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基础知识积累五四制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字音字形重点字音搁:gē(耽搁、搁置、搁浅)综:zōng(综合、综述、错综复杂)澄:chéng(澄静、澄澈、澄净萍:píng(萍踪、浮萍、萍水相逢)藻:zǎo(水藻、绿藻、海藻)漾:yàng(荡漾、漾奶)焰:yàn(烈焰、火焰、气焰)削:xuē(削减、削除、剥削)瞬:shùn(瞬间、转瞬、瞬息万变)凝:níng(凝聚、凝视、屏气凝神)骤:zhòu(骤然、急骤、暴风骤雨)掷:zhì(抛掷、投掷、掷地有声)陡:dǒu(陡峭、陡壁、陡变)字音字形重点字音挨:ái挨打 āi挨门挨户扁:biǎn扁担 piān扁舟号:háo怒号 hào号召针:zā包扎 zhā扎针 zhá挣扎字音字形重点字音给:gěi(给力) jǐ(给予)场:chǎng(场地)cháng一场雪)当:dāng (当时)dàng (上当)着:zhe(看着)zhuó(着迷)zháo(着重)重点词语近义词预告——预报 幽雅——幽静 昏暗——暗淡 参差——杂乱 朦胧——模糊 仿佛——好像 澄碧——清澈 瘦削——枯瘦 赶忙——赶紧退缩——畏缩 凝视——注视反义词缩小——扩大 昏暗——明亮 朦胧——清晰 幽雅——喧杂 退缩——前进 有趣——乏味参差——齐整结束——开始 瘦削——丰满重点词语反义词:爱戴——憎恶 团聚——离别慈祥——狠毒 深奥——浅显详细——简略 囫囵吞枣——细嚼慢咽恍然大悟——百思不解近义词:惊异——诧异 爱戴——尊敬悔恨——懊悔 慈祥——慈爱深奥——深刻 恍然大悟——茅塞顿开重点词语近义词伟大——崇高 俯下——低下 不朽——永恒情愿——甘愿 摔垮——摔坏 永远——永久 抬举——器重反义词伟大——渺小 情愿——被迫永远——暂时 抬举——贬低词语积累预告:事先通告。昏沉:暗淡。幽雅:幽静而雅致。错综:纵横交叉。澄碧:清而明净。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瘦削:形容身体或脸很瘦。泼剌:形容鱼在水里跳跃的声音。骤然:突然;忽然。陡然:突然。词语积累殡仪馆:供停放灵柩和办理丧事的机构。追悼:沉痛地怀念(死者)。失声:因悲痛过度而哽咽,哭不出声来。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其家属。爱抚:疼爱抚慰。团聚:①相聚(多指亲人分别后再相聚)。囫囵吞枣: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张冠李戴: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碰壁:比喻遇到严重阻碍或受到拒绝,事情行不通。恍然大悟:忽然间明白过来。恍然:忽然醒悟的样子。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深奥:(道理、含义)高深不易了解。词语积累伟大:品格崇高;才识卓越。不朽:永不磨灭(多用于抽象事物)。情愿:心里愿意。尸首:人的尸体。下场:人的结局(多指不好的)。抬举:看重某人而加以称赞或提拔。文学常识作者臧克家(1905—2004),笔名少全、何嘉,中国现代诗人、作家、编辑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他的代表作品:《烙印》《罪恶的黑手》《古树的花朵》《凯旋》。文学常识作者鲁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他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其小说、散文、随笔、杂文、翻译以及长篇小说都有深远的影响。鲁迅的文学风格独特,语言犀利,思想深邃,作品多以反映社会矛盾和底层人民的苦难为主,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新生活的向往。文学常识作者周建人周建人(1888年11月12日-1984年7月29日),生于浙江绍兴都昌坊口,字乔峰,号长恨生。他是鲁迅(周树人)的弟弟,周作人是他的哥哥。他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著名社会活动家、生物学家。文学常识作者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他出生于河南巩县,家境优厚,自幼好学,七岁能诗。杜甫一生历经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他的诗作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与李白并称“李杜”。文学常识作者苏舜钦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号沧浪翁,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实际生于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等职,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后因反对派的倾陷被罢职闲居苏州。苏舜钦的诗与梅尧臣齐名,风格豪健,文多论政之作,辞气慷慨激切,著有《苏学士文集》。文学常识作者朱熹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他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朱熹不仅在儒学上有卓越贡献,其诗歌也富含哲理,深受后人喜爱。《万卡》写于1886年,此时的俄国正处于沙皇专制统治的末期,社会动荡不安。尽管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表面上解放了农奴,但实际上农民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大量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少数地主贵族继续掌控着大量土地,而广大农民仍然生活在贫困与压迫之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契诃夫通过《万卡》这一作品,深刻揭露了社会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尤其是儿童的苦难命运。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五四运动之后,社会上出现了许多矛盾和冲突,鲁迅在当时选择了用文学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感慨。这篇文章是他对黑暗现实的控诉,也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通过对梦中美景的描绘,展现了他对于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同时也反映出他对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反思。《万卡》写于1886年,此时的俄国正处于沙皇专制统治的末期,社会动荡不安。尽管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表面上解放了农奴,但实际上农民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大量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少数地主贵族继续掌控着大量土地,而广大农民仍然生活在贫困与压迫之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契诃夫通过《万卡》这一作品,深刻揭露了社会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尤其是儿童的苦难命运。文学常识写作背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写于1945年鲁迅逝世九周年之际。当时,要求民主、反对独裁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周建人也准备在纪念鲁迅逝世九周年的时候写一篇文章。周建人让作者回忆一下鲁迅生前哪些事情印象最深,作者就想到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作者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于是,作者决定写几件事去纪念伯父鲁迅先生。文章最后追述了伯父临逝世前跟作者和另一位长辈的谈话,表现了鲁迅认真战斗的精神。全文语言精练,含义深刻,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的深深怀念以及对鲁迅的人道主义精神的赞美。