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温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机密★考试结束前
2024学年第二学期温州市高一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
语文试题(A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四部分,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模型和大语言模型的突破,生成式人工智能(以下简称GAI)迎来全面爆发。面对时代机遇,科学家将GAI和机器学习算法融入科学研究中。2023年3月,我国科学技术部与自然科学基金委布局“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以下简称AI4S)前沿科技研发体系。
AI4S具备独特的效率与优势。第一,加速科学研究发现与创新。科研人员利用大模型学习文献,生成新的假设。第二,促进科研流程智能化,实现高效的实验控制。如今许多实验工作通过AI自主设计、规划和执行复杂实验,推进多项任务。第三,加速科研成果传播。AI可以促进跨学科合作,推动新的研究方式;支持科学论文评审过程,对论文的可适用性和创新性进行背景审查,加快科研成果的评价和传播;可以作为教育工具,提供科学问题的解答,帮助大众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和原理。
另一方面,倚重AI技术将产生学术失信、科研成果单一低质、个人主体性地位削弱等问题。可重复性和验证是科学诚信和科学方法的关键原则,在科研领域大规模运用AI加剧可重复危机。因为算法缺乏透明度,AI生成结果的解释、验证与重复性研究较为困难。正如《自然》杂志的一篇社论称“充斥错误的人工智能论文比比皆是”,这在采用机器学习方法的领域“普遍存在”,因为模型“缺乏严谨性”。
AI使用门槛低,开源模型普遍,涌现大量“论文工厂”。在急功近利的心态驱使下,不少科研人员“炮制”欺诈性内容,低质量论文规模迅速增加。因无法验证论文结果,滋生、传播大量错误科研信息。AI的不透明性和黑箱性质,延续和强化社会偏见,增加模糊性,影响学术交流和同行评审过程,削弱对科学发现的信任。
科研人员过度依赖AI,将导致人类的批判性思维丧失、分析技能弱化、写作能力退化等问题。如果人类缺乏创意,AI将大规模替代人类科研,严重威胁人类科学家的主体地位。由于地缘政治影响,只有少数国家的少数科研人员才有机会使用规模大、功能全的大模型,不同区域或群体的科研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制造“智能鸿沟”。由于科研群体普遍依赖AI,AI又具有同质性,造成科研成果近似,加剧“文化单一”,将阻碍科学进步,妨碍人类探索更先进的解决方案。
(曾雄《DeepSeek时代科学研究新范式及其规范治理》有删改)
材料二:
AI同学,请回答
网友问:什么是深度神经网络?可以通俗易懂地介绍一下吗?
DeepSeek:深度神经网络(DNN)是一种模仿人脑神经结构的机器学习技术,专门处理复杂数据。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多层级加工厂”:比如识别猫图像时,输入照片后,第一层先看像素点,第二层组合成线条,第三层拼出猫耳、胡须等特征,最后一层综合判断这是猫。每层由大量“神经元”(数学计算单元)组成,层与层之间通过可调节的“连接强度”传递信息。
它的核心能力在于自动学习特征。传统算法需要人工设计规则(比如先找边缘,再识别形状),而DNN能通过海量数据自己发现规律。训练时就像教小孩认字:先猜结果,对比正确答案,再反向调整各层神经元的计算参数,经过数万次迭代后越来越精准。
这种结构让它在图像识别、语音翻译、自动驾驶等领域表现突出,尤其在处理非结构化数据(图片、文字、语音)时远超传统编程。但前提条件是需要大量算力和数据,模型内部决策过程也像“黑箱”一样,难以完全解释。
网友问: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大语言模型这个概念?别太复杂。
通义千问:大语言模型可以理解为一个“超级聪明的文字助手”,它通过学习海量的文本数据,掌握人类语言的规律和知识。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读过无数书籍、文章、网页的“大脑”,它知道怎么回答问题、写文章、讲故事,甚至还能编程、翻译、聊天。
