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二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到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传记文学写人,写哪个人要选择,写这个人的哪些事要选择,就是通过哪些行动细节来表现,也都要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传记文学就是一门选择艺术。《史记》的选择总是在已有的对象中挑拣,它不同于虚构与编造,这样,它便和小说等其他纯文学创作划清了界限;而既曰选择则又有选精取粹,甄别淘汰之意,其结果便又不同于简单实录的历史原貌。选择当中,既体现作者的历史眼界又体现作者的审美理想;既取决于作者的政治好恶又取决于作者的感情爱憎。《史记》分为五体,其“本纪”“世家”“列传”三体都是写人的。“本纪”“世家”写的是帝王、诸侯以及功业足以“世其家”的人物。孔子和陈涉能入“世家”,是出于司马迁的特识——在司马迁看来,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贡献大、地位高,堪称“至圣”;陈涉首举义旗,掀起反秦风暴,其功勋和作用,可比“汤”“武”。“列传”的选择空间较大。而在夏商周三代,《史记》只选择了伯夷、叔齐二人,与《世家》首列吴太伯相联系,这是为了推崇“让”德和气节,其中有司马迁的深意在。《史记》记载的春秋人物中有管仲、晏婴、伍子胥三位著名的政治家,但管、晏两传的重点都不在写他们在政治上的功业,管传重在写“管鲍知己”、晏传重在写其知人荐贤,伍传则把伍子胥塑造成一位“隐忍以就功名”的“烈丈夫”。战国人物中,《史记》选取了能够凸显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的人物,如廉颇、蔺相如、田单,以及秦国的众多将相。《史记》对先秦诸子格外重视,为儒、道、法、兵等各家代表人物作传。司马迁选择传主的标准,不只着眼于人物的官职大小、社会地位,更重要的是看他的行为表现和社会作用。如在《张丞相列传》后附列了陶青等六位丞相的名字,指出他们“无所能发明功名有著于当世者”,因此,虽位至丞相之尊,也恕不传列。相反,另外一些人,虽然论社会地位远远不如这些达官显宦,但或因其有一技之长,或者某方面有奇节异行,或在社会生活中有某种代表性,如《扁鹊仓公列传》写名医,《货殖列传》写工商业者,《滑稽列传》写东方朔一类滑稽人物等。这些人代表着社会面貌的一个侧面,不把他们写出来,整个社会面貌就反映不全。在传主选定后,就需要思考如何写传主事迹。司马迁写人遵循的原则是什么呢?他在《留侯世家》曾有所点示:“(留侯)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那些不关系天下兴亡成败的言论,都不足以表现这个人物,司马迁便舍弃不用。这可以说是司马迁选择材料、决定舍取的一条总原则,而这条原则已经包含了写人必须突出这一人物的本质特征——用传统说法叫做此人的“独至”之处的观点。譬如,他写孔子,重在学礼、问礼、定礼、习礼;写李广,重在“才气无双”。《史记》之后的其他正史,纪传写人,所关注的重心在事迹功业的全备,不缺不漏为能,至于每篇是否都有鲜明的主题或主旨,那就难说了。司马迁极其重视作品的主题——作品的“魂”的问题,他把每篇作品都看成一个独立的艺术生命。这在所有史传作品当中是很突出的,也是古今许多评论家所公认的。司马迁为一个人立传,必先熟悉全部素材,在充分占有材料,对传主的功业、品格、性情、气质都吃透的基础上,再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披沙简金,陶冶熔铸,从而抓住其中的关键,以提炼和确定每篇作品的主题,把握每个人物的性格。(摘编自可永雪《〈史记〉在典型化方面的创造》)材料二:假定司马迁没受过儒家的熏陶,十岁时不曾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二十岁前也不曾去接触董仲舒的公羊派《春秋》,壮游时也不曾到齐鲁去练习乡射……那么,他将是一个什么人物呢?我想,他恐怕是一个再放诞也没有的人物,像庄周;他恐怕是一个再多情也没有的人物,像屈原。不过,事实上,他笼罩于孔子的精神之下了,他的横溢的天才,已经像泛滥的河流一样,终于入了一个峻峭的岩壁中了!孔子的精神是理性的,而司马迁则是感性的。孔子的趣味,表现为雅,这是古典的;而司马迁的趣味,表现出来,却是奇,这却是浪漫的了。