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春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24分)1-12 BCACD BDAAB CD二、非选择题(36分)13.【答案】(8分)(1)图像①:文成公主入藏,促进吐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共2分)图像③: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共2分)(2)A、③;B、①;C、②;D、④;(4分)(3)表现:分布地区广;数量多;品类多;装帧进步等。(任写1点给2分)14.【答案】(8分)(1)现象:饮茶在唐朝成为风俗;北方的茶叶大多来自南方;茶叶产量大;茶叶种类多;茶叶的销售区域广等。(任写1点给2分)(2)②;②③⑤;①;④;(每空填写一个正确的即可得1分,共4分)(3)特点:出现新的商品粮基地;出现新的农业中心;新的农业种植品种增加;农业技术进步等。(任写1点给2分)15.【答案】(9分)(1)②③①(3分)(2)特点:体量大;学习中原建筑方式;体现民族交融。(任写1点给2分)价值: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和水利设施的重要实例(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研究古代水利设施、研究民族交融、研究金中都的建筑设计、研究北京建都史等。)(任写1点给2分)(3)特点:以宫城为中心,层层环绕;规模大;呈“凸”字形;中轴对称;布局均衡;完整和谐等。(任写1点给2分)16.【答案】(11分)(1)、方式:军事进攻(战争);设置机构管理;和亲;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答出1点即可得2分)意义:促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密切了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促进了不同民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与周边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思想认同。(答出1点即可得2分)(2)、特点:宋辽双方贸易存互补性;榷场贸易地点在边境地区(在河北延边区域),榷场设立专门机构,并派官员进行管理;榷场贸易种类多、规模大。(答出1点即可的2分)(3)下图每点1分,共4分。都城:京师(北京)(1分)2025年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市下学期期末七年级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小宝和小安制作了思维导图。该图所示内容反映的时代特征是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C.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2.唐初编撰《群书治要》,系统总结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理论,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唐太宗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是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3.北宋时期,枢密院(主要掌管军政)正职官员中,文职出身官员占73.9%,枢密院副职官员中,文职出身官员占83.7%;在枢密院存在的166年中,文官在枢密院任正职 91年,在副职任职时间当中,文官独自任职121年。这反映出宋代A.抑制武将,文臣统兵B.社会稳定,安居乐业C.国家统一,息兵止戈D.不断改革,富国强兵4.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结构图,图中空白方格中应填入的内容主题是A.南朝对江南的开发 B.汉朝对西域经营C.元朝对边疆的管辖 D.清朝对边疆的治理5.下图中的元代杂剧陶俑出土于河南焦作.陶俑有的穿着蒙古式袍帽和毡靴,有的则留有金人的发饰。陶俑的雕塑风格兼具有蒙古族艺术的粗犷和汉族艺术的细腻。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特征是A.政权并立 B.文教昌盛C.科技发达 D.民族交融6.下表是《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一书各章标题(部分),第九章的标题最可能是A.六合同风 B.多元一统 C.帝国余晖 D.沉沦探索 7.明太祖曾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为此,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A.在地方上设置通判 B. “杯酒释兵权”C.由中书省掌管行政 D.废除丞相制度8.有同学在阅读历史教材时记下了“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徐光启编写《农政全书》”等内容,从中可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明朝A.科技的发展 B.文学的繁荣C.商帮的出现 D.皇权的加强9.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这些歌谣得以流传的背景是A.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粮”B.明朝高产作物的引进C.明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D.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10.某学校七年级举行了漫画比赛,某同学所绘漫画如右图所示:因写文章导致戴着手铐脚镣的读书人,该漫画反映了清朝统治者A.建立军机处 B.实行文字狱 C.实行八股取土 D.加强中央集权11.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戒为瓷都。B.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C.郑和的远航,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D.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12.