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核心素养】浙教版(2024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分层练习1.2 声与听觉(第2课时)科学观念:了解传播的形式,知道真空不能传声;知道声速与介质和温度有关;了解耳的结构,认识听觉形成的过程以及听觉障碍。科学思维:通过声波的形成归纳声波传递能量而不是物质;能利用听觉形成过程推测耳结构损伤的部位;用声音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探究实践:通过小实验,观察分析、总结出声音的传播形式和声速,锻炼初步观察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态度责任: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培养合作和互助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声波和水波的产生与传播说法正确的是( )A.都是由振动产生的B.声波是由振动产生的,水波不是由振动产生的C.都是以波的形式向某一方向传播D.水波的传播需要介质,而声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分析】(1)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声波、水波都是机械波,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解答】解:A、声波和水波都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B、水波也是由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C、声波和水波都是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故C错误;D、水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声波的传播也需要介质,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声波和水波的产生与传播,超出教材内容,有一定难度,需要生活中对知识的积累。2.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最大的是( )A.钢管 B.水 C.酒精 D.空气【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快慢不一样,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解答】解: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传声最慢。因此,在选项所列举的介质中,声音在钢管中传播最快。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快慢,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3.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波具有能量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D.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可以传递能量。【解答】解:A、一切声音都可以传递能量,故A正确;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传播,故B错误;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故C错误;D、人的听觉有一定的范围,当发出的声音是超声波或次声波时,人类是听不到的,故D错误。故选:A。【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有一定的综合性,但难度不大,强化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记忆是解决识记性题目的基础。4.下列有关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耳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B.耳蜗中的液体是产生听觉的地方C.听小骨在耳蜗中,它的作用是将信息传入大脑D.耳中的鼓膜具有产生振动、放大声音的功能【答案】A解:A、前庭和半规管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能保持身体平衡,A正确。B、听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可见听觉形成的部位是听觉中枢。B错误;C、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C错误;D、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D错误;故选:A。5.小梅听到打雷,迅速将手机关掉,从雷声进入外耳道到形成听觉的正确顺序是( )A.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大脑 B.外耳道→鼓室→鼓膜→耳蜗→大脑C.外耳道→中耳→内耳 D.外耳道→听小骨→鼓膜→耳蜗→大脑【答案】A【分析】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详解】耳的结构如下:,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可见,从雷声进入外耳道到形成听觉的正确顺序是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大脑,A正确。【点睛】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听觉的形成过程。6.当悦耳的上课铃声响起时,你会迅速进入教室做好上课准备。接受铃声刺激并产生听觉的部位是( )A.耳蜗、大脑 B.鼓膜、耳蜗 C.听小骨、大脑 D.鼓膜、大脑【答案】A【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详解】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故选A。7.今年5月1日凌晨,杭城遭遇狂风暴雨,许多市民在睡梦中被雷鸣声惊醒。下列关于人耳的有关结构在此过程中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A.②收集声波 B.⑦带动听小骨振动C.③放大振动 D.⑤产生听觉8.当你在“打呵欠”时,会听不清或听不到别人对你说的话,其主要原因是“打呵欠”影响了( )A.鼓膜的振动B.听小骨的振动C.听觉感受器对刺激的接收D.神经冲动的传导【答案】A【分析】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解答】解: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人的口腔通过咽鼓管与中耳相连,中耳中的鼓膜能接受声波刺激,可产生振动。“打呵欠”会影响鼓膜的振动。故选:A。9.如图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听小骨上有听觉感受器,可以传递声波B.②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可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C.