他的情感极浓烈,平常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极苦闷、极寂寞的郁结的烦恼在。他这种情感,又不止是愤懑的、破坏的而已,却同时是极为积极的、极为同情的,对一切美丽的,则有着极度的热爱,而不能平淡。他对孔子,称之为“至圣”,称“心向往之”,称“想见其为人”,称“祗回留之,不能去云”。他之作《史记》,也决不像一个普通平静的学者似的,可以无动于衷地下笔。《史记》几乎没有一篇不是基于一种感情而去着手的。情感,才是司马迁的本质。他的书是赞叹,是感慨,是苦闷,是情感的宣泄,总之,是抒情的!不唯抒自己的情,而且代抒一般人的情。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司马迁一生最大的特点是好奇——一种浪漫精神之最露骨的表现。扬雄指出“多爱不忍,子长也!仲尼多爱,爱义也。子长多爱,爱奇也。”(《法言·君子篇》)多爱不忍,是司马迁的同情之广处;爱奇,尤其是司马迁的浪漫性格之核心。司马迁爱一切奇,而尤爱人中之奇。人中之奇,就是才。司马迁最爱才。司马迁常称他爱的才为奇士。他对一切有才能的人,不论古今,一律在爱着。古代的是周公、召公,所以他对于李斯的惋惜,就是没做到周、召,“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对于周勃的称赞,也以周公拟之,“虽伊尹、周公,何以加哉!”司马迁之爱才,是爱到这样的地步,就是在他所痛恨的人物之中,他也仍抑不下对于“才”的品评。司马迁身受酷吏之毒手,酷吏应该是他的死敌了,可是他的《酷吏列传》对酷吏仍按人才的眼光分出了高下。(摘编自李长之《司马迁之体验与创作》)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史记》一书都是人物传记,需要对传主及传主事迹进行选择,既不同于小说等虚构文学,也不是对历史原貌的简单实录。B. 在“本纪”“世家”“列传”三体中,“列传”的选择空间最大,这一部分司马迁用心最多,最能体现他选择传主的标准。C. 从《史记》对伯夷、叔齐、管仲、晏婴、伍子胥,及先秦诸子代表人物的记述来看,司马迁重视人的内在品质和思想。D. 古文《尚书》、公羊派《春秋》分别是孔安国和董仲舒的著作,它们对司马迁影响深远,使他变得不过于放诞、多情。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记》不为职位高而庸常的官员立传,却会为一些地位不高而在社会生活中有代表性的人物作传,可见《史记》重视呈现社会面貌。B. 司马迁的精神内核是浪漫的,但他受过儒学的教育,又具有了理性的精神,《史记》就流露出了他这种浪漫与理性兼具的个性。C. 《史记》具有抒情的特点,不仅抒发了司马迁的赞叹、感慨、苦闷等情感,也抒发了传主的情感,这是别的史书所不具备的。D. 司马迁爱奇,这种偏好表现在他对历史人物态度上,就是爱才。他因为爱才,所以欣赏周公、召公,对李斯感到惋惜。3. 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画横线处的观点的一项是( )A. 明陈仁锡《史记评林》评:“《李广传》以‘不遇时’三字为主。”B. 清吴见思《史记论文》称:“盖史公之文,每篇各有一机轴,各有一主意。”C. 清李景星《四史评议》说:“《史记·田单传》以‘奇’字作骨。”D. 鲁迅先生《汉文学史纲要》评《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4. 两则材料都提到司马迁评孔子为“至圣”,其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 材料一指出《史记》写人必须突出人物的本质特征,《屈原列传》一文也凸显屈原的本质特征,请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大团圆鲁迅赵家遭抢四天后,阿Q在半夜里忽被抓进县城里去了。那时恰是暗夜,一队兵,一队团丁,一队警察,悄悄地到了未庄,乘昏暗围住土谷祠,正对门架好机关枪;然而阿Q不冲出。把总焦急起来了,悬了二十千的赏,才有两个团丁冒了险,逾垣进去,里应外合,一拥而入,将阿Q抓出来;直待擒出祠外,他才有些清醒了。进城已是正午,阿Q被搀进一所破衙门,推在一间小屋里。他下半天便又被抓出栅栏门去了,到得大堂,上面坐着一个满头剃得精光的老头子,下面站着一排兵,两旁又站着十几个长衫人物,他的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了。“你从实招来罢,免得吃苦。招了可以放你。”那光头的老头子看定了阿Q的脸,沉静的清楚的说。“你的同党在那里?”“什么?