.宋初,禁军主要由地方精锐抽调至京师,归三衙直接指挥;仁宗以后,地方精锐多就地升为禁军,遥隶三衙,
由当地兵马司统领。这反映了北宋( )
A.中央集权加强 B.边防压力加重 C.地方武将势大 D.行政效率低下
6.《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而中国第
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天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哩)。
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
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这说明
A.《实录》与《户帖》,都是第二手史料
B.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
C.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
D.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
7.1894 年前新式企业资本构成表(资本单位:万元)
国家资本外债资本 买办、官僚资本 一般绅商资本 增值资本 总计
军用工业 931 140 1071
官办民用工业 913 41 954
官督商办工业 1088 587 526 526 280 3007
商办工业 280 560 877 1717
合计 2932 768 806 1086 1157 6749
占总数(%) 43.44 11.38 11.94 16.09 17.14 100
表格反映出当时中国( )
A.洋务运动成效有限 B.列强侵华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C.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D.经济结构体现鲜明时代特征
8.胡适曾回忆:“在民国六年,大家办《新青年》的时候,本有一个理想,就是 20 年不谈政治,20 年离开政
治……但是不容易做得到,因为我们虽抱定不谈政治的主张,政治却逼得我们不得不去谈它。”这一状况的出现
( )
A.源于救亡图存的社会现实 B.凸显了文人具有保守意识
C.引发了知识界的普遍反思 D.体现出政治变革的艰巨性
9.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中央造纸厂、纺织厂、织布厂、通讯材料厂、卫生材料厂,以及
由盘古山、上坪、小龙等矿场合组而成的中央钨砂公司等。这些厂矿的工人多的达 500 余人,少的也有 100 人。
这一系列举措( )
A.彻底打破了国民党当局的经济封锁 B.为战略转移提供了条件
C.扩大了当时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范围 D.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经济
10.1953 年,由中央调配的工业品中的生产资料物资为 227 种(统配 112 种,部管 115 种),1957 年则增加为
532 种(统配 231 种,部管 301 种)。以钢材为例,通过市场供应的钢材占全国供应总量的比重,1953 年为 25.9%,
1956 年则降至 8.2%。这反映出( )
A.工业化的进展顺利 B.国民经济恢复完成 C.社会主义改造加速 D.计划经济特征加强
11.下表为 1978—2002 年福建价格改革概况表,据表可知,福建的价格改革旨在( )
时间 调整方针 调整主要内容
1979—1984 年 “调放结合,以调为主” 重点提高农副产品和煤炭等基础产品价格。
1984—1988 年 “调放结合,以放为主” 放开彩电和名优烟酒价格;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等。
1988—1997 年 “以控为主、控调结合” 控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逐步放开商品价格,扩大地方和企业的 定价权等。
“清费、治乱、减负”“定规 1998—2002 年 则、当裁判” 完善市场形成价格机制;依法治价,整顿价格秩序等。
A.活跃市场与保障民生
B.简政放权与规范竞争
C.稳定物价与平抑通胀
D.提振农业与农民增收
高二年历史科试卷 第 2 页 共 7 页
12.两河流域乌尔第三王朝(约公元前 2110—前 2003)遗存的 2500 多份经济文献中,涉及 51 个国家和城邦使者来
访的有 288 篇,记载使者出访经办物资、招募人员、提供外援、政治联姻的有 1706 篇。这些文献可用来说明两
河流域( )
A.和平交往频繁 B.地方治理体系完备
C.朝贡贸易兴盛 D.是东西交流的桥梁
13.1254 年,在英格兰莱斯特主教地产的货币收入中,地租占 44%,销售占 41%。1297 年,地租收入不超过 32%,
谷物和羊毛的销售收入分别占 27%和 35%。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教权逐渐强化 B.农奴生产积极性提高
C.商品经济发展 D.自治城市大量兴起
14.如图是美国学者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的目录摘编。据此可知,该书( )
第五章 历史的穷与富
粮食生产开始时的地理差异
第十一章 畜牧的致命礼物
病菌的演化
第十三章 需要之母
技术的演进
第十八章 两个半球的碰撞
欧亚大陆与美洲历史的比较
A.说明地理差异决定文明发展 B.基于技术演进视角解读历史
C.阐述病菌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D.运用多元视角分析历史演进
