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驻马店市二中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七年级 历史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小题,20分)1.下表反映了入仕群体中世家大族子弟所占比例的变化情况。导致比例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朝代 东晋 隋 唐 北宋比例 96.0% 82.8% 75.5% 53.9%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2.“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唐太宗、武则天为“富民”采取的共同策略是( )A.虚心纳谏 B.发展经济 C.减省刑罚 D.考核官吏3.唐朝中后期,一位王姓诗人为躲避战祸,辗转流亡,其流亡的大致路线是“河北→洛阳→潼关→长安→四川。”这位诗人流亡的历史背景是(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朱温建梁 D.藩镇割据4.唐太宗对归附部族的上层人士授以官禄;对各民族将领不偏不倚、赏罚分明;对内附的少数民族予以与汉人同样的待遇。这表明唐太宗( )A.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奉行“无为而治”的理念 C.构建严格的考核机制 D.完善地方行政的规划5.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可以用于研究唐朝外交的第一手史料是( )A.历史学者口述《玄奘的西行》 B.经典影视作品《西游记》 C.司马迁《史记》 D.《大唐西域记》6.今日日本的邮政地址还是沿袭唐制,以町、蕃、目为单位。这从侧面反映了唐朝( )A.严格的坊市界限 B.丰富的都市生活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先进的典章制度7.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改革。但是,青苗法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方田均税法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和逃避赋税。可见,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新法损害了大地主、权贵的利益 B.变法措施在实施中流于形式C.宋神宗大力支持反对派 D.王安石未得到宋神宗的支持8.某历史所学者在研究了《辽史》后分析道:辽朝历史虽然颁布过羊马入宋的禁令,但不是有辽一朝都是这样,也不是所有的榷场都限制羊马进入宋境。一般而言,宋辽关系紧张,或辽朝马匹短缺时才颁布此禁令。由此可知( )A.辽宋两国长期处于敌对关系 B.辽国一直限制马匹进入宋境C.辽宋长期保持密切经济往来 D.辽宋政治关系影响经济交往9.12世纪时,有个朝廷本想借别人东风收复失地,结果引狼入室,把自己的两个皇帝坑进去,被俘成囚,客死异乡。这个朝廷是( )A.金朝 B.辽朝 C.北宋 D.南宋10.元朝在西域设立北庭都元帅府,既管军、也管民;云南多由当地酋首担任行省下辖路、府、州、县长官;吐蕃则由中央的宣政院直接统辖。这些措施( )A.具有因地制宜的特色 B.源于蒙古的固有制度 C.主要沿用了前朝做法 D.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11.历史图片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展B.宋代手工业的发展C.宋代农业经济的发展D.宋代商业贸易的繁荣12.为了便于开展海外贸易,宋王朝专门绘制了一个地理图,相当于现在的“招商引资指南”,把有贸易往来的海外国家的地理位置、物产资源和风土人情标识得清清楚楚。材料反映了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是( )A.商业经济繁荣 B.国家政策支持 C.南宋科技领先 D.商人地位崇高13.宋朝时,汴京、杭州等地印刷工坊超过百家,民间书商刊印白话小说、字帖、年画蔚然成风,宋代印本书籍数量和质量均远远超过唐代。“超过”主要得益于( )A.印刷技术发展 B.科举制度完善 C.城市商业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14.《明史·宋濂传》记述: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客人是谁,吃的什么菜,宋濂照实回答,朱元璋很满意地说,“你没有欺骗我”。这一情况的出现是因为明太祖设立( )A.锦衣卫 B.东厂 C.宣政院 D.西厂15.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到明朝中期,日本海盗与我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在我国沿海地区杀人抢劫,无恶不作。为此,明朝政府( )A.派戚继光至前线作战 B.加强对澳门的管理 C.派遣郑成功抗击倭寇 D.组织兵力援助朝鲜16.1644年,“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殊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历史上哪一关键因素最终断送了李自成的“皇帝梦”?( )A.崇祯皇帝绝望自缢 B.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C.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D.人民反战情绪日益高涨17.清朝时期,文人大多埋头于古籍,不敢过问社会现实,考据之风大盛,形成为考据而考据的现象。这反映了清朝( )A.文化专制加强 B.闭关政策实行 C.科举制的创立 D.儒家学说地位提高18.17世纪中期,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面对中国的严正警告,俄军置若罔闻,并且在边境地区继续增兵,扩大侵略。这一现象结束于( )A.《钦定藏内善后章程》颁布 B.与俄勾结的噶尔丹落败C.《尼布楚条约》的正式签订 D.大、小和卓叛乱的平定19.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光辉灿烂的文化。以下前后搭配错误的一组是( )A.司马迁——《资治通鉴》 B.《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C.李时珍——《本草纲目》 D.《齐民要术》——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20.明清小说打破文人学士式的精英艺术一统天下的格局,作家们主动地贴近市民的审美情趣,将世俗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和盘托出,从而使许多作品在满足“市井小民”的审美化需要的同时,带有强烈的时代的批判性。