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四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沧州市四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说:“在神庙的宝库中———或者说谷仓中——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盈余,实际上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因,我们将其认定为文明的标准。”这一论述强调了 ( )
A.阶级的产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B.社会生产力发展是文明产生的前提
C.国家的出现标志着文明的形成 D.神庙建立必然伴随着新文明的出现
2.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000年这段时期,称作是古代文明时期。下表是部分古代文明在社会治理上的措施和文化方面的成就。据此可知,古代文明 ( )
文明 社会治理 文化成就
古巴比伦文明 《汉谟拉比法典》 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
古埃及文明 神化王权 象形文字、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古印度文明 种姓制度 佛教、《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1~9的数字,发明了“0”
古希腊文明 城邦制度 神话、悲剧和喜剧等,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A.具有多元性 B.相互交流借鉴
C.存在扩张性 D.同一性较明显
3.公元前3500年开始,尼罗河流域出现了几十个分立的“斯帕特”,“斯帕特”的象形文字就是一块被灌溉渠分隔开的土地。到了公元前3100年以后,整个尼罗河流域的“斯帕特”连接起来,形成了体系化的灌溉网。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尼罗河的定期泛滥 B.埃及初步统一的实现
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D.农业灌溉工具的进步
4.苏格拉底认为,“民主制度是一种最坏的政制,因为它是由一群无知的人统治的。”这说明苏格拉底认识到
A.民主权利只属于少数公民 B.民主政体下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
C.直接民主存在较大局限性 D.雅典民主调动了民众参政积极性
5.从公元前10世纪末起,亚述经过两个多世纪连续不断的征战,最终建立起一个横跨西亚、北非的帝国,将两河流域南部及埃及两大文明置于统治之下。据此可知,亚述的征战 ( )
A.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 B.依赖于海洋文明的地理优势
C.有利于人文思想的萌芽发展 D.是古代文明扩展的方式之一
6.公元前6世纪的波斯帝国,拥有人类文明四个起源地中的三个: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以及印度河谷。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腊时,除高级将领为波斯人外,中下级将领多为各个地区、族群的首领,穿着他们自己的装束,使用独特的武器,说他们自己的语言。这些反映出波斯帝国 ( )
A.对被征服地区的控制力弱 B.践行了民族平等的政策
C.规模的庞大和构成的复杂 D.积极维护世界文明格局
7.公元前27年前的罗马社会中,“奴隶在田间、作坊中劳作,也在主人家里忙碌”,他们绝大多数是在恶劣的条件下干活,如在大农场和种植园、矿山、作坊,甚至把他们送至角斗场,让其充任角斗士。这一现象
( )
A.推动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 B.容易催生阶级斗争
C.说明罗马帝国已陷入危机 D.致使罗马帝国分裂
8.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越南地区)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1942~1945年,法国人在越南发掘出一处3~6世纪时的俄厄海港遗址。在这个遗址中出土的文物中,有罗马的宝石、青铜灯和罗马的铸币。上述材料表明 ( )
A.海上丝绸之路是文明交流的主通道 B.考古发掘与文献互证才有价值
C.罗马帝国已经成为汉王朝的藩属国 D.古代东西方文明之间存在交流
9.据法庭案卷显示,在庄园里人们如果没有把生产的谷物送到领主指定的磨坊去碾磨,那么他们会受到庄园法庭的指控,在法庭尚未作出判决之前,他们要交纳6便士的罚金,如果已经诉诸判决,则需要缴纳12便士的罚金。这说明庄园法庭 ( )
A.依据的是传统的习惯法 B.经济收入主要是来自司法判决
C.是维护领主利益的工具 D.彻底解决了庄园内的经济纠纷
10.查士丁尼一世在不断发动对外征服战争的同时,还镇压了境内的多次民众起义。查士丁尼一世深刻认识到“威严和光荣不仅依靠兵器”,因此,他组织法学家整理罗马法律,汇编了《罗马民法大全》。由此可知,查士丁尼一世组织法典编纂的根本目的是 ( )
A.维护社会公平 B.协调社会关系 C.巩固帝国统治 D.提高公民素养
11.“阿拉伯文化主要是由阿拉伯本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以及希腊、波斯、罗马和印度等外来文化构成。”下列史实可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 )
A.阿拉伯数字的出现 B.造纸术经阿拉伯传入欧洲
C.“浮动园地”的发明 D.《一千零一夜》的产生
12.奥斯曼帝国在对待被征服地区的统治者时,只要他们愿宣誓效忠,接受某种附庸地位,就可继续维持自己的贵族身份,甚至管理原领地。此外,在对待异教徒时,苏丹不仅保留他们原有信仰,还按照当地习惯来征收赋税。奥斯曼帝国的这些举措 ( )
A.利于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B.旨在缓和国内民族与宗教矛盾
C.削弱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 D.兼具了实用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13.镰仓幕府将军在地方行政机关内设“守护”,在各地庄园内设“地头”,均由幕府的武士“御家人”担任,这些武士成为幕府在地方的代表,他们不仅为幕府征集“兵粮米”,而且承担着服兵役的义务。这一措施 ( )