15.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方式的发展和转换的意义上,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与此前的“古
典社会”中人的不同生存状态,提出了“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概念。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现代”是指( )
A.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 B.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C.世界市场的不断发展 D.工业化时代的到来
16.如图是英国漫画家凯文·卡拉赫于 2023 年创作的漫画《Not hungry at the moment》。这张漫画颇具深意,呈现
出两组情境,两张餐桌,却传达着相同的隐喻。据此判断,“相同的隐喻”是指( )
A.美国强行干涉他国内政 B.冷战思维威胁世界和平
C.俄乌战争源于北约东扩 D.战争加剧地缘政治危机
高二年历史科试卷 第 3 页 共 7 页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 4 小题,第 17 题 8 分,第 18 题 8 分,第 19 题 24 分,第 20 题 12 分,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 分)
材料 据载,妈祖在 10 世纪后期被福建莆田的百姓奉为保护神,人们认为她具有控驭大海乃至维持沿海地区
秩序的能力。12 世纪中期以后,妈祖被纳入到国家认可的神谱,成为政府主导下祭祀的对象之一。表 3 为历朝
册封妈祖的时间及封号。
时间 封号
1156 年 灵惠夫人
1192 年 灵惠妃
1278 年 天妃
1409 年 护国庇民普济天妃
1644—1662 年 天上圣母
1737 年 天后
——摘编自[美]华琛《神明的标准化》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妈祖崇拜所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解释。
高二年历史科试卷 第 4 页 共 7 页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 分)
材料 计量史学是运用数学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的一门史学方法的分支学科。
部分国家 GDP 世界占比(单位:%)
国家 年份 1600 年1820 年1870 年1913 年
西班牙 2.1 2.2 2.0 1.7
荷兰 0.6 0.6 0.9 0.9
英国 1.8 5.2 9.1 8.3
美国 0.2 1.8 8.9 19.1
——摘编自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干年史》等
有学者对于 1600 年西班牙 GDP 世界占比最多的原因,阐述如下:1600 年,西班牙较早实现中央集权,建立
民族国家:率先开辟新航路:进行早期殖民扩张,发展海外贸易,掠夺大量财富。
(1)参照示例,任选如表中一个国家(西班牙除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 GDP 世界占比最多的原因。(4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计量史学对我们研究历史的价值。(4 分)
高二年历史科试卷 第 5 页 共 7 页
19.历法是国家通过行政权力向全社会推行的基础性时间制度,近代以来传统历法的权威性不断遭遇挑战,从而
出现新的变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中首详各省节气时刻及昼夜长短诸例,天之道也;次列八卦方位二十四山、九宫紫白诸局,地之
道也;中列十二月七十二候等类,时之道也;内复备人事之趋避(包括“御用六十七事”及“民用三十七事”)、
吉凶之向背,人之道也。……顺之者昌,违之者殃。
——据清代缪之晋《大清时宪书笺释》(雍正元年)
材料二 民国历书以授时为主,旨破除一切迷信。凡旧历书中之所谓方位、临值、宜忌等项,悉数删除,而
以天文图说代之。
吾国近数年来讲求新政,亦仿用七日休息之例,而每过七日谓之“星期”而休息一日,而星期以次各日则谓
之星期一、星期二等日,夫所以遇七日休息者,盖欲与世界大同,……而与环球各国亦不至彼此参差。
——据 1912 年民国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二年历书》
材料三 采用阳历的好处:“可以增进人民国家观念。”“历本一日不统一,时间经济之进行,即有一日之
妨碍。”
——据于长缨《阴阳历在经济上之价值》(1923 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历法的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政府改旧历行新历的背景及目的。(10 分)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视角谈谈你对民国历法改革的认识。(6 分)
高二年历史科试卷 第 6 页 共 7 页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下图是历次工业革命驱动因素的一种解读模型。该模型意味着驱动工业革命的六大类、诸多项因素之
间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推进工业文明的演化。