下列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按时间先后服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清朝 ②元朝 ③唐朝 ④隋朝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二、非选择题13.【多种途径学习历史】(8分)材料一图像史料(1)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幅图像(示例除外),仿照示例,写出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及影响。(2分)示例:图像②《祭侄文稿》(局部):安史之乱,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材料二:文学艺术作品(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将以上文学、艺术作品序号填入相应空格中。(4分)A.感慨诸葛亮鞠躬尽瘁 B.感怀赤壁之战C.称赞曹操 D.戏曲演绎著名历史故事材料三:文献资料明朝中期,城市居民对于出版物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明代书坊刻书进一步发展,分布地区较前更为广泛,数量更为增多。大众日常所需的各种医书、科技书、经史书等纷纷由书坊出版发行,文学作品和通俗读物也是书坊的重要产品……明代印刷装模技术比以前有明显的进步。——摘编自南炳文、汤纲《明史》(3)依据材料三,概括明朝中期出版行业发展的表现。(2分)(学会从材料中寻找答案)14.【以农为本】(8分) '材料一:《封氏闻见记·饮茶》谈到茶叶最初“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但自(唐朝)开元以后,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 俗。……北方的茶叶有很多是来自江淮一带,舟车相继,所在占积,色额(种类、数量)甚多。江南茶叶销售的地区涉及河南道、关内道,甚至还销售到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1)概括材料一中叙述的历史现象。(2分)材料二:《耕获图》描绘了一座江南田庄从耕田到收获的全过程,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①图的上部描绘的是平整土地的情景,四块田里各有一人驭一牛耕地。②固的右部有四位农人在踏翻车灌溉稻田.③图的左下部,有挑禾的农人,还有人打稻脱粒。④画中的青山绿水,片片肥田的景象。⑤图的中部描绘的是田里农人插秧的情景。(2)将材料二描绘的场景与以下结论进行对应.。(填写序号,可多选的填一个即可) (4分)A、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灌溉工具:B、宋朝时,水稻是重要的粮食:C、反映了犁耕技术水平:D、江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有发展衣业的优越自然条件:材料三:从明朝的“苏常熟,天下足”,到清代的“湖广熟,天下尺”,反映了当时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农业和产粮中心都在向全国发展。外来作物的改良和推广、新经济作物的护散,都反映了农业技术的进步。清代油菜种植及油菜花的广泛出现,,不但改变了蔬菜作物的结构,还在人文与环境景观方面形成新的景观文化,与传统中国人文景象中李树的白花、桃树的红花鼎立而形成油菜黄花。——摘编自鱼宏亮《康乾时代与早期全球化:17-18世纪中西信息、知识流动与政治变迁》(3)依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特点。(学会从材料中寻找和归纳答案:) (2分)15.古老的北京城,处处体现历史的发展延续。(9分)材料一:宋辽往来的近120年中,北宋先后向辽国遣使130次,辽南京(今北京)是出使的重要一站,北宋使者将所见所闻记录在了出使报告中。(1)依据材料一,将以上材料的序号分别填写在相应空格内。(3分)宋辽维持和平局面:辽国贵族奢华生活:对北方的军事分析:材料二:在北京右安门外有一座金朝中都(都城)水关遗址。水关是古代城市城墙 下供河流进出的水道建筑。金中都水关遗址全长43.4米,是现存中国古代都城水关遗址中体量最大的。考古学家外研究发现,其建筑形制与宋代《营造法式》中的“卷水窗” 的规制完全一致,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和水利设施的重要实例。——摘编自黄加佳《金中都:北京都城的起点》(2)依据材料二,说出金中都水关遗址的特点。(2分)指出金中都水关遗址的历史价值。(2分)材料三: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是北京城的核心。皇城周长9000多米,设有6个门。内城周长约23千米,设有9个城门。外城在内城南面,设有7个城门。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新谐的巨大建筑群。(3)依据材料三,概括明朝北京城的布局特点。(2 分)16.见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1分)材料一:(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结合所学,说说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意义.(4分)材料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原地区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地域分工,宋、辽之间经济存在着内在的互补性,所以只要战争结束,双方互惠互利的贸易关系便不可避免地发展起来,榷场贸易就是双方之间开展的官方主要贸易形式。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延边陆续开放榷场,设立专门部门并派官员专管。宋先在雄、霸二州和安肃军置三榷场,后又在广信军更榷场。宋输出的主要物品有香料、药材、犀角、象牙、茶叶、漆器、瓷器、绢书和书籍等,辽输出的主要物品有羊、马、骆驼、银钱、布等。——摘编自王晓燕《论宋与辽、夏、金的榷场贸易》(2)依据材料二,概括宋辽榷场贸易的特点。(2分)材料三:清朝是统一多氏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3)将材料三中的史实填入地图相应位置。(填写序号)结合材料三中地图,写出清朝都城。(5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答案.docx 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