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练习(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练习(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资源简介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练习
一、单选题
1.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这一基层制度是( )
A.邻保制度 B.保甲制度 C.十家牌法 D.里甲制度
2.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到了清朝,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明清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反映了( )
A.传统经济结构根本变化的要求 B.赋役征收主要以人丁作为依据
C.传统户籍制度失去财政的功能 D.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3.中国的户籍制度始于周朝,至秦代初具规模。从商代的“登人”到汉代的“编户齐民”,再到宋代的“保甲制”,户籍制度通过体系完备的社区组织、行政网络克服了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建立起了自下而上的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我国历代政府之所以重视户籍管理,其根本目的是
A.严防农民串联造反 B.便于国家征集劳役和兵役
C.便于压迫剥削农民 D.巩固封建王朝统治
4.“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显贵时,于其里中买负郭(靠近城郭)常稔(庄稼成熟)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对于此举,解读有误的是
A.体现儒家士人社会责任感 B.宗族成为基层治理重要力量
C.起到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 D.反映国家救助取得明显成效
5.“清初的户口调查,重在编审认定,由里甲组织负责调查申报,……但到雍正初年以后,摊丁入亩,人丁编审失去原来的意义,里甲制也渐废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户口调查,成为一个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清政府实行
A.邻保制度 B.大索貌阅 C.保甲制度 D.户帖制度
6.明朝立国后,朱元璋推行黄册制度,黄册详细登记了每家每户的人口,田土,房屋等信息,并按照职业将户口分为民,军、匠三大籍,其中民籍除民户外,还有儒、医等户。据此可知,黄册制度的实施( )
A.意在建立完善的户籍体系 B.有利于强化政府对基层的管控
C.有效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D.弱化了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
7.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其主要内容有: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具体的条款,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上述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乡约的特点有
①受儒家思想影响 ②重视规范乡民的道德行为
③强调乡里的自治 ④乡约替代政府的基层治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南北朝时期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他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说明当时政府( )
A.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来保护弱势群体
B.践行“民本”思想以防止贫富分化
C.重视社会救济以维护社会稳定
D.建立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9.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国家权力的行使,到县级政权为止,所谓“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由此可见,明清时期对社会基层的治理
A.形成了自治伦理体系 B.借助了地方宗族乡约
C.改变了社会动荡局面 D.提升了士人社会地位
10.从秦汉到明清地方体制中,一级、二级地方政府体制多有更迭,但县制作为最低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和区划,其数目、职权变动不大。县制如此稳定的主要原因是( )
A.县制设置沿袭传统 B.县小易于中央直辖
C.百姓对县制的推崇 D.县制有效治理地方
11.隋朝开皇年间将最初作为救灾公共积累的民间社仓仓粮赋税化;唐代前期,政府在国家税法体系中以救灾专项贮备为名增设“地税”这一专门税种。隋唐时期从“社仓”到“地税”的税种创新( )
A.旨在缓解政府财政危机 B.建立了完整的救灾体系
C.利于提升国家救灾能力 D.意在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12.明清会馆最初存在于政府行政体系之外,后因士绅干预会馆的发展才自发地演化为官方机构的补充机构。会馆由同籍的绅商捐资而兴,弥补了政府社会管理中的空白。这反映了当时( )
A.商人政治地位的提升 B.会馆发展成为官方机构
C.社会管理体制的改善 D.政府行政体系发生异化
13.明朝推行里甲制,以“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并在乡里组织中设老人制度与里甲制并轨,以便强化对基层政权的管理。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十户为牌,十牌为甲,十甲为保”。上述现象表明( )
A.农村地区的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地方社会阶层变动引发社会变革
C.地方基层管理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困局 D.中央集权统治的日益固化
14.(隋朝)官员高颎建议说,租调虽是固定的,但逐年征纳,有些户被除去了,加上吏员作弊,户籍依据不准确,于是将体貌与户籍比对,“输籍定样,请遍下诸州,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人,各随近便 依样定户上下”。该建议要求( )