它的核心能力是预测下一个词。比如你输入一句话的开头,它会根据上下文猜测接下来最可能说什么。通过这种方式,它能生成连贯、自然的文字。而且,因为它学了很多知识,所以不仅能回答简单问题,还能处理复杂的任务,比如分析逻辑、总结长文或者模仿某种写作风格。
不过,大语言模型并不是真正理解文字,它更像是在模仿人类的语言模式。它没有感情,也不会主动思考,只是根据输入的内容给出最合适的回应。所以,有时候它的答案可能看起来很合理,但其实是错的,这就需要我们去判断和核实。
(《人民日报》2025年2月26日)
1. 下列对原文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I4S融合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具有加速科学发现、促进实验智能化和推动成果传播的作用。
B. “个人主体性地位削弱”是指科研人员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技术,导致批判性思维丧失、科研灵感枯竭等系列问题。
C. 智能鸿沟指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科研资源分配不平等现象,其本质是地缘政治影响下的知识霸权问题。
D. 大语言模型是基于海量文本训练的“文字助手”,通过预测词语生成连贯文本,但不具备真实理解能力。
2. 下列选项对两则材料关系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从宏观角度讲述人工智能的应用及影响,材料二从微观层面解释深度神经网络和大语言模型;后者是前者的核心技术。
B. 材料一中的可重复性危机可能与材料二提到的模型“黑箱”性质有关,因为模型的不透明性使得结果难以验证。
C. 材料二强调大语言模型更像是“模仿”,从技术原理层面说明材料一中“论文工厂”泛滥、错误信息大量传播的原因。
D. 材料二的人机对话展示了AI解释复杂概念的能力,印证了材料一所述AI4S“科学问题解答”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优势。
3. 结合材料二中对深度神经网络的解释,指出以下案例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深度神经网络辅助医学影像诊断,患者的X光片、诊断报告单等,就相当于识别猫图像时输入的猫照片,是需要分析的原始数据。
B. 语音翻译中,“神经元”处理词汇、语法结构等有意义的语言特征,生成明确的翻译结果,可类比为“神经元”处理猫照片的像素点。
C. AlphaGo用大量的围棋数据训练神经网络,再反向调整各层“神经元”的计算参数,提高博弈水平,体现它自动学习的特征。
D. 自动驾驶模型需要学习各种不同驾驶场景和路况,其决策基于透明清晰的逻辑规则,这保证了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 依据材料内容,分析AI4S在屠呦呦研发与推广青蒿素的过程中可以起到哪些作用?
5. 结合《AI同学,请回答》,总结AI如何通俗易懂地向大众解释复杂的专业概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他们将骑鹤而去
汤成难
天不亮就醒了,窗外是黏糊糊的黑。老榆木躺在床上,瞪着两只眼睛看头上的屋顶,屋顶都被看旧了,梁啊,椽子啊,草帘啊……这房子六七十年定是有的,修修补补勉强支撑到现在。常常在夜里,老榆木听见木头“咔”的一声,像上了年岁的人骨头在脆裂。有时又是“嗡”一声,那是坛啊缸啊罐啊发出的幽玄之音。屋子里堆放着箱子、木柜、水缸、方桌,日长月久的一个个都变成活物,常在夜深人静时发出一两声叹息。
今晨不像往常,狗叫声连成了片,从村西头一路闹闹嚷嚷着过来了。
有人来了,来人用手掌在门上拍了拍,房梁这时候又是“咔”一响,仿佛不堪其扰。
老榆木起身开门,是村西头瓦匠阿三家的两个儿子,半个时辰前,瓦匠阿三归天了。他在床上躺了七七四十九天还是没熬得过腊月。
人一咽气,阿三的两个儿子就给亲眷们报丧,又立马赶来请老榆木过去。
老榆木是村里的“八仙”,主持丧仪他经验老到。丧仪至少需要八个八仙,今年春上走了三个,剩五个,没有新人加入八仙这个队伍。老榆木记得自己年轻那个会儿,丧仪是很讲究的,抬灵柩的就有十六个,不过,那时的棺材板儿重,不像现在的,棺材板儿轻得不像话。
