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疆乌鲁木齐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乌鲁木齐 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八年级历史问卷
(卷面分值:100 分;考试时间:60 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收回了被洋人控制了近百年的海关,如下图为第一任海关总署署长孔原的《任 命通知书》。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 )
A. 加强工业建设 B. 注重民主协商 C. 走向独立自主 D. 践行和平外交
2. 1950年 11月,中国政府根据 “ 邻境战争,国内被炸” 的情况,决定 1951年财经工作的方针是 “ 国防第
一、稳定市场第二、其他第三” 。1952年 6月,中国政府确定编制 1952年财政预算要以建设为第一位,军
事为第二位,行政为第三位。以上决策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A. 人民群众的支持程度 B. 土地改革的推进情况
C. 国际环境的日益改善 D. 抗美援朝的形势变化
3. 1952 年底,我国彻底摧毁了存在 2000 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 人。这一现象出现的法律依据( )
A. 《共同纲领》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土地改革法》 D. 《土地改革法大纲》
4. 某班将模拟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你作为新闻发言人,可以发言的内 容是( )
A. 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
B. 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C. 汇报 “ 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的喜讯
D. 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重要意义
·
第 1页/共 10页
5. 如图是 1956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情况统计图。通过图中的数据, 可以得出( )
A.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 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D. 土地改革的完成
6. 历史课堂上老师讲述了以下内容:①中共八大; ② “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③ “ 文化大革命” ;
④ “ 两弹一星” 。据此可知,这节课的学习主题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B.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C.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7. 下面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图,指出从②到③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开始落实《土地改革法》 B. 中共八大召开
C. 全面掀起 “ 大跃进” “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实施 “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方针
8. 1978年中国的 GDP为 1495亿美元, 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为 1. 7%。2017年中国的 GDP为 12万亿美元,稳居 世界第 2位,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为 15%,中国经济总量增长了 80倍。这些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 国有企业改革
C. 大量引进外来资金 D. 实行改革开放
9.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的分水岭。“ 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 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 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得出上述结论的依据是中共十四大提出( )
A.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B. 关于农村改革的思考
C.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0. 1990年,邓小平与上海市党政军负责人共迎新春佳节。在上海期间,他很少外出,他在思考,他也请上 海的同志思考一下,能采取什么大的动作,在国际上树立我们更加开放的旗帜。在此 “ 思考 ” 下所采取的 “ 大的动作” 是( )
A. 设立经济特区 B.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
第 2页/共 10页
C. 加入世贸组织 D. 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11.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 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十八大以来,以习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道路。三者的共同点是( )
A.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B. 坚持工农武装割据
C. 借鉴苏联建设经验 D.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2. 编制历史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好助手。对如图年代尺解读最全面、最准确的是( )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完善 B. 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C.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艰辛的探索 D.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13. 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 评判表述。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 1980 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 4 个经济特区
B. 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 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D. 中共十八大确立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大团结不断得到新发展,为世界解决民族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 国方案。材料中的 “ 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指的是( )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 求同存异” 方针
C. “ 一国两制” 方针 D. “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
15. 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 共同凯愿。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为实现祖国统一 ,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 提出( )
A. “ 一国两制” 构想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 求同存异” 方针 D. 西部大开发战略
二、综合题(70 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时,人民政府面临着多种威胁政权的问题。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 人民解放军仍在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东北边境,以美国为首的“ 联合国军 ”越过“ 三八线 ”直逼
第 3页/共 10页
鸭绿江;农村绝大多数农民仍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为巩固新生政权,新中国必须完成新解放区 的土地改革,克服财政经济上的巨大困难,应对美国发动的朝鲜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安全危害。
——摘编自周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
材料二:
序号 时间 大事
① 1921 年
② 1936 年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③ 1947 年 中共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④ 1949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⑤ 1964 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⑥ 1978 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⑦ 1992 年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⑧ 2003 年 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下册
(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为巩固人民政权采取的措施。
