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3年八年级(上)素质教育期末检测卷
语文
温馨提示:本试卷共四道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量120分钟。
一、语言综合运用(共23分)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小题。
名亭文化、名楼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班上组织开展“走近中国的名亭与名楼”主题活动。下面是同学们收集整理并撰写的资料,请你根据要求,完成后面小题。
①中国古建筑,亭台楼阁,飞檐青瓦,盘结交错,曲折回旋,精致雅韵又不失大气磅礴。
②亭者,停也,意为旅途休息之所,迎宾送客之地。亭,四面临风,轻巧玲珑。许多名山好水、园林胜迹,都离不开亭的点缀,故有“园林之眼”的美称。高处筑亭,______;山脚边筑亭,以衬托山势的高耸;临水筑亭,______;林木深处筑亭,______。“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一座空亭,就是盛放在天地间的一眼空灵、通透的泉。
③楼者,重屋也。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尽管其高度,还是面积,都居于三大名楼之首。黄鹤楼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令人叹为观止。岳阳楼是三大名楼中唯一的纯木结构建筑,所有梁、柱、檩、椽全靠榫头衔接,相互咬合,稳如磐石。“山水藉文章以显,文章凭山水以传”千百年来文人墨客、迁客骚人早已赋予这“三大名楼”以非凡的品格和神韵。黄鹤楼仙风道骨,旷放飘逸,多有“仙气”;滕王阁瑰伟绝特,活灵活现,颇具“灵气”;岳阳楼堂堂正正,典重端方,最称“浩气”。这仙气、灵气、浩气充塞于天地,(mián gèn)于古今,相互(róng huì),交相辉映,凝成三大名楼的风神气韵。
④一隅翩然若飞的古亭,一处巧夺天工的楼阁,它们既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建筑文化,也饱含了中国文化对自然、对人生、对自我的叩问与思索。
1.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按括号拼音写的汉字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磅礴(bó) 充塞(sè) 绵亘 融会
B.磅礴(pó) 充塞(sāi) 棉亘 融会
C.磅礴(pó) 充塞(sāi) 棉亘 融汇
D.磅礴(bó) 充塞(sè) 绵亘 融汇
2.文中加点的几个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叹为观止 B.活灵活现 C.交相辉映 D.巧夺天工
3.文中的四个划线的句子,表达不准确的一句是(2分)( )
A.许多名山好水、园林胜迹,都离不开亭的点缀,故有“园林之眼”的美称。
B.滕王阁,尽管其高度,还是面积,都居于三大名楼之首。
C.岳阳楼是三大名楼中唯一的纯木结构建筑,所有梁、柱、檩、橡全靠榫头衔接,相互咬合,稳如磐石。
D.它们既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建筑文化,也饱含了中国文化对自然、对人生、对自我的叩问与思索。
4.根据语意,在文中第②段横线处依次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①取得倒影成趣的效果 ②则平添含蓄的情趣 ③可供游人统览全景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5.经典运用(8分)
翻开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本,驻足就能感受“爱国忧民”的赤诚之心,俯身便能听到“报国建功”的铿锵之音。曹操用①“_______,_______”(《龟虽寿》)表明老而弥坚、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李贺用②“_______,_______”(《雁门太守行》)抒发将士誓死报国的忠心;杜甫用③“_______,_______”(《春望》)移情于物,抒发忧国思亲之情;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认为,一个国家常常会走向衰亡的原因是④“_______,_______”。
互联网改变了生活,激活了思维。班级准备开展“我们的互联网时代”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6.在“互联网新闻”展播会环节,李海向同学们展示了搜集的一则缺标题的新闻,请你帮助他拟写新闻标题。(20字以内)(2分)
江津融媒(记者 苏盛宇)10月26日,2023中国国际珠宝展在北京中国国际珠宝展览中心正式开幕,江津玉作为新玉种以其圆润细腻、饱满光亮含有独特龙鳞皮纹和微量元素(硒、锶)等特点亮相2023中国国际珠宝展。天宫展区是当代玉石雕刻作品展示区,由全国各地玉雕大师作品参展。位于5号馆天宫展区的江津玉是全国目前发现的唯一的二次河磨籽料玉石。凭借色彩丰富并带有独特龙鳞皮纹等诸多特点,江津玉在全国各地玉雕作品中独树一帜,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观看,并受到一致好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参照事例,围绕“我们的互联网时代”活动主题,再设计两个具体的活动形式。(2分)
示例:“互联网新闻”展播会“互联网图片”解读比赛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互联网图片”解读比赛现场,假如你看到了下面这幅漫画,请你拿起话筒,先简要说明画面内容,后揭示其寓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共24分)
(一)阅读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9.下面对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以简练的笔墨写此次出使的经历:诗人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去慰问边境将士。
B.颔联写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情。