老榆木披上一件棉衣,搭上门,便踏进了黑夜。头顶上寒星颤颤,黄豆粒儿似的,疏密有致地排开,有几粒坠得极低,好像就要落到人跟前一样。
亡人阿三已经躺在堂屋里的门板上,门板四周跪满了哭声凄厉的人。
门板阔大又安详,静静托举着亡人,好像死后躺在上面就是一个好的归宿。不知道哪个不谙事的小孩撞到门板上,门板发出“喳”的一声,像房梁在半夜里的叹息,但门板的声音是有力的,沉静的,仿佛回应着活人的担忧。
老榆木在木盆里洗净手,再换上干净的水给亡人擦拭,老榆木习惯用热水给亡人净身,仿佛亡人还能感知水的温度。
寿衣是藏蓝色对襟棉袄,藏蓝色棉裤,和一双白底黑面布鞋。老榆木将一只衣袖套在亡人胳膊上,再用手托住亡人后颈,好像要将其揽入怀中,衣服抹平整了,纽扣一路扣上。老榆木还没见过阿三把衣服穿得这么周正的时候呢,他想到阿三生前,不管寒暑,衣服都是敞开的。有人拿阿三开玩笑,说,阿三你的胸口有团火吗?阿三憨憨笑,说,是呢,胸口有团火呢。
老榆木想到这儿,又弯下身,将领口的纽扣松开一粒。从堂屋出来,外头已经大亮了。几粒星儿还没来得及收回去,傻愣愣地挂在天上。
女眷们在灵堂哭灵,一个粗哑的声音也夹杂其中,畏畏缩缩,却又认认真真,老榆木不消看,也知道这声音来自蚕豆。
蚕豆是个傻子,整天东游西荡,哪家办红白喜事,他就在哪家蹭吃蹭喝。当然,他也不会白吃的,他会在腰上系上孝布,手里握个哭丧棒,宛如孝子孝孙,有人磕头了,他也跟着磕头,有人哭丧,他也跟着哭丧。起初人们看见了还觉得稀奇,忍不住跟他开玩笑,蚕豆啊蚕豆,亡人跟你什么关系啊?
蚕豆张着大嘴使劲想。
是你老子吧?
蚕豆点点头说,老子,老子。后来,人们也习以为常了,毕竟,这才像一个傻子的行为。
蚕豆喜欢跟在老榆木后面,老榆木需要剪刀了,他递过去。老榆木需要喊谁了,他就跑出去喊,尽管常是张冠李戴。有人跟老榆木开玩笑,说这是你带的徒弟哦。又转头问蚕豆,你也要做八仙啊?蚕豆歪着脑袋想半天,好像这个问题使他极为审慎,想完了挠着头问,八仙是啥?
八仙就是像老榆木这样给亡人抬棺材哦,对方说。
蚕豆很高兴,说,哦,抬棺材,哦,抬棺材。
人们哄堂而笑,说,真是个傻子哩。
对话在这儿便止住了。
其实阿三和老榆木一样,也是村里的八仙,刚做没几年,他是瓦匠,手上有力气,上一个亡人,就是阿三和老榆木抬的棺材。
门口的凉棚搭好了,孝布买来了,按人头扯成长长短短若干份;墓地也看了,请风水先生在坟冈上做了标记。
入殓是在第三天的傍晚,挑了个吉时,五点零八分。老榆木宣布时辰到,死者为大,跪拜是生者对于逝者最大的敬意。跪拜有次序,显示着关系的亲疏,先是孝子贤孙,再是亲属中的晚辈、长辈,再是村里的同族中人,再是同村中人。老榆木喊孝子贤孙时,蚕豆也挤到队伍前面,毕恭毕敬跪下。
八仙们将亡人从门板上抬移到棺材里,又用厚厚的火纸塞进亡人与棺木之间的缝隙,缝隙要填充紧实,使得亡人与棺木成为一个整体。头部的装饰由老榆木完成,他俯下身,每一个动作都极其恭敬,谨慎,仿佛在与亡人进行小声对话。他将事先准备好的白色纸花一朵朵地捻起,嵌在亡人头部和脸颊两侧的空隙里,帽檐,颈部,以及胸前。
白色纸花簇拥着,显得格外庄严和肃穆。老榆木记不得这是自己入殓的多少个亡人了。
他是三十九岁那年干的八仙,算一算,也有四十年了。从前八仙有十六个,领头的要会唱,那叫“掌彩”,前前后后共有二十多句,内容多是吉祥祝愿之词:天地开张,日吉时良,先人终生福德好——
老榆木心里突然咯噔一下,有多少年不唱了啊,不知道从哪儿刮来的风,改了风俗,以两声唢呐代替了唱词。
可老榆木还是张开了嘴,刚发出一个音,身旁的吹鼓手用力推了推他,示意他停下。现在不兴这个,吹鼓手说,都是哪年的这陈词滥调了。说完,唢呐不由分说吹响了,尖啸的乐声盖过了一切。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榆木为亡人阿三松开领口纽扣的细节,既是对亡人生前习惯的尊重,也暗含对生命温度的最后感知。
B. 文中“棺材板儿轻得不像话”的感慨,隐含着对传统丧葬仪式日渐简化、匠人精神消逝的失落与批判。
C. 蚕豆在丧仪中“宛如孝子孝孙”的行为,既体现傻子对死亡的懵懂,也暗示乡土社会对边缘人的包容。
D. 老榆木试图唱“掌彩”却被唢呐声打断的情节,折射出社会发展中传统习俗所遭遇到的断裂与妥协。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对老屋结构的精细描摹,以空间的时间感暗示人物生命状态,奠定苍凉基调。
B. “星儿傻愣愣挂在天上”的拟人化描写,以自然景物衬托老榆木的内心怅然。
C. 文中多次出现的“咔”“嗡”声,既是老屋的物理声响,又是人物心理的听觉外化。
D. 以蚕豆的“伪哭丧”穿插严肃丧仪,形成悲喜交加的叙事张力,深化了生死主题。
