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上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七年级历史试卷温馨提示:1.本试卷共两大题,20小题,满分100分,与道德与法治合堂考,考试时量120分钟;2.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所有答案都必须填涂或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答题区域内。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到答题卡的相应位置)1.京杭大运河自2022年以来已连续四年实现全线水流贯通,2500年来大运河生动记录了国脉的时代赓续,传承着民族的璀璨文明。关于其前身隋朝大运河,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直接连接了黄河与长江两大水系 B.经由大运河可直达长安C.北达余杭,南至涿郡 D.加强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2.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高中阶段学位供给,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这些措施与我们古代科举制所产生影响一致的是A.扩大了选官的范围 B.有利于文化的发展C.促进了社会的公平 D.提高了官员的素质3.三省六部制在一般情况下,皇帝不能越过三省直接下诏书,也不能直接指挥全国。三省在制度上对皇权加以制约,避免了君主独裁造成的失误。这表明,三省六部制A.有效地牵制了相权 B.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C.有效地保证了皇权 D.提高了决策的正确性4.唐三彩兴于初唐,根据考古发现,初唐时期的三彩器较少,颜色较为单调;盛唐时期,唐三彩十分流行,一般以其作为陪葬品;安史之乱后,唐三彩逐步衰落。这说明A.唐朝统治者生活奢侈 B.唐朝手工业水平高C.唐三彩反映唐朝兴衰 D.社会贫富分化加剧5.贞观十八年(644年),玄奘回国,唐太宗曰:“闻师访道殊域,今得归还,欢喜无量,可即速来与朕相见。”“殊域”指的是A. 吐蕃 B.新罗 C. 天竺 D. 日本6.在两宋18朝724任枢密院长官中,文官出身的有659人,武官出身的仅65人。这反映了宋代政治的特征是A.藩镇割据 B.分权制衡 C.崇文抑武 D.偏安江南7.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给辽送“岁币”;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赐予西夏“岁赐”;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纳“岁贡”。对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造成两宋国家财政濒于崩溃 B.有助于缓解宋代的边防压力C.解决了两宋王朝的统治危机 D.两宋的妥协得到全体国民的支持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1 页(共4页)8.金朝统治中原后,统治者提倡儒学。金朝设立了译经所,把《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翻译成女真文字。这一现象说明了女真族和中原民族之间存在A.政治对立 B.文化交流 C.经济往来 D.军事冲突9.元代的省完全一改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这种做法A.旨在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B.分化了中书省的职能C.表明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D.有利于加强地方管理10.宋代是书院教育发展的繁荣期,共建书院203所。北宋共建47所,分布于长江流域的约占 75%;到南宋共建156所,几乎全部分布在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两宋书院建立的数量及分布的变化能反映出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南方科举制度发达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北方人口开始南迁11.《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材料意在说明元代戏曲兴盛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政策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C.元朝的行省制度 D.科举考试的需要12.《明太祖实录》记载: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君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是A.强化皇权 B.提高办事效率C.制约地方 D.维护国家统一13.“卫祖国万里抗倭寇,固海疆三军展雄风”。这幅对联赞颂的是A.文天祥 B.陆秀夫 C.辛弃疾 D.戚继光14.“对清朝而言,因俗而治能以最小的治理成本获得最大的治理效能,但是也使得中央权力在地方渗透受限,并可能出现尾大不掉的情况。”下列清朝采取的边疆治理措施中,旨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是A.雅克萨之战 B.平定噶尔丹叛乱C.修建须弥福寿庙 D.设置驻藏大臣15.清朝时流传一种说法“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据说和珅被赐死时,家产被查抄,查抄的黄金有3万多两,白银300多万两。这一现象说明A.清朝官吏俸禄丰厚 B.清朝吏治腐败严重C.清朝贫富差距大 D.皇帝对大臣实施高压政策16.对于古代高明的政治家来说,这项工程从来不是“限制文明空间的环”,他们通过这项工程巧妙地控制、调节中原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把农业经济和游牧经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材料中的“工程”指A.大运河 B.赵州桥 C.北京城 D. 明长城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 2 页(共4页)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 第17题10分, 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4分,共52分)17.(10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战争与和平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两大主题,战与和相互交织或交叉进行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时期 民族关系唐太宗时 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唐玄宗时 册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唐中宗时( 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金城公主也带去大批丝绸锦缎,以及各类工匠、艺人,她还在西藏建立礼佛等制度。