C.尾联写作者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D.这首诗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实为边塞诗之名作。
10.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初八日,召天祥至殿中。长揖不拜。左右强之,竖立不为动。
上①使谕之曰:“汝以事宋者事我,即以汝为中书宰相。”天祥曰:“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又使谕之曰:“汝不为宰相,则为枢密。”天祥对曰:“一死之外,无可为者。”遂命之退。明日有奏:“天祥不愿归附,当如其请,赐之死。”遂可其奏。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②,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③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④。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天祥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节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有删改)
【注释】①上:这里指元世祖忽必烈。②自赞:自我总结。③庶几:差不多。④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1.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绝”的古字形像用刀切断了两束丝线。绝的本义是“断”,引申指“穷尽、不再接续”。“绝笔自赞”中的“绝笔”是指“遗书”。
B.“锋芒毕露”中的“毕”是“全部”的意思。以此推断,“吾事毕矣”中的“毕”也是“全部”的意思。
C.“遂可其奏”和“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中“其”的含义是一样的,都指“他们的”。
D.“左右强之”和“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中的“之”都是代词。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
B.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
C.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
D.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祥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孟子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大丈夫”,并分析这一论断在乙文中是如何体现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著阅读。
快看啊!这里有一种会缝纫的蜜蜂。它剥下开有黄花底的刺桐的网状线,采集了一团填充的东西,很骄傲地用它的腮带走了。它准备到地下,用采来的这团东西储藏蜜和卵。那里是一群切叶蜂,在它们的身躯下面,带着黑色的,白色的,或者血红色的,切割用的毛刷,它们打算到邻近的小树林中,把树叶子割成圆形的小片用来包裹它们的收获品。
15.上面的文段选自被誉为“______”的《昆虫记》,作者是法国的______。(2分)
16.《昆虫记》“是公认的文学经典”,结合选文中两处加以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23分)
(一)非文学类作品阅读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等11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把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长期以来,实践教育环节薄弱甚至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瓶颈。当今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导致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旅行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向自然和社会领域延伸,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进入情境中,自觉地参与实践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节选自《光明报》:《研学旅行将纳入教学计划》)
材料二 研学旅行既有“研学”,又有“旅行”,两者缺一不可。相比于传统的课堂内进行教学的学科活动,研学旅行课程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可控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征,更多的是呈现了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特征,这就要求在研学旅行出发之前做好准备,而且不同于传统课程的新课预习那样简单准备。在研学旅行实践活动中,老师相当于导演和编剧,而学生才是主角,老师安排了一台戏,写好剧本,但是学生如何“演绎”好这台戏,不仅需要有好的剧本,还要有好的“导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发挥主角作用,体现主体意识,真正地融入到研学旅行实践中,才能真正地把这台戏唱好。学校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背着学生走”,应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设计,将研学旅行的过程变成学生发现自己、完善自己、成就自己的过程。
(节选自搜狐教育《研学旅行实践,学生才是这台戏的主角》)