……”“那一晚打劫赵家的一伙人。”“他们没有来叫我。他们自己搬走了。”阿Q提起来便愤愤。“走到那里去了呢?说出来便放你了。”老头子更和气了。“我不知道,……他们没有来叫我……”老头子使了一个眼色,阿Q便又被抓进栅栏门里了。他第二次抓出栅栏门,是第二天的上午。大堂的情形都照旧。上面仍然坐着光头的老头子,阿Q也仍然下了跪。老头子和气的问道,“你还有什么话说么?”阿Q一想,没有话,便回答说,“没有。”于是一个人拿了一张纸,并一支笔送到阿Q的面前,指着一处地方教他画花押。“我……我……不认得字。”阿Q一把抓住了笔,惶恐而且惭愧的说。“那么,便宜你,画一个圆圈!”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气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阿Q正羞愧自己画得不圆,那人却不计较,早已掣了纸笔去,许多人又将他第二次抓进栅栏门。他第二次进了栅栏,倒也并不十分懊恼。他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有时要在纸上画圆圈的,惟有圈而不圆,却是他“行状”上的一个污点。但不多时也就释然了,他想: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于是他睡着了。阿Q第三次抓出栅栏门,他到了大堂,上面还坐着照例的光头老头子,阿Q也照例的下了跪。老头子很和气的问道,“你还有什么话么?”阿Q一想,没有话,便回答说,“没有。”许多人忽然给他穿上一件洋布的白背心,上面有些黑字。阿Q被抬上了一辆没有篷的车,这车立刻走动了,前面是一班背着洋炮的兵们和团丁,两旁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他突然觉到了:这岂不是去杀头么?他一急,两眼发黑,似乎发昏了。然而他又没有全发昏,他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他还认得路,于是有些诧异了:怎么不向着法场走呢?他不知道这是在游街,在示众。但即使知道也一样,他不过便以为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游街要示众罢了。他省悟了,这是绕到法场去的路,这一定是“嚓”的去杀头。他惘惘的向左右看,无意中,却在路旁的人丛中发现了一个吴妈。阿Q忽然很羞愧自己没志气:竟没有唱几句戏。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小孤孀上坟》欠堂皇,《龙虎斗》里的“悔不该……”也太乏,还是“手执钢鞭将你打”罢。他同时想将手一扬,才记得这两手原来都捆着,于是“手执钢鞭”也不唱了。“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阿Q在百忙中,“无师自通”的说出半句从来不说的话。“好!!!”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车子不住的前行,阿Q在喝采声中,轮转眼睛去看吴妈,似乎伊一向并没有见他,却只是出神的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阿Q于是再看那些喝采的人们。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救命,……”然而阿Q没有说。他早就两眼发黑,耳朵里嗡的一声,觉得全身仿佛微尘似的迸散了。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节选自《阿Q正传》,有删改)文本二:第七幕陈白尘〔舞台现出咸亨酒店。是次日夕阳西下时分。〔柜台外站着五位老酒客: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航船七斤、王胡和小D。〔航船七斤正在讲述新闻。酒客们热心又似淡漠地倾听着。七斤 ……砰的一声枪响,他就倒下去,死了!城里人都稀奇,叫做“枪毙”,这还是第一回!众酒客(似赞赏又似惋惜)哦!……掌柜的 你说,有没有杀头好看?七斤 城里人都说,没有杀头好看。还说,他游街游了半天,也没唱一句戏,白白地跟了一趟!……众酒客 (似表示惋惜又似不满)唉!……七斤 他呀,就不该满街嚷嚷造反!我早劝过他!老拱 我说哩,他先不该嚷嚷姓赵!阿五 真的!他到底姓不姓赵呀?掌柜的 谁知道呢?(长长的一声叹息)唉!……〔众酒客都以为掌柜的要发表高见,看着他。掌柜的 (取下水牌,用抹布擦去一行字)该死的阿Q,还欠我四十五文酒钱呐!