唐穆宗时 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辽太宗时 占领燕云十六州,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宋真宝时 辽军大举攻宋,威胁都城开封,寇准力劝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击退辽军,之后宋辽议和,双方订立盟约。此后很长时间内,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元昊称后 多次率军攻打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后来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和约,并在边界开设贸易场所。阅读材料,请从观点1:民族间的武装对抗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观点2:各族人民和平交往推动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两个观点中任选一个,并在材料中选取两个对应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表达清晰,200字左右)18.(14分)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与世界有着不同程度的交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外贸分官营与私营, 以后者为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材料二:1405年6月,郑和率2.78万余名将士,分乘62艘宝船和140余艘其它船只,满载织锦绸缎、纺丝布匹、陶瓷器皿、金银铜铁器及钱币等, 由刘家港入海。1416年,郑和率船队护送各国使臣回国并采办各种珍奇物产、动物。郑和下西洋前后经历28年,抵达30余国,最远曾达非洲东部, 红海、麦加。———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第二册)》材料三: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浙闽粤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摘编自方行、经君健、魏金玉《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朝海外贸易发展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宋代为管理海外贸易设置的机构。(2分)(2)根据材料二,试举两个郑和下西洋的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郑和下西洋在对外交往方面产生的影响。(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廷推行“独口通商”政策的“独口”是哪里。(2分)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3 页(共4页)19.(14分)学习古代科技,感受民族智慧,请你参与探究,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弗兰西斯·培根说:“(中国)有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化方面, 第二种是在战争上, 第三种是在航海上。”材料二: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中写道:“从3世纪到13世纪,中国一直处于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地位,明清以后逐渐落后了。”(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元时期“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的三种东西分别是什么。(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以及它们分别采取的文化政策说说这一时期中国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6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认为当今我国应如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2分)20.(14分)社会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生产工具的创新与发明材料二:唐太宗认为:“夫民者国之先, 国者君之本。”因此他注重农桑,轻徭薄赋,使社会经济繁荣起来。明初,朱元璋下令各地流亡人民还乡生产,还乡者皆免税三年,量力开垦土地。清初统治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材料三: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 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1)根据材料一指出筒车的功能。(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新型生产工具的使用有什么作用。(2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历代统治者对经济的发展有何共同态度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试举两个你认为能促进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4分)(3)根据材料三,说说明清时期农业较前代相比的新发展。(2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认为我们应如何促进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2分)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4 页(共4页)2025年上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七年级历史试卷温馨提示:1.本试卷共两大题,20小题,满分100分,与道德与法治合堂考,考试时量120分钟;2.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所有答案都必须填涂或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答题区域内。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到答题卡的相应位置)1.京杭大运河自2022年以来已连续四年实现全线水流贯通,2500年米大运河生动记录了国脉的时代赓续,传承着民族的璀璨文明。关于其前身隋朝大运河,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直接连接了黄河与长江两大水系B.经由大运河可直达长安C.北达余杭,南至涿郡D.加强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2.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高中阶段学位供给,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这些措施与我们古代科举制所产生影响一致的是A,扩大了选官的范围B.