8. 以下表格为小说的叙事结构表,请结合文本补全空缺。
维度 主线(老榆木) 副线(蚕豆) 交汇点作用
叙事内容 ①________ 模仿哭丧、跪拜的荒诞行为 仪式规范的碰撞
象征意义 传统仪式的守护者(秩序、理性) 死亡认知的混沌者(无序、本能) ②________
9. 文中“门板”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从实用与文化层面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节选自《答司马谏议书》)
材料二:
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则慎率民而一焉。故析辞擅作名以乱正名,使民疑惑,人多辨讼,则谓之大奸;其罪犹为符节、度量之罪也。故其民莫敢托为奇辞以乱正名,故其民悫;悫则易使,易使则公。其民莫敢托为奇辞以乱正名,故壹于道法而谨于循令矣,如是则其迹长矣。迹长功成,治之极也,是谨于守名约之功也。今圣王没,名守慢,奇辞起,名实乱,是非之形不明;则虽守法之吏,诵数之儒,亦皆乱也。若有王者起,必将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然而所为有名,与所缘以同异,与制名之枢要,不可不察也。
(节选自《荀子·正名》)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王者之制A名B名定C而实辨D道行E而志通F而慎G率民H则一焉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见,表被动,与《齐桓晋文之事》“百姓之不见保”的“见”意思相同。
B. 膏泽,施恩,与《六国论》“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下”用法相同。
C. 以,表目的,与《谏太宗十思疏》“虽董之以严刑”的“以”用法不同。
D. 循,遵守,与《促织》中“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的“循”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光认为王安石侵犯官吏职权,生事扰民,与民争利,拒不接受反对意见,故招致怨恨和指责。
B. 王安石指出士大夫苟且因循、媚俗守旧的积弊,并类比盘庚迁都,表明变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C. 荀子认为擅自创造名称,使民众疑惑不定,增加争辩,这和伪造信符与度量衡的罪行一样。
D. 荀子认为圣王去世,名实关系会混乱,如果再有王者出现,一定将完全沿用原来的名称以正名实。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2)迹长功成,治之极也,是谨于守名约之功也。
14. 王安石和荀子均对“名”与“实”的问题进行讨论,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两者的相同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内①应制②即事
元·张翥③
烽火连齐鲁,干戈接陇秦。
四郊多壁垒,万里半烟尘。
将帅屯兵久,君王遣使频。
老臣叨视草,进罢益沾巾。
【注】①西内:通常指皇宫西侧的宫殿(如唐代大明宫西内苑),此处指皇城的某处宫苑。②指臣子应皇帝之命而作诗文。③张翥:字仲举,号蜕庵,著有诗集《蜕庵集》。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开篇描绘战争场景,一“连”一“接”突出战乱波及范围之广,为全诗奠定基调。
B. “四郊”指城池周边的区域,“万里”指更辽远的疆域,形成由近及远的空间层次感。
C. 颈联写朝廷应对,“屯兵久”暗示战事胶着,“遣使频”写君王试图平息战乱努力。
D. 紧张局势下,诗人草草写下诗文,进呈完毕后眼泪打湿手巾,细节中寄寓深沉情感。
16. 钱谦益《列朝诗集》评:“蜕庵诗苍浑悲壮,有史笔之风。”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化用谢朓诗句,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长江江水清澈、环境静谧的特点,赋予群山争秀之态。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的警世之语,既批判了秦王朝的奢靡亡国,更暗讽了当朝统治者重蹈历史覆辙却不自知的愚昧。
