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新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生活在法治社会》教材解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新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生活在法治社会》教材解读

资源简介

2025新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教材解读
新修订《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已于2025年春季学期正式投人使用。作为初中教材集中讲授法治知识的部分,第四单元“生活在法治社会"统领整个初中阶段的法治教育。这一单元概括性地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民法典和刑法,阐明了法律体系和法律对社会的重要作用,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形成基本的法治观念,塑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一、课标依据:
本单元以《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为依据,有主次、有侧重地落实了以下课标要求:
(一)课程目标要求:
新课标“总目标”要求:能够初步认识到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规范和保障作用;遵守规则和法律规范,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预防意外伤害,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初步具备依法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新课标“学段目标”要求:了解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了解以民法典为代表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法律,理解法律是实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基本途径;认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理解犯罪的特征及后果,主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二)课程内容要求:
新课标“法治教育”部分对应的具体内容要求:认识民法典对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意义。对应的教学提示:以“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为议题,选取有关合同、婚姻、继承等案例,了解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维护自身民事权利和尊重他人民事权利。
新课标“法治教育”部分对应的具体内容要求:认识犯罪的基本概念,了解刑罚的主要类型;认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培育和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自觉抵制校园欺凌和违法犯罪行为。对应的教学提示:以“远离违法犯罪”为议题,以角色扮演、情景剧等方式,了解校园暴力和不良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危害,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学生。
二、单元立意: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法治与道德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和法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新课标提出了五大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本单元标题为“生活在法治社会”,重点落实对政治认同与法治观念的塑造,也涉及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中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有序参与校园生活能力的培养,对提升青少年的法治素养具有基础性作用。
七年级是中学时期的起始阶段,也是青少年活动范围逐渐从校园扩展到社会的关键阶段。十二三岁的青少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愿意主动观察和参与社会生活,能够通过学习和运用法冲律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但因为心理和生理尚不成熟,他们既对外界充满好奇,又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对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法律制度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受网络信息、他人唆使和不良行为的影响。因此,在这一阶段进行政治认同、法治观念、社会公德与社会参与的培养和教育,对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具有重要作用。
本单元以“生活在法治社会"为主题,以“我与法治社会”为核心,设置了“法律为我们护航”“走近民法典”“远离违法犯罪”三个方面内容,运用青少年日常的衣、食、住、行生活场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及其基本功能;通过讨论分析经典案例和重要法条,提升学生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掌握参与民事活动、远离违法犯罪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法治观念;遵循从理论到实践、由知人行的逻辑,让学生在采访、访谈等实践活动中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从知到行、以知促行、知行合一。
三、内容变化。
(-)新增部分:
1.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增加以“日益完善的法律体系”为题的一框学习内容。
新课标“第四学段(7~9年级)”学段目标中对培养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有如下要求:“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能够在生活和学习中自觉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为落实学段要求,与高中学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册的内容相衔接,实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一体化设计,本单元增加了有关我国法律体系本质属性、产生过程和不断完善必要性的概括性介绍。为说明我国法律体系的性质,新教材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源上阐释,描绘了我国法律体系逐步形成、不断完善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作用,彰显了我国法律体系本质上的人民性和时代性、进步性。七年级学生刚刚踏入初中阶段,他们已经能够运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初步认识法律的概念和特征。了解我国法律体系的本质属性、产生历程和修改完善,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法律体系的优越性,培养学生关注法治建设、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行为习惯和法治素养,进而塑造对我国法律体系坚定的政治认同。
2.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加以“走近民法典”为题的一课学习内容。
民法典是我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标志着我国法律编纂走向系统、成熟的新阶段。新课标中的“学段目标”要求7~9年级的学生了解以民法典为代表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法律,理解法律是实现和维护公平正穫鎴方的基本途径。本单元增加了以“走近民法典”为题的一课学习内容,第一框“认识民法典”介绍了民法典的内涵、特点和基本原则,第二框“保护人身权”阐明了民法典为生命健康权、肖像权、隐私权等人身权提供的法律保护,第三框“保障财产权”说明了民法典依法保障财产所有权、合同权益、知识产权和继承权等财产权益,让学生了解与自己切身相关的民事权益,培养“遇事找法”的法治思维。同时,教材中广泛运用体现尊崇英烈、尊老敬老、诚实守信、见义勇为、扶正扬善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案例和法条,既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生动写照,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法表现,彰显了我国德法合治、相得益彰的独特法治精神。
3.立足于教育和保护相结合,坚持预防为主、提前干预的原则,增加以“远离违法犯罪”为题的一课学习内容。