众酒客 (似乎表示同情,也都轻轻地叹声)唉!〔只有小D一直不吭声。小D (突然发问)七斤,你先前不是说,阿Q也喊过一声“过了二十年又是一条好汉!”么?七斤 是喊过的。可是城里人说,他到底没唱一句戏!小D (独排众议)我看啦,阿Q哥他(走出酒店离开众人)还是一条好汉!……〔小D的神情、姿态都更像阿Q了。〔解说词:“阿Q死了!阿Q虽然没娶过女人,但并不像小尼姑所咒骂的那样断子绝孙了。据我们考据家考证说,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节选自话剧剧本《阿Q正传》,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本一中,官兵、警察全副武装包围土谷祠,在悬赏之下方敢进入,把尚未睡醒的阿Q抓了出来,兴师动众的场面十分滑稽。B. 文本一中,“老头子”三次审讯阿Q,没有对阿Q进行刑讯逼供,看似“和气”,却哄骗阿Q画押,最终将他送上刑场。C. 文本一把吴妈安排在围观阿Q游街的人群中,她只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有意忽略阿Q,可见她对阿Q充满同情。D. 文本二写人们在咸亨酒店内谈论阿Q之死的场景,呈现了阿Q被枪毙后的舆论,这是针对文本一末段作的改编。7. 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本一中阿Q自然“便跪了下去了”“也仍然下了跪”“也照例的下了跪”,反复出现的下跪细节,强化了阿Q的奴性特点。B. “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这个比喻句从看客的声音角度,来表现他们冷漠麻木的劣根性。C. 文本一叙述视角富于变化。在阿Q被押上刑车前,小说采用了全知视角,其后都转向了阿Q一人限知视角。D. 文本二融入了鲁迅其他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比如,掌柜的取下水牌,说阿Q还欠着酒钱,这是《孔乙己》中的情节。8. 文本一写阿Q想喊“救命,……”,“然而没有说”,这样写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9. 文本二中“小D的神情、姿态都更像阿Q了”,这句话有何丰富意蕴?请谈谈你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姜夔,字尧章,鄱阳人。父噩,绍兴进士,以新喻丞知汉阳县。夔从父宦游,流落古沔。冲淡寡欲,不乐时趋,气貌若不胜衣。工书法,著《续书谱》以继孙过庭,颇造翰墨阃域。诗律高秀,琢句精工。词亦清虚骚雅,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一时张焘、杨万里辈皆折节与交,而楼钥、范成大更相友善。绍熙中,秦桧当国,去隐武康县箬坑之丁山,累荐不起。高宗赐宸翰,夔建御书阁以贮焉。尝患乐典久坠,欲正容台乐律。宁宗庆元三年,诣京师,上《大乐议》一卷、《琴瑟考古图》一卷,诏付有司收掌,令太常寺与议大乐。时有疾其能者,以议不合而罢。五年,作《铙歌鼓吹曲》一十四章,上于尚书省。书奏,诏付太常。周密以为言辞峻洁,意度高远,有超越骅骝之意。非虚誉也。居与白石洞天为邻因号白石道人时往来西湖馆水磨方氏。后以疾卒。(节选自《宋史翼·卷二十八》)材料二:诗本无体,《三百篇》皆天籁自鸣。下逮黄初迄于今,人异韫故所出亦异。或者弗省,遂艳其各有体也。近过梁溪,见尤袤先生,问余诗自谁氏。余对以异时泛阅众作,已而病其驳如也。三薰三沐,师黄太史氏①。居数年,一语噤不敢吐,始大悟学即病,顾不若无所学之为得,虽黄诗亦偃然高阁矣。先生因为余言:“近世人士喜宗江西。温润有如范致能者乎?痛快有如杨廷秀者乎?高古如萧东夫,俊逸如陆务观②,是皆自出机轴,亶有可观者。又奚以江西为?”余曰:“诚斋之说正尔。昔闻其历数作者,亦无出诸公右,特不肯自屈一指耳。虽然,诸公之作殆方圆曲直之不相似,则其所许可,亦可知矣。”余识千岩于潇湘之上,东来识诚斋、石湖。尝试论兹事,而诸公咸谓其与我合也。岂见其合者而遗其不合者耶?抑不合乃所以为合耶?抑亦欲俎豆余于作者之间,而姑谓其合耶?不然,何其合者众也?余又自叹曰:“余之诗,余之诗耳。穷居而野处,用是陶写寂寞则可,必欲其步武作者,以钓能诗声,不惟不可,亦不敢。”(节选自姜夔《白石道人诗集自叙》)【注释】①黄太史氏:指黄庭坚,江西诗派创始人。②范致能:范成大,即后文的“石湖”。杨廷秀:杨万里,即后文的“诚斋”。萧东夫:萧德藻,即后文的“千岩”。陆务观:陆游。