③是听神经,与口腔相连,使儿童易患中耳炎D.④鼓膜有听觉感受器,可以感受声波【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耳的结构模式图:图中①是听小骨,②是耳蜗,③是听神经,④是鼓膜。【解答】解:A、①听小骨主要是将鼓膜产生的振动传导到内耳,A错误;B、②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可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B正确;C、③是听神经,传导神经冲动,咽鼓管与口腔相连,使儿童易患中耳炎,C错误;D、鼓膜的作用是当声波传送来时产生振动,D错误。故选:B。【点评】正确解答本题不仅要了解耳的结构和功能,还要能结合图进行准确的识别各部分,根据各部分功能分析听觉的形成过程。多进行识图方面的训练,知识会掌握的更牢固。10.下列关于人感知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鼓膜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B.将耳朵堵住后,仍能够感知声音C.听小骨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D.听觉神经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答案】D【分析】听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听觉形成的过程: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内的感受器→听觉神经→大脑。【详解】听觉形成的过程: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内的感受器→听觉神经→大脑。除听觉神经以外,其他部位损坏,都可以通过骨传导传到听觉神经,所以鼓膜损坏的人,将耳朵堵住后,听小骨损坏的人,都能够感知声音,而如果听觉神经损坏的人,人就不能感知声音了,所以D错误,ABC正确,所以选择D。【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就是熟悉听觉形成的过程。11.下列关于耳的各部分功能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耳廓的功能是收集空气中的声波B.听小骨的振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入耳蜗C.鼓膜的振动是为了产生声波,使声波撞击鼓室内的听小骨D.声波传入内耳,使耳蜗内的液体也产生振动,听觉感受器把这种信息沿听神经传到脑部【答案】D【分析】如图耳的结构包括: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听小骨,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咽鼓管,连通鼓室和鼻咽部;耳蜗,里面有听觉感受器,接受震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听神经,将耳蜗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咽与鼓室之间有咽鼓管相连。【详解】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D错误。故选D。12.放爆竹和礼花时,若你在一旁观看,最好张开嘴或捂住耳朵、闭上嘴。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 )A.保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B.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C.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 D.防止听觉中枢受损伤【答案】B【分析】听到巨大声响时,最好张开嘴,闭嘴、堵耳,目的是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详解】当听到巨大声响时,空气震动剧烈导致鼓膜受到的压力突然增大,容易击穿鼓膜,这时张大嘴巴,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即外耳道的气压保持平衡,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振破鼓膜。如果闭嘴同时用双手堵耳也是同样道理,这样就避免了压强的突然改变,对鼓膜的影响。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耳的结构和功能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解题关键掌握鼓膜保持内外气压平衡。13.关于人听觉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是人耳的听小骨断裂,人就会永远听不到声音B.只要是入耳的鼓膜破裂,人就会永远听不到声音C.若只是传导障碍,只要能将声音的振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听到声音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分析】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都是通过空气,引起鼓膜的振动,再传给听小骨、耳蜗,传给听觉神经,人就会听到;若只是鼓膜、听小骨和耳蜗受到了损伤,可以通过骨传导将发声体的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也是可以听到声音的,例如晚年的贝多芬就是通过牙齿上的木棒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钢琴声,从而进行创作的。【解答】解:人耳中的鼓膜、听小骨出现损伤,这只是传导性的障碍,只要能够将声音的振动通过骨传导(头骨、颌骨)传递给听觉神经,再传递给大脑,人就可以听到声音。故选:C。【点评】听声音是我们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方式,要知道人耳如何能够听到声音,了解人耳的构造,知道耳聋是怎么一回事,知道助听器的原理。14.2024年2月,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员孙龙在内蒙古自治区举行的全国冬季运动会赛场上夺得四枚金牌,击败了许多冬奥会冠军。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观众的呐喊声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B.观众的呐喊声是由空气传播到运动员耳中的C.运动员的冰鞋与冰面摩擦产生振动也能发声D.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比固体、液体更清晰、更快速【分析】(1)声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2)声音产生的条件;(3)声在不同的介质传播速度不同。【解答】解:A.声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故A正确;B.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呐喊声在空气中传播,故B正确;C.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运动员的冰鞋与冰面摩擦产生振动产生声,故C正确;D.