( 2 )材料二写出表格中" ?” 处的大事。选择两个历史事件(写出序号即可),确定一个论述主题,并结合 材料和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7.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步步发展始终与土地政策的调整相联系。某历史社团开展 “ 感受农业
巨变” 的主题项目学习,以下是各小组的学习任务,请你参与完成。 第一组选:土地梦想 实现
选取材料
第 4页/共 10页
四川金堂县农民分到了土地 在新中国成立前,武汉市喻桥乡贫农陈友汉家里的 土地很少,没有耕牛、农具、每年只收 350千克谷, 一 年之中吃野菜、表皮、杂粮达 8个月之久,全家一年只 吃 2千克油、 3. 5千克盐。土地改革后,他家有田地 15 亩多,农具齐全,全年有米吃。 1953年,他家收谷 1600 千克,一年能吃 24千克油、 14千克盐。
( 1 )拥有自己的土地一直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的梦想,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上图可能发生在 。(A:
1950-1952年之间 B:1980-1982之间)这一时期的土地政策给农民带来什么变化? 第二组:由分到合的过程
材料一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 2 )材料一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事件使我国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
第三组:新时期农民的创举
材料二:下面是小岗村生产队收入对比表,小岗村的奇迹,使人们看得到了农村改革的希望。
安徽省凤阳县 小岗生产队 人口 粮食产量 人均口 粮 人均分配 收入 还贷款 交售粮 食
1976年 19户 110多人 35000斤 230斤 32元 —— ——
1979年 20户 115人 132300斤 800斤 200多元 800元 3000斤
( 3 )阅读分析:这里发生的 “ 奇迹” 和 “ 农村改革的希望” 分别指的是什么?请你说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的作用。
18.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 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 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1978年 12月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材料二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 ……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 30多年
第 5页/共 10页
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 170多 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
——2013年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 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 完全正确的。
——摘自习近平《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讲话》
(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是什么会议的 “ 讲话” ?这次会议作出了怎样的历史性决策?
( 2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的 “ 中国道路” 指什么道路?这条道路是在哪次会议上明确提出的?
( 3 )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三中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什么? 该成果在哪次会议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 4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 “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
19.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人民角度出发,立足实践,结合国情进行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革,并取
得了成效。请你依据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经济变革】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宏伟蓝图,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建设热情。 1949 年我国钢产量仅 15 万 吨。 1953 年 12 月鞍山钢铁公司三大重点工程开工,这是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重大事件。至 1957 ,全国钢 产量已上升到 535 万吨,以苏联帮助兴建的 156 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了一万多个工业项目,第一个五 年计划大幅度超额完成。
【团结统一】
材料二 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 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 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
——摘编自央广网
( 1 )据材料一概括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
( 2 )据材料二及所学,归纳中华民族 “ 多元一体” 形成的原因。
( 3 )在 “ 小组合作探究” 中,某小组以示意图的方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部分内容。 根据图示 B 处实行的制度是什么?列举 “ 一国两制” 成功案例,概括 C 处的共同作用。
第 6页/共 10页
乌鲁木齐 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八年级历史问卷
(卷面分值:100 分;考试时间:60 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
【 1 题答案】 【答案】C 【 2 题答案】 【答案】D 【 3 题答案】 【答案】C 【4 题答案】 【答案】D 【 5 题答案】 【答案】A 【 6 题答案】 【答案】B
【7 题答案】
【答案】C
【 8 题答案】 【答案】D
【 9 题答案】 【答案】D
【 10 题答案】 【答案】D
【 11 题答案】 【答案】A
【 12 题答案】 【答案】A
【 13 题答案】
第 8页/共 10页
【答案】C
【 14 题答案】 【答案】A
【 15 题答案】 【答案】A
二、综合题(70 分)
【 16 题答案】 【答案】( 1 )
措施:军事上: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进行剿匪作战;外交与国防: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经济与社 会改革:开展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 2 )
大事:中国共产党成立。 选择事件④和⑥ ,
主题: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论述:1921 年中共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核心,中共的创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1949 年,在中共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 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决 策,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正确领导,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 17 题答案】
【答案】( 1 )A。变化: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 2 )事件:三大改造。变化:土地私有制向土地公有制转变。
( 3 )“ 奇迹” :小岗村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农村改革的希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作用:激发 了农民生产热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产量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 18 题答案】
【答案】( 1 )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共十二大。
( 3 )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共十九大。
( 4 )不断解放思想;坚持走中国道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
第 9页/共 10页
化相结合;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等。(言之有理答出 2点即可)
【 19 题答案】
【答案】( 1 )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 1949年我国钢产量仅 15万吨体现),全国人民 有建设热情;作用: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 2 )原因: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近百年来中 国和西方列强对抗,民族意识觉醒。
( 3 )
B处实行的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国两制” 成功案例:香港回归、澳门回归;C处共同作用:维 护了国家统一 ,促进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第 10页/共 10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