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月夜忆舍弟杜甫温故知新温故知新杜甫诗歌知多少?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1、字正腔圆地读:要求读准诗句中每一个字音,读得字正腔圆。shùyànsàn吟读,感知音韵美2、有板有眼地读:要求读顺诗句,读出五言的音律节奏,读得有板有眼。《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吟读,感知音韵美3、原汁原味地读:诗有它的平仄规律,我们按照平仄的规律来读,就能读出一定的味道。读出这份离散、这份牵挂、这份思念。吟读,感知音韵美译读,感知意境美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意象: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月夜忆舍弟》舍弟:杜甫有四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译读,感知意境美家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分散:无家:译读,感知意境美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一作“羁旅”。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译读,感知意境美一直,老是。收不到。达,一作“避”。何况是。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译读,感知意境美明确:他听到了戍鼓声和一雁声。夜深了,戍鼓敲起来,街道上静悄悄的,这时候听到一声大雁的叫声,凄凉、孤独、忧伤便油然而生。品读,品诗意象美1、请你静静朗读《月夜忆舍弟》,想一想,杜甫听到了什么?这些声音让杜甫产生怎样的情绪?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提示:杜甫听到了/看到了......,诗人生发了......的情绪。明确:战争频繁,战事紧张,戍鼓一敲,人们立刻消失。一雁,是孤雁,是失群之雁。古人就说“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夜深人静间,孤雁一声鸣叫,更是让人心生凄凉。品读,品诗意象美2、从”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中你读到了什么?3、在《月夜忆舍弟》中的这个“雁”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雁的意象大约有五种,同学觉得哪个更符合本诗?为什么?悟读,品诗情感美雁的意象:(一)触发乡情、亲情,抒写游子思妇的绵绵思念;(二)代指书信、音信;(三)比拟自身,表现落寞孤单之苦;(四)状写景物高远寥廓;(五)渲染气氛,写悲壮凄凉之景;①我觉得是触发乡情、亲情,抒写游子思归的绵绵思念。因为题目就叫《月夜忆舍弟》,这是一篇怀念亲人的诗歌啊。②也可以是比拟自身,表现落寞孤单之苦。杜甫此时很寂寞,没有弟弟在身边,觉得自己就是离群的大雁。悟读,品诗情感美③还可以是渲染气氛,写悲壮凄凉之景。因为诗歌是写他思念弟弟,所以要先渲染气氛,然后才能将他的思念写出来。④状写景物高远寥廓也可以啊,人在辽阔的环境中容易感受到忧伤。悟读,品诗情感美秋风萧瑟、秋意凉凉,秋天、边关、戍鼓、孤雁鸣叫,这一个个意象给整首诗笼罩上浓重悲凉的气氛。悟读,品诗情感美明确:看到了露水和月亮。“白露既降,天气转凉,思念亲人,徒增悲伤。”过了立秋,已经到了白露节气。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凉的是天气,凉的更是诗人的心。悟读,品诗情感美1、那夜,杜甫看到了什么?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别的?明确:因为他爱自己的故乡,觉得故乡里的东西都是最好的。故乡里有记忆,有童年、有家,有美好。诗人书写有悖常理的语句恰恰符合了人之常情。弟兄分散,人各东西;家人如断线的风筝失去联系,是生是死,是悲是苦,恐怕只有千里之外的明月知道。悟读,品诗情感美为什么月是故乡明?明明是普天之下共有一轮明月,本无差别,杜甫为什么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亮?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2、创作背景悟读,品诗情感美明确: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诗句流利婉转,特别是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说自己有兄弟,给寂寞的自己以安慰,但是接下来说兄弟都离散了,前后就形成了对比,更显得痛苦。后来加上没有家询问生死,更是增加了苍凉之情。悟读,品诗情感美3、战乱,他乡、秋夜,听到戍鼓雁鸣,看到露白月明,杜甫自然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呢?小结:首联和颈联写戍鼓、写边、写秋、写一雁声、写露、写月,已经将苍凉孤寂之意推向了极致。这时,颔联起句将情感缓冲了一下:有弟。在这兵荒马乱朝不保夕的人世间,杜甫还有手足相望。啊呀,真高兴啊!可是没等我们高兴,情势转下,”皆分散“都流落他乡,都音讯不知。再细细一想,只是分散,那就还有重聚的时候。情感再次缓和,诗人却说:”无家“他的家到哪里去了?唉,这下到哪里打听他们的消息!情感就在这十个字跌宕起伏,抒发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悟读,品诗情感美史载杜甫后来托人打听到弟弟们的消息,知道有的在山东,有的流落到河南。这一消息令人振奋,毕竟还活着。山东和甘肃距离近千里,路途遥远,本来就音信不便,更何况时战火连天的现在。一声叹息,万般愁绪涌上心头。你看,仅仅20个字,就写出诗人的百转柔肠。用词的平常不是贫乏,诗人的情感都潜藏在其中。全班齐读悟读,品诗情感美明确: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延读,拓展思维美寂寞忧伤担忧1、这首诗题目叫《月夜忆舍弟》题眼是“忆”,请问,这个忆只是回忆追忆思念的意思吗?诗人至情至性,写起对弟弟的情感,无不从真性情中流出。为此,梁启超先生评他为:“情圣”。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 ------梁启超《情圣杜甫》延读,拓展思维美明确:天下的百姓。安史之乱中所有背井离乡的人。担忧国家。延读,拓展思维美2、诗人担忧的仅仅是他的弟弟吗?诗人写的是自己的忧虑、担心,更是整个乱世人民流离失所的心理状态。诗人想得到弟弟的消息,更是想得到休兵的消息。这是一个48岁流落他乡士子的心声,更是全天下想要骨肉团聚的百姓的心声。正因为有这样的胸怀,他才能写出《春望》,写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出《石壕吏》……延读,拓展思维美“李白令我们兴奋,王维、孟浩然令我们安详,李商隐令我们着迷,但真正令我们感动的是杜甫,他给我们的是灵魂的震撼。”-----余光中延读,拓展思维美因为在诗的背后有的是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胸怀。一千三百多年后,台湾作家余光中就为杜甫写了这样一本书,他在书中写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