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居A与白石B洞天为邻C因号D白石道人E时往来F西湖G馆水H磨方氏。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造,制定,与《屈原列传》中“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的“造”意思相同。B. 当,主持、执掌,与《过秦论》中“当此之时”“当”意思不同。C. 因,于是,与《孔雀东南飞》中“于今无会因”的“因”意思不同。D. 抑,或者、还是,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抑本其成败之迹”的“抑”意思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姜夔身世坎坷,曾经流落到古沔。他身形单薄,好像都承受不了衣服。他性情淡泊寡欲,不喜迎合时俗。B. 姜夔在书法、诗词、音乐领域都有建树,有《续书谱》《大乐议》《琴瑟考古图》《铙歌鼓吹曲》《白石道人诗集》等著作。C. 尤袤认为江西诗派没有名家,不值得学习,应该学习范成大、杨万里、萧德藻、陆游等人。姜夔对此深表赞同。D. 姜夔在潇湘之间认识了萧德藻,来到东边的时候结识了杨万里和范成大,曾与他们讨论诗歌,萧德藻等人都说与姜夔的观点相合。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有疾其能者,以议不合而罢。(2)或者弗省,遂艳其各有体也。14. 姜夔说,“学即病”,他是否反对学习?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野望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注】①三城戍:指西山的三处防守州城,为蜀地要镇,防吐蕃入侵。②万里桥:诸葛亮送费祎使吴,曰:“万里之行,始于此。”后因以名桥。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景,“西山白雪”“南浦清江”,实写诗人“跨马出郊时极目”的“野望”之景。B. “海内风尘”说明当时战火纷乱的动荡时局,与诗人郊游的闲适之态形成鲜明对比。C. “惟将迟暮供多病”与《登高》“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都写了诗人年老多病的境况。D. 尾联“日”字凸显情况的变化,“人事日萧条”表明世事一天天地变得越来越糟糕。16. 《唐诗训解》评此诗:“天涯涕泪,岂徒以哭吾私。”即本诗流露的悲伤不仅是个人私情,更是强烈的家国之情。诗歌是如何表达这些情感的?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离骚(节选)》第三段中“_______,_______”两句用“佩带”来比喻诗人高洁的品格。(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杜鹃夜鸣的景象,渲染了蜀道苍凉的氛围,凸显了蜀道之难。(3)同样都写到植物,柳永《望海潮》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来展现杭州之美,而姜夔《扬州慢》中却用“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两句来表现扬州的荒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这里是宋代麟州城所在地,是杨家将的故乡,是英雄杨业成长的地方,也是杨业父祖兄弟保家卫国的地方。根据《宋史》记载,在宋夏断断续续近百年的战争中,作为一座孤悬塞外的边城,麟州城数次被李继迁、李元昊等西夏首领重兵围攻,仍然 ① ,一直未被攻破。在西夏阻隔了传统的丝绸之路,正北、东北方向又被辽国包围之际,麟州城的百年挺立,使长安——延安——榆林神木一直向北的草原丝路,余脉尚存。我们今天已经难以知道,从杨家将保卫的麟州城向南输送了多少骏马和物资。两宋期间许多精兵良将出自今陕北地区,南宋初年“中兴四将”一半出自陕北,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以麟州城为盾、为矛的陕北,当年确是大宋的强军之地。一代文宗范仲淹曾在此写下了《渔家傲·麟州秋词》:“……燕然未勒归无计……将军白发征夫泪。”在麟州城上,范仲淹有着满腔无奈。为何范仲淹留下了满腔无奈?北宋延续着“安史之乱”以来分裂割据的形势,统一了中原和南方,但对于统一西北、北方草原和东北等地区,却 ② 。