由此可知明清小说的繁荣得益于( )A.活字印刷术的技术支持 B.小说文体的通俗易懂 C.市民阶层的发展与壮大 D.统治者思想政策宽松二、非选择题(共30分)21.(7分)国家治理与中央集权密切相关,是保持政权稳固的重要条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向商旅征税设场,本是政府的事情。而安史之乱后,各地方节度使、观察使“多率税商贾,以充军资杂用。”……长庆年间,武宁军节度使王智兴拥兵自重,向中央政府强行要求在泗口设立税场,之后其继任者充分领受了这个税场的好处,便“不革前弊”。 ——摘编自张剑光《唐代藩镇割据与商业》材料二 元朝在行省边界划分上,主要呈犬牙交错布局,以防地方借地理天险自重。行省权力虽重,但权力行使上仍受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等中央机构的节制。行省官员内部也呈现互相牵制、分权制衡的状态。正因如此,元朝行省没有重蹈唐代节度使的覆辙。 ——整理自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材料三 清朝时期的中国人“生活在最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恐惧之中”。——法国学者佩雷菲斯(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初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应对材料中反映的现象。(2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行省制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历史意义。(3分)(3)列举出可用于支撑材料三观点的历史史实。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主要发展趋势。(2分)22.(6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任务。材料一 隋唐时期的中外交流,更为积极的表现是文化的相互影响……从商贸活动到文化交流,形成了由内向外——隋唐向周边、由外向内——周边向隋唐的互动、辐射,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摘编自袁行需《中华文明史·第三卷》材料二 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摘编自《海上丝绸之路》材料三 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限制对外贸易。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1)依据材料一,概括隋唐时期中外交流的特点。(1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的因素。(2分)(3)材料四中清朝统治者推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这种政策造成了什么严重危害 (2分)(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从唐至清对外政策的变化趋势。(1分)23.(5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任务。材料一 为防止蒙藏贵族操控转世灵童,根据《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定,乾隆皇帝特别颁发两个金瓶,一个放在雍和官,另一个送往拉萨。章程规定选定转世灵童时,要将找到的几个灵童的名字,用满文、汉文和藏文三种文字写在象牙签上,装入瓶中,由驻藏办事大臣掣签确定,然后报请朝廷批准,坐床后才能成为合法的继承人。——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二 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康熙皇帝率军亲征,多次打败噶尔丹,平定叛乱。——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三 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清初,在福建沿海坚持抗清的将领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采取什么措施对西藏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1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设置管辖整个新疆地区的官员是什么?(1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时期,为加强台湾与祖国内地的联系,1684年,清朝设置了哪一行政机构?(1分)(4)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新疆和台湾等边疆地区的管辖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感想。(2分)24.(6分)人口的增长反映经济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据北宋初年成书的《太平寰宇记》所载,秦岭、淮河以南的户数占到全国的59.1%,以北仅有40.9%。10万户以上的州和府,北方有2处,南方有3处;5万户到10万户的州,北方有5处,南方则达到17处。到北宋后期,南方户数在全国所占比例,已经超过2/3。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当时全国20万户以上的大州,北方仅有11处,南方则达44处。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材料二 清顺治十八年,1900万丁,康熙末年2460万丁,如按口计已接近1亿,超过了明代6000多万的人口数。自康熙末年“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雍正元年“摊丁入地”之后,已无隐匿人口逃避赋役的必要,至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在一定历史时期会对社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康熙已意识到人口问题的压力,指出“本朝自统一区域以来六十七八年矣。 百姓俱享太平,生育日以繁庶,户口虽增而土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产供数家之用,其谋生焉能给足?” ——摘编自施建中主编《中国古代史》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时期人口分布的特点。