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第 7 课《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第 2 课时 权力运行受监督 教学课件+教案+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第 7 课《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第 2 课时 权力运行受监督 教学课件+教案+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道德与法治
统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时 "权力运行受监督" 是《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主题的核心内容,承接上一课时 "权力行使有边界" 的法律原则,聚焦权力监督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教材以学生小记者对人大代表的提问切入,如 "行政机关行使权力是否需要监督" 等困惑,引发学生对权力监督必要性的思考。通过阐述党内监督、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等多元监督体系,结合 "写举报信"" 媒体监督 "等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监督的多种形式和途径。教材特别强调政务信息公开是接受监督的重要方式,通过政府公报、网站等实例,展现" 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的制度设计。最后以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关于监督的论述为理论支撑,明确公民依法监督的权利与责任,为学生构建"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 " 的认知框架,培养现代公民的监督意识。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初步理解行政机关权力行使的法律边界,但对 "为何监督"" 如何监督 "等深层问题认知模糊。他们可能认为监督是政府或大人的事,与自身无关,对监督的多元形式和实际案例缺乏直观认知。此外,学生对" 信息公开 ""舆论监督" 等抽象概念理解困难,难以将监督权利与日常生活建立联系。然而,此阶段学生对社会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具备初步的批判性思维,能够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活动理解监督的意义。教学中需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如通过校园事务监督等情境,将抽象的监督体系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实践,激发主动监督的意识。
核心素养分析
政治认同 通过学习我国多元权力监督体系,理解 "人民监督权力"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制度的优越性。结合习近平总书记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等论述,增强对国家治理体系的认同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心,强化政治认同。 道德素养 引导学生认识到监督是公民的道德责任,培养关注公共事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道德品质。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尊重事实、依法监督的道德情感,将 "不诬告陷害" 等法律要求内化为道德自觉,提升道德素养。 法治观念 帮助学生掌握《宪法》中公民监督权利的法律依据,明确监督的法定程序和边界。通过 "举报信"" 政务公开 "等案例,培养法治思维,理解"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 " 的法治原则,增强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法治意识。 健全人格 在学习监督体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批判精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权力与权利的关系。通过参与模拟监督活动,锻炼独立思考、有序表达的能力,塑造自信、负责的健全人格,提升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 责任意识 通过分析监督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意义,使学生认识到监督是公民的社会责任。激发学生主动关注权力运行、参与民主监督的积极性,鼓励在日常生活中依法行使监督权利,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权力监督的必要性,掌握我国多元监督体系的构成(党内监督、国家机关监督、群众监督等)。 了解公民参与监督的具体方式(书信、电话、媒体监督等),明确政务信息公开是接受监督的重要途径。 认识公民依法监督的权利与责任,培养主动监督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多元监督体系的协同机制,避免将监督形式简单割裂。 引导学生将抽象的监督权利转化为具体行动,理解 "依法监督" 的边界和要求。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制作 "权力监督体系" 动画图谱,动态展示党内监督、群众监督等多元监督的协同关系; 收集 "公民举报信被采纳"" 政务公开案例 " 等视频资料; 整理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关于监督的论述 PPT,配以历史图片; 制作 "监督方式分类" 互动表格,便于学生参与分类练习。 