北宋君臣一直有一个统一梦,却一直未能 ③ ,甚至未曾走近。虽然杨业、范仲淹已离我们远去,但是他们为国守疆、忠贞勇毅的精神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里。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 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B.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C.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D.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0. 第三段引用范仲淹《渔家傲·麟州秋词》的两句词,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开花植物要完成“传宗接代”,就必须经过授粉过程,但花粉不会自己移动,必须借助授粉媒介,才能完成从雄蕊到雌蕊的传播。 ① ,花主要可分为风媒花和虫媒花。风媒花,顾名思义,就是以风为媒介来传播花粉的花。这类花一般其貌不扬,也没有香味。为了更好地利用风力,它们的花粉小而轻。不过,风作为一种免费的工具,其运送成功率没有什么保证,因为 ② 。相较而言,虫媒花的授粉更像是一场交易生意:花为昆虫提供食物来源,昆虫为花授粉。出于“招蜂引蝶”的目的,虫媒花通常颜色鲜艳,香味浓郁,而且花瓣较大,便于蜂蝶栖息。当然,并非所有的昆虫 ③ ,比如蝇类。依靠蝇类授粉的马兜铃臭不可闻,正是要投“蝇”所好。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也有人说,无人领路,天才也易入歧途。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二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到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5题答案】【答案】1. C 2. C3. D 4. ①材料一提到司马迁评孔子为“至圣”,是为了阐述“司马迁的特识”,他能认识到孔子对中国文化史的巨大贡献。②材料二提到司马迁评孔子为“至圣”,是为了证明司马迁“情感极浓烈”,他热爱孔子,对孔子充满了崇敬之情。5. 示例:《屈原列传》凸显了屈原“志洁”的本质特征。《屈原列传》对《离骚》进行了评论,直接称赞屈原“其志洁”;在叙述屈原的事迹时也围绕着“其志洁”的主题进行选材。屈原曾受楚王信任,竭忠尽智,后来遭到楚王的疏远、流放,仍然忠于国君,心忧国家,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最终沉水自杀,这些事迹都表现了“其志洁”。(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9题答案】【答案】6. C 7. C8. ①阿Q想喊“救命”,是他面对死亡时的求生本能使然,这样写具有真实性。②“然而没有说”,暗示了阿Q即使喊出“救命”,也无济于事,体现了小说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思考。9. ①文本二中,小D的言行,表现出他对阿Q的崇敬之情,他的“神情、姿态都更像阿Q了”,他以阿Q为榜样,表现在他的神情、姿态上,这是他内心情感的外化的结果。②文本二解说词指出,阿Q有后代,子孙至今不绝。“小D的神情、姿态都更像阿Q了”,表明小D就是阿Q的“子孙”,他继承了阿Q精神,这是解说词的生动例证。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14题答案】【答案】10. CEG11. A 12. C13. (1)当时有人嫉妒他的才干,因为意见不一致而(导致正乐之事)被终止。(2)有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于是认为这些诗歌各有固定的体式而对此感到羡慕。14. ①“学即病”,指写诗效仿他人就是弊病,姜夔强调不能一味地效仿别人,而要有自己特色,并非反对学习。②从姜夔的学诗经历来看,正是他不断地学习,才最终领悟到写诗的大道——“学即病”,这也说明他不是在反对学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16题答案】【答案】15. B 16. ①通过描写野望之景来抒发情感(借景抒情)。