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洛阳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南省洛阳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试题卷共6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试题卷上不要答题,请用黑色签字水笔直接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3.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第一面的指定位置上。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班级开展“科技赋能孝亲敬老”主题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1.下面是小组设计的活动开场白,里面有一些字词拿不准,请你判断。(共4分)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科技浪潮奔涌向前,孝亲美德历久弥新。今日我们相聚于此,共同拉开“科技赋能,孝亲敬老”主题活动的序幕!在那些鲜为人知的实验室里,科研工作者以锲而不舍的精神,让智能设备飞速发展,悄然叩响长辈的心fēi;视频通话打破距离的壁垒,健康手环守护生命的律动,这些创新让孝心传递更加hān畅淋漓。让我们在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既做科技探索的先锋,更成为孝道传承的使者,用智慧温暖银发,用创新延续温情!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xiān qiè B.xiǎn qiè C.xiān qì D.xiǎn qì
(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2分)
心fēi( )hān( )畅淋漓
2.小组成员梳理了从古到今的通信发展历程,请你根据提示,将时间轴上的空缺信息补充完整。(4分)
通信的发展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早在数千年前的古代,人们依靠烽火台传递军事警报,信鸽、驿站承担着书信往来,然而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且难以跨越遥远距离。19世纪30年代,电报横空出世,人类首次实现了以电信号快速传输文字信息。紧接着,1876年电话被发明,开启了远距离语音通信的新时代。20世纪中后期,移动电话诞生,并在随后几十年里迅速普及,让人们摆脱了线缆束缚,能随时随地进行通话。与此同时,互联网开始发展,90年代后逐渐走进大众生活。进入21世纪,即时通讯软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今的微信、QQ等,不仅支持文字、语音、视频交流,还能便捷传输各类文件,通信的效率与丰富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小组成员搜集了一段科技守护老人的文字,但句子顺序发生错乱。请你重新排列出最恰当的顺序,将句子序号依次填在横线上,使该段文字语意连贯。(填序号)(3分)
①比如,智能手环能实时监测老人心率、血压等健康数据
②科技让“远程守护”成为新型孝老方式
③子女通过手机APP即可查看父母的健康状况
④这种“云端关怀”打破了时空界限,让孝心随时在线
⑤还能在异常情况发生时自动发送警报
正确顺序是:
4.小组成员想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现科技赋能孝亲敬老所带来的便捷与达到的良好效果,下面A、B两幅备选图你建议选择哪一幅 请结合画面内容,简要说明理由。(4分)
5.小组成员围绕活动主题写了一段感言,请你将空缺的古诗文名句补充完整。(8分)
今日我们以科技为弦,拨动孝亲的千古回响。《木兰诗》中“① ,② ”的归心,能通过视频连线实现瞬间抵达;《望岳》中“ ③ ,阴阳割昏晓”带来的震撼奇观,也能通过科技迅速感知;《登飞来峰》“ ④ ,自缘身在最高层”的锐意进取,助我们跨越数字鸿沟;面对困境时,“ ⑤ , ⑥ ”(陆游《游山西村》)的豁然,正是科技破解养老难题的创新路径;我们应当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用“⑦ ,⑧ ”(龚自珍《己亥杂诗》)的精神,把点滴所学化为滋养中华传统美德的沃土,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云端与人间生生不息。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共16分)
一生,为祖国“深潜”——追思中国核潜艇先驱黄旭华
“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
①带着一生的奉献、无限的赤诚,黄旭华,那个为祖国“深潜”一辈子的人,走了。
②2025年2月7日上午,一则令人悲痛的消息迅速传遍全网。
③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原所长、党委书记(代理)、名誉所长黄旭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
“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这是我们自己干出来的”
④2020年1月10日,年逾九旬的黄旭华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章。此前,少有人知晓他的名字。
⑤1958年,中国启动核潜艇研制工程。面对外国的技术封锁,毛泽东同志誓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⑥国外保密控制极严,要从浩瀚无边的报纸杂志和论文资料中找到有价值的内容,犹如大海捞针。难得找到的,又是零零碎碎,真假难分。
⑦黄旭华要求科技人员随身带上“三面镜子”,用“放大镜”扩大视野;用“显微镜”
摸清实质:用“照妖镜”弃假存真。
⑧彼时,科研手段和试验设备不是空白就是待建。没有今日一秒上亿次的计算机,只有算盘和计算尺。几千吨排水量的核潜艇的重量重心值,牵涉到数万台件的设备、仪器,几十公里长的管道、电缆和上千吨的钢材材料。成千上万的数据,都是用算盘和计算尺,一个一个算出来,加以集成,再不断调整配重,每一次调整,都得从头再来。
⑨没有现成的图纸和模型,就一边设计、一边施工,白天黑夜加班加点;日日夜夜、月月年年,算出了首艘核潜艇几万个数据;为了控制核潜艇的总重和稳性,边角余料都要过磅称重……
⑩“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那座荒岛和那群隐姓埋名的人彻底改写了世界核潜艇的历史——中国核潜艇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编入海军进入战斗序列。
“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这是我们自己干出来的。”多年之后,黄旭华的云淡风轻,浓缩了所有。
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辽阔海疆从此有了护卫国土的“水下移动长城”。
“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当祖国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我就一次流光;当祖国需要我一滴一滴流血的时候,我就一滴一滴地流!”为数不多的访谈中,黄旭华的这段话格外令人印象深刻。他这一生,时刻准备着为国牺牲。
1988年初,核潜艇首次深潜试验。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钢板,深潜后承受的外压是1吨多,但凡有一块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阀门封不严,都可能面临艇毁人亡的结局。黄旭华决定,亲自随艇下潜!“我们要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去把试验数据完整地拿回来!”