(1分)该时期人口分布情况可印证什么重要的历史结论?(1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2分)指出当时人口增长过快对社会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1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口增长的认识。(1分)25.(6分)阅读以上材料,提取两个有关联的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名称 简介三省六部制 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各有分工,彼此制约,提高了办事效率鉴真东渡 为传播佛法奋斗了一生,他还把中国的医药、建筑等传到日本,为沟通两国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对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行省制度 不仅有利于国家的政治统一,也便利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明长城 蜿蜒万里,浩然大气,堪称一部以建筑写就的中华民族的史诗郑和下西洋 成为人类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戚继光抗倭 使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北京城 最为雄伟壮丽的是紫禁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精华郑成功收复台湾 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指南针的使用 便于在航海上指明方向——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 CBAAD 6-10 DADCA 11-15 DBAAA 16-20 CACAC二、非选择题21.【答案】((1)措施:文臣任知州;加强对地方税收控制(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设通判分知州权力 (任答两点得 2 分)(2)特征:呈犬牙交错布局;权力虽重但受中央限制;行省官员互相牵制;(任意一点得1分) 历史意义:维护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治);提高了行政效率;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 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任答两点得 2 分)(3)史实:军机处设立;文字狱;文化专制政策(任答一点得1 分)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皇权不断加强(任答一点得 1 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22.【答案】(1)特点:中外文化相互影响(或双向交流;兼容并包)。(1分)(2)因素: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经济重心的南移;海陆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政府鼓励海外贸易;造船技术的进步。(任答两点得 2 分)(3)闭关锁国政策(闭关政策)。(1分)危害: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1分)(5)变化趋势:从开放逐渐走向闭关锁国。(1分)23.【答案】((1)设驻藏办事大臣;金瓶掣签制度。(任答一点得1 分)(2)伊犁将军。(1分)(3)台湾府。(1分)(4)西藏、新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分)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发展,国家的安定与统一,可以促进民族交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1分)24.【答案】(1)特点:全国的人口分布呈现南方多、北方少的格局。(1分)结论:北宋时期,南北经济差距扩大;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1分)(2)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清朝政府改革赋税制度,隐匿人口的现象减少;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高产作物的引进和种植。(任意两点得2分))负面影响:人地矛盾日益突出。(1分)(3)人口的增长,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是农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重要标志;但人口过快增长会加剧人地矛盾,因此要及时调整相关政策,解决人口过快增长带来的问题。(1分,言之有理即可)25.【答案】举例1:历史事件一: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历史事件二:指南针的使用。观点1:古代的科技成就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1分)论述:中国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先传入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后经丝绸之路传入欧洲,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北宋末年,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由阿拉伯商人先传到阿拉伯国家,再传到欧洲,促进了人类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4分)综上所述,古代的科技成就对促进世界文明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1分)举例2:历史事件一:鉴真东渡; 历史事件二:郑和下西洋。观点2:文明交往有利于世界文明的交流和进步。(1分)论述:鉴真东渡日本,他在日本传播佛法,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4分)综上所述,文明交往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有利于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