(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不言其志,而是描述了一幅与冠者、童子一起“_______,_______”而后吟咏归家郊游图景,含蓄地表达出“礼治”的社会理想。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敦煌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以莫高窟为核心的艺术瑰宝,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进入数字时代,敦煌文化持续绽放异彩,通过艺术展览、数字科技等形式不断海外“圈粉”。2024年“数字敦煌”资源库访问量突破2300万次,涉及全球78个国家,数字技术的广泛赋能成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数字技术构建起从保存到传播的全链条体系,让千年文明 A 。莫高窟壁画历经风霜,高分辨率扫描与三维建模技术永久存档30个洞窟图像与6500余份文献。
“云游莫高窟”项目运用VR技术,让千年艺术涣发生机,用户戴上头显即可360度漫游洞窟,近距离感受九色鹿、飞天神女的灵动细节,观众扫描展品即可见证壁画复活,反弹琵琶的舞姿更是 B ,这种沉浸式体验是传统展览无法企及的,真正为遗产保护树立标竿。“量子飞天”于杭州亚运会开幕式首次公开展示。舞台中央,全息投影的敦煌乐伎拨动“量子箜篌”,琴弦震颤的瞬间,星河倾泄、代码流转。这场“赛博窟”盛宴,被《人民日报》誉为“文明基因的跨维重组”。实验室中,科研人员已着手研发下一代“玉门关”量子芯片,试图在纳米尺度上复刻丝绸之路的驼铃风沙。一位工程师感慨:“我们不是用科技覆盖文明,而是让文明成为科技的灵魂。”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敦煌成为文化枢纽。石窟寺保护论坛汇聚多国专家:与乌兹别克斯坦联合修复壁画;与吉尔吉斯斯坦启动“中亚石窟数字化项目”;与斯里兰卡开展佛教艺术对比研究。阿富汗专家来华学习壁画修复技术,学员纳赛尔感叹:①“敦煌经验为巴米扬大佛保护提供了可行方案。”②据这些反馈表明,③数字技术既增强了传播力,④更赢得国际认可。敦煌正以多元形式与世界交融共鸣,数字技术这把“金钥匙”,正开启文明交流的新篇章。
18. 文中加点词“覆盖”与下列哪一选项中的“覆盖”意义和用法相同?( )
A. 高清数字电视逐渐覆盖传统模拟信号电视,成为大众的主流选择。
B. 虚拟技术覆盖了古典戏剧的表演形式,增强了舞台艺术表演效果。
C. 为保护航天器最敏感的组件,新型防辐射涂料完整覆盖卫星表面。
D. 在赛事全面呈现方面,主流媒体对冬奥会的报道覆盖了所有赛事。
19. 对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金钥匙”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在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一种叫作“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
B.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C. 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我们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
D. 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20.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A_______B_______
22. 文中第三段有一处表达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3. 敦煌研究院拟为“数字敦煌”资源库登录界面设计导语,补写导语核心部分,要求既体现敦煌“丝绸之路,文化明珠”的历史地位,又突出数字技术活化文化遗产的功能。要求:呈现核心信息,表达形象化。(不超过80字)
【数字敦煌】
千年敦煌,丝路明珠。欢迎来到敦煌世界!