极限深度,成功了!黄旭华欣然题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痴”,是为了科学;“志”,是为了祖国。
17.岁月见证。离家投身核潜艇事业时,黄旭华才三十出头,再见亲人,他已满头白发。 “家人不知道我在外做什么,父亲去世我也没有回去……"”
总有人问黄旭华,“忠孝不能两全,你是怎样理解的 ”
“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有一种人生,深潜无声,却震耳欲聋”
21.摘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黄旭华比过去更忙了:他走进大中小学,为孩子们作报告、作科普,宣讲科学家精神;先后向科研、科普、教育机构捐献奖金逾2000万元,设立“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激励后继者开拓创新、勇攀高峰……
22.很多曾经向他请教、受他指点的科研人员都感叹:黄老仿佛永不知疲倦,只要国家需要,他就会全力以赴。第七一九研究所的一位同志告诉新华社记者,黄老年过八旬仍忙于工作,因患有白内障一度情绪低落。有人纳闷,一向乐呵呵的黄老这是怎么啦 他有些赌气地说:“科研资料看不了,怎么能跟上国际前沿 ”后来,白内障手术很顺利,手机上的小字也能看清了,他又开心得像个孩子,立刻扑到书堆里、论文中。
23.有多少人,能够“择一事,终一生” 又有多少人,“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24.“为国铸剑,黄老一路走好!”
25.“有一种人生,深潜无声,却震耳欲聋。”
26 ………
27.无数网民跟帖致敬,寄托哀思。
28.有人忆起2016年4月,上海交大纪念建校120周年大会现场,老校友黄旭华轻轻推开学校为他准备的座椅,坚持站立着,为大家讲述心中的科学家精神……
29.誓言无声,初心不渝。
30.此刻,他如闪耀的星辰,隐入深海。碧波之下,忠魂永驻,护山河无恙。
(来源:新华社)
6.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请简要概括每部分的内容。(4分)
7.有同学认为第⑧段中划线句的加点词可以删去,你是否认同,请说明理由。(4分)
成千上万的数据,都是用算盘和计算尺,一个一个算出来,加以集成,再不断调整配重,每一次调整,都得从头再来。
8.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黄旭华的人物形象。(4分)9.下面是某同学对《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相关单元的梳理。你认为选文可归入哪一单元 请根据选文内容简述理由。(4分)
(二)阅读下面文本,完成10~12小题。(共12分)
马兰花开
①在岁月的长河中,时光悄无声息地流淌,不知是风的轻柔输送,还是飞鸟偶然的馈赠,难以确切追溯从哪一年起,马兰花在我们军休所大院里,东一簇西一丛地蔓延开来。每到春意盎然之时,大院便成了马兰花的舞台。淡蓝色的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花瓣轻盈舒展,像是灵动的蝴蝶,在这幅五彩斑斓的画卷中翩翩起舞。
②几位坐着轮椅的火箭军老兵,常常静静地坐在大院的角落,目光总会被那片马兰花吸引。他们虽年事已高,言语表达已不顺畅,但眼神中却闪烁着异样的光芒。看着马兰花,他们仿佛看到了久别重逢的老战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用颤抖的双手,不停地比画着手势,试图诉说着那些深藏在内心深处、波澜壮阔的过往。
③马兰花,有着令人惊叹的顽强生命力,它把根深深地扎在戈壁滩上。那片广袤无垠、条件艰苦的戈壁,与坚韧、奉献紧密相连,而马兰花,就是这种精神的象征。对于火箭兵们来说,马兰花有着特殊的意义,绽放在戈壁滩上的它,是他们心灵的慰藉,承载着无数难忘的回忆。
④1964年10月16日,这是一个注定被载入史册的日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为了严守机密,第一次原子弹试验有着一套独特的密语。正式爆炸的原子弹被亲切地称为“邱小姐”,试爆物及其整个进展过程都围绕着“邱小姐”展开。装原子弹的容器叫做“梳妆台”;连接火工品的电缆形象地被称作“辫子”;原子弹的装配过程叫“穿衣”;当原子弹在装配车间时,密码是“住下房”;将它吊到塔架上的平台,密码则变成了“住上房”;就连气象情况,也有专属密码“血压”。10月15日18时30分,“邱小姐住下房”,原子弹开始装配。16日8时,“邱小姐在梳妆台梳辫子”,原子弹插火工品。火工品插好后,“邱小姐住上房”,原子弹被稳稳吊上塔架。15时,一声巨响打破了戈壁的宁静,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原子弹试爆成功!那一刻,戈壁滩被耀眼的光芒照亮,全体科研人员和官兵们欢呼雀跃,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
⑤张爱萍将军回京汇报工作时,特意采了一束马兰花,送给周恩来总理。他满怀敬意地说:“中国的原子弹团队,工作在鲜花盛开的地方。”其实,那片“鲜花盛开的地方”,是条件艰苦的戈壁滩,那里有着恶劣的自然环境,缺水少粮、风沙漫天,但科研人员和官兵们却在这片土地上,用汗水和生命浇灌出了成功之花。