有利于文化的发展C.促进了社会的公平D.提高了官员的素质3.三省六部制在一般情况下,皇帝不能越过三省直接下诏书,也不能直接指挥全国。三省在制度上对皇权加以制约,避免了君主独裁造成的失误。这表明,三省六部制A.有效地牵制了相权B.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C.有效地保证了皇权D.提高了决策的正确性4.唐三彩兴于初唐,根据考古发现,初唐时期的三彩器较少,颜色较为单调;盛唐时期,唐三彩十分流行,一般以其作为陪葬品;安史之乱后,唐三彩逐步衰落。这说明A.唐朝统治者生活奢侈B.唐朝手工业水平高C.唐三彩反映唐朝兴衰D.社会贫富分化加剧5.贞观十八年(644年),玄奘回国,唐太宗曰:“闻师访道殊域,今得归还,欢喜无量,可即速来与朕相见。”“殊域”指的是A.吐蕃B.新罗C.天竺D.日本6.在两宋18朝724任枢密院长官中,文官出身的有659人,武官出身的仅65人。这反映了宋代政治的特征是A,藩镇割据B.分权制衡C.崇文抑武D.偏安江南7.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给辽送“岁币”;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赐予西夏“岁赐”;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纳“岁贡”。对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造成两宋国家财政濒于崩溃B,有助于缓解宋代的边防压力C.解决了两宋王朝的统治危机D.两宋的妥协得到全体国民的支持七年级历史试卷第1页(共4页)2025年上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48 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 D B D C C C B B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C A A D D B 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题,第 17 题 10 分,第 18 题 14 分,第 19 题 14 分,第 20 题 14 分,共 52分)17.(10 分)评分标准:给分等级 材料运用及论述9~10 分 紧扣观点运用材料中两个或以上相匹配的史实加以论述,史论结合,表达通顺,逻辑清晰。紧扣观点运用材料中两个或以上相匹配的史实加以论述,但逻辑不够严密,阐述不够充7~8 分分,条理基本清楚。5~6 分 紧扣观点运用材料中一个相匹配的史实加以论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紧扣观点运用材料中一个相匹配的史实加以论述,但史论结合不够充分。3~4 分从材料中选取了 1~2 个史实但没有进行论述。选取的史实与观点关联性不够,或仅重复材料的史实。0~2 分没有才材料中选取与观点相匹配的史实进行论述。观点 1:民族间的武装对抗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1 分)论述:辽太宗时,辽军占领燕云十六州,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严重影响了辽与中原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4 分)元昊称帝后,多次率军攻打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双方在战争中都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严重阻碍了宋与西夏的发展。(4 分)结论:由此可见,频繁的民族战争会给各族人民带来痛苦和灾难,对社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只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才更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 分)观点 2:各族人民和平交往推动文化和经济的发展。(1 分)论述: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等大量物品,文成公主入藏,赢来了唐与吐蕃长久和平的局面,也增进了唐蕃在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4 分)唐中宗时,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发展并加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吐蕃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汉藏双方的文化交流。(4 分)结论:综合上所述,民族间的友好往来、相互合作,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1 分){#{QQABYQYxwwiwkAQACQ66VUHMCUgQsICQJQoOAVCSOARLiBFIFAA=}#}18.(14 分)(1)特点:政府加强管理;进出口商品种类多(或贸易品种多);官方和私营贸易并存,以私营贸易为主。(任答一点,2 分) 措施:设立市舶司(2 分);(2)特点:时间长;规模大;航程远;和平交往(任答两点,4 分)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2 分)(3)独口:广州(2 分)发展趋势:从对外开放逐步走向封闭(闭关锁国)。(2 分)19.(14 分)(1)活字印刷术(2 分);火药(2 分);指南针(2 分)(2)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2 分);文化政策:明朝的八股取士(2 分);清朝的文字狱或文化专制(2 分)。(3)发展经济,进一步增强国力;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坚持改革开放政策等。(言之有理即可,2 分)20. (14 分) (1)功能:灌溉(2 分)作用:有效提高了粮食亩产量(2 分)(2)态度: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2 分)因素: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革新;社会局面的安定;一定数量的劳动力;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等。(任答两点,4 分)(3)发展:外来农作物的引进;农作物品种增加;农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任答一点,2 分)现代农业:要重视先进生产工具的应用;要树立牢固的重农意识;注重培育优良的农作物;实行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等。(言之有理即可,2 分){#{QQABYQYxwwiwkAQACQ66VUHMCUgQsICQJQoOAVCSOARLiBFIFA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年上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七年级历史.docx 2025年上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七年级历史.pdf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