《万卡》写于1886年,此时的俄国正处于沙皇专制统治的末期,社会动荡不安。尽管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表面上解放了农奴,但实际上农民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大量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少数地主贵族继续掌控着大量土地,而广大农民仍然生活在贫困与压迫之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契诃夫通过《万卡》这一作品,深刻揭露了社会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尤其是儿童的苦难命运。文学常识写作背景《有的人》是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5年创作的一篇诗,该诗是为了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写,诗中通过两种人的鲜明对比,深刻地歌颂了鲁迅先生为革命而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批判了轻视人民、骑在人民头上的人。该诗写于1945年鲁迅逝世九周年之际,当时抗日战争刚刚胜利,汉奸、走狗、官僚等投机分子在人民解放战争中纷纷倒戈,而英勇的劳动人民却前赴后继,奋不顾身。鲁迅先生以他敏锐的目光,看到了劳动人民的力量,他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形象,表明了自己对劳动人民的无比忠诚。这首诗因此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万卡》写于1886年,此时的俄国正处于沙皇专制统治的末期,社会动荡不安。尽管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表面上解放了农奴,但实际上农民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大量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少数地主贵族继续掌控着大量土地,而广大农民仍然生活在贫困与压迫之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契诃夫通过《万卡》这一作品,深刻揭露了社会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尤其是儿童的苦难命运。文学常识写作背景《有的人》是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5年创作的一篇诗,该诗是为了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写,诗中通过两种人的鲜明对比,深刻地歌颂了鲁迅先生为革命而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批判了轻视人民、骑在人民头上的人。该诗写于1945年鲁迅逝世九周年之际,当时抗日战争刚刚胜利,汉奸、走狗、官僚等投机分子在人民解放战争中纷纷倒戈,而英勇的劳动人民却前赴后继,奋不顾身。鲁迅先生以他敏锐的目光,看到了劳动人民的力量,他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形象,表明了自己对劳动人民的无比忠诚。这首诗因此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万卡》写于1886年,此时的俄国正处于沙皇专制统治的末期,社会动荡不安。尽管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表面上解放了农奴,但实际上农民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大量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少数地主贵族继续掌控着大量土地,而广大农民仍然生活在贫困与压迫之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契诃夫通过《万卡》这一作品,深刻揭露了社会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尤其是儿童的苦难命运。文学常识写作背景《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是汉代的一首乐府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乐府诗是汉代朝廷音乐机关乐府采集、编纂的民间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这首诗可能是汉代民间流传的劝诫诗,旨在激励人们珍惜时光,奋发向上。《万卡》写于1886年,此时的俄国正处于沙皇专制统治的末期,社会动荡不安。尽管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表面上解放了农奴,但实际上农民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大量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少数地主贵族继续掌控着大量土地,而广大农民仍然生活在贫困与压迫之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契诃夫通过《万卡》这一作品,深刻揭露了社会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尤其是儿童的苦难命运。文学常识写作背景《绝句(其二)》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于成都西郊浣花溪旁建起一座草堂,暂时安定下来。尽管在这难得的安宁中,诗人依旧心系国家,担忧尚未平息的战火,期盼着早日返回故乡。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通过描绘明媚的春天景色,表达了杜甫深沉的思乡之情。《万卡》写于1886年,此时的俄国正处于沙皇专制统治的末期,社会动荡不安。尽管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表面上解放了农奴,但实际上农民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大量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少数地主贵族继续掌控着大量土地,而广大农民仍然生活在贫困与压迫之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契诃夫通过《万卡》这一作品,深刻揭露了社会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尤其是儿童的苦难命运。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秋冬之际,苏舜钦因被政敌构陷,削职为民,逐出京都。他由水路南行,于次年四月抵达苏州。这首诗是他在旅途中泊舟于淮河边的犊头镇时所作。此诗创作于诗人政治生涯的低谷期,借助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其内心的情感。《万卡》写于1886年,此时的俄国正处于沙皇专制统治的末期,社会动荡不安。尽管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表面上解放了农奴,但实际上农民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大量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少数地主贵族继续掌控着大量土地,而广大农民仍然生活在贫困与压迫之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契诃夫通过《万卡》这一作品,深刻揭露了社会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尤其是儿童的苦难命运。文学常识写作背景《观书有感》作于南宋时期,具体时间有多种说法,但普遍认为是在朱熹晚年。当时,朱熹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与门人讲学于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期间创作了这首诗。这首诗是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中的第二首,反映了他对读书与学问的深刻感悟。再 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