A.为封建军事贵族专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B.体现了中央集权体制逐渐完善
C.表明“御家人”和将军之间注重契约关系 D.促进了封建小农经济迅速发展
14.在高丽国内,国王一般要定期到国学去祭孔,以此倡导对孔子的尊崇。1134年3月,高丽国王仁宗命以《孝经》《论语》等儒经分赐闾巷儿童,以广教化。材料说明高丽王朝 ( )
A.主要是通过祭祀来加强政权 B.十分重视对儿童的教育
C.对儒家思想具有较强认同感 D.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15.大津巴布韦的建立与黄金贸易密不可分。在大津巴布韦遗址附近和其他一些地方出土的文物中,都发现有古代开采过的矿井、冶炼熔炉和工匠用具,此外,还发现有古代的梯田、用于灌溉的水井、带把的铁锄,以及大量牛骨。由此推知,大津巴布韦 ( )
A.与欧洲的经济交往频繁 B.社会经济结构多元
C.手工制造业领先于世界 D.商业水平超过农业
16.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把二十多种生在美洲的野生植物培养成为主要作物。阿兹特克人曾把一千二百种植物加以分类。玛雅文明及美洲的其他一些文明还利用水利工程、灌溉系统和梯田等技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量。这些现象表明古代美洲 ( )
A.相对独立发展 B.地广物博 C.农业较为发达 D.人口膨胀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4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公元前两千纪,欧亚大陆古老、成熟的农耕文明被游牧民族入侵,从而进入混乱时期。由于铜和青铜昂贵而又稀少,因而不能广泛地用来制造武器和工具,这就使武器实际上为君主及其政治、军事集团所垄断。总人口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可以武装起来,这样小范围的武装在面对全体武装的游牧民时,力量显然过于微小。同时,昂贵的价格也使得铜和青铜器无法投入农业生产,生产率受到严重地限制。马的驯养与铁质武器的发明,为游牧民族发起席卷诸文明中心的大规模的入侵浪潮提供了绝佳的契机。与农耕社会传统的步兵作战相比,游牧民族数量庞大的骑兵来去如风、机动性强,使得农耕民族常常陷于被动;此外,游牧民族兵农合一的传统使得他们能够相对轻松的召集起一支不小的队伍,而农耕民族军队少了根本打不过,军队多了又养不起,大多数时候都只能被动防御。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亚历山大通过东征打通了由印度至尼罗河的广大贸易区,在广袤的地域内,西亚、中亚、小亚细亚、印度等各地区、各国的民族与希腊各城邦之间的经济贸易普遍加强,其统治区域内出现了众多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中心。亚历山大为加强其在东方的统治,还大力推行融合政策,在亚历山大帝国中沿袭了东方专制帝国的旧规,建造了一个同时具有东西方特色的大帝国。随亚历山大出征的不仅有士兵,还有希腊学者,他们搜集资料、采集标本,这种活动扩大了希腊人对东方的了解,也扩大了人们的地理空间概念,开阔了古代科学知识范围。但同时,亚历山大的东征还是一次希腊奴隶主阶级的侵略战争,战争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摘编自傅利华《略评亚历山大东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游牧民族得以入侵古老农耕文明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历山大东征带来的影响。(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文明交流对当今中国发展的启示。(2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9世纪时,新兴城市在意大利北部和法国南部出现。10~11世纪,法国北部、尼德兰、莱茵河流域,以及临近地中海贸易区等地也纷纷出现了新城市。14~15 世纪,西欧不仅出现了奥尔良、米兰等地区性或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还出现了威尼斯、巴黎等少数国际大都市。但这些城市多在千人以内,中等规模在数千至万人之间,即使是巴黎也仅有8万余人。最初的城市市民多是商人与手艺人一身二任;后来发展出上层城市贵族(土地贵族和教会贵族)、中层的富裕商人、手艺人、教士教师等,下层的帮工、学徒、仆役、破产的工匠等。中世纪城市分为三类:为了满足地方市场需要而产生的中小城市,主要生产和经营特种专业产品的城市和从事中介性国际贸易的城市。
材料二
为了克服险恶的生存条件,市民从城市诞生之日起,或“通过和平的方法”,或“通过暴力的方法”,要求教俗领主“承认城市为一个自治社会”,并获得宪章载明的自由。市民还通过创立自己的特别法庭,摆脱其所属审判管辖区域的领主法庭的繁复和束缚。如果说领主和庄园把自由人变成了农奴,那么脱离领主控制的市民和获得自治的城市则把农奴变成了自由人。 中世纪西欧新兴的城市,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也是欧洲文化兴旺的保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姜守明《浅析中世纪西欧城市制的起源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分析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拜占庭衰亡的命运与远东的中华帝国和近东的阿拉伯帝国是如此相似:中华帝国曾经有过盛唐的开放、宋代的辉煌、明代的繁荣,但却同时滋长了妄自尊大,自命世界“中心”的观念。拜占庭长期使自己陶醉在古希腊、古罗马古典文明的光环之中,以仿古和“温故”为业,无视外界的变化和发展,不思进取,不吸纳新事物。即使在侵略者的炮火已经震耳欲聋的危急时刻,还在做“地中海大一统帝国”之梦,却很少能面对现实,考虑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在这里,传统的辉煌成了他们不舍得放弃的包袱,保守、停滞不前和不思进取的思维方式,是使拜占庭灭亡的最根本原因。
——摘编自徐家玲 崔艳红《论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