⑥核试验基地初创时期,官兵扛着水泥包在山坡上艰难攀登。没有台阶,他们硬是身贴山岩,手脚并用地将那沉重的水泥包运至山顶。每天两趟,他们身上的衣服总是湿漉漉的。
⑦有一天,天空飘起了雪花,山路变得更加湿滑难行。官兵们依旧扛着水泥包,一步一步坚定地往上爬。突然,一位副班长脚下一滑,整个人顺着山崖向下滚落。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下意识地伸手一抓,紧紧抓住了山崖上的马兰花。马兰花在狂风中顽强地挺立着,承受着副班长的重量,成功挽救了他的生命。从那以后,官兵们对马兰花充满了敬意,给它取了一个令人尊崇的名字:“花中汉子”。马兰花获此赞誉当之无愧。它外表朴实无华,没有娇艳的色彩,也没有浓郁的香气。但它的根深深地扎在大地之中,无论冰霜寒雪如何肆虐,它都能坚韧地生长在戈壁上。它就像那些默默坚守岗位的官兵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守护着祖国的边疆。
⑧山顶哨所竣工之后,官兵们又踏入山洞,开始为导弹“筑巢”。时光匆匆,冬去春来,那陡峭的山坡下渐渐出现了一座座坟茔,里面安息着为国防事业英勇捐躯的官兵们。他们把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⑨多年后,当年的老兵们再次回到这里瞻仰。马兰花在密密的枝叶间悠然绽放,花瓣上印刻着深浅不一的斑点和纹路,仿佛是岁月留下的痕迹。老兵们登上高处俯瞰,那一座座坟茔,宛如大地上的一枚枚勋章,无声地诉说着官兵们对祖国母亲的赤胆忠心。而那些陪伴英灵的马兰花,岁岁枯荣交替,却始终不离不弃。扎根戈壁、不畏苦寒的马兰花,不正像一茬茬坚守和奉献在这片土地上的官兵们吗 它们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传承着那份坚韧与奉献的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绽放着独特的光彩。(选自《解放军报》。作者:李伶。有删改)
10.文章围绕马兰花写了诸多内容,请通读文章并完成表格。(4分)
1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4分)
老兵们登上高处俯瞰,那一座座坟茔,宛如大地上的一枚枚勋章,无声地诉说着官兵们对祖国母亲的赤胆忠心。
12.文章以花喻人,以花颂人,借助马兰花赞颂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结合课文内容及以下链接材料,说说作者怎样把马兰花和这种精神巧妙联系起来的。(4分)
【链接材料】
“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包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3~16小题。(共10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薄。有狱②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③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④乎!杀人以媚
人,吾不为之。”逵悟,囚得免。(选自《宋史》)
【注】①任:推荐,②狱:案件。③手版:即笏(hù)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④仕:指做官。
1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14.把甲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5.甲文题为《爱莲说》,为何还要写“菊”和“牡丹” 请简要分析。(2分)
16.【甲】文用了 的写作手法,借“莲”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操;【乙】文叙事写人,通过“速决一狱”和 两件事分别表现了周敦颐 、 的人物形象。(4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7~18题。(共4分)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7.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有言“发句好尤难得”,本诗首句不同凡响,请从炼字角度赏析其精妙。(2分)
18.本诗寓情于景,想要表达什么情感 (2分)
四、整本书阅读(5分)
19.本学期阅读的两部名著《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的主人公祥子和保尔都出生于社会底层,也都经历过重重磨难,但最终的人生走向截然不同。请任选一部作品,从社会环境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并说说你的阅读启示。(5分)
五、作文(50分)
请从下面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50分)
