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诗三首 课件+音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 古诗三首 课件+音频

资源简介

(共55张PPT)
训练目标
▲感受金秋时节的自然之美。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学习写日记,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
4 古诗三首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3课时
你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呢?
大雁南飞
第1课时
层林尽染
硕果累累
你知道古代诗人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主要作品有《陋室铭》《乌衣巷》《浪淘沙》等。
作者简介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tíng
wèi

luó
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初读古诗


消磨( )
磨坊( )



他经常待在磨(mò)坊里消磨(mó)时间。



tíng
wèi
xiāng
再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湖光①秋月两相和②,
潭面无风镜未磨③。
①湖光:湖面的波光。
③镜未磨:未经打磨的铜镜。
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湖面风平浪静,犹如一面尚未打磨的镜子。
②和:协调,和谐。
“潭面无风镜未磨”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诗人为什么要写无风的潭面?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①里一青螺②。
①白银盘:比喻洞庭湖。
②青螺:青绿色的螺。这里比喻洞庭湖中的君山。
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比喻:
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白银盘”,将湖中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想象:
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一只小小的青螺,在诗人的想象中,洞庭山水成了一件完美的艺术品,给人以莫大的视觉享受。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描写,把色调和谐、淡雅无比的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主旨概括
山水
君山
湖月
潭面
望洞庭
近望
远望
景色迷人
相和
如镜
青翠
祥和宁静
山水相衬
青螺
结构梳理
山 行
第2课时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文学家。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主要作品有《阿房宫赋》《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
作者简介
山 行
[唐] 杜 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 行
[唐] 杜 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fēng

jìng
xié
hán
shuāng
品读诗文
远上①寒山②石径③斜④,
白云生⑤处有人家。
注释
—————————————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用石板铺成的小路。
【斜】曲折向前延伸。
【生】产生,生出。
【诗意】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①爱枫林晚②,
霜叶③红于④二月花。
注释
——————————
【坐】因为。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诗意】(我)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艳丽。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朗读古诗,说说古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白 云
山 径
人家
枫林
霜叶
朗读古诗,品读诗意:
远上寒山石径斜
点明深秋季节
山路绵长
相呼应,写出了山势的高而缓。
白云生处有人家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等各种动态美,也说明山很高。
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一驱寒山清冷之意。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停车欣赏的原因,这枫林晚景使他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行》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山行
眺望远景
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驻足欣赏
枫林
霜叶
秋比春美
色彩鲜明
生机盎然
结构梳理
夜书①所见
注释
—————
【书】写
第3课时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南宋诗人。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主要作品有《游园不值》《嘉兴界》《四朝闻见录》等。
作者简介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自由地大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shào
xiāo
tiǎo


shēn
品读诗文

tiǎo
tiāo
挑战
挑水
多音字
tiǎo
①用竿子等把东西举起或支起。
②用条状物或有尖的东西拨开或弄出。
③一种刺绣方法。
④拨弄,引动。
tiāo
①用肩担着
②挑、担的东西。
③量词,用于成挑儿的东西。
④选,拣。
萧萧①梧叶送寒声②,
江上秋风动客情③。
注释
——————————
【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动客情】使客人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
【诗意】梧桐叶摇落的萧萧声送来阵阵寒意,来自江上的秋风触动游子的思乡情。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风吹梧桐树叶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古诗中用了什么词来形容?
萧萧
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清冷萧条
江上秋风动客情
为什么说诗人是“客”?
诗人。
因为他身处异乡。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反衬出秋夜的寂静。
诗人的思乡之情是怎样被勾起的?
梧叶摇落、江上秋风又进一步烘托了深秋寒凉的气氛。秋风起时客未归,瑟瑟秋风撩动着诗人的思乡之情。
萧瑟的秋风吹下梧桐树叶,江边寒气逼人,诗人孤独一人行走在江畔,假如你就是这个孤身在外的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又会想到什么呢?跟着音乐读一读诗歌的前两句吧。
知①有儿童挑②促织③,
夜深篱落④一灯明。
注释
——————————
【知】料想,猜想。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
【促织】蟋蟀,也叫蛐蛐。
【篱落】篱笆。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意】应该是孩子们在拨弄蟋蟀,夜深时,篱笆那里还亮着灯笼。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会使客居在外的诗人想到什么呢?
这两句写由深秋夜晚的灯火想到的生活场景。这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近处
梧叶送寒声
秋风动客情
儿童挑促织
篱落一灯明
远处
郁闷孤独
倍感亲切
思念家乡
夜书所见
结构梳理
秋天是多彩的,是美丽的!深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机盎然。让我们一起用心感受秋天独有的美丽吧!
拓展延伸
描写秋天的古诗
秋词二首·其一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liáo

zhāo
xiāo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zhǔ

chóu
kuàng
一、给加色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石径斜(xiá xié) 霜叶(suān shuāng)
洞庭湖(tíng tín) 挑促织(tiāo tiǎo)




随堂练习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白云生处有人家( )
A.产生,生出。 B.生命。
2.停车坐爱枫林晚( )
A.坐下来。 B.因为。
3.知有儿童挑促织( )
A.挑选。 B.用细长的东西拨。
A
B
B
试背古诗。用同桌互背、指名背、小组赛背等方式熟背古诗。
画一画自己心目中的秋天。
课后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山行》。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朗读提示
《望洞庭》:语气轻柔,语调舒缓
《山行》:前两句要读出深秋时节山景的生机盎然,后两句语调高昂上扬
《夜书所见》:前两句语调舒缓,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一些
背诵提示
《望洞庭》:湖光、秋月、潭面、镜未磨、山水翠、白银盘、青螺
《山行》: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夜书所见》:梧叶、秋风、儿童、促织、篱落、灯
抓关键词,
结合插图
想象画面
默写:不漏字、不错字,标点不要遗漏
参考答案:这三首诗写的都是秋天的景色。从《望洞庭》第一句中的“秋月”,《山行》一诗中的“寒山”“枫林”“霜叶”,《夜书所见》第二句中的“秋风”可以看出来。
这三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参考答案:(1)远远望去,洞庭湖上一片苍翠,君山好似洁白银盘里的一枚青螺。(2)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艳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