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沁园春·长沙》 课件(共30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一 《沁园春·长沙》 课件(共30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诗词欣赏
沁园春·雪
(1936年2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解题:
《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词题。
结构:
本文在词中属于长调,分上下两阕。上阕侧重写景,由景生情。下阕回忆往事,巧妙作答。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走 近 作 者
写作背景
1925年2月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
反复诵读《沁园春·长沙》,结合词作内容和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形象,体会作者的豪情壮志。
学习任务
注音。
舸 怅 携 稠
峥嵘 遒 遏 寥廓
ɡě
chàng
xié
chóu
zhēng róng
qiú
è
liáo kuò
预习检测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句内停顿
较快
《沁园春 · 长沙》朗读技巧
描述形象
词中体现作者行为或心理的词语分别领起哪些内容?简要概括。
结合词作内容,说说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独立寒秋
湘江秋景
峥嵘岁月
中流击水
山河寥廓
谁主沉浮
思绪万千
豪情满怀
忧心国家
燃起激情
豪情壮志
概括作者的形象。
充满革命豪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青年。
面对如此壮丽的秋景,豪情满怀的作者为什么会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慨叹?昂扬之情为什么转为忧思之情?
1925年秋,毛泽东秘密离开故乡韶山,南下广州开展革命工作,途经曾经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长沙,重游橘子洲,心潮起伏,写下了这首词。了解了创作背景,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游览橘子洲,不是以游赏者的闲适心境陶醉于自然山水之间,而是带着为民族争自由、为人民求解放的强烈使命感,因此,作者面对祖国的壮丽河山时,才会自然地想到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才会发出“谁主沉浮”的感叹。
——设问,饱含着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诵读悟情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人 时 地 境
作者认为,主宰中国命运的应该是怎样的人?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关心国家命运
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权贵
风华正茂——年轻有才华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奔放热情、强劲有力
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应是以天下为己任、
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讨论
“粪土当年万户侯”已将壮志抒发得淋漓尽致,最后三句又表达了什么?
抒发了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也回答了上阕结尾的问题。
诵读
追忆
往事
问→苍茫大地——直抒胸臆
风华正茂
过渡:旧地重游,引发回忆
忆→峥嵘岁月
风华正茂
谁主沉浮
同学少年
记→中流击水——巧妙回答
精神风貌
意气风发
激浊扬清
领会主旨
作品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生活的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小组代表展示所写的湘江秋景散文片段,同学互评。
一、展示学习成果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反复诵读诗歌,通过想象还原,将描写湘江秋景的文字在脑海中变成鲜活的画面,并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
想象湘江秋景图
作品的内容呈现了湘江秋景怎样的特点
内容
字里行间体现了怎样的情感
情感
作品语言是否优美流畅,富有感染力
语言
评价内容
整合意象,勾勒形态
1
染上色彩,体会特点
2
知人论世,领会情感
3
二、赏析湘江秋景图
群山
层林
江水
船只
天空
雄鹰
游鱼
为画面染上色彩,使画面动起来
1.关注数词、动词、形容词
2.从词语内涵、表达技巧、表达效果
等角度分析
万山红遍
“万”写山之多
”遍“写枫林之广
”红“点染如画,嫣红似火
层林尽染
”层“既写出了山势的起伏,也写出随之而形成的林木的高低。
”染“山林经霜变红,像染过一样。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漫江碧透
”漫“写江水之满,湘江水面深而宽阔。
”透“写出江水的澄澈,水深而洁。
百舸争流
“百”写出江中船只之多。
“争”表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
“击”搏击,表现出鹰飞矫健,强劲有力的矫健雄姿。
鱼翔浅底
“翔”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自由轻快游动的姿态。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表现了作者对革命前途的乐观精神;百舸争流,千帆竞发,表达了作者昂扬奋进的革命热情;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在作者的笔下,山川如此壮丽,情感如此豪迈,作者的眼中之景和心中之情已经完美地交融在一起。
深秋时节,万物即将凋零,为什么作者笔下的秋却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呢?
三、完善学习成果
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为修改自己的作品提供依据和指导。
评价标准
……………0
评价指标 具体要求 评价 等级 得分
意境
情感
语言
能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握景物在颜色、形态等方面的特点,并能对这些意象进行整合,呈现出湘江秋景的绚丽多姿、生机盎然
能恰当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富有感彩的词语,把乐观、积极的情感融于景物描写之中,突出乐景与豪情之间的内在关系,做到情景交融
语意流畅,语言优美形象,富有感染力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1910年农历7月,毛泽东将近17岁,他第一次要离开家乡,到50里以外的地方去。临行前写下了这首诗。
历 史 回 放
毛泽东诗词欣赏
采桑子·重阳(1929年10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一九二九年重阳节是阳历十月十一日。这年秋天,红四军在福建省西部汀江一带歼灭土著军阀,攻克了上杭,所以词中说“战地黄花分外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