材料三 溯源研学旅行历史,日本最早开展。从1965年起,日本用近50年的时间做到高中渗透率98%,初中渗透率95%,几乎全部中小学生都参加研学旅行。而中国的研学旅行,目前渗透率仅5%左右。不少学校以安全风险为理由,不让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更有不少学生家长以“分教至上”为原则,认为研学旅行是无用的,与孩子取得好成绩、考取名牌大学相比无关紧要,从而使得研学旅行成为不可多得的“奢侈品”。农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更会面临因城乡经济发展还不平衡而带来的经费匮乏、意识淡薄、研学资源缺乏、教师素质欠佳等困境。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不能越俎代庖,替孩子回答一切。要想让孩子“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学会游泳,就要在水中练习”。
(选自《中国教育报》:《莫让研学旅行成为奢侈品》)
17.据材料,下列对于“研学旅行”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与有规律成体系的学科教育相比,研学旅行是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因此学校和教师在举行活动前更要高度重视精心准备。
B.当前,我国教育存在“重知识轻实践”的弊端。而“研学旅行”,对于解决这一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
C.“研学旅行”既有“研学”又有“旅行”,二者不可偏废,无论是“重游轻学”还是“重学轻游”,都会背离活动的初衷。
D.最早开展研学旅行的日本用了近50年的时间才完成了研学旅行的基本普及,中国研学旅行的推进普及很可能也需要较长的历程。
18.下列对于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说明中央很重视推进研学旅行。
B.研学旅行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C.学生是研学旅行的主角,为更好激发学生参与和实践的热情,教师应该让学生设计研学旅行,从而使他们好地发现、完善自己和成就自己。
D.研学旅行需要亲近自然、参与社会,这个过程会存在安全隐患,这也是不少学校不让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原因之一。
19.根据材料概括制约我国“研学旅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类作品阅读
一觉醒来是早晨
沈石溪
①当四周都是陌生的面孔,当一双双怀疑的眼睛紧盯着你,你会不会产生一种独坐小船在黑夜的大海上漂流,孤立无援,随时都会被狂风恶浪吞噬掉的恐惧感?我就曾经有过这样的感觉。
②那时我刚读完初一,升初二,因家庭迁居,换了一个新学校。开学第三天,数学老师搞了一次摸底考试。我从小学开始,就对数学很有兴趣,很顺利地就把题目全部做好。第二天一公布成绩,我得了满分,而同桌那位眉清目秀的班长乐嘉秋才得了九十九分。当那位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秦老师宣布完分数,同学们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时,我心里像灌了蜜似的甜。
③就在这时,乐嘉秋站起来说:“秦老师,沈石溪同学是因为作弊才得了一百分的,昨天考试时,他先是问我借橡皮擦,后来又说忘了带量角器,一会儿又说钢笔没了墨水……几次三番找借口偷看我的试卷,我觉得这不是他的真正成绩。”
④我的脑袋嗡的一声变得簸箕大。是的,我向她借过文具,但我扪心自问,两只眼睛始终规规矩矩。我的脸涨得通红,像朵快要枯死的鸡冠花,嗫嚅着说:“我没有……我没有……”
⑤教室里静得像关严了门的冷冻仓库,我惶惑地四下望去,只看见一双双愤怒的眼睛就像一只只愤怒的小蜜蜂,从四面八方飞来叮蜇我。我把求救的目光投向秦老师,企望她能主持公道。秦老师走到我面前,说:“沈石溪同学,我要告诉你,你的眼睛生得很大,嗯,还有点儿漂亮,但如果把一双大眼睛用来偷看别人的试卷,那漂亮的大眼睛就变得不漂亮了。”
⑥不知为什么,我心里虚得很,腰也弯下来了,背也驼下来了,脖子也缩下去了。我想,我不该这么窝囊的,我没做错什么,应该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辩解。遗憾的是,我本来就腼腆,只会像个口吃患者似的反复说:“我没有……我真的没有……”
⑦这以后,我一上数学课就无端地紧张,脖子僵硬地扭向一边,唯恐乐嘉秋又怀疑我偷看她作业什么的,我目不转晴地盯着秦老师那张表情生动的脸,猜测她是不是对我转变了看法,我竖起耳朵谛听四周的同学有没有在说我的坏话,而老师讲什么我一句也没能听进去。我的数学成绩急速滑坡,到了期中考试,我才考了四十八分。秦老师拿着考卷,愠怒地说:“我想,这才是你真正的成绩!”
⑧这不及格的期中考试成了一条有力的反证,证明我在那次摸底考试时确实偷看了乐嘉秋的试卷。
⑨当天夜里,我失眠了,躺在床上胡思乱想。我想,一个人到了一个新环境,给人家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好比定音锤,我却一锤子敲出了刺耳的噪声;我想,我怕是永远也无法改变秦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坏印象了,我这辈子算是让乐嘉秋给毁了……
⑩唉,怎么办?怎么办?我觉得我人生的道路上一片黑暗,眼睛就像开了闸的水库,泪水滂沱……
突然,我发现奶奶蹑手蹑脚走到我床边,慈祥地摸摸我的额头,附在我耳朵边轻轻地说:“好好睡一觉,一觉醒来是早晨!相信奶奶,一觉醒来是早晨!”
奶奶的语调平和沉稳,透出饱经风霜后的练达与睿智。她老人家并不知道我究竟遇上了什么麻烦,不来询问、追究,只是把一个信念传授给了我,而这个信念是她用一生的坎坷与磨难练就的生命结晶。
奶奶的大半辈子都泡在苦水里,爷爷、父亲先后入狱,她和我母亲一起,靠给人绣花,靠典卖极有限的家当,靠捡食菜皮,苦苦支撑这个家。在凄风苦雨的漫长岁月里,这句“一觉醒来是早晨”的口头禅,像一根结实的精神拐杖,支撑着她一趟又一趟由绝望走向希望。
那天晚上,我咀嚼着奶奶这句平平淡淡却又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的话,酣然入睡。
第二天,我精神饱满地来到学校,我不再理会别人是怎么看我的,我专心致志地听秦老师讲课,把巨大的精神包袱卸下来,当成柔软的坐垫坐在屁股底下了。我的数学功底本来就好,一发奋,掉下来的成绩很快就嗖嗖往上蹿。
