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课件(共4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课件(共40张PPT)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文体知识

概念
特点
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讲究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常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我们常说的“托物寓意”。
《爱莲说》《马说》《师说》
《捕蛇者说》都属于这一文体。
题目解读



表明作者的情感
文章说明的主体
“爱莲说 ”即论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周敦颐
作者简介
字:茂叔
北宋哲学家
因世居濂溪,被称为濂溪先生
谥号:元公
著有《周元公集》
《爱莲说》《太极图说》
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
为官
清正廉明、爱民如子
北宋文学家
背景探寻
本文选自《周敦颐集》卷三(中华书局2009年版)。周敦颐任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庐山市,“军”是宋代行政区的名称)地方行政长官时,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又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爱莲说》。
字音学习







fán


zhuó
lián
màn
xiè
水 陆 草 木 之 花,可 爱 者 甚 蕃。
晋 陶渊明 独 爱 菊,自 李唐 来,世 人 甚 爱 牡 丹。





唐朝
结合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东晋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翻译梳理
予 独 爱 莲 之 出 淤 泥 而 不 染,濯 清 涟 而 不妖。
中 通 外 直,不 蔓 不 枝,香 远 益 清,亭 亭净 植。
可 远 观 而 不 可 亵 玩 焉。



水波

艳丽
(莲的柄)
内部
贯通
名为动,横生枝蔓
名为动,旁生枝节
更加
耸立的样子
竖立
沾染(污秽)
靠近赏玩
翻译梳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
不可亵玩焉。



水波

艳丽
(莲的柄)
内部
贯通
名为动,横生枝蔓
名为动,旁生枝节
更加
耸立的样子
竖立
沾染(污秽)
译文
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但不沾染(污秽);它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
靠近赏玩
翻译梳理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认为
隐居避世
很少
叹词,表感慨
应当
译文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翻译梳理
予 谓 菊,花 之 隐 逸 者 也;牡 丹,花 之 富 贵 者
也;莲,花 之 君 子 者 也。噫!菊 之 爱,陶 后 鲜 有 闻。莲 之 爱,同 予 者 何 人?牡 丹 之 爱,宜 乎 众 矣。
认为
隐居避世
很少
叹词,表感慨
应当
整体感知
1、文章题为“爱莲说”也就是“说说我对莲花的爱”,作者究竟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这几句话从哪几个方面说莲花的什么品格?
探究文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领悟“莲”的品质:
由外(在特征)到内(在品质)
通达正直,不攀附权贵
品质
庄重自然、洁身自爱
品质
德布四方,美名远扬
生长
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体态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品质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风度
气质
独立高洁、自尊自重
香气
香远益清
花之君子者
品质
探究文句
莲这一意象还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借助莲表达什么?
出身低微却洁身自好,谦虚谨慎不锋芒毕露
表里如一,正直无私
美名远播,根基深厚
廉洁自律,神圣不可侵犯
做人就要做这样的人——
托物言志
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的高尚的品质。写物是为了写人。
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写法总结
问题思考
1.为什么说菊是花之隐逸者?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
菊花凌霜开放
隐士的象征
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隐居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他远离污浊的官场、喧嚣的尘世,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
问题思考
2.为什么说牡丹是富贵者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反映了人们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牡丹绚丽浓艳,国色天香,因此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刘禹锡《赏牡丹》
“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
——徐凝
作者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

秋季开花,迎寒斗霜,清高避世
牡丹
花色艳丽,雍容华贵
为了起衬托作用
文本梳理
手法探究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写作手法叫衬托。
正衬——逃避现实
反衬——贪慕荣华富贵
高洁质朴
正直端庄
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
谈谈“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人格的现实意义。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依然会面对是否要随波逐流的选择。这时,坚守“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人格,可以让我们做出正确的、遵循本心的选择,让人生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全文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主题思想
作者赞美莲的优美的形象和高贵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
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抒发了对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之情。
小结
能力提升
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
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
用:“我特别喜欢……因为……”句式说一
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
例如 花中四君子:
梅花、竹子、兰花、菊花;
学校的榕树、小草;
教室的黑板、粉笔。其它:蜡烛等。
但要注意内在联系。
例如:我喜爱梅花,因为它是花中的志士,坚强不屈。
说:我喜爱……,因为它是……,……。
拓展延伸
“莲”是本文的意象,莲是可爱的,可敬的,作者借物言志,表达要做“莲”一样的人。除此之外,你还喜欢身边的哪一类意象呢?
拓展延伸
梅花迎霜斗雪,不屈不挠,坚韧不拔,也被认为是最有气节和傲骨的花种,虽然其生长环境恶劣,但依然坚强、快乐地绽放,表现了一种开拓进取,迎接希望的无畏精神与乐观性格。
拓展延伸
孔子以“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的精神气质,象征不为贫苦、失意所动摇,仍坚定向上的人格。
拓展延伸
竹,秀逸有神韵,纤细柔美,长青不败,象征青春永驻;春竹潇洒挺拔、清丽俊逸,翩翩君子风度;竹子空心,象征品格虚心能自持。竹的特质弯而不折,折而不断,象征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竹子象征品德不俗、高风亮节、谦虚自持的人中君子。
拓展延伸
荀子《大略》:“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陈毅诗云:“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松松历寒不衰,四季长青是傲骨峥嵘的勇士的象征。
知识汇总
再读《短文两篇》,比较《陋室铭》和《爱莲说》的异同。
同 异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 反向立意 衬托、象征 《陋室铭》
《爱莲说》
情感倾向 高洁傲岸的君子之风 安贫乐道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陋室铭》
《爱莲说》
语言风格 骈散结合 骈句为主、押韵 骈散错落 《陋室铭》
《爱莲说》
文言积累
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
古义:竖立
今义:栽种
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
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
香远益清
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形容词作状语,从远处
文言积累
一词多义
水陆草木之花
助词,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菊之爱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清
形容词,清澈
形容词,清芬
文言积累
一词多义
副词,更加
动词,远播

香远益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形容词作状语,从远处

香远益清
自以为大有所益
动词,有益处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者也”表判断)
文言积累
辨析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词类
用法与意义
例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译作“到”“往”“去”“到……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
动词
康肃笑而遣之
常用来指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她、它)们”“这”等,一般用在动词后,作宾语
代词
水陆草木之花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久之,目似瞑
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助词
古今异义
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形体,躯体
今义:形状
惟吾德馨
古义:德行美好
今义:散布得远的香气
一词多义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动词,出名、有名
名词,名字
无丝竹之乱耳
何陋之有


有仙则名
卷卷有爷名
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
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上
无丝竹之乱耳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苔痕上阶绿
无案牍之劳形
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即“有何陋”
特殊句式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饮酒》(陶渊明)
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九日闲居》(陶渊明)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和郭主簿》(陶渊明)
知识拓展
(唐 )刘禹锡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清 )刘灏
绝代只西子,众芳唯牡丹。
(唐)白居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