声在不同的介质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声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故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以及声传播的速度的理解,是基础性题型。15.“如果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变为1m/s,那么我们周围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一名学生提出了下列四个有关的场景,不正确的是( )A.我们听到万米高空传来客机声时,却不能看到该客机B.汽车的喇叭不能再起到原来的作用C.乐队在会场内的演奏效果将变差D.教室内的学生能更清楚地听到老师的讲课声【分析】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通过想象,用变化后的声速以及产生的现象与现实情况相对比,进行判断。【解答】解:A.万米高空中客机声音传来,所需时间很长,飞机早已飞出视线,故A正确;B.汽车的喇叭声传播的太慢,不能再起到原来的作用,故B正确;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的速度变为1米/秒,是正常时的,听得的声音与表演不一致,影响欣赏效果,故C正确;D.声速变小了,但声音的响度不变,教室内的学生不能更清楚地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故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关键是记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然后进一步推测当声音的速度变为0.1 m/s后,事物情景的变化。16.晚上,小李正在家里温习功课,突然听到窗外传来烟花很响的爆鸣声。(1)爆鸣声是由火药爆炸时引起空气的 振动 发出的,然后通过 空气 传播到小李的耳朵里。(2)小李同学觉得看到烟花与听到烟花的声音并不同步,总是先看见烟花绽放然后才能听到烟花爆炸的声音,这是因为 光的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 。(3)小李同学看到烟花后3s才听到烟花的声音,已知当时气温为25℃,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5m/s,那么烟花爆鸣处距人 1035 m.(不计光的传播时间)【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根据速度公式可求路程。【解答】解:(1)爆鸣声是由火药爆炸时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然后通过空气传播到小李的耳朵里;(2)总是先看见烟花后听到爆炸声,是因为光的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3)根据v得:放烟花的地方与他的距离:s=vt=345m/s×3s=1035m。故答案为:(1)振动;空气;(2)光速远大于声速;(3)1035。【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路程的计算,还要知道光和声音的传播速度。17.每年的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如图是人耳的结构图,请读图填空:(1)①是 鼓膜 ;⑤是 鼓室 ;④是 听小骨 。它们共同构成了 中耳 。(2)⑦内有感受 头部位置变动的 感受器,⑧内有 听觉 感受器。这两类感受器神经纤维合在一起组成了听神经。(3)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经 听小骨 传到内耳。(4)当飞机下降时乘客常要咀嚼糖果并不断吞咽,其目的是使 咽鼓管 开放,使空气由咽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分析】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有收集和传导声波的作用,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外界声波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传导到听小骨后,由于听骨链的作用,大大加强了振动力量,起到了扩音的作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前庭和半规管与人的位觉有关,耳蜗是听觉感受器的所在处,与人的听觉有关,听小骨的振动刺激内耳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沿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从图中可以看出:①鼓膜,②外耳道,③耳郭,④听小骨,⑤鼓室,⑥咽鼓管,⑦半规管,⑧耳蜗。【解答】解:(1)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①是鼓膜,④是听小骨,⑤是鼓室,内耳包括是⑦半规管和⑧是耳蜗。(2)⑦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⑧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这两类感受器神经纤维合在一起构成了听神经。(3)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4)乘坐飞机时,乘务员往往要求乘客在飞机降落中咀嚼糖果并不断吞咽,其目的是使咽鼓管张开,使气体由咽进入中耳,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保护鼓膜不受到伤害。故答案为:(1)鼓膜;鼓室;听小骨;中耳;(2)头部位置变动的;听觉;(3)听小骨;(4)咽鼓管【点评】掌握耳的结构和功能是关键。18.每年的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如图是人耳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1)外界声波经过耳郭的收集,进入外耳道传到中耳,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经过听小骨的传递和放大后传到内耳,刺激 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的特定区域,形成听觉。(2)当F受损时,造成的耳聋能否治愈?不能(填“能”或“不能”)(3)打瞌睡时,头部下垂会立刻惊醒,此过程中接受刺激的感受器位于 C。A.前庭和耳蜗B.半规管和耳蜗C.前庭和半规管D.鼓室和前庭【考点】听觉的形成过程;耳的保健;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答案】(1)耳蜗。(2)不能。(3)C。【分析】如图: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耳郭,收集声波;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听小骨,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咽鼓管,连通鼓室和鼻咽部;耳蜗,里面有听觉感受器,接受震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听神经,将耳蜗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半规管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图中A耳郭,B外耳道,C鼓膜,D听小骨,E耳蜗,F听神经。