实物教具: 政府公报复印件(节选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教育、环保政策); 模拟监督场景的道具(举报信格式模板、政府网站页面截图); "小小监督员" 胸牌、记录板等角色扮演道具。 学生准备: 提前搜集 1 个本地政务公开的案例(如学校附近道路改造公示); 准备便签纸记录课堂讨论中的监督建议。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 "学生小记者采访人大代表" 的情景剧视频,在 "行政机关权力是否需要监督" 的提问处暂停,提问学生:"如果你是人大代表,会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组织学生快速讨论,随后展示习近平总书记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的论述金句,引出课题 "权力运行受监督"。 学生活动:观看情景剧并参与讨论,结合已有知识表达对权力监督的初步看法,感受领导人论述的权威性。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代入和权威论述,激发认知冲突,快速聚焦权力监督的必要性,建立学习的严肃性和重要性认知。
二、讲授新课 第二模块:权力运行受监督 监督的必要性与多元体系 教师活动:展示 "权力监督体系" 动画图谱,讲解党内监督、国家机关监督、群众监督等构成要素,重点分析 "为什么要多方面监督"。播放 "某国家工作人员被群众举报后查处" 的案例视频,组织学生开展 "监督力量大搜索" 活动:分组寻找教材中提到的监督方式,并用思维导图记录。邀请小组展示成果,教师补充 "舆论监督" 等案例。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和案例,小组合作梳理监督方式,如指出 "写举报信" 属于群众监督,"人大代表审议政府报告" 属于国家机关监督。 设计意图:通过可视化图谱和案例分析,将抽象的监督体系转化为可感知的知识结构,培养归纳能力,理解多元监督的协同作用。 公民监督的方式与政务公开 教师活动:分发政府公报复印件,指导学生阅读与校园周边治理相关的政策条文,提问:"政府为什么要公开这些信息?" 播放 "政务公开网站操作" 动画,演示如何查询政府职能和办事流程。组织 "我是小小监督员" 模拟活动:设定 "校园周边摊贩卫生问题",让学生选择监督方式(写信、拨打 12345、网络留言等),撰写简要监督建议,投影展示优秀案例。 学生活动:研读政府公报,参与模拟监督,如撰写 "建议市场监管部门检查校园周边小吃摊" 的监督信,说明选择电话举报的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研读和模拟实践,让学生体验政务公开的作用,掌握具体监督方式的操作流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依法监督的权利与责任 教师活动:展示宪法关于公民监督权的条文图片,讲解 "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 等权利的法律依据。组织 "监督边界" 辩论赛:正方 "小学生年龄小也能监督",反方 "小学生监督起不到作用"。结合阅读角中领导人关于监督的论述,总结 "依法监督、尊重事实" 的原则,强调诬告陷害的法律后果。 学生活动:参与辩论赛,引用 "毛泽东关于人民监督政府" 的论述支持观点,认识到监督是不分年龄的公民权利。 设计意图:通过法律条文解读和辩论活动,明确监督的权利属性和法律边界,培养理性思辨能力,强化 "依法监督" 的意识。
三、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群众监督的是( ) A. 人大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B. 市民拨打 12345 举报污染问题 C. 检察院监督法院审判 答案:B (2)政务信息公开的主要目的是( ) A. 展示政府工作成果 B. 接受社会监督 C. 减少公民提问 答案:B (3)公民行使监督权时,错误的做法是( ) A. 实名举报 B. 捏造事实 C. 提供证据 答案:B 判断题 (1)只有成年人才有监督国家机关的权利。(×) (2)政务公开就是政府主动接受监督的表现。(√) (3)在网络上可以随意批评政府工作。(×)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知道了权力就像奔跑的火车,必须有轨道才能不跑偏,而监督就是这轨道。我国有很多种监督方式,大到人大代表监督政府,小到我们打电话举报问题。政府公开信息让我们看得清楚,我们监督时也要实事求是。希望大家记住:监督不是挑刺,而是让国家变得更好,每个人都能成为 "小小监督员"!
板书设计
权力运行受监督 ┌──────────────┐ │ 为什么监督? │ ├──────────────┤ │ 人民赋予的权力,必须为人民服务 │ └──────────────┘ ↓ ┌──────────────────┐ │ 谁来监督? │ ├──────────────────┤ │ 党内监督│国家机关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 └──────────────────┘ ↓ ┌──────────────────┐ │ 如何监督? │ ├──────────────────┤ │ 写信│电话│网络│媒体│政务公开│ └──────────────────┘ ↓ ┌──────────────────┐ │ 监督的原则:依法、真实 │ └──────────────────┘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 "情境导入 - 体系建构 - 实践体验 - 法律升华" 的教学路径,帮助学生建立了权力监督的系统认知。从课堂反馈看,学生对模拟监督活动兴趣浓厚,但在理解 "多元监督协同机制" 时仍停留在表面,对 "依法监督" 的边界把握不够精准。后续教学可增加 "监督案例追踪" 环节,如展示某监督建议从提出到解决的完整流程,或邀请社区监督员进校分享经验,进一步强化监督的实践性和法治性,培养学生的监督能力和公民素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5张PPT)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
第 7 课《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
第三单元 我们的国家机构
第 2 课时 权力运行受监督
国家机关的权力从哪里来?这些权力能随意行使吗?
