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漳州三中、三中分校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漳州三中、三中分校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下学期漳州三中、三中分校阶段性教学诊断(二)
八年级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 时间:60分钟)
友情提示:请把所有答案填写(涂)到答题卡上!请不要错位、越界答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1949年10月,《人民日报》报道:“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有了真能保护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该报道( )
A. 宣告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B. 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
C. 宣布世界和平得以实现 D. 表明了土地改革已经全部完成
2. 1949年,“人民”开始成为最为流行的政治词汇。从“人民解放军”到使用的“人民币”乃至每天走过的“人民路”“人民广场”等,“人民”一词频繁地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材料表明( )
A. 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 B. 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C.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确立
3. “对于国家而言,它意味着祖国大陆的统一、边防的巩固;对藏族群众而言,意味着旧社会的结束、新生活的开始。”材料评价的是
A. 新中国的成立
B. 西藏和平解放
C. 西藏民主改革
D. 青藏公路通车
4. 某同学在抗美援朝纪念公园,准备向市民讲述志愿军故事,最适合在此地宣讲是( )
A. 飞夺泸定桥 B. 血战台儿庄 C. 挺进大别山 D. 坚守上甘岭
5. 同学们搜集到抗美援朝时期的一首歌,歌词如下:“坚守这阵地和荣誉,挥洒着热血不放弃。苍天之下,冰雪之上,高傲地耸立……记住我,我来过,我爱我的祖国!”对歌曲赏析正确的是( )
A. 描绘人民支援前线画面 B. 表达人民对美军侵略的愤慨
C. 展示军民团结抗敌场面 D. 歌颂志愿军的革命英雄精神
6. 一个日本学者说:“1949年,你们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在我们日本无人相信。……后来你们出兵朝鲜,把我吓了一跳。你们把美国人从朝鲜半岛北面压到南面,我才感觉中国与过去相比不一样了,看来中国人是真的站起来了。”由此可见,抗美援朝战争( )
A. 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B. 加速了中国国防现代化的进程
C. 开始改变中国落后面貌 D. 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
7. 为了深入学习和研究土地改革运动,同学们搜集到了下列资料,其中最有价值的是(  )
A. 以土地改革运动为题材的小说《暴风骤雨》 B. 亲历土地改革运动的老人写成的回忆录
C. 从互联网检索获取的土地改革运动的资料 D. 市博物馆保存的土地改革运动的档案
8. 图表中为我国在“一五”时期的各部门投资比例。由此可见,我国当时
行业 工业 农林水利 运输邮电 文化、教育和卫生 其它
投资比例 58.2% 7.6% 19.2% 7.2% 7.8%
备注 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大体是1:7.9
A. 均衡发展农轻重各业 B.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C. 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D. 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9. 如图第三套人民币(1962年发行)票样中的插画体现了当时我国( )
A. 弘扬爱国主义 B. 重视农业建设 C. 崇尚劳动美德 D. 提倡男女平等
10. 1956年1月,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上说:“在我国的条件下,用和平的方法……可以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过去几个月来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大大超过了人民的意料。”这说明( )
A. 生产合作社适应了经济的发展 B. 赎买政策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
C.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D. 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1. 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 “文化大革命”中人民群众以高昂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D. 中共中央开始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12. 下面是“大跃进”时期出现的标语:“工人一步跨万里,敢笑猴王孙悟空:革命热情红似火,一天打出一座山。”这反映该时期我国( )
A. 对客观经济规律忽视 B. 国民经济正快速发展
C. 工业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D. 充分发挥人民的智慧
13. 学习历史需要区分历史事实与历史结论。历史事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到1952年底,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
C. 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造成巨大的损失
14.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了残酷迫害,这件事留给我们的主要反思是
A.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B. 提防领导人对形势的误判
C.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 完善民主与法制
15. 下图法新社记者的评论是基于中国( )
A. 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独立国家 B. 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标
C. 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6. 1984年,“下海”成了街头巷尾的热门词,联想、青岛电冰箱总厂、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即后来的万科)、健力宝等公司都纷纷成立,财经作家吴晓波称这一年为“中国公司元年”。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 )
A.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顺利改造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获得成功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17. “春运”一词最早出现在1980年的《人民日报》上。它是指中国在农历春节前后发生的一种大规模的交通运输现象,堪称“全球罕见的人口流动”。“春运”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文革”结束出现了探亲潮 B. 交通运输技术的提高