新课标要求7~9年级学生“认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理解犯罪的特征及后果,主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2021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把承担刑事责任的最低年龄下调至12岁。七年级学生刚好处于十二三岁的年龄,他们敏感、好奇心重、爱逞强,有一定的从众心理,容易模仿不良言行,甚至会在无意中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为此,本单元增加了第十一课“远离违法犯罪”,讲解有关违法行为、犯罪、刑罚、刑事责任年龄等刑法相关基本常识,帮助学生了解违法犯罪对成长成才的严重后果,有助于防范未成年人犯罪。结合七年级学生开始逐渐接触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情况,这一课增加了如何应对违法犯罪、防范不良行为的内容,运用经典案例,强调遇到违法犯罪既要有勇又要有谋,在保全自己的前提下,同违法犯罪作斗争。这些内容从学生正确认识违法犯罪遲和不良行为着手,在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犯罪侵犯的同时,教育未成年人从一言一行上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体现了教育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二)重要修订: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要让学生从小真心尊崇、遵守法律,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法律的功能和作用。根据新课标要求“了解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规范和保障作用”,本单元保留了旧版教材“法律保障生活”的框题,删去了其中有关法治与德治的关系等内容,把重点放在了法律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作用上。同时,从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常见的排队、装修、测酒驾、诉讼调解等生活场景展开,把宏大的法律叙事与学生的个人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从“以教为主”转换到“以学为主”。另外,教材选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法条内容,既体现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对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又突出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立法成就,对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民族自豪感有积极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共有三课,第九课为“法律为我们护航”第十课为“走近民法典”,第十一课为“远离违法犯罪”,三课之间的逻辑主线是“如何在法治社会中生活”。把握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需要结合各课内容围绕单元逻辑主线展开。
(一)以法治社会为核心,帮助学生理解法律体系的重要作用,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塑造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法治社会以法律体系为制度基础和规范依据,是法律体系在现实中的动态运行。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民法典规范平等主义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对学生有序参与民事法律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惩罚犯罪的有力武器,对学生增强自我约束能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范未成年犯罪具有重要作用。刚刚步入中学,绝大多数学生还未意识到个人和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法律。有些学生甚至认为自己还小,没有什么权利义务,甚至犯了罪也不必受罚。根据我国民法典规定,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已经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根据刑法规定,12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也达到了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因此,教师要从法治社会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法律体系关系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只有学好法律知识、树立法治理念、养成法治思维,才能在法治社会中顺利成长成才。
针对这一重难点,教师要在教学中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帮助学生理解法律体系在社会中有什么作用,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二是让学生明白自己作为民事主体,在民事法律活动中有哪些基本权利,如何处理个人权利与他人权利的冲突;三是让学生明白违法与犯罪是什么,如何处理个人自由与社会公共秩序的冲突。
解决第一个问题,需要讲清楚我国法律体系的本质属性和基本功能,尤其要讲清楚我国法律体系对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和保护。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展示我国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对个人成长、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重大且积极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立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解决第二个问题,需要讲清楚民法典对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平等保护及其基本原则,让学生理解个人权利与他人权利的界限。在讲解人身权时,尤其要讲清楚生命健康权、肖像权、隐私权的权利内容是什么,有哪些情况是法律允许的合理使用范围、不属于侵权:在讲解财产权时,尤其要讲清楚国家和集体所有的财产需要大家共同保护,以及民法典诚信原则对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意义,防止学生漠视国家和集体财产不履行合同和违约等行为。
解决第三个问题,需要讲清楚违法与犯罪在社会危害程度上的差异,尤其要讲清楚刑罚的严重性,刑事责任年龄与所承担责任的关系,以及正当防卫的内涵,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法治社会中没有“法外之地”,年龄小不代表可以不承担法律责任,从而让学生学会依法办事、远离违法犯罪。
在教学中,突破这一重难点要注意结合时代化的教学案例进行讲解,如人工智能立法进展、制作表情包和人脸识别门禁等,加深学生对成长于现代法治社会要好好学法用法的理解,增强学生对我国法治建设成就的民族自豪感。
(二)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行为习惯,把法律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法律的权威在于实施,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和“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等谚语,强调法律实施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和法律途径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自觉遵守法律。因此,教师在围绕“我与法治社会”进行讲解时,要解决“学生在法律社会中有什么重要作用、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个难题,让学生理解自己在法治社会中不是被动接受法律约束的客体,而是能够维护法律实施、建设法治社会的主体,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法用法积极有为参与社会生活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在教学中解决这一重难点,需要讲清楚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法律实施对法律体系发挥作用的重要性及学生如何保障法律实施;二是在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寻找法律途径、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本单元第九课第一框“日益完善的法律体系”最后介绍了法律实施的重要性,教师要重点讲解法律的实施是法律体系嶨卦现实中的运行,每个人都遵守法律才能保证法律的有效运行。初中学生最主要的是学习法律知识、关注法律体系建设。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拥护法律权威、维护法律秩序,发挥主人翁意识和社会监督作用,为法治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在第十课和第十一课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案例案情和法律规定,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自己遇到相似的情境该怎么办,引导学生依法寻求帮助并勇于承担责任。另外,也要引导学生推已及人地理解他人和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消除学生对不法行为和现象的非理性情绪。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