【解答】解:(1)外界的声波经过耳郭的收集,由外道传到中耳,引起鼓膜的振动。鼓膜的振动经过听小骨的传递和放大后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与听觉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再由听神经传递到听觉中枢,形成听觉。(2)若F听神经受损,耳蜗产生的神经冲动不能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不能形成听觉。神经性耳聋是指内耳听觉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发生病变,而引起听力减退,甚至听力消失的一种病证,常常伴有耳鸣.现代医学暂时不能根治。(3)前庭和半规管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打瞌睡时,头部下垂立即惊醒,接受这种刺激的感受器就在前庭和半规管。故答案为:(1)耳蜗。(2)不能。(3)C。19.在探究人耳怎样听到声音时,可用肥皂膜模拟人耳的鼓膜。如图所示,当喇叭发声时,肥皂膜将( )A.左右来回运动 B.静止不动C.一直向右运动 D.一直向左运动【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等知识。【解答】解:当喇叭振动发出声音后,声音经过空气传播到肥皂膜处,由于声音有能量可以使肥皂膜产生左右振动。故选:A。【点评】此题结合人耳听到声音的实例,考查利用声学知识解释问题的能力,要学以致用。20.耳鸣是常见的耳科疾病。患者会持续听到异响,严重干扰正常生活。能够听到脉搏或关节活动等声音的称为生理性耳鸣,由于声波传导障碍引起的称为传导性耳鸣,由于耳蜗的感音结构及神经系统发生障碍引起的称为神经性耳鸣。以下可引起神经性耳鸣的是( )A.鼓膜穿孔 B.脑部肿瘤C.耳郭损伤 D.听小骨损伤【分析】耳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构成,如图:【解答】解:A、鼓膜损伤是传导障碍是非神经性耳聋。A不符合题意。B、由于耳蜗或神经系统发生障碍会引起神经性耳聋,因此脑部肿瘤会引起神经系统发生病变,B符合题意。C、耳郭等结构发生病变,是非神经性耳聋。C不符合题意。D、听小骨损伤是传导障碍是非神经性耳聋。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人耳感知声音过程的了解,会区别人耳哪些结构损伤是神经性耳聋或非神经性耳聋。21.猫自高处跳下时,头后仰;一着地,头便前倾。猫的这些姿势变化是( )A.耳蜗受到刺激引起的 B.鼓膜受到刺激引起的C.半规管受到刺激引起的 D.听小骨受到刺激引起的【答案】C【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详解】A、耳蜗只负责处理声音,A不符合题意;B、鼓膜是接收声音。B不符合题意;C、半规管内有液体能感应平衡的变化,进而控制平衡,C符合题意;D、听小骨把耳膜的震动传递给耳蜗,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C。【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就是掌握耳朵的结构和功能。22.每年3月3日,是我国“全国爱耳日”。引起听力下降或损伤的原因很多,某同学经医生诊断是由于细菌进入中耳而引起中耳炎,导致听力下降,其原因为( )A.一定是听神经受到损伤 B.一定是听觉感受器受到损伤C.耳廓受到细菌感染而损伤 D.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答案】D【分析】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人就产生了听觉。【详解】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 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鼓室容纳听小骨,维持鼓膜两侧气压的平衡(有咽鼓管通到咽部) ;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 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前庭和半规管里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与身体的平衡有关 ;耳蜗内含有听觉感受器,受振动刺激能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听觉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形成听觉。由题干表述“某同学经医生诊断是由于细菌进入中耳而引起中耳炎,导致听力下降”可知:该同学听力下降是由于中耳炎引起的,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中耳炎只能损伤鼓膜和听小骨,不会损伤听神经、听觉感受器受和耳廓。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23.如图所示为一款新型耳机,佩戴时不堵塞耳朵,将耳机贴在额骨两侧,耳机发出的振动信号传到听觉神经后,我们就可以听到声音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佩戴者能听到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B.使用时产生听觉的部位是耳朵C.这种耳机可以帮助部分听力障碍患者听到声音D.听力健全的人在户外活动时使用这款耳机,也不影响他听周周围环境中的声音,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使用者的安全【答案】B【详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佩戴耳机能听到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沿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故人产生听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故B错误,符合题意;C.人听到的声音是通过头骨、颌骨等骨骼传播到听觉神经,然后由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此种听到声音的方式被称作:骨传导;听力障碍者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听力健全的人使用这款耳机,可以通过骨传声听到声音,也不影响他听周围环境中的声音,可以保障使用者的安全,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24.如图,小明将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再用食指堵住双耳。当小华用铅笔敲击衣架时,小明仍能听到敲击衣架的声音,这是因为( )A.没有将双耳完全堵住,有声波从空隙间传入人耳B.主要是声波通过空气传播,引起手的振动使人听到声音C.声波经细绳、食指传入人耳,使人听到声音D.小明产生的幻觉,食指堵住双耳,声波是无法传入人耳的【分析】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并且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解答】解:将细绳绕在手指上,再用手指堵住双耳,此时敲打衣架的声音是通过细绳传到耳朵里,说明固体能够传声,并且传声效果比空气好。