20.(1)成长是奇妙的旅程:软弱的可以变得坚强,自大的能够学会谦虚,自私的也会懂得感恩……就这样,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化。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应该也发生过一些事情,让你认识到了另一面的自己吧。
请以“原来,我也很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要求:①将题自补充完整;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生活中,我们在不断成长,而“欣赏”的力量始终相伴。欣赏自然美景,我们懂得发现世界的绚烂;欣赏他人的优点,我们收获进步的方向;欣赏自己的努力,我们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每一次欣赏,都如同春日细雨,滋养着我们成长的心灵。
请以《欣赏》为题写作。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③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1. (1)B;解析:“鲜为人知 ”的“鲜 ”读“xiǎn ”,“锲而不舍 ” 的“锲 ”读“qiè ”, B 选项正确。
(2)扉;酣;解析:“心扉 ”指心灵的门,“酣畅淋漓 ”形容非常畅 快,注意正确书写。
2. ①数千年前;②19 世纪 30 年代;解析:根据时间轴信息,古代通信 对应数千年前,电报横空出世对应 19 世纪 30 年代。
3. ②①③⑤④; 解析:首先总述科技让“远程守护 ”成为方式② , 接 着举例智能手环的功能①③⑤ , 最后总结这种方式的效果④ , 顺序为②
①③⑤④。
4. 选 A;解析:图 A 中老人通过智能设备与子女视频通话,体现科技让 远程关怀便捷,符合“科技赋能孝亲敬老 ”主题;图 B 主要是健康监测, 相较之下 A 更贴合。
5. ①愿驰千里足;②送儿还故乡;③造化钟神秀;④不畏浮云遮望眼;
⑤山重水复疑无路;⑥柳暗花明又一村;⑦落红不是无情物;⑧化作春 泥更护花;解析:根据语境准确填写诗句,注意“驰 ”“造化”“柳暗 花明 ”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6. 第一部分:黄旭华逝世,介绍其身份和贡献;第二部分:黄旭华带 领团队研制核潜艇的艰难过程和成就;第三部分:黄旭华对国家的忠诚 及深潜试验的事迹;第四部分:黄旭华获奖后的忙碌及对科研的热爱; 解析:按文章四个部分,概括主要内容。
7. 不认同;解析:“一个一个 ”强调计算的艰难和数据的来之不易, 体现科研人员的严谨和奉献,删去后不能突出这种效果。
8. 通过具体事例,如研制核潜艇的过程、深潜试验等;引用黄旭华的 话语;侧面描写,如科研条件的艰苦;解析:从事例、语言、侧面描写 等方面分析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9. 归入第一单元;解析:黄旭华是杰出人物,文章展现其高尚情操和 奉献精神,与第一单元主题相符。
10. (1)轻盈舒展,像灵动的蝴蝶;(2)戈壁滩;(3)副班长抓马 兰花救命;解析:根据文章内容,梳理马兰花的形态、生长环境和相关 事件。
11. 运用比喻,将坟茔比作勋章,生动形象地表现官兵们的奉献和对祖 国的忠诚,表达敬意;解析:从比喻修辞的角度分析表达效果。
12. 马兰花生长在艰苦的戈壁,象征官兵们的艰苦奋斗;马兰花救副班 长,体现坚韧;马兰花陪伴英灵,象征无私奉献,与“两弹一星 ”精神 相联系;解析:结合马兰花的特点和“两弹一星 ”精神的内涵分析联系。
13. A;解析:A 项“益 ”都是“更加 ”的意思;B 项“鲜 ”分别是“少 ” “少”“鲜明”;C 项“通 ”分别是“贯通”“畅通”“精通 ”;D 项 “之 ”分别是“ 的 ”“代词”“ 的 ”,A 选项正确。
14. 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 不显得妖媚;解析:准确翻译“染 ”“濯 ”“妖 ”等关键词。
15. 用菊和牡丹衬托莲,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突出莲的高洁;解析: 分析衬托手法的作用。
16. 托物言志;与王逵争辩;解析:甲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乙文通过 与王逵争辩表现周敦颐刚正不阿的形象。
17. “笼 ”字将烟、月、水、沙融合在一起,营造出朦胧迷茫的氛围, 奠定伤感基调;解析:从炼字角度分析“笼 ”的表达效果。
18. 表达对统治者沉迷享乐的批判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解析:结合诗 歌内容分析情感。
19. 示例:《骆驼祥子》中,黑暗的社会现实如军阀混战、阶级压迫等, 让祥子最终堕落;启示我们要认清环境,保持坚韧。《钢铁是怎样炼成 的》中,保尔所处的革命环境塑造了他的坚强;启示我们要在艰难环境 中坚守理想。解析:任选一部作品,从社会环境角度分析原因和启示。
20. 略;解析:按要求完成作文,注意内容充实,情感真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