C. 改革开放促成了务工潮 D. 旅游发展推动人口流动
18.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在开放农产品市场方面,“15年保护期”过后,将对小麦、粟米、稻米及棉花实施关税比例配额制度以开放市场,并且逐渐撤消由国家控制豆油贸易。这表明( )
A. 加入世贸组织后严重威胁中国的经济主权
B. 这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被动选择
C. 中国的经济体制不适合世贸组织相关原则
D. 中国政府积极主动调整适应世贸组织规则
19. 胡锦涛曾引用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鼓舞和祝福深圳人民。1992年,为深圳“扶摇直上”再添动力的是(  )
A. “一五”计划的执行 B. 大跃进运动的发动
C. 经济特区的建立 D. “南方谈话”的发表
20.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经过八年持续努力,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体现了( )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C. 包产到户使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D. 我国已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1.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其最根本的相同点是( )
A. 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B. 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C. 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 D. 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
22. 近年来,我国成功举办了多次国际盛会,如“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和第24届冬奥会等。我国成功举办这些盛会的根本原因是( )
A. 综合国力增强 B. 国际地位提高 C. 人民生活改善 D. 符合国家利益
23. 近年来,国家陆续斥巨资对西藏拉萨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青海的塔尔寺,新疆的克孜尔千佛洞进行了修缮。这体现出政府( )
A. 落实少数民族全部整族脱贫 B. 在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
C. 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保护 D. 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24. 2023年4月13日至15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举行了盛大的泼水节系列庆祝活动,西双版纳全州放假5天,而泼水节也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以上材料体现了我国哪一基本的政治制度(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C.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5. 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全面准确推进“港人治港”、“澳人治澳”,推动香港进入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香港、澳门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这一“良好态势”得益于( )
A. “一国两制”方针 B. “九二共识”的达成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实施“一带一路”
26. 如下表所示,其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1990年,“海基会”成立;次年,“海协会"成立。 1992年,“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 2005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与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新加坡会面。
A. 民族区域自治 B. 外交事业发展 C. 对外开放 D. 祖国统一
27. 下表反映了当时广大台湾同胞( )
1987年台湾地区电影电视热门题材情况统计表(部分)
电影公司或电视台 飞腾公司 中华电视台 台湾电视台
影片或栏目 《跨过海峡》 《返乡探亲》 《落叶归根,海外返乡行》
A. 对“九二共识”的认同 B. 渴望能到祖国大陆经商
C. 享受到两岸三通的便利 D. 充满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28. 如果为如图拟一个的共同主题,最准确的应是( )
政协的徽章 第一届全国人大 西藏自治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A. 制度建设创新 B. 国家完成统一 C. 人民生活改善 D. 民族实现独立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其中第29题8分,第30题12分,第31题12分,第32题12分。)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是1956年发行的宣传画。据此推断,当时 A.土地改革顺利地起步 B.“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C.农业集体化火热开展 D.人民公社取得了成就
如图上标语为“農(农)村妇女们(们),積極(积极)参加農業勞動(农业劳动),爭(争)取合作社的農產(农产)丰收”
以上习题,你选择了正确选项C。请观察该题,提取至少两个信息且结合其反映的史实,说服选择了其余选项的同学。
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主要交通运输方式里程表(单位:万千米)
年份 公路总里程 高速公路总里程 铁路运营里程 高速铁路运营里程 定期航班航线里程
1949 8.08 0 2.18 0 1.1
1988 99.96 0.01 5.62 0 37.38
2010 400.82 7.41 9.12 0.84 276.51
2020 519.81 15.50 14.63 3.79 942.63
材料二
如图照片: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如图论文:2002年,漳州市战备大桥工程师发表的《漳州战备大桥总体设计》,该桥采用了索塔及索鞍结构形式,属国内首创。 如图照片:2006年,第一条通往西藏腹地的铁路——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材料三 京九铁路是北起北京,南接香港九龙的“大动脉”