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快慢情况,比较简单,是一道基础题目。25.如图所示为盲人智能手机,整部手机只有一个按键,使用时,只要按下按键,手机就会发出语音提示:您需要进入电话模式还是短信模式。若进入电话模式,盲人通过念号码手机就自动拨号完成打电话的全部过程。下列有关盲人使用手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盲人接受手机语音提示信号的感受器是鼓膜 B.耳蜗是中耳的一部分C.失去视觉功能的原因均是因为视神经损伤造成的 D.所有感觉是在大脑形成的【答案】D【分析】身体的一定部位,与外界物体接触时,都会不同程度的感觉到物体的存在,甚至可能对物体的性状、硬度、光滑程度等情况做出一定的判断,这就是触觉。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视觉的形成在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详解】盲人接受手机语音提示信号的感受器是耳蜗,故A错误;耳蜗是内耳的一部分,故B错误;失去视觉功能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视神经损伤造成的或是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等受到损伤所致,故C错误;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所以盲人使用手机所有感觉是在大脑形成的,故D正确。故选D。【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听觉,视觉和触觉的形成过程。26.每年的3月3日是国际“爱耳日”,提醒全球人类注意爱护自己的耳朵。下列生活中有关对耳朵的保护措施及其目的叙述错误的是( )A.游泳时戴上泳帽盖住耳朵预防耳内进水,防止①外耳道发炎B.减少戴耳机听音乐的时间和减小音量,保护②鼓膜免受损伤C.谨慎用药,防止药物破坏③,使其不能接受刺激,导致耳聋D.上呼吸道感染后及早治疗,防止病菌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引发中耳炎【答案】C【分析】图中①外耳道、②鼓膜、③半规管、④耳蜗。【详解】A.防耳内进水,防止①外耳道发炎,A正确。B.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会对鼓膜造成损伤,如果鼓膜受损,会使听力下降,因此减少戴耳机听音乐的时间,可保护②鼓膜,B正确。C.谨慎用药,防止药物破坏④耳蜗不能接受刺激,导致耳聋,C错误。D.上呼吸道感染后及早治疗,因为病菌可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引发中耳炎,D正确。故选C。27.小刚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小芳在另一端击打铁管,小刚先后听到两个响声,由表可知( )一个大气压下一些物质中的声速 v/(m s﹣1)空气(15℃) 340空气(25℃) 346铁 5200A.先听到的是由空气传来的响声B.先听到的是由铁管传来的响声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比在铁中要快D.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无关【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2)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解答】解:ABC、从表中数据可知,声音在铁中传播的速度要比在空气中快,故先听到的声音是空气传过来的,故AC错误,B正确;D、从表中数据可知,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特点,属于基础题。28.小明同学为了研究一组材料的隔音性能(材料为:泡沫塑料板、玻璃、木板、硬纸板)设计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先把闹钟放入一只烧杯中,然后从听到最响的声音位置开始,慢慢远离声源,测得听不到指针走动声音时的位置与声间的距离。比较各种情况下这段距离的大小就可以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1)除了待检测外,可利用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是 机械闹钟 (2)进行实验收集到数据为:材料 听不到声音时的实际距离泡沫塑料板 0.3玻璃 0.6木板 0.4硬纸板 0.5(3)按隔音效果好坏依次排列: 泡沫塑料板 、 木板 、 硬纸板 、 玻璃 。(4)总结好的隔音材料的共同特点之一是: 松软多孔 。【分析】(1)适合做声源的是自己能发生的物体;(3)听不到闹钟指针走动声音时的实际距离越大,说明材料的隔音效果越差;此距离越小,说明材料的隔音效果越好。(4)分析隔音效果较好的材料,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解答】解:(1)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机械闹钟;(3)由表中数据知,使用泡沫塑料板作隔音材料时,听不到闹钟指针走动声音时的实际距离为0.3m,距离最短,也就是隔音效果最好;其次是木板、硬纸板;使用玻璃作隔音材料时,听不到闹钟指针走动声音时的实际距离为0.6m,距离最长,也就是隔音效果最差,所以隔音效果由好到坏依次顺序是:泡沫塑料板、木板、硬纸板、玻璃。(4)由几种材料对比可知,如果材料越松软,并且小孔越多,隔音性能越好故答案为:(1)机械闹钟;(3)泡沫塑料板、木板、硬纸板、玻璃;(4)松软多孔。【点评】此实验过程虽不复杂,但探究过程应用了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两种基本的物理方法。29.2024年3月3日是第25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爱耳日”主题是“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耳聋是听觉器官对声音的传导、感受或综合分析部分的功能异常而引起的听力下降。我国每年出生的先天残疾儿童约占出生人口总数的4%~6%,由于药物、遗传、感染、疾病等原因造成的新生聋人每年约增加3万人;我国听力语言障碍的残疾人,高达2780万之多!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正常生活。(1)听觉形成过程中,听觉感受器位于[ ⑥ ] 耳蜗 内。(2)听觉形成的部位是[ ⑧ ] 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3)生活中,有些同学用尖锐器物掏挖耳屎时,不小心戳破[ ③ ] 鼓膜 ,声音不能转化成振动,会造成听力下降甚至丧失。(4)为实现“人人享有听力健康”的目标,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①②③ 。①经常掏挖耳屎,以保证外耳道清洁②大量使用耳毒性药物来防治中耳炎③为防外界干扰,戴耳机边听音乐边学习④做耳部保健操【分析】观图可知:①耳郭,②外耳道,③鼓膜,④听小骨,⑤半规管,⑥耳蜗,⑦听神经,⑧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解答】解:(1)(2)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⑥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⑧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2)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生活中,有些同学用尖锐器物掏外耳屎时,不小心戳破③鼓膜,声音不能转化成振动,会造成听力下降甚至丧失。