A.借助黄籍登记户口 B.每年正月对貌阅进行编核
C.实施白籍土断制度 D.对诸色户计定期进行核查
15.据明代徽州文书记载,某一时期乡村的边界纠纷、交易纠纷、侵害地权、采伐林木等土地纠纷共计75例(见下表)这反映了
类别 无需向官提诉便在乡村解决的纠纷 向地方官提诉的诉讼
解决 形式 经乡村各种调停和仲裁解决的事例 当事人之间经谈判解决的事例 提诉后在当地调停的诉讼 在法庭上经地方官裁定解决的诉讼
数量 38例 5例 27例 5例
比例 50.6% 6.7% 36% 6.7%
合计 民间调停解决的纠纷 官府解决的纠纷
70例(93.3%) 5例(6.7%)
A.传统乡村宗族社会的特征 B.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C.封建社会法律法规不健全 D.地方势力强大,影响中央权威
16.以下是清顺治年间科举考试殿试的考试内容。据此可知,统治者力图( )
○顺治二年(1646年):王道之始 ○顺治四年:如何得真才,如何防止劣绅欺压乡里,兴兵作战与减轻赋税如何两得 ○顺治六年:满汉为一体问题,与民休息之法,不动兵革何以化盗息民
A.完善地方治理以提高效能 B.坚持民族平等以实现一统
C.提倡儒学治国以稳定秩序 D.安抚知识分子以维护道统
二、非选择题
17.古今中外,许多统治者面对自然灾害和其它灾难,他们采取种种措施以应对,或防范,或救灾,曾有过许多成功的经验,也不乏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嘉庆《大清会典》规定,“凡荒政十有二……三曰救荒;四曰发赈;五曰减粜;六曰出贷;七曰蠲(免除)赋;八曰缓征;九曰通商;十曰劝输;十一曰兴土筑;十二曰集流亡”。
材料二 嘉庆《大清会典》规定:“凡地方有灾者,必速以闻”。又据《清朝文献通考》规定:州县官逾期一个月内报灾罚俸六个月,一个月外降一级,二个月外降二级,三个月外革职。
材料三清朝建立了较汉唐以来更为健全的仓储制度——常平仓、社仓和义仓以积谷备灾。
材料四 朝廷上下官员喜好诌媚腐化,庸俗无为,置国计民生于不顾,……河防松弛,水利失修,河道梗阻,诸河频频漫口决口,堵而复决。“防弊之法有尽,而舞弊之乃无穷”,修河官员穷尽贪污之能,承办人口偷工减料。乾嘉时水灾骤增,每年平均达100余州县,到道光朝一跃为177州县。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指出清朝政府备荒救灾制度的特点。
(2)依据材料四,分析康熙、雍正年间水患较少,而乾隆以来,水患日益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3)据以上分析,总结清朝备荒救灾的经验教训。
18.治国安邦,重在基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军户、匠户等特种户籍一旦金定,即世代相袭,不得脱籍。逃离原籍者,必须穷究勾追,依律问罪,仍令复业。……一里一甲之内,百姓必须“互相知丁,互知务业”,彼此了解每户丁数,从事士、农、工、商者各有几人。如有强窃盗贼、逃军、逃囚及生事恶人,里甲必须会集里人将其擒拿送官,违者加罪。……令基层普遍设立申明亭和旌善亭。每里推选一年高有德之人负责书写善恶,称老人。老人还负责向里民宣讲法律、圣谕,使民知法畏法,各守本分。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陕甘宁边区的基层抗日民主政权是在工农民主政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确切地说,是由乡(市)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转变而来的。……各抗日根据地施政纲领均规定,凡年满18岁的爱国的中国人都有参与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由人民选举或协商产生乡政府,人民有权监督乡政府的工作,并对它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以至要求撤换那些不称职的干部和工作人员……乡政权是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而产生的,这个政权施政纲领的最根本出发点和主要目的是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在乡政权中,共产党员、其他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占三分之一,平分势力。
——摘编自李赛南《全面抗战时期毛泽东基层政权建设思想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控制基层的主要手段。结合所学,指出明朝基层组织的主要任务。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边区基层政权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析其建立的背景。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清朝前期,政府未设立专门的救灾机构,沿袭了中国古代户部管理救荒的做法,救灾官员是临时差遣,不是专职。清末,官制改革中设立民政部,其执掌包括地方行政、自治、户口、风教、荒政等事项。民政部下设保息科,掌管官绅所办慈善事业、各地水旱灾、善后赈济。晚清时期,清政府财政状况不断恶化,限制了救济资金的投入,政府社会救济资金的来源呈现出对社会筹资渠道的依赖。
——摘编自李俊岭《晚清社会救济进步与王朝灭亡的一致性》
史料二 我国古代社会的贫困救助,可以分为政府救助和社会救助。我国在传统上是中央集权的国家,发生天灾人祸时,政府大规模的赈灾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至于日常的贫困救助,实际上是由民间社会自己来实施的。针对古代聚族而居的情况,宋代范仲淹开设了“义庄”,购置族田,以族田收入在宗族内部开展救济、赡养和助学。南宋朱熹也曾提议民间创办“社仓”,向灾民贷赈钱粮以济贫困。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在贫困救助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此外,一些财力丰厚、影响较大的佛寺,都有过一些救灾济贫的举措。
——摘编自刘志扬《我国古代的社会救助:途径与成效》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前期和晚期社会救济措施的差异。
(2)据史料二概括我国古代救助体系的特点。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表反映的是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情况。
1951年7月 公安部颁布实施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使全国城市户口管理制度基本得到统一