我们以科技为钥匙,守护文化遗产,搭建跨越时空的文明桥梁。
四、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支点”指的是支撑某事物的点。人之所以能活着,是因为有支撑点。社交平台最近流行这样一句话——“你的人生支点太少了,你得多整点”。
对于这一观点,你是否赞同?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机密★考试结束前
2024学年第二学期温州市高一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
语文试题(A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四部分,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B 2. C
3. C 4. ①借助强大的信息检索和处理能力,快速全面地梳理海量医学文献。
②实现高效的实验控制,为屠呦呦团队设计、执行更合理的实验方案,确定如青蒿最佳提取温度、不同提取物比例等关键实验参数。
③促进跨学科合作,帮助团队更快整合中西医学科知识,发现青蒿素的应用潜力。
④通过AI4S对青蒿素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审查和科普,加快科研成果的评价和传播。
5. 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如将深度神经网络比作“多层级加工厂”,把大语言模型比作“超级聪明的文字助手”或“读过无数书籍、文章、网页的‘大脑’”。(或:类比生活场景,把复杂概念与日常生活场景相联系)
②结合具体实例说明(举例论证)。在解释深度神经网络时,以识别猫的照片为例,详细描述从第一层对像素点的处理,到最后一层综合判断出是猫的整个过程,使网友能够直观理解深度神经网络在实际场景中的运作方式。
③多用短句和连接词,语言口语化,避免句式复杂。例如“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比如”“不过”等连接词,使解释更流畅自然。
④明确阐述能力与局限,使网友对概念有更客观、完整的认识,避免形成片面或错误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B 7. D
8. ①. 主持丧仪的流程化操作(净身、入殓) ②. 对死亡认知的复杂/多样(或:死亡认知上的冲突/矛盾)
9. 实用层面:门板是老屋丧仪中的工具,承担着停放逝者遗体的具体功能。
文化层面:①门板是家庭内外空间的界限,将遗体置于门板上,象征亡者处于“过渡状态”,既未完全离开家,也未正式入殓,体现对灵魂转世的敬畏。②“门板阔达安详,好像死后躺上去就是一个好归宿”,寄寓对美好归宿的祝愿。③古时强调人应在家中自然离世,寿终正寝,门板象征“正寝之礼”,体现生命终结的庄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BDF
11. A 12. D
13. (1)批驳荒谬有害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这不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
(2)功绩长远而功业建成,是政治的最高境界啊,这是严谨地坚持用名称来约束民众(遵守名称约束)的功效啊。
14. ①都强调名实相符(正名)。荀子认为“名称一旦确定,那么实际事物就能分辨清楚了”,王安石认为“如果名实的关系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也就清楚了”。
②都立足现实需求,强调为政治服务。王安石对“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之名的辩驳都站在政治的高度,体现为君主为民办事的理念。荀子指出,严谨地坚持用名称来约束民众,才能够统治长久而功业建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D 16. 苍浑悲壮:①营造雄浑苍凉的意境。开篇写齐鲁与陇秦两地战火相接,勾勒出一幅山河破碎的苍凉画卷,宏观上展现战乱蔓延之势,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
②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无能为力的悲慨。诗人忠心耿耿却年华已逝,在动荡时局中,他勉力承担职责,也深感无奈;想到国家艰难的局势,不禁泣下沾巾,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有史笔之风:①以史家笔法直陈现实,具有强烈的历史纪实性。诗中战乱景象暗指元廷统治衰微、群雄并起的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②秉持史官记录客观态度。颈联客观记录将士长期驻守,君王频繁遣使的事实,不做主观的评价。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千里澄江似练 ②. 翠峰如簇 ③.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④.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⑤. 浴乎沂 ⑥. 风乎舞雩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
【18~23题答案】
【答案】18. A 19. C
20. ①涣发→焕发 ②标竿→标杆 ③倾泄→倾泻
21. ①. “触手可及”或“历久弥新”或“生生不息” ②. “栩栩如生”或“活灵活现”
22. ②成分残缺(缺主语),去掉“据”或去掉“表明”
23. 数字技术让莫高窟壁画“活”起来:在这里你可以畅游高分辨率的洞窟,用VR沉浸式感受九色鹿、飞天神女的灵动细节,见证石窟艺术的巅峰。从壁画修复到国际共享,中西方文明交融的见证者。
四、写作(60分)
【24题答案】
【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