——摘编自余东华《工业革命的驱动因素——对人类工业文明演化的多维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围绕工业革命的开展,任选其中两项“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驱动因素,
自拟论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鲜明,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高二年历史科试卷 第 7 页 共 7 页历史科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C B A D C A D D A A C D D B
二、非选择题(4 小题,共 52 分)
17.(8 分)变化:妈祖由民间自发崇拜的地方保护神发展为屡受朝廷册封的国家神明,地位不断
提升。(2 分)解释:妈祖崇拜原本是具有地域色彩的民间信仰,妈祖被赋予佑护渔民和海商航海
安全及维护沿海地区安定的特殊社会功能。宋元以降,一方面,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海上丝绸之路
兴盛,东南沿海地位上升,妈祖信仰的影响力随之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国家通过利用、提升和推
广妈祖崇拜以强化社会控制和国家认同,营造大一统氛围,妈祖成为国家安定统一的象征。此外,
妈祖信仰的教化作用符合儒家意识形态的要求,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这也有助
于其地位和影响的不断提升。(6 分)
18.(8 分)(1)英国:1760 年英国率先爆发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极大的提升了英国的社会生产力。
通过工业化生产,英国逐渐成长为世界工厂。(4 分)
(2)有助于把传统史学中常见的定性论断中隐含着的模糊的数量判断明晰化,从而对那些包含着模
糊的数量判断的定性论断加以验证,检验和修正传统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论断;在探讨
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历史演变过程和趋势方面,具有其他任何研究方法不能替代
的独特功用。(4 分)
19.(24 分)(1)特点: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服务于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体现人与自然和谐
发展的理念;维护政治统治;具有迷信色彩。(4 点,8 分)
(2)背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西方科学和文化的进一步传播。(3 点,
6 分)目的:破除迷信,传播科学;维护共和体制;与世界接轨。(2 点,4 分)
(3)认识:民国的历法改革有利于增强国家认同,促进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推动现代经济的发展:
历法改革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服务于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3 点,6 分)
20.(12 分)参考示例一:
论题:市场需求推动生产技术革新,是英国工业革命开展的重要条件
阐述:新航路开辟后,英国不断对外殖民扩张,建立世界性殖民帝国,殖民地的商品市场需求不断
扩大,英国的棉纺织品供不应求,推动了棉纺织生产技术革新,1776 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
纱机、1785 年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瓦特改良了蒸汽机,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工业革
命从棉纺织业开始,带动交通、运输等行业的革新,工业革命蓬勃开展。综上,生产技术的革新推
动英国工业革命开展,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参考示例二:
论题:殖民贸易加速欧洲资本积累,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
阐释: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列强加强对外殖民扩张。亚非拉落后国家和地区遭受侵略,被迫纳入资
本主义世界体系,成为欧洲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速了欧洲列强资本原始积累,推动
了工业革命的开展,助力欧洲实现了工业化。综上,殖民贸易加速欧洲资本积累,成为工业革命蓬
勃开展的驱动因素。
参考示例三:
论题:自然科学的突破与生产技术紧密结合,推动工业革命飞跃发展
十九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
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运用,电力逐渐取代蒸汽成为新动力;
内燃机的创制和运用,带来更便捷的动力,汽车、飞机等快速交通工具应运而生;化学工业的兴起
令人瞩目,人们不仅用化学方法加工原料,而且采用新的方法制造新的材料,石油化工学获得发展。
综上,自然科学与生产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