1958年1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标志着全国城乡统一户籍制度的正式形成
1964年8月 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案)》,确定两个“严加限制对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的要严加限制;对从集镇迁往城市的要严加限制
1977年11月 公安部规定了“农转非”的内部控制指标,即每年从农村迁入市镇的“农转非”人数不得超过现有非农业人口的15‰。
1984年10月 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凡在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准落常住户口,口粮自理
1986—1995年 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县秦栏镇实行“绿卡户籍制”。以此为代表,部分地区实行投资入户、购房入户或蓝印户口等政策,以吸引人才和资金
2001年3月 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推进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新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认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练习》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D D C B A C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C D B A C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宋论》”可知,题干涉及时间是宋朝,据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时期实行保甲制度,B项正确;邻保制度是唐朝的,排除A项;十家牌法是明朝的,排除C项;里甲制度是明朝的,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到了清朝,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实行的赋税制度改革,形成以田亩为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国家对人身的控制放松,户籍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因此传统户籍制度失去财政的功能,C项正确;明清户籍制度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但是传统的经济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A项;明清赋役征收主要以田亩为依据,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户籍制度变化对人身控制的影响,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不断完善,体系越来越严密,其主要目的是便于统治者巩固统治,D正确;A、B、C三项所列内容也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不断完善的目的,但究其根本,也都是为了巩固统治,排除。
4.D
【详解】材料强调的是范文正公个人对族人的救济,非政府行为,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范文正公对族人救济的行为,说明的是宗族成为基层治理重要力量,反映了儒家士人社会责任感,对统治秩序起到稳定作用,AB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雍正初年以后,摊丁入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为调查户口情况,实行的是保甲制度,C项正确;邻保制度是隋唐时期的制度,排除A项;大索貌阅是隋文帝用以整顿户籍和赋役所采用的措施,排除B项;户帖是宋代政府发给民户的纳税通知书,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明朝立国后,朱元璋推行黄册制度,黄册详细登记了每家每户的人口,田土,房屋等信息,并按照职业将户口分为民,军、匠三大籍,其中民籍除民户外,还有儒、医等户”可知,黄册制度的实施就是完善户籍,户籍使得政府了解了地方的各种信息,有利于强化政府对基层的管控,便于征发赋役,B项正确;完善户籍是表象,征发赋役是本质,排除A项;“有效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的说法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黄册制度根据身份主要是职业固定户类,严禁民众迁移逃亡,加强了社会的封闭性,并未弱化了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礼俗”、“患难相恤”、“德”可知, 乡约受儒家思想影响、重视规范乡民的道德行为、强调乡里的自治,故①②③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乡约有利于政府对基层的治理,但只是起到辅助作用,不可能替代政府的基层治理,故④错误。故选A;排除BCD。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南北朝时期政府注重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体现出当时政府重视社会救济,C项正确;材料说明当时政府采取一定措施保护弱势群体,与“无为而治”相反,排除A项;政府采取救济措施主要是为维护社会稳定,并非为了防止贫富分化,排除B项;南北朝建立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政府为减少管理成本,借助地方宗族乡约,利用宗族、伦理关系加强对社会基层的治理,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明清时期的社会基层治理形成了自治伦理体系,排除A项;借助地方宗族乡约治理地方,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稳定,但“改变了社会动荡局面”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乡绅不一定都是士人,“提升了士人社会地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据所学可知,县作为最低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和区划,可以有效地贯彻朝廷的各种法令、法规,封建政府通过县可以有效地实现对整个国家的控制与治理,D项正确;县制设置沿袭传统不是县制稳定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县小并不是县制稳定的主要原因,而且“直辖”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百姓在古代地位有限,不可能真正在县制传承中起决定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题干所述,隋唐两代通过将民间社仓的救灾粮食储备纳入官方税收体系,设立专门税种,增强了对社会资源的调控能力,提升了应对自然灾害时的财政动员效率和救灾反应速度,C项正确;题干中明确提到这些措施是作为“救灾专项贮备”,其直接目的并非仅仅为了缓解财政危机,排除A项。