(3)课堂上,听到老师的提问,你站起来回答问题,这种条件反射活动的完成至少需要3个神经中枢即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语言中枢的参与。与其他动物相比,我们能听懂声音的含义,是因为人类有特有的语言中枢,而动物没有。(4)①、经常掏挖耳屎,容易戳伤外耳道或鼓膜,引起外耳道感染或听力下降,①不可取。②、庆大霉素是不能够治疗中耳炎的,因为庆大霉素这种药物属于氨基糖苷类药物,这种药物有比较明显的耳毒性,中耳炎一般是由于细菌或者病菌感染引起的,没有针对性,中耳炎治疗的时候应该使用头孢或者青霉素等广谱抗生素,②不可取。③、长时间戴耳机或高分贝的噪音会损伤鼓膜等,引起耳鸣以及听力下降,故不要带耳机边听音乐边学习,③不可取。④、经常做耳部保健操,可以实现“科学爱耳护耳,实现主动健康”的目标,④可取。故答案为:(1)⑥耳蜗(2)⑧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3)③鼓膜(4)①②③。30.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速度越大。下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空气温度/℃ ﹣20 ﹣10 0 10 20 30声音速度/m s﹣1 318 324 330 336 342 348(1)请你在图中所示的坐标纸中作出声速和温度关系的图象;(在答题卡上作图)(2)请你根据所作图象找出温度为15℃时声速为 339 m/s;(3)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应该在温度较 低 (选填“高”或“低”)的地方进行试验更容易成功。【分析】(1)由图象可以看出横轴表示温度,纵轴表示速度,结合表中数据采用描点法即可绘制出声速和温度关系的图象;(2)分析表格数据,找出声音的速度随温度变化规律。在同种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3)从数据和绘制的图象上都可以发现,声音传播的速度是跟温度有关的,温度越高,声音传播的越快。【解答】解:(1)结合表中数据,采用描点法绘制图象如下:(2)当空气温度每升高10℃,声音的速度升高6m/s,因此当空气温度每升高5℃,声音的速度升高3m/s。现在空气的温度为10℃,声音的速度为336m/s。所以当空气的温度为15℃,声音的速度变为339m/s;(3)由数据可见,在同种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本实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在低温下更容易成功。故答案为:(1)如图所示:;(2)339;(3)低【点评】影响声速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介质的种类,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次之、气体中最慢;二是介质的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音传播越快。31.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阅读下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完成下列问题:(1)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什么规律(写出两条)?(2)在长为884m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相隔2.43s。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此时气温约为15℃)(3)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 s﹣1)空气(0℃) 331 冰 3230空气(15℃) 340 铜 3750煤油(25℃) 1324 铝 5000水(常温) 1500 铁 5200【答案】(1)见解析;(2)5200m/s;(3)金属由铁制成【详解】解:(1)分析数据表得出声音在介质中传播速度的规律:①一般情况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②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③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液体、气体中的大。(2)由,得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是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的时间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的速度(3)查表可知,金属管是铁制成的。答:(1)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跟介质的温度(密度)有关;(2)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5200m/s;(3)该金属管可能是由铁制成的。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舟共理工作室·zcb声明:未经著作权人及本平台书面授权,严禁以任何形式实施复制、传播、信息网络传播等侵权行为(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进行转发、分享、转载)。一旦发现上述侵权情形,将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追究侵权主体的法律责任。/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核心素养】浙教版(2024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分层练习1.2 声与听觉(第2课时)科学观念:了解传播的形式,知道真空不能传声;知道声速与介质和温度有关;了解耳的结构,认识听觉形成的过程以及听觉障碍。科学思维:通过声波的形成归纳声波传递能量而不是物质;能利用听觉形成过程推测耳结构损伤的部位;用声音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探究实践:通过小实验,观察分析、总结出声音的传播形式和声速,锻炼初步观察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态度责任: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培养合作和互助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声波和水波的产生与传播说法正确的是( )A.都是由振动产生的B.声波是由振动产生的,水波不是由振动产生的C.都是以波的形式向某一方向传播D.水波的传播需要介质,而声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2.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最大的是( )A.钢管 B.水 C.酒精 D.空气3.