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D B C B D C B A B C A B A D
15.(1)考试作弊、抄袭作业、破坏公共设施等。(2分)
(2)①这种观点是错误的。②自尊的人是有羞耻心的人,会对自己不恰当、不合适的行为感到惭愧和难为情,做到行己有耻;明白是非对错,能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主动培养美好的道德品行。③“行己有耻”是指对自己不善的动机和行为有羞耻心,能以羞耻心约束自己的行为,凡自己认为可耻的事就不去做。④我们应当树立诚信意识,做诚实守信的人。⑤我们要做正确的事,做符合道义的事。(3点即可)(6分)
16.(1)小杰的行为是犯罪行为(或者刑事违法行为)。他触犯了刑法,他收取保护费的行为实为敲诈勒索,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当受到刑罚处罚。(8分)
(评分说明:能判断出是犯罪行为(或者刑事违法行为)给2分。判断的理由是3个划线部分共计6分,每答出一个,给2分)
(2)①要珍惜美好生活。②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③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任意3点)(6分)
17.(1)①孝悌的荣辱观念;②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6分)
(2)示例典籍:《论语》。
理由:论语记载着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如其中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体现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4分)
1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试题
一、选择题(共14题,每题2分,共2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某班准备成立互帮互助学习小组,以下是两位同学的对话
由此可见,小琼没有认识到
①与异性交往有助于建设团结和睦的集体 ②与异性交往要学会换位思考
③与异性友好坦然地合作能助推共同成长 ④男女生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下表中对情绪调节“微行为”的“微点评”,正确的个数有
序号 微行为 微点评
① 小赵遇挫时安慰自己失败也是宝贵的经验 运用了认知调节法
② 小美心情不好时会到操场上快速奔跑几圈 运用了放松训练法
③ 小孙生气时用通宵打游戏来发泄心中不快 运用了合理宣泄法
④ 小钱难过的时候就去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 运用了注意转移法
A.1 B.2 C.3 D.4
3.某中学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加研学,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家乡的热爱之情。这表明
A.可通过与人交往获得积极情感体验
B.情感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C.可通过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获得积极情感体验
D.情感是不稳定的内心体验
4.叶同学结合《做情绪情感的主人》这一课的知识总结了下列思维导图。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5.某校七年级(1)班的小明自称“自尊心强”,他对于老师的表扬总是“听不够”,而对于老师的批评又总是“听不得”。作为好朋友,你想告诉他
①你这是自尊的表现,自尊的人能认可自己 ②自尊的人是有羞耻心的人,做到行己有耻 ③这属于爱慕虚荣的心理,不利于个人的进步 ④面对老师表扬或批评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6.道德与法治课上,老师展示了以下两则古语,据此推测这节课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追寻美好梦想
B.克服自卑心理
C.树立青春自信
D.培养自尊精神
7.有句话:“自弃者扶不起,自强者击不倒”,启示我们青少年要
A.善于辩解,为困难找借口 B.自立自强,磨砺坚强意志
C.凡事看淡,不为生活所累 D.随波逐流,回避困难
8.中华民族素有“循民本”“重民生”的文化传统,早在夏朝就发出了关于民本思想的第一次呐喊“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下列句子能直接体现这种民本思想的是
①天地之大,黎元为先 ②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③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④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9.《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传世的唯一作品,它以概括精练的手法、绚丽的色彩和工细的笔致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是中国山水画的代表作,是一幅旷世杰作。《千里江山图》体现了中华人文精神的哪一精神内涵
A.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B.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C.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D.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10.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省桐城市的“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巷虽窄,但蕴藏其中的理念,几百年来,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世人,“六尺巷”彰显了
A.敬业诚信和谐友善的价值准则 B.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的文化理念
C.“以和为贵”的中华传统美德 D.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11.清华大学成立的法学院公益普法宣讲团,致力于通过形式丰富的公益普法系列活动传播法治思想,已与全国各地多所中小学、各高校相关组织及公益社团等建立了友好合作,其推出的创意普法短视频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之所以开展法治宣传,是因为
①法律为公民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 ②社会发展需要法律的规范和保障 ③法律是万能的 ④法律是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12.婷婷发现自己的快递单“隐形”了,收件人的姓名不再显示全名,手机号码中的四位数字被遮盖,“隐形”的快递单保障了公民的
A.财产权 B.隐私权 C.肖像权 D.知识产权
13.2024年12月1日起,《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违法犯罪联合惩戒办法》正式施行。该办法的实施有利于保护公民的
A.财产权 B.监督权 C.物质帮助权 D.受教育权
14.下图提供了15周岁的李某因违法而受到法律惩处的相关信息。李某的违法行为可能是
? (李某的违法行为) 民法典 (违反的法律法规) 返还财产 (承担的法律责任)
A.无故旷课,网吧上网 B.伙同他人,持刀抢劫
C.谎报险情,扰乱治安 D.捡到钱包,拒绝归还
二、非选择题(32分)
15.【青春的活力】(8分)
学习了“人须有自尊”的内容之后,七年级(1)班同学准备共同制作一期主题板报。
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对此,同学们对学习和生活中一些“耻”的行为展开了讨论。
(1)根据同学们的发言,补充一个“耻”的行为。(2分)
(2)有人认为,只要不被发现,说谎、欺骗也是可以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6分)
16.【走进法治社会】(14分)
模拟法庭体验式学习活动为增强同学们的法治意识,某校七年级(1)班以模拟法庭的形式开展了一次体验式学习,请你参与其中。
以下是同学们选择的案例:
进入高中后,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加,17岁的小杰开始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一次偶然的机会,小杰接触到了网络游戏,很快便被虚拟世界中的刺激与成就感所吸引,在网吧里,小杰遇到了几位“朋友”,在他们的影响下,小杰开始逃课,并学会了抽烟等。 为了筹集更多的上网费,在不良朋友的教唆下,小杰多次恐吓其同桌小智,并以借款为由向小智索要钱财,小杰在半年之内以借款为名共向小智索要三千余元,均未归还。
在庭审现场,小法官列举了以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 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经人民法院审理,鉴于小杰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有坦白情节,认罪认罚,悔罪态度较好,其监护人积极向被害人退赔,依法予以减轻处罚。最终,小杰被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并处罚金。
(1)结合以上法律条文和法院审判结果,请你分析小杰恐吓小智并索要钱财行为的性质,并说明判断的理由。(8分)
(2)很多犯罪都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而是有一条从不良行为到违法行为、再到犯罪的轨迹。小杰的案例给了我们哪些启示?(6分)
17.【读中华经典 养浩然之气】(10分)
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引导学生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某校七年级(3)班以“传承中华传统美德,铸就时代新风尚”为主题开展班会,请你参与其中。
◎典籍诵读班主任带领同学们诵读了部分典籍:
典籍 中华传统美德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感应章第十六》 ①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②
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刘向《六亲五法》 ③
(1)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析以上典籍所反映的中华传统美德。(6分)
(2)假如你也参与了本次典籍诵读活动,请你为同学们推荐一本典籍,并说明推荐理由。(4分)
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