首联通过写西山三城这一边塞之地来表达忧国之思,通过写“南浦”“万里桥”这一分别之地来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思念。②通过写自己的身世经历来抒发情感。颔联通过写自己与兄弟天各一方表达对亲人的思念,颈联通过写自身年老多病不能报效国家表达对国家的关怀。③直抒胸臆。尾联“不堪人事日萧条”,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对自身的悲痛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题答案】【答案】 ①. 既替余以蕙兮 ②. 又申之以揽茝 ③. 又闻子规啼夜月 ④. 愁空山 ⑤. 有三秋桂子 ⑥. 十里荷花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18~20题答案】【答案】18. ①坚如磐石(固若金汤);②力不从心;③如愿以偿19. B 20. ①范仲淹的词写于麟州,引用其中的句子,契合文段的写作对象,使文段更富有诗意和底蕴。②引用范仲淹的词句,直接反映了范仲淹的理想和情感,引出后文对北宋统一梦想的书写。(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21~22题答案】【答案】21. ①根据授粉媒介的不同②花粉的降落是随机的③都喜欢香味 22. 相较而言,虫媒花的授粉更像是一场交易:花为昆虫提供食物,昆虫为花授粉。四、写作(60分)【23题答案】【答案】例文:自主探路活出个性,他人领路加速成长毫无疑问,在每个人的一生中,“自主探路”和“他人领路”都非常重要。前者可丰富我们的直接经验,是我们活出自我、活出个性的证明;后者可借助已有经验,让我们的人生少走错路、弯路,从而缩短与成功之间的距离。二者在我们的人生中都不可或缺。人生之路,需自主探索,牢牢确立自己的主角之位,方能活出自我,活出个性。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唯一主角。活出自我,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中最重要、最根本的课题,它既是我们理应享受的权利,也是不可转嫁的责任。对人生之路的主动探索,正是我们行使主角权利,承担主角责任的体现;让人生之路充满自己扎扎实实的手印脚印,刻骨铭心的欢笑泪水,正是我们活出自我、活出个性的证明。研究表明,孩童3岁就开始有独立意识了,如果说幼时跟在他人后面蹒跚学步无可厚非,成年后还只会亦步亦趋地追随他人则是主动淹没自我,抹杀个性。人生之路,也需借助他人经验,让自己少走错路、弯路,从而缩短与成功的距离。为何人从启蒙开始到求学时代再到走入社会,总是需要老师领路?为何不管是学者大师,还是能工巧匠,都很重视“师承”?不必说在我们牙牙学语或成长的迷茫期时若有他人领路,可帮助我们尽早找准自己的方向,即使在我们确定了人生方向之后,有他人领路也往往事半功倍。因为人的生命太有限,想要有所成就,尤其是想在专业领域做到极致或有所突破,就必须通过前人领路迅速地站上“巨人的肩膀”,才能继续新的探索。整个人类也都是在一代人领着一代人往前走的过程中发展到今天的。那么我们应如何处理“自主探路”与“他人领路”的关系呢?私以为,应以“自主探路”为本,“他人领路”为辅。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决定了从根本上说,人生之路需要我们自主探索。我们依靠他人领路,最终也是为了走出自己的路。因此,“他人领路”也应纳入“自主探路”的体系之中,这不仅意味着在跟随他人行走时,我们亦不可放弃自己的头脑,需时时问自己:是否领路人的所有做法都适合自己?是否领路人的方方面面都值得我们学习?更意味着“选择什么人做自己的领路人”的主动权应握在我们手里,当与领路人的道路发生分歧时我们要敢于坚持自我,做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事实上,也只有时时不忘用自己的头脑去辨别、选择、试验,我们吸收借鉴来的经验才可能真正助力我们的人生。总之,我们应以自主探索为根基,在模仿、学习、跟随他人的基础上,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既活出自我,活出个性,又活出效率,活出性价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