导入新课
请看这段新闻视频:网民积极通过网络平台向政府提出宝贵政策建议,这些建议竟被政府采纳并实施!他们的行为直接促进了政府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展现了网络力量的正面影响力。
在我国的经济、社会等领域,必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以保证权力的行使符合人民的意愿,体现人民的利益。
讲授新课
第二模块:权力运行受监督
行政机关的权力都是国家法律规定的,所以它们怎么行使权力不用人管,是这样吗?
如果行政机关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是不是要受到惩罚?
人大代表审议政府的工作报告是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吗?
你有同样的困惑吗?
行政机关的权力均源自国家法律的明确授权,因此其行使权力绝非随意。若行使过程中出现偏差或错误,必须依法承担相应责任与惩罚。人大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正是对政府工作的有力监督。对此,我们应有清晰认识,不容置疑。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按照法律要求,保持同公民与社会的联系,倾听意见,接受监督,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权力,自觉履行职责。
在我国,对权力的监督来自多个方面。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保证权力的依法运行。
我们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习近平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 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群众监督方式
舆论方式
生活中,公民可采取多种方式参与监督。例如,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电话、走访等形式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进行监督。
接受监督是法治国家的要求,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机关要主动创造条件接受监督;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监督国家机关,这是法律赋予我们的责任。
人民监督员参观检察院,
了解检察机关的工作
通过网站实行政务公开
信息公开是国家机关主动接受监督的好做法。了解你生活的地区政务信息公开包括的内容。
我国法律规定,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管理职权的过程中,要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报刊等合法的形式,主动向社会公开有关信息,包括与公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需要公民广泛知道或参与的信息,各行政机关的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信息,以便更好地接受监督。监督行政机关是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
政府公报
政府公报是由政府机关出版发行的以登载法令、方针、政策、宣言、声明、人事任免等各类政府文件为主要内容的连续出版物。公报有中央政府公报和地方各级政府、各机关公报。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论年龄大小,我们都有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他们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我们要依法行使监督权,在提出批评、检举问题时应该尊重事实,不能诬告陷害。
我们有权监督,但一定要依法监督。
我们有监督的权利,可小学生年龄小,还做
不到对权力的监督。
你同意这些观点吗?说一说你的看法。
在课堂上,针对“小学生能否及如何监督”的讨论,我认为:小学生虽年龄尚小,但作为社会一员,同样享有监督的权利。关键在于引导其正确理解监督含义,通过合法途径如学校建议箱等参与监督,培养法治意识与责任感,做到依法监督。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群众监督的是( )
A. 人大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B. 市民拨打 12345 举报污染问题 C. 检察院监督法院审判
答案:B
(2)政务信息公开的主要目的是( )
A. 展示政府工作成果 B. 接受社会监督 C. 减少公民提问
答案:B
(3)公民行使监督权时,错误的做法是( )
A. 实名举报 B. 捏造事实 C. 提供证据
答案:B
课堂练习
判断题
(1)只有成年人才有监督国家机关的权利。(×)
(2)政务公开就是政府主动接受监督的表现。(√)
(3)在网络上可以随意批评政府工作。(×)
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知道了权力就像奔跑的火车,必须有轨道才能不跑偏,而监督就是这轨道。我国有很多种监督方式,大到人大代表监督政府,小到我们打电话举报问题。政府公开信息让我们看得清楚,我们监督时也要实事求是。希望大家记住:监督不是挑刺,而是让国家变得更好,每个人都能成为 "小小监督员"!
板书设计
6 人民选出的代表
权力运行受监督
为什么监督?
人民赋予的权力,必须为人民服务
谁来监督?
党内监督│国家机关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
如何监督?
写信│电话│网络│媒体│政务公开│
监督的原则:依法、真实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