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 C;解析:1954 年宪法起草过程中,有各党派、团体负责人及专家参与,还组织全国群众性大讨论,体现了宪法制定的广泛性和民主性,C正确;1949 年新中国成立已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A错误;材料未体现全国人大的地位,B错误;材料强调宪法制定过程,而非法律保障政权,D错误。2. B;解析:民谣中“入了农业社”表明当时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B 正确;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与“农业社”无关,A错误;人民公社建立于 1958 年,与“20 世纪 50 年代”“新式步犁”等信息不符,C错误;当时未实现农业机械化,D 错误。3. C;解析: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赎买政策,国家向民族资本家支付股息等,C 正确;没收、征用、拍卖均不符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政策,A、B、D错误。4. C;解析:1958 年的宣传画多体现“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反映了群众改变经济落后的迫切愿望,C正确;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是在1952年,A 错误;当时科技并未促进农业快速发展,B错误;宣传画是“大跃进”的体现,而非反思,D错误。5. B;解析:1958 - 1962 年流入工业资金多,1963 - 1965 年流入农业资金增加,这得益于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纠正“大跃进”错误,B正确;1956 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A 错误;乡镇企业兴起于改革开放后,C错误;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提出的,D错误。6. A;解析:袁隆平、邓稼先、铁人王进喜的台词均体现了对国家的热爱,A正确;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情怀不是三人共同的核心品质,B、C、D错误。7. C;解析:20 世纪 50 - 70 年代工业门类健全,为后来的现代化建设打下物质基础,C正确;1956 年三大改造确立公有制,A错误;当时未实现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B错误;改革开放始于 1978 年,D 错误。8. D;解析:“文革”对民主法制造成严重破坏,其教训是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D 正确;遵循经济规律、注重环保、调整生产关系均不是“文革”最主要的教训,A、B、C错误。9. B;解析:1979 年企业刊登广告承接订货,得益于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企业有了一定自主权,B正确;指导思想拨乱反正完成是在 1981 年,A 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 1984 年,C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是在 21世纪初,D错误。10. C;解析:1978 - 1985 年粮食、油料、棉花产量大幅增长,主要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C 正确;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提出于 1958 年,A错误;土地所有制仍是公有制,未根本改变,B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农业,与国有企业无关,D 错误。11. B;解析:图中展示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反映的是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B正确;图中是对外开放,而非经济体制改革,A错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 2001 年,C错误;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是在2020 年,D错误。12. D;解析: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对市场经济等问题的论述,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D正确;南方谈话是推动改革开放,而非社会主义革命,A错误;全面社会主义建设始于 1956 年,B 错误;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已实现工作中心转移,C错误。13. B;解析: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是中共八大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中共十九大提出的,B正确;其他会议未提出这两个主要矛盾,A、C、D错误。14. D;解析:2012 - 2020 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D 正确;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均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指导思想,A、B、C错误。15. C;解析:我国在居民收入、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C 正确;材料未体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A错误;材料与法治建设无关,B错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尚未完全实现,D错误。16. C;解析:西藏自治区人大制定地方性法规等,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民主革命,A 错误;西藏和平解放是在 1951 年,B错误;材料主要体现民族区域自治,而非民族大团结,D错误。17. A;解析: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会谈关于香港问题,核心是主权问题,“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符合语境,A正确;B、C、D均与香港主权问题无关,错误。18. A;解析:港澳回归后经济增长,最主要原因是“一国两制”政策的保障,A正确;经济潜力、内地支持、地缘优势均是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B、C、D错误。19. D;解析:大事年表涉及两岸关系的发展,聚焦的主题是祖国统一大业,D正确;交通运输业、经济交流只是两岸关系的部分内容,A、B错误;材料与各民族共同繁荣无关,C错误。20. A;解析:中国人民解放军从陆军到空军、火箭军等,体现军种日益完备,A正确;材料未体现联合作战体系,B 错误;材料未涉及装备更新,C错误;材料与军队政治工作无关,D 错误。21. B;解析:20 世纪 50、60 年代,亚非拉国家大量与中国建交,得益于 1955 年万隆会议上“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进了中国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往来,B 正确;中苏友好在 20世纪 60 年代后恶化,A错误;中国重返联合国是在 1971 年,C 错误;全方位外交是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政策,D错误。22. A;解析:20 世纪 50、60 年代优秀文艺作品涌现,主要得益于“双百方针”的实行,A 正确;否定“两个凡是”是在 1978 年,B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 1995 年,C 错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在改革开放后,D错误。23. A;解析: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有效抵抗疟疾,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其获得的奖项与此相关,A正确;屠呦呦的贡献与物质文化生活、饥饿问题、文化影响力无关,B、C、D错误。24. D;解析:“爷爷赶集肩上挑”“爸爸赶集轻松跑”“儿子赶集点鼠标”反映了生活方式的逐渐改变,D正确;材料未体现城乡差距消除,A错误;材料与娱乐活动无关,B 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生活方式,而非通讯事业,C 错误。25. (1)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国大典);③土地改革;④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停战协定签订);解析:根据日记中的时间和内容,1949 年 9月是政协会议,10月 1日是开国大典,1950 年 12 月是土地改革,1953 年 7 月是抗美援朝胜利。(2)研究主题:新中国的建立与巩固;史料类型:一手史料(或文献史料);解析:四则日记涉及新中国成立、巩固的事件,属于一手史料。26. (1)基本情况:工业恢复并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仍是落后的农业国,现代工业比重低,重工业比重低;经济政策: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解析: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因此采取“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2)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显著,改善了民生;阐释: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覆盖人口多;城镇化率提高,居民预期寿命延长,这些都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民生方面的巨大成就;解析:围绕材料二中教育、社保、城镇化等内容提炼观点并阐释。27. (1)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义: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解析:1954 年中印总理联合声明中的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意义是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2)共识:一个中国原则,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影响: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解析:中美《联合公报》达成一个中国共识,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3)外交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用: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解析:材料三体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作用重大。28. (1)成就:1964 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 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 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意义:打破了核大国的核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国防实力;解析:20世纪 60、70 年代国防科技成就如“两弹一星”,意义是打破垄断、提升地位等。(2)特点:自主创新,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突破,涉及多个领域;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重视科技创新,培养科技人才,坚持自主研发等;解析:材料二体现新时代科技自主创新等特点,启示围绕重视科技、创新等展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