题干信息仅说明了救灾资金来源的制度化,未全面展示整个救灾体系的构建,如预警、分配、执行等环节,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救灾功能,强化中央集权是其可能带来的间接效果,而非直接目,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材料“后因士绅干预会馆的发展才自发地演化为官方机构的补充机构”“弥补了政府社会管理中的空白”体现的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会馆成为了官方机构的补充机构,说明当时社会管理体制的改善,C项正确;当时商人的政治地位低下,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了商人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封建性团体,非正式官方机构,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会馆的发展对社会管理体制的影响,与政府行政体系发生异化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以便强化对基层政权的管理”等可知,材料强调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即表明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日益固化,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宗法观念的问题,也未涉及到社会变革,排除AB项;地方基层管理组织形式并未变革而是强化对地方的管理,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是隋朝的户籍制度,为了重新登录户口数字,并确保赋役征收,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推行“大索貌阅”,B项正确;借助黄籍登记户口是西晋的户籍制度,排除A项;实施白籍土断制度是东晋的户籍制度,排除C项;对诸色户计定期进行核查是元朝的户籍制度“诸色户计”,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从表格记录的情况来看,乡村的纠纷主要通过民间调停来解决的,主要是通过乡约族规伦理道德等来实现的,故A正确;B项材料中没有土地兼并的相关内容,故B不选;C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有向地方官提诉的方式,故不能说明法律法规不健全,故C不选;D项材料中叙述的是纠纷事件的解决方式,而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故D不对。
16.C
【详解】根据材料所列殿试内容中的“王道”“减轻赋税”“与民休息”等主题可知,这些殿试内容是当时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符合儒家价值观,体现了统治者提倡儒学治国以稳定社会秩序,C项正确;满汉一体与地方治理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题并不是单一的仅仅涉及民族问题,排除B项;与民休息与安抚知识分子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7.(1)备荒与抗灾相结合;防灾与救灾相结合;国家防灾、救灾与灾民自救相结合;制度严密,措施完备、灵活;各种措施多管齐下。
(2)政治腐败,贪污盛行,水利工程偷工减料,河工废弛,水利失修。
(3)经验:应制定完备、严密的制度,将防灾与救灾相结合,国家与民众相结合。教训:要根治腐败,加强抗灾救灾工作的监督管理,要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位。
【详解】(1)根据材料一“凡荒政十有二……三曰救荒;四曰发赈;五曰减粜;六曰出贷;七曰蠲(免除)赋;八曰缓征;九曰通商;十曰劝输;十一曰兴土筑;十二曰集流亡”得出备荒与抗灾相结合;防灾与救灾相结合;国家防灾、救灾与灾民自救相结合;根据材料三“清朝建立了较汉唐以来更为健全的仓储制度——常平仓、社仓和义仓以积谷备灾。”得出制度严密,措施完备、灵活;各种措施多管齐下。
(2)关于原因,根据材料四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从政治背景和工程质量方面思考,即政治腐败,贪污盛行,水利工程偷工减料,河工废弛,水利失修。
(3)解决本问需要紧扣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从制度与力量方面谈经验,从官员素质方面谈教训。即经验:应制定完备、严密的制度,将防灾与救灾相结合,国家与民众相结合。教训:要根治腐败,加强抗灾救灾工作的监督管理,要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位。
【点睛】
18.(1)手段:重视制度建设;注重自我管理和监督;利用法律建设;推行基层教化。
任务:维护社会治安和征发赋役。
(2)特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主的政权;抗日的政权;统一战线的政权(三三制原则)。
背景:乡(市)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的影响;全面抗战的爆发: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第一问主要手段:由材料“一里一甲之内,百姓必须“相互知丁,互知务业”,彼此了解每户丁数,从事士、农、工、商者各有几人”可以看出通过制度建设来进行管理;由材料“百姓必须“相互知丁,互知务业”,彼此了解每户丁数,从事士、农、工、商者各有几人。如有强窃盗贼、逃军、逃囚及生事恶人,里甲必须会集里人将其擒拿送官”可以得出,里甲之内注重相互监督和自我管理;由材料“老人还负责向里民宣讲法律、圣谕,使民知法畏法,各守本分。”可以看出通过宣讲法律、圣谕,注重法律的宣传和建设,通过老人对基层进行教化。第二问任务:综合材料可以看出,基层组织重要的任务是维护社会治安,进行有效管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基层的管理通过户籍制度来实现,户籍是赋税征收的依据,所以基层组织另外还承担征发赋役的任务。