材料二
在这种内部矛盾日炽,外部压力益大的形势下,日本不能不向社会的改革寻求出路,而被看作“法式备定”的唐帝国又提供了可资学习的现实榜样。这时,圣德太子时代派往中国的留学生纷纷学成回国,带回了有关唐朝封建政治和经济制度等方面的丰富知识,并向皇室及贵族子弟传授,从而,为大化改新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从公元645年政变到公元702年《大宝律令》的颁布,改新运动历时半个世纪,废除了氏族贵族和皇室私有土地、部民的奴隶制度,确立了国家作为最高地主直接剥削班田农民的封建制度,同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日本社会由此实现了自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
——摘编自武安隆《浅论大化改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应对统治危机所采取的措施及其对日本社会产生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拜占庭和日本两国历史进程中所得到的启示。(2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桑海建立的第一个王朝称迪亚王朝,建都于库吉亚,地处今日马里共和国和尼日尔共和国的交界处,是当时撒哈拉贸易商道的南北交通要冲。桑海和它以前的加纳、马里一样,也是依靠主要从事食盐和黄金买卖的撒哈拉贸易来聚敛财富的。到了阿斯基亚王朝时期,由于国王穆罕默德·杜尔对伊斯兰的支持提倡,使廷巴克图发展成为当时伊斯兰教世界中享有盛誉的文化中心之一。在著名的桑科尔清真寺及一些学者家中,还教授《古兰经》的注释、法学、逻辑学、修辞学等课程,极像一个大学城。杜尔在行政上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把帝国划分为十个省,各省均派自己的亲信去治理。另外实行了职业军队的制度,除水军外还建立了步兵和骑兵部队,使桑海版图进一步得到扩展。
——摘编自屠尔康《桑海帝国》
材料二
印加人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1200年。印加帝国的基本经济部门是农业。印加时代,在中安第斯山区有四十余种农作物,稻子、南瓜、西红柿和辣椒等都早已种植。高坡上多为梯田,整个安第斯山区,灌溉系统及梯田一直很发达。印加人还能冶炼多种金属,较广泛应用的是铜,金银专用于制造贵族的装饰品或祭司用于宗教仪式中的用品。道路的修筑对印加人的经济、政治以及军事也至关重要,因而很受重视。在政治上,居于帝国最高位置的是国王,他是拥有神授权力的最高君主,是太阳神之子;国王之下,在地方掌大权的是各级行政官。此外,土地全部属印加皇帝所有,分配给各家使用。 国家在每块农田上立有明确的界标,私自挪动者犯死罪。
——摘编自L·C·法伦《印加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桑海帝国强盛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加文明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桑海帝国与印加帝国的在经济上的不同之处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6分)
历史答案
1.B 2.A 3.D 4.C 5.D 6.C 7.B 8.D 9.C 10.A 11.D 12.D 13.A 14.C 15.B 16.C
17. (1)原因:铜器和青铜器的昂贵限制了农耕文明生产力和战斗力;马的驯养和铁器的发明为游牧民族入侵提供物质基础;游牧民族骑兵作战更加灵活;兵农合一的传统使得游牧民族军队的组织更加轻松。
(2)影响: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混合着希腊与东方因素的文明的诞生;扩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围,有利于促进人类文明由分散走向整体;有利于推动科学知识体系的发展;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3)启示:要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加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要以和平的方式与世界交流。
18. (1)特点:发展具有渐进性;规模较小;市民构成日益多元;城市种类多样。
(2)历史意义:政治上,为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建立和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础;经济上,加速了封建庄园经济的瓦解,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化上,推动了城市大学的兴起和世俗教育的发展。
19. (1)原因:拜占庭帝国妄自尊大,故步自封, 看重对旧传统的保存,不肯吸收其他文明的先进成果;帝国对外战争频繁,国力日渐衰弱。
(2)措施:日本任用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进行大化改新,学习中国唐朝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解决日本问题影响: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使日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推动了日本的封建化进程。
(3)启示:除了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还应吸收接纳先进文明;适应历史发展潮流,不断改革创新,推动社会前进。
20. (1)地处贸易商道的南北交通要冲,从事海外贸易;统治者大力提倡,繁荣的文化中心;发展文化教育;政治清明,军队纪律严明。
(2)农业立国,注重基础建设;宗教文化浓厚;政治严明,国王位高权重;注重农田分配和严格管理。
(3)不同之处:经济方式不同,桑海帝国从事对外贸易,而印加帝国从事农业发展;政治制度不相同,桑海帝国主张政教合一,对经济发展更为注重,印加帝国则实行君主专制,加强对农业的管控。
原因:地理位置不同,桑海帝国地处贸易商道上,更容易进行对外交往;与外界接触的形式不一样;宗教影响力量,军事力量的不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