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波具有能量 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D.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4.下列有关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耳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B.耳蜗中的液体是产生听觉的地方C.听小骨在耳蜗中,它的作用是将信息传入大脑D.耳中的鼓膜具有产生振动、放大声音的功能5.小梅听到打雷,迅速将手机关掉,从雷声进入外耳道到形成听觉的正确顺序是( )A.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大脑 B.外耳道→鼓室→鼓膜→耳蜗→大脑C.外耳道→中耳→内耳 D.外耳道→听小骨→鼓膜→耳蜗→大脑6.当悦耳的上课铃声响起时,你会迅速进入教室做好上课准备。接受铃声刺激并产生听觉的部位是( )A.耳蜗、大脑 B.鼓膜、耳蜗 C.听小骨、大脑 D.鼓膜、大脑7.今年5月1日凌晨,杭城遭遇狂风暴雨,许多市民在睡梦中被雷鸣声惊醒。下列关于人耳的有关结构在此过程中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A.②收集声波 B.⑦带动听小骨振动 C.③放大振动 D.⑤产生听觉8.当你在“打呵欠”时,会听不清或听不到别人对你说的话,其主要原因是“打呵欠”影响了( )A.鼓膜的振动 B.听小骨的振动C.听觉感受器对刺激的接收 D.神经冲动的传导9.如图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听小骨上有听觉感受器,可以传递声波B.②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可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C.③是听神经,与口腔相连,使儿童易患中耳炎D.④鼓膜有听觉感受器,可以感受声波10.下列关于人感知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鼓膜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 B.将耳朵堵住后,仍能够感知声音C.听小骨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 D.听觉神经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11.下列关于耳的各部分功能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耳廓的功能是收集空气中的声波B.听小骨的振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入耳蜗C.鼓膜的振动是为了产生声波,使声波撞击鼓室内的听小骨D.声波传入内耳,使耳蜗内的液体也产生振动,听觉感受器把这种信息沿听神经传到脑部12.放爆竹和礼花时,若你在一旁观看,最好张开嘴或捂住耳朵、闭上嘴。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 )A.保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B.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C.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 D.防止听觉中枢受损伤13.关于人听觉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是人耳的听小骨断裂,人就会永远听不到声音B.只要是入耳的鼓膜破裂,人就会永远听不到声音C.若只是传导障碍,只要能将声音的振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听到声音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14.2024年2月,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员孙龙在内蒙古自治区举行的全国冬季运动会赛场上夺得四枚金牌,击败了许多冬奥会冠军。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观众的呐喊声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B.观众的呐喊声是由空气传播到运动员耳中的C.运动员的冰鞋与冰面摩擦产生振动也能发声D.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比固体、液体更清晰、更快速15.“如果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变为1m/s,那么我们周围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一名学生提出了下列四个有关的场景,不正确的是( )A.我们听到万米高空传来客机声时,却不能看到该客机B.汽车的喇叭不能再起到原来的作用C.乐队在会场内的演奏效果将变差D.教室内的学生能更清楚地听到老师的讲课声16.晚上,小李正在家里温习功课,突然听到窗外传来烟花很响的爆鸣声。(1)爆鸣声是由火药爆炸时引起空气的 发出的,然后通过 传播到小李的耳朵里。(2)小李同学觉得看到烟花与听到烟花的声音并不同步,总是先看见烟花绽放然后才能听到烟花爆炸的声音,这是因为 。(3)小李同学看到烟花后3s才听到烟花的声音,已知当时气温为25℃,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5m/s,那么烟花爆鸣处距人 m(不计光的传播时间)。17.每年的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如图是人耳的结构图,请读图填空:(1)①是 ;⑤是 ;④是 。它们共同构成了 。(2)⑦内有感受 感受器,⑧内有 感受器。这两类感受器神经纤维合在一起组成了听神经。(3)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经 传到内耳。(4)当飞机下降时乘客常要咀嚼糖果并不断吞咽,其目的是使 开放,使空气由咽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18.每年的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如图是人耳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1)外界声波经过耳郭的收集,进入外耳道传到中耳,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经过听小骨的传递和放大后传到内耳,刺激 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的特定区域,形成听觉。(2)当F受损时,造成的耳聋能否治愈? (填“能”或“不能”)(3)打瞌睡时,头部下垂会立刻惊醒,此过程中接受刺激的感受器位于 。A.前庭和耳蜗 B.半规管和耳蜗 C.前庭和半规管 D.鼓室和前庭19.在探究人耳怎样听到声音时,可用肥皂膜模拟人耳的鼓膜。如图所示,当喇叭发声时,肥皂膜将( )A.左右来回运动 B.静止不动C.一直向右运动 D.一直向左运动20.耳鸣是常见的耳科疾病。患者会持续听到异响,严重干扰正常生活。能够听到脉搏或关节活动等声音的称为生理性耳鸣,由于声波传导障碍引起的称为传导性耳鸣,由于耳蜗的感音结构及神经系统发生障碍引起的称为神经性耳鸣。以下可引起神经性耳鸣的是( )A.鼓膜穿孔 B.脑部肿瘤C.耳郭损伤 D.听小骨损伤21.