(2)本题是特点、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全面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第一问特点:由材料“陕甘宁边区的基层抗日民主政权是在工农民主政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确切地说,是由乡(市)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转变而来的……凡年满18岁的爱国的中国人都有参与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由人民选举或协商产生乡政府,人民有权监督乡政府的工作,并对它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可以看出该政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的政权;由材料“乡政权是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而产生的,这个政权施政纲领的最根本出发点和主要目的是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可以看出这个政权是抗日的政权;由材料“在乡政权中,共产党员、其他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占三分之一,平分势力”可以看出政权组织实行三三制原则。第二问背景:由材料“陕甘宁边区的基层抗日民主政权是在工农民主政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确切地说,是由乡(市)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转变而来的”看出该政权的建立受乡(市)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合作,全民抗战,正面战场节节失利,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抗日态度发生重大变化,为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发展,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战的胜利,中共在政权建设中采取三三制原则,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日,所以,背景可以概括为乡(市)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的影响;全面抗战的爆发: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9.(1)差异:清前期,未设立专门救济机构,临时差遣;后期,设立专职救济机构;依赖社会筹资。
(2)特点:政府救济与民间社会救济相结合;救济形式多样;注重可持续性;注重救助与经济手段的结合;施助主体多样;佛寺发挥重要作用;宗族发挥重要作用;体现儒家思想。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
差异:根据材料一“清朝前期,政府未设立专门的救灾机构,沿袭了中国古代户部管理救荒的做法,救灾官员是临时差遣,不是专职。”可推出清前期,未设立专门救济机构,临时差遣;根据材料一“清末,官制改革中设立民政部,其执掌包括地方行政、自治、户口、风教、荒政等事项。”可推出后期,设立专职救济机构;根据材料一“政府社会救济资金的来源呈现出对社会筹资渠道的依赖。”可推出依赖社会筹资。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
特点:根据材料二“我国古代社会的贫困救助,可以分为政府救助和社会救助。”可推出政府救济与民间社会救济相结合或以官府救济为主,以民间社会救济为辅;根据材料二“针对古代聚族而居的情况,宋代范仲淹开设了‘义庄’,购置族田,以族田收入在宗族内部开展救济、赡养和助学。南宋朱熹也曾提议民间创办‘社仓’,向灾民贷赈钱粮以济贫困。”可推出救济形式多样;注重可持续性;注重救助与经济手段的结合;根据材料二“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在贫困救助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此外,一些财力丰厚、影响较大的佛寺,都有过一些救灾济贫的举措。”可推出施助主体多样或早前以官绅为主,明清后商人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佛寺发挥重要作用;宗族发挥重要作用;根据材料二“义庄”“社仓”可知,体现儒家思想。
20.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变革。论述:1958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户口管理制度。同时也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构筑了一道高墙,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模式”因此而生成。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旧的户籍制度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锅饭”“铁饭碗”被打破,大量高学历或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士加入流动大军。在市场经济逐渐形成的今天,人口的合理流动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对旧的户籍制度形成了冲击。因此,近年来,我国不断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我国的户籍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58年以前,这一时期户籍制度还未形成;第二个阶段是1958年至1977年,这一时期户籍制度形成,但严格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第三阶段是1978年以后,这一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户籍制度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据此拟定论题,展开论述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