20世纪80年代,从北京到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东南部的2400千米中,仅有京广、京沪两条铁路连接南北。买票难、运货难、沿线革命老区脱贫难,铁路运输瓶颈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1996年9月1日,京九铁路赶在香港回归前正式通车。如今,京九铁路已成为沿线人民的幸福线、经济线、发展线。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新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的有利因素。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京九铁路开通运营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中得出的历史结论。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邓小平同中央负责工作人员谈农村政策问题时,肯定了安徽省肥西县和凤阳县的包产到户做法。他说: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关键是发展生产力。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大事记·1980年》
材料二 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儿,就像投下一粒石子,打破旧体制的一潭死水,漾开了迎接生产力解放的春天的圆圈儿……正是从这个圈儿开始,充满活力的生产方式一圈儿一圈儿漾开……迎来了整个中国经济迅猛腾飞的新时代。
——舒亦颖主编《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60个重大事件》
材料三 市场经济在中国从萌芽到发展、到不断完善,与邓小平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是分不开的。特别是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彻底解除了传统的思想束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基石。
——叶金生《邓小平理论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
(1)根据材料一,概括邓小平支持“包产到户”做法的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中实行“包产到户”的制度名称。
(2)根据材料二,简述“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儿”的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成为“窗口”的城市名称。
(3)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南方谈话重要作用。
(4)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邓小平的政治智慧。
32. 标语是时代的镜像,体现历史的回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②“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③“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④“向雷锋同志学习”
⑤“石油工人一身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⑥“联产承包好”
⑦“小平,您好” 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标语⑤中的模范代表人物。
(2)请从材料中选出让你感触最深的两句时代标语(写标语序号),结合其反映的史实,拟定一个主题并加以论述。(要求:价值观正确,主题明确,史论结合。)
2024-2025学年下学期漳州三中、三中分校阶段性教学诊断(二)
八年级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 时间:60分钟)
友情提示:请把所有答案填写(涂)到答题卡上!请不要错位、越界答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D
【5题答案】
【答案】D
【6题答案】
【答案】A
【7题答案】
【答案】D
【8题答案】
【答案】B
【9题答案】
【答案】C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B
【12题答案】
【答案】A
【13题答案】
【答案】D
【14题答案】
【答案】D
【15题答案】
【答案】C
【16题答案】
【答案】C
【17题答案】
【答案】C
【18题答案】
【答案】D
【19题答案】
【答案】D
【20题答案】
【答案】A
【21题答案】
【答案】C
【22题答案】
【答案】A
【23题答案】
【答案】C
【24题答案】
【答案】D
【25题答案】
【答案】A
【26题答案】
【答案】D
【27题答案】
【答案】D
【28题答案】
【答案】A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其中第29题8分,第30题12分,第31题12分,第32题12分。)
【29题答案】
【答案】选A的同学,宣传画是1956年的,还提到“合作社”,土地改革是1950-1952年,早就结束啦!1956年压根不是土地改革“起步”的时候,所以A错了;选B的同学,画里讲的是农村妇女在农业劳动,喊着 “合作社农产丰收”,是农业的事儿,“一五”计划是1953-1957年,重点是建工厂、造机器(像长春造汽车、武汉建大桥),和农业合作社、农村种地没啥直接关系!而且 “一五”计划1957年才完成,1956年咋就“超额完成”啦?所以B不对;选D的同学,画是1956年的,标语有“合作社”,人民公社是1958年才有的,1956年还没这事儿呢!这时候是“合作社”(农业集体化)阶段,不是人民公社,所以D错啦;1956年的画,喊“争取合作社丰收”。1953-1956年国家让农民搞“合作社”,大家一起种地、凑农具,就是农业集体化!1956年正热火朝天地搞合作社呢,画里鼓励妇女为合作社种地丰收使劲,和这史实对上啦,所以C才对!
【30题答案】
【答案】(1)变化:新中国交通运输里程大幅增长;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定期航班航线从无到有且里程增加,交通方式日益多样化、现代化。
(2)有利因素:国家重视与规划;科技进步(如桥梁技术创新);建设者的智慧与努力;经济发展需求推动。
(3)意义:改善交通,促进沿线经济发展;方便人员往来,助力区域交流;成为沿线人民的幸福线、经济线、发展线。
(4)结论:新中国交通运输业不断发展进步,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交流,体现国家建设成就与综合国力提升。
【31题答案】
【答案】(1)
理由:效果显著,农村变化快;不影响集体经济;有利于发展生产力。
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
事件:设立经济特区。
城市:深圳。 (3)
作用:解除思想束缚,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石。
(4)
智慧: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勇于改革,推动开放;以发展生产力为核心。
【32题答案】
【答案】(1)
人物:王进喜。他是大庆油田石油工人,带领工人艰苦奋斗,为我国石油工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被称为 “铁人” 。
(2)
示例:选择⑥“联产承包好”和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主题:思想解放推动农村经济改革。
论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改革开放奠定思想基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标语⑥)打破人民公社体制,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和经济转型,体现思想解放对改革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