到了期末考试,临考数学前,我十分平静地要求秦老师允许我临时调换一下座位,我的理由是,我不希望同学们对我产生新的误会。得到秦老师首肯后,我在讲台旁独坐一桌,面对散发着油墨香的考卷,我的心就像早晨清新的空气,透明得没有一丝杂质,潜心演算每一道考题,我做得又快又好,第一个交卷,又是一个漂亮的满分!不知是上帝的故意安排还是一种巧合,乐嘉秋又是九十九分。
寒假里有一天,我一清早到小菜场帮奶奶替别人刮鱼鳞,正巧遇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乐嘉秋迎面走来。她主动跑过来打招呼,讪讪地说:“看来,数学摸底考试时,我……我确实是误会你了。我好后悔,我一直想……想对你说声对不起。”“别别,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好了。”
初中毕业后,我离乡背井,多少次陷入谗言的沼泽,多少次卷进是非的漩涡,多少次面临人生的绝境,但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奶奶说的这句话:一觉醒来是早晨!于是,我便恢复了自信和勇气,于是,我振作起来舔舔伤口继续与命运拼搏,于是,我奇迹般地走出沼泽,战胜绝境,柳暗花明又一村。
(选自《爷爷的糖人》,有删改)
20.通读全文,根据提示,补全本文故事情节。(4分)
①__________→陷入低谷,奶奶安慰→②__________→菜场偶遇,班长道歉
21.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4分)
我的脸涨得通红,像朵快要枯死的鸡冠花,嗫嚅着说:“我没有……我没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通读全文,说说第 段在文中的作用。并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 段画横线句“一觉醒来是早晨”的理解。(7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与表达(50分)
23.或许,对于郦道元来说,三峡的美丽风光,是他心中最美的风景,这让他明白了丈量世界,行万里路的意义;对于苏轼来说,承天寺下那个清幽美好的月夜风光,是他心中最美的风景,因为它让他明白如何度过生命的逆境;对于鲁迅先生来说,留学日本时,藤野先生为他温和耐心讲解讲义图的画面,是他心中最美的风景,因为这让他感受到了跨越家国的大爱情怀……人生于世间,总在无数的风景中收获生命的温情和成长。
那么,步入初中后的你,最美的风景又是什么呢?请你结合生活经历,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但不要写成诗歌或戏剧,也不要写成书信体;②不少于600字,不要抄袭,不要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2023年八年级(上)素质教育期末检测卷
语文参考答案
一、语言综合运用
1.D(2分) 2.B(2分) 3.B(2分) 4.C(2分)
5.(8分)①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②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注意“携”的书写)
③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④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注意“拂”的书写)
6.示例:江津玉在中国国际珠宝展上独树一帜。(2分)
7.示例一:举行“互联网网络安全知识”讲座(1分) 示例二:举行互联网主题朗诵比赛(1分)
8.示例:画面中,一个青少年拼命想要沉迷网络游戏之中,但他的四肢分别被写着“家庭”“教育”“技术”“法律”的手拉着。这幅漫画意在说明要避免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需要家庭、教育、技术、法律的共同努力。(3分)
二、古诗文阅读
9.B(2分)
10.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3分)
11.A(2分) 12.C(2分)
13.①(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定下来,战争停息,天下便太平了。(3分)②文天祥问市集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面?何处是北面?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赴死。(3分)
14.①孟子认为,富贵不能使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动摇,威武不能使其屈服的人可以称为大丈夫。(1分)②文天祥见元世祖时即便受到压迫也拒不下跪;在元世祖利诱之下,不为所动,只求舍生取义;在临刑时从容不迫,为国守节,慷慨赴死,这些都表现出他“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使其屈服”的大丈夫品性。(2分)
15.昆虫的史诗(1分) 法布尔(1分)
16.如:“这里有一种会缝纫的蜜蜂。”用“缝纫”一词拟人手法写出了蜜蜂的心灵手巧;(2分)“采集了一团填充的东西,很骄傲地用它的腮带走了”用拟人手法具体写出蜜蜂采蜜的过程。(2分)
三、现代文阅读
17.A(2分) 18.C(2分)
19.①现有的学校教育抑制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②学校和教师受既有课程观念的影响太深难以驾驭复杂的研学旅行;③监管不到位,出现以营利为目的活动;④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乡村学校的“研学旅行”难以落实;⑤学校和家长相关意识淡薄,研学旅行渗透率偏低。(答对四点即可,共4分)
20.①考试满分,被疑作弊(2分) ②卸下包袱,再得满分(2分)
21.示例:运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2分)生动形象写出“我”被误会作弊却不知如何为自己辩解的样子,表现了“我”的窘迫和焦急。(2分)
22. 段运用插叙,补充交代了奶奶大半辈子的不幸经历,表现出奶奶饱经风霜的练达与睿智,为下文“我”的改变做铺垫。使文章内容更充实,人物形象更丰满。(3分)
“一觉醒来是早晨”不仅仅是指时间的变化,也是指人心境的更新。人生总会遭遇挫折甚至面临绝境,我们要更新心境,放下忧伤,卸下精神上包袱,乐观、坦然面对困境,一觉醒来,我们就会恢复自信和勇气。(4分)
四、写作与表达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