猫自高处跳下时,头后仰;一着地,头便前倾。猫的这些姿势变化是( )A.耳蜗受到刺激引起的 B.鼓膜受到刺激引起的C.半规管受到刺激引起的 D.听小骨受到刺激引起的22.每年3月3日,是我国“全国爱耳日”。引起听力下降或损伤的原因很多,某同学经医生诊断是由于细菌进入中耳而引起中耳炎,导致听力下降,其原因为( )A.一定是听神经受到损伤 B.一定是听觉感受器受到损伤C.耳廓受到细菌感染而损伤 D.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23.如图所示为一款新型耳机,佩戴时不堵塞耳朵,将耳机贴在额骨两侧,耳机发出的振动信号传到听觉神经后,我们就可以听到声音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佩戴者能听到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B.使用时产生听觉的部位是耳朵C.这种耳机可以帮助部分听力障碍患者听到声音D.听力健全的人在户外活动时使用这款耳机,也不影响他听周周围环境中的声音,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使用者的安全24.如图,小明将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再用食指堵住双耳。当小华用铅笔敲击衣架时,小明仍能听到敲击衣架的声音,这是因为( )A.没有将双耳完全堵住,有声波从空隙间传入人耳B.主要是声波通过空气传播,引起手的振动使人听到声音C.声波经细绳、食指传入人耳,使人听到声音D.小明产生的幻觉,食指堵住双耳,声波是无法传入人耳的25.如图所示为盲人智能手机,整部手机只有一个按键,使用时,只要按下按键,手机就会发出语音提示:您需要进入电话模式还是短信模式。若进入电话模式,盲人通过念号码手机就自动拨号完成打电话的全部过程。下列有关盲人使用手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盲人接受手机语音提示信号的感受器是鼓膜B.耳蜗是中耳的一部分C.失去视觉功能的原因均是因为视神经损伤造成的D.所有感觉是在大脑形成的26.每年的3月3日是国际“爱耳日”,提醒全球人类注意爱护自己的耳朵。下列生活中有关对耳朵的保护措施及其目的叙述错误的是( )A.游泳时戴上泳帽盖住耳朵预防耳内进水,防止①外耳道发炎B.减少戴耳机听音乐的时间和减小音量,保护②鼓膜免受损伤C.谨慎用药,防止药物破坏③,使其不能接受刺激,导致耳聋D.上呼吸道感染后及早治疗,防止病菌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引发中耳炎27.小刚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小芳在另一端击打铁管,小刚先后听到两个响声,由表可知( )一个大气压下一些物质中的声速 v/(m s﹣1)空气(15℃) 340空气(25℃) 346铁 5200A.先听到的是由空气传来的响声 B.先听到的是由铁管传来的响声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比在铁中要快 D.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无关28.小明同学为了研究一组材料的隔音性能(材料为:泡沫塑料板、玻璃、木板、硬纸板)设计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先把闹钟放入一只烧杯中,然后从听到最响的声音位置开始,慢慢远离声源,测得听不到指针走动声音时的位置与声间的距离。比较各种情况下这段距离的大小就可以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1)除了待检测外,可利用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是 。(2)进行实验收集到数据为:材料 听不到声音时的实际距离泡沫塑料板 0.3玻璃 0.6木板 0.4硬纸板 0.5(3)按隔音效果好坏依次排列: 、 、 、 。(4)总结好的隔音材料的共同特点之一是: 。29.2024年3月3日是第25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爱耳日”主题是“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耳聋是听觉器官对声音的传导、感受或综合分析部分的功能异常而引起的听力下降。我国每年出生的先天残疾儿童约占出生人口总数的4%~6%,由于药物、遗传、感染、疾病等原因造成的新生聋人每年约增加3万人;我国听力语言障碍的残疾人,高达2780万之多!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正常生活。(1)听觉形成过程中,听觉感受器位于[ ] 内。(2)听觉形成的部位是[ ] 。(3)生活中,有些同学用尖锐器物掏挖耳屎时,不小心戳破[ ] ,声音不能转化成振动,会造成听力下降甚至丧失。(4)为实现“人人享有听力健康”的目标,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①经常掏挖耳屎,以保证外耳道清洁 ②大量使用耳毒性药物来防治中耳炎③为防外界干扰,戴耳机边听音乐边学习 ④做耳部保健操30.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速度越大。下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空气温度/℃ ﹣20 ﹣10 0 10 20 30声音速度/m s﹣1 318 324 330 336 342 348(1)请你在图中所示的坐标纸中作出声速和温度关系的图象;(2)请你根据所作图象找出温度为15℃时声速为 m/s;(3)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应该在温度较 (选填“高”或“低”)的地方进行试验更容易成功。31.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阅读下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完成下列问题:(1)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什么规律(写出两条)?(2)在长为884m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相隔2.43s。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此时气温约为15℃)(3)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 s﹣1)空气(0℃) 331 冰 3230空气(15℃) 340 铜 3750煤油(25℃) 1324 铝 5000水(常温) 1500 铁 5200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舟共理工作室·zcb声明:未经著作权人及本平台书面授权,严禁以任何形式实施复制、传播、信息网络传播等侵权行为(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进行转发、分享、转载)。一旦发现上述侵权情形,将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追究侵权主体的法律责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核心素养】1.2 声与听觉